●齊 欽 梁國武/文
自偵案件制作筆錄常見問題探討
●齊 欽*梁國武*/文
訊(詢)問筆錄是訴訟卷宗中不可缺少的言詞證據,筆錄的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案件辦理的質量,甚至影響案件的審理。檢察機關擔負著自偵案件的偵查,制作 訊(詢)問筆錄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實踐中,偵查人員在制作筆錄時能夠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認真落實相關要求,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筆錄記載的內容不全面、訴訟權利與義務告知不明確、時間和地點記載不規(guī)范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降低了筆錄制作的質量,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案件辦理的質量。
職務犯罪 偵查 筆錄制作 證據采信
檢察機關在辦理職務犯罪案件過程中,經常要制作各類筆錄如訊問筆錄、詢問筆錄等。這些筆錄在案件的偵查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審查決定逮捕、審查起訴乃至審判活動的先決條件,是訴訟卷宗中不可缺少的證據材料。因此,筆錄的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案件辦理的質量,甚至影響案件的審理。實踐中,偵查人員在制作筆錄時能夠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認真落實相關要求,“訊問犯罪嫌疑人實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偵查人員不得少于2人”、“必須在合法場所進行”、“必須對犯罪嫌疑人或被詢問人個別進行”等制度得到嚴格執(zhí)行。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筆錄記載的內容不全面、訴訟權利與義務告知不明確、時間和地點記載不規(guī)范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降低了筆錄制作的質量,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案件辦理的質量。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對自偵部門在筆錄制作中的形式要件進行梳理和總結,并提出建議。
每一份筆錄都應有明確的制作單位及反映筆錄性質的名稱。實踐中,由于偵查人員的認識不夠,筆錄的抬頭和名稱往往是比較隨意。如有的筆錄出現(xiàn)“XX區(qū)人民檢察院”的名稱,沒有使用單位全稱;有的筆錄名稱出現(xiàn)“詢問證人筆錄”、“訊問犯罪嫌疑人筆錄”等,有畫蛇添足之嫌。鑒于自偵案件的特殊性,一般情況下,訊問筆錄的對象是犯罪嫌疑人,詢問筆錄的對象是與案件有關聯(lián)的證人。因此,筆者建議筆錄的抬頭和名稱應是單位的全稱(與單位公章相同)加“詢問筆錄”或“訊問筆錄”。如上述的“XX區(qū)人民檢察院”應為“XX市XX區(qū)人民檢察院”,對地市級檢察院而言應為“XX省XX市人民檢察院”,而筆錄的名稱應為 “詢問筆錄”、“訊問筆錄”,不必再加上“證人”、“犯罪嫌疑人”等。
自偵部門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的訊問,往往需要幾次、十幾次甚至幾十次,對一些證人的詢問也需要好多次。對他們制作的筆錄,反映的內容大多是不同的,有時即使相類似側重點也會不一樣,有時同一個對象的筆錄內容上會出現(xiàn)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況(如出現(xiàn)翻供、反復等)。實踐中,自偵部門對筆錄是否標注次數的做法是比較混亂的,有的筆錄明確標注了次數,有的筆錄就沒有標注次數,有的筆錄介于兩者之間,雖然標注了“第 次”的字樣,但沒有填上具體數字。筆者建議在筆錄中應當真實準確的標注次數,特別是在筆錄比較多的情況下,這項工作尤為必要。因為,一方面通過標注筆錄次數能夠體現(xiàn)筆錄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方便偵查指揮人員進行綜合閱讀,及時對案情作出判斷并謀劃工作;另一方面,通過標注筆錄的先后次序有利于偵監(jiān)部門、公訴部門和法院的案件承辦人員閱卷,使他們更加直觀了解案件的偵查過程,準確掌握被訊(詢)問人的思想變化歷程,為偵查監(jiān)督、審查起訴、審理案件工作提供便利。當然,標注筆錄次數有一個“后遺癥”,即有的案件在偵查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制作筆錄是為了挖掘線索、拓展案源,而這些內容和材料往往不宜向檢察機關其他部門及法院移送,這就會導致移送的卷宗材料中標注的筆錄次數出現(xiàn)“斷檔”,容易給犯罪嫌疑人的辯護人及案件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承辦人造成隱藏材料的假象。
偵查人員在辦理案件時在許多環(huán)節(jié)上有時間上的要求。如《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以下簡稱《規(guī)則》)中第134條及第195條的規(guī)定,說明偵查人員在制作筆錄時記載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有時甚至對偵查活動的合法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嚴格意義上講,筆錄記載的時間應該是筆錄形成的全過程,即偵查人員開始制作筆錄時至被訊(詢)問人核對筆錄后簽名時為止。但在實踐中,有的筆錄能夠反映包括被訊(詢)問人核對筆錄在內的全時段,有的筆錄則不能。目前,偵查人員制作的筆錄基本上是電子筆錄,大多數情況下,有經驗的偵查人員會在交給被訊(詢)問人核對的筆錄中結束時間上預留一段時間作為被訊(詢)問人實際核對筆錄時間,但即使這樣做,筆錄上記載的結束時間與實際上的結束時間還是會不完全一致,個別情況下甚至會相差很多。因此,為了更加真實地反映筆錄形成的全過程,筆者建議在正常記載筆錄制作的起止時間 (即偵查人員從開始制作時間到停止記錄時間)基礎上,在筆錄的最下端增加被訊(詢)問人核對筆錄的起止時間,具體起止時間由被訊(詢)問人在核對筆錄后簽名時用手寫的方式填寫,如此就能比較全面地反映筆錄制作的全過程。筆者曾遇到這樣的個例,在兩天三個時間段對犯罪嫌疑人制作綜合筆錄,總共歷時11個小時,但偵查人員真正制作筆錄的時間是5個小時,其余6個小時都是犯罪嫌疑人在不斷核對并反復修改筆錄,當時在這份筆錄上就讓犯罪嫌疑人用手寫的方式標注了其核對筆錄的時間,如果當時沒有記載犯罪嫌疑人核對筆錄的時間,就很難完整地反映出這份筆錄的制作過程,甚至可能導致案件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承辦人對該份筆錄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偵查人員在辦理案件時也有場所方面的要求。如《規(guī)則》第196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羈押以后,檢察人員對其進行訊問,應當填寫提訊、提解證,在看守所內訊問室進行?!保弧兑?guī)則》第205條規(guī)定:“詢問證人,可以在現(xiàn)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所在單位、住所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必要時,也可以通知證人到人民檢察院提供證言。到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詢問的,應當在筆錄中記明?!钡取R虼?,偵查人員制作筆錄時的地點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不分場合、不加選擇地隨意制作筆錄。實踐中,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筆錄記載的地點比較模糊,有的筆錄中只有“XX縣看守所”、“本院”、“本院辦案區(qū)”等模糊概念,這種對地點籠統(tǒng)表達到過大的范圍往往會失去記錄“場所”的意義,不符合要求。因此,筆者建議筆錄中的地點記載應該具體到“室”,如“本院第一訊問室”、“本院102詢問室”、“XX看守所第8提審室”等,只有這樣才能客觀真實地表達出制作筆錄時被訊(詢)問人正在何地、何處的具體地點信息。
《規(guī)則》第197規(guī)定“訊問犯罪嫌疑人要查明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籍貫、身份證號碼、民族、職業(yè)、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及職務、住所、家庭情況、社會經歷、是否屬于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等”;《規(guī)則》第207條對詢問證人作了相同的要求。實踐中,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被訊(詢)問人的信息記載不全面,制作筆錄的偵查人員通常會根據個人的經驗和常識來取舍被訊(詢)問人的信息。如有的筆錄會忽略被訊(詢)問人的籍貫、民族、職業(yè)、文化程度等信息,認為這些信息不重要;有的筆錄會省略被訊(詢)問人的出生年月日,認為身份證號碼信息已經能夠反映其出生信息;有的筆錄會忘記查明 “是否是人大代表或政協(xié)委員”等信息。筆者曾經看到過一份詢問筆錄,其中關于證人的個人信息記載只有姓名、性別、年齡三項,顯然,這樣的筆錄是很不嚴肅的。事實上,筆錄中記載的被訊(詢)問人的每一項信息都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行業(yè)背景的對象表達出來的實際文化水平和語言表達水平肯定是不同的。對那些文化程度較高的領導干部可以用語言精練、表達流暢、邏輯性強的表述來記錄;而對那些文化層次較低的人則應用平簡樸實、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方法記錄,包括地方方言、土話;對于特殊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士,在言語中可能會出現(xiàn)特定的行業(yè)術語。因此,筆者認為在筆錄中應當客觀、全面地記載和體現(xiàn)被訊(詢)問人的信息,除《規(guī)則》第197條規(guī)定必須查明的信息外,建議將被訊(詢)問人的性別、曾用名、政治面貌、聯(lián)系方式、身體狀況以及是否受過刑事處罰等信息都體現(xiàn)出來。特別是在制作第一次筆錄及綜合筆錄時更應該非常詳細地記載。在具體記載方式上,筆者認為可以比較靈活處理,如對被訊(詢)問人的社會經歷、家庭情況等信息量較大的內容可以在筆錄中以問答的方式記載,其他比較簡單的信息則可以通過填充的方式予以記錄。
《規(guī)則》第197條、第203條規(guī)定偵查人員應當告知被訊(詢)問人訴訟權利和義務,因此,被訊(詢)問人訴訟權利義務的告知情況在筆錄制作中必須加以重視并予以體現(xiàn)。實踐中,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或多或少有所體現(xiàn),即有的筆錄非常詳細羅列被訊(詢)問人訴訟權利和義務,有的筆錄則簡單列舉幾條;第二種情況是完全沒有體現(xiàn),即筆錄中沒有被訊(詢)問人訴訟權利和義務告知情況的記載。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個別情況下偵查人員已經出示了《犯罪嫌疑人(證人)訴訟權利義務告知書》,并讓犯罪嫌疑人(證人)閱讀后簽名,偵查人員認為這種情況下就沒必要再在筆錄中體現(xiàn)了。二是偵查人員認為在制作筆錄時已經口頭告知了,同步錄音錄像中有記錄,就不用在筆錄中記載了。三是偵查人員認為第一次訊(詢)問時已經告知過并作記載,以后的訊(詢)問就不必再告知和記載了。那么,如何規(guī)范地在筆錄中體現(xiàn)訴訟權利和義務的告知情況呢?筆者建議,在第一次訊(詢)問時應當向被訊(詢)問人出示或宣讀《犯罪嫌疑人(證人)訴訟權利義務告知書》,并由其在上面簽名確認,同時將告知情況在筆錄中予以記載。在以后的每一次筆錄中仍應將“必須實事求是如實供述或陳述,不得擴大或縮小事實”等主要內容予以告知,然后再確認“你對犯罪嫌疑人(證人)訴訟權利義務是否已經了解?”,并由被訊(詢)問人作出明確的回答,再在筆錄中予以記載。也就是說,在每一次筆錄的制作中都應當有訴訟權利義務告知及被訊(詢)問人員對此知曉情況的記載,只是記載的內容和體現(xiàn)的方式有所不同。另外,制作筆錄時偵查人員應當主動向被訊(詢)問人員告知他們的身份及姓名并出示工作證,告知訊(詢)問過程進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并將這些內容在筆錄中予以體現(xiàn)。
《規(guī)則》第199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認為訊問筆錄沒有錯誤的,由犯罪嫌疑人在筆錄上逐頁簽名、蓋章或者捺指印,并在末頁寫明‘以上筆錄我看過(向我宣讀過),和我說的相符’,同時簽名、蓋章或者捺指印并注明日期……訊問的檢察人員也應當在筆錄上簽名”?!兑?guī)則》第207條對詢問證人作了相同的要求。實踐中,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的筆錄訊(詢)問人員一欄只有一人簽名,不符合要求;有的筆錄簽名字跡模糊,個別甚至無法辨認;有的筆錄被訊(詢)問人核對后書寫的敘述不規(guī)范,出現(xiàn) “以上記得與我說的一致”、“以上筆錄我看過,情況屬實”等不嚴謹的用語。筆者建議在筆錄的首頁訊(詢)問人員、記錄人欄使用打印的偵查人員名字,然后在筆錄尾部再由他們親筆簽名,這樣既美觀又符合法律規(guī)定,還便于偵查監(jiān)督、公訴、審判環(huán)節(jié)的承辦人閱卷和辨認。而被訊(詢)問人核對筆錄后書寫的敘述必須按照《規(guī)則》第199條規(guī)定要求:“以上筆錄我看過(向我宣讀過),和我說的相符”,因為“相符”一詞能夠比較貼切地反映筆錄制作中既忠于被訊(詢)問人的原話,又有適度概括的實際情況。
筆錄制作具有明確的規(guī)范和嚴格的要求,如有違反這些規(guī)范和要求的情況出現(xiàn),將導致該筆錄的無效。實踐中筆者接觸到的筆錄樣式是各式各樣的,不僅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內制作的筆錄樣式不一樣,就連同一個辦案組內不同偵查人員制作的筆錄樣式也不一樣。除以上提到的一些問題外,還存在字體和大小不統(tǒng)一,數字寫法不規(guī)范,有否下劃線不一致等問題,一些筆錄中還有案由、訴訟程序階段、訴訟身份等信息的體現(xiàn),有的就沒有。因此,為更好地落實筆錄制作的規(guī)范和要求,提高案件辦理的質量,筆者建議各個單位和部門針對各類筆錄的不同要求對其樣式進行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從而提高筆錄制作的質量。
*河南省鎮(zhèn)平縣人民檢察院[47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