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璐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
試論用中國歷史涵育“四個自信”*
董金璐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將“文化自信”納入由“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組成的自信譜系,正式形成了包括“文化自信”在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四個自信”思想體系。“文化自信”的背后,是我國五千多年來歷史的傳承與發(fā)展,其重要性在當前這一時期被提升到了新的理論高度,對黨和國家前進方向與道路理論有著重大意義。以此為切入點,本文就中國歷史與“四個自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述和研究。
習近平;中華民族;歷史
當前研究“四個自信”的思想來源,需要回到歷史中深入發(fā)掘。中國歷史可以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期:首先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明史,繼而是積貧積弱、在黑暗中探索的近現代史,之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持續(xù)探索、曲折前進的建國史,最后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的歷史時期。這些歷史時期一以貫之,是一個有機整體,通過這一系列的歷史決擇,才形成了當前的理論共識。這其中每一個階段,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核心力量,體現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與追求。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厚重的歷史,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地緣政治,形成了人口流動的傳統(tǒng)并不斷為社會注入活力,同時又兼具包容和諧、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文化思想,以及愛國主義與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內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四個自信”的集中表達,也是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參與人類未來文明發(fā)展的責任。用中華民族文明史涵育“四個自信”有著充分的理論基礎,也將具有光明的未來。
首先,中華民族文明史是涵育“四個自信”的歷史根源。中華民族的文明綿延五千年不中斷,其中的成就曠古爍今。中華民族文明史自三皇五帝起,歷經各朝各代,逐步構建出了以天地自然為根基,以天下大同、萬邦協(xié)和為社會理想,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為社會倫理,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個人理想的美好人文圖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之奮斗不息,創(chuàng)造了無比輝煌的文明體系。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中華文明都處于世界的中心,對周邊民族產生強大的文化磁力,也數次推動西方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在五千多年發(fā)展過程中孕育的中華民族文明史,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底蘊,為涵育“四個自信”提供了充分的歷史根源。
其次,中華民族文明史是涵育“四個自信”的精神支撐。想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足,中華民族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談到民族精神,就不得不提幾千年來對幾乎所有中國人的精神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儒家思想。其中《論語》已然成為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被歷朝歷代的讀書人奉為經典。書中傳達的“仁者愛人”、“人無禮不立”等核心精神,時至今日仍然在國民中口耳相傳,是中國人民特有的精神內涵。歷史上與儒家并存的還有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孫子的兵家思想等各種先進思想,無一不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產生影響。民族精神并非只包含圣人的思想和言論,它更是一種社會歷史深思熟慮的積淀,是融合了各種思想的集大成者。它所追求個人理想、社會理想、社會與政權的和諧、人性和諧等等,恰恰是涵育現如今提出的“四個自信”的精神支撐,以此為本便能夠不斷凝神聚力、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國近現代史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黑暗的歷史,也是一段自力更生、艱難探索的歷史。面對強敵一代代中國人民前赴后繼,用生命探尋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出路。從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到封建地主階級洋務派主導的洋務運動,再到資產階級發(fā)動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盡管這些探索皆以失敗告終,但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并領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革命的局面才有了巨大轉機。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領導廣大工農階級最終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歷史任務。
江澤民同志曾在黨的十五大上,對中國近現代史做出深刻解讀:“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個任務是為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盵1]中國社會在經歷了逾百年的戰(zhàn)亂、動蕩與變革,才最終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早已不再局限于那個特殊時期中華民族的歷史任務,更是現階段全黨全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亦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題中之義。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的理想信念,有著自覺的一貫性,當前我們所強調的“四個自信”體系,離不開1840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歷史,它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直接而實際的歷史緣由。用中國近現代史涵育“四個自信”,對了解中國社會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和正確性,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的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以史為鑒方能知興替、明得失,方能自信從容地面對新的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的歷史。認真總結和深入發(fā)掘中國人民走過的六十多年不平凡歷程,對于涵育“四個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穩(wěn)步前進具有重要意義。
近七十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在新中國的大地上開花結果,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也為中國的“四個自信”帶來充分的依據。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起點,馬克思列寧主義就與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以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為理想,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實施了土地改革,使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以確立;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中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千百年來始終處于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翻身作主人,實現了真正的解放。
當然,這其中不乏困難與曲折,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我黨并沒有成熟的經驗,以致有了模仿蘇聯(lián)、本本主義、甚至是十年“文革”等錯誤經驗。在不斷實踐與總結成功的經驗、吸取錯誤的教訓后,我們黨取得了寶貴的成果,也為新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經驗和理論準備。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惠及全體人民的道路十分不易,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涵育“四個自信”,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有利于凝聚人民力量、增強民族自信,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優(yōu)越性。
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次偉大的實踐,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間,中國天翻地覆的變化有目共睹。中國的自信,來源于近四十年偉大的發(fā)展實踐創(chuàng)造的成就、來源于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為涵育“四個自信”提供了根本前提。
改革開放史為涵育“四個自信”創(chuàng)造經濟基礎。經過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高速發(fā)展,中國徹底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創(chuàng)造了許多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奇跡,現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guī)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wěn)健。2001年,中國加入WTO世貿組織,以此為標志,中國經濟完成了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并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經過改革開放這一歷史階段,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下的中國速度和中國貢獻,使得中國的自信有了經濟基礎。
改革開放史為涵育“四個自信”帶來發(fā)展經驗。中國的改革開放史,自深圳特區(qū)起,到浦東新區(qū)的成功,以至如今規(guī)劃的雄安新區(qū),創(chuàng)造經濟發(fā)展新模式。中國的發(fā)展模式、發(fā)展經驗越來越成熟和豐富。不僅海內外中國人能夠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世界也在不斷學習和借鑒“中國經驗”,結合各國的現實條件加以合理利用,必定能帶動有關國家和地區(qū)的繁榮發(fā)展。從“金磚會議”到杭州G20峰會,從“一帶一路”到亞太經合組織,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多的展現出大國擔當與大國氣度,與世界分享“中國方案”,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和尊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開始走出去,給世界送去中國標準、中國模式。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貢獻,為涵育“四個自信”帶來了發(fā)展經驗,不僅使中國有理由自信,也使世界從中國的發(fā)展中找到信心。
總之,“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表明了我們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心和決心,必將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用中國歷史涵育“四個自信”,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有著豐富的現實意義。
[1]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7年9月12日)[J].理論與當代,1997(10).
*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史學致用人才互動培養(yǎng)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6-0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D201724)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河北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大課題“基于師生互動模式的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影響力研究”(項目編號:Z00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D
A
2095-4379-(2017)18-0067-02
董金璐(1989-),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