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欠欠 郭明中
西藏大學政法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
試論藏區(qū)賠命價制度的司法內涵
張欠欠 郭明中
西藏大學政法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西藏是我們中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藏區(qū)民眾世世代代居住在遼闊的青藏高原上,在他們漫長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傳統(tǒng)習俗規(guī)范。這些適應藏區(qū)民眾獨特的“活法”蘊含了藏族民眾獨特的心理、觀念、情感和價值標準。在這些“活法”中影響最深的就是賠命價制度。即使是現(xiàn)在要求依法治國、法制統(tǒng)一的今天,賠命價也潛移默化的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影響著國家制定法的實施。通過對拉薩周邊地區(qū)的實地考察,可以看到賠命價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一直在處于相互博弈中。
藏區(qū);賠命價;刑事和解;刑罰
習慣法本身就是一種活著的法律,法律是發(fā)源于習慣,法律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其中默默發(fā)揮作用的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習慣法。藏區(qū)的賠命價習慣法自吐蕃時期產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它仍在發(fā)揮著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的作用。該制度最早起源于賠命價與原始復仇和原始宗教。原始的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理念在賠命價制度里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原始社會中,人們群居生活,對一個人的侵犯就意味是在對一個氏族宣戰(zhàn);復仇心理促使人們有仇必報,若是一個氏族中的人受到外來氏族人的侵犯,整個氏族的人都會盡力為其報仇,如若不然,在整個氏族都會被認為是懦夫。隨著私有制經濟的發(fā)展,氏族集體觀念逐漸被家庭私有制所取代,報仇的任務也逐漸由氏族內部成員轉換到家族、家庭之中,若未能報仇,則會遭到周圍人恥笑。在這種復仇觀念遇到佛教不殺生思想之后,一種替代殺人償命的制度呼之欲出,自此命價、血價的觀念開始融合到復仇理念之中。再加上藏區(qū)整體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后,人們對所得不多的財產極為重視,因此,財產罰作為最為有效的一種犯罪制裁選擇。“賠命價”首次出現(xiàn)很大可能是在松贊干布執(zhí)政時期的《吐蕃二十條》。該法規(guī)定:“殺人者抵命,爭斗者罰金”?!皻⑷苏叩置本褪恰百r命價”最早的淵源。由于佛教將“不殺生”作為主要戒律,殺生為大惡,不殺生為大善。為了與當時盛行的佛教思想相適應,形成了殺人者賠錢財?shù)牧曀?。松贊干布之后的歷代王朝及其藏族地方政權,在沿用這一規(guī)范的基礎上,使之不斷充實、完善,并成為藏族傳統(tǒng)法律的一大特點。隨著社會生產力及社會財富的發(fā)展,較為普遍地出現(xiàn)了以“罰”代“刑”的司法現(xiàn)象。
《吐蕃二十條》中的《狩獵傷人賠償律》規(guī)定,在狩獵中因過失致人死亡,可以通過賠償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即“命價”的方式來免予追究刑事責任。自此之后,歷代贊普及地方政權都沿襲該制度并對其不斷發(fā)展完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賠命價”制度的適用范圍逐漸由過失案件擴大到故意殺人案件的處理。并且相應的其他輔助制度也逐漸完善,藏區(qū)賠命價習慣法走向制度化。
若發(fā)生了故意或過失死亡的命案,當事人雙方任意一方都可以啟動命價賠償程序。程序啟動前,致人死亡者要把血架槍或者是血刃劍以及壯馬交給被害方家屬,意味“降伏兇手”,接著雙方在活佛、嘛、有威望的老人等主持下,開始談判協(xié)商。由于藏區(qū)存在著非常嚴格的人身等級制度,每個等級命價不同,上等為100秤、每秤為50兩銀子、每秤折合為6頭牛;中等為70秤、每秤為50兩銀子、每秤折合為4頭牛;下等為50秤、每秤為50兩銀子、每秤折合為2頭牛,裁決人員研究裁決確定意見后,必須制作“裁決書”,(有一定的規(guī)范模式),向雙方宣布裁決結果、開具“清單”;最后由裁決人員主持“和睦會”,會上被害方表示諒解,雙方表示矛盾己解決,從此和睦友好相處。
這些命價費用主要包括:①調頭金:即將受害者的親屬從勢不兩立的復仇感情中調回頭來,主要用來使受害人家屬不親自或組織部落民眾上門尋仇,其目的是為了防止事態(tài)的進一步惡化。②喪葬費:施害人向被害人家屬支付的用以安葬死者的費用,具體包括停尸鋪墊、蓋尸布、馱尸牛及鞍繩等項目。③安慰金:由施害人支付給死者家屬或親屬,如兄弟、姊妹、配偶和子女的一筆費用,稱謂包括兄弟失膀、本家失親、寡婦拭淚和孤兒捶胸等。④悔罪金:施害人認罪伏法并不再犯,以罰金的形式表現(xiàn)。⑤訴訟費:訴訟審理過程中所產生的酬金、伙食費和文書筆墨費。⑥煞尾費:用一頭蝙牛(最好為白尾蝙牛),在其尾巴上拴一把掃帚進行掃除,象征將不吉利的事一掃而光,實際上是一種恢復兩家關系的儀式。⑦超度費:施害人賠付給受害人家屬,讓其給寺院買經書、刻石板經以超度亡魂,使其不墜三惡趣的費用。通過這些費用的支付雙方恢復到命案發(fā)生前的和平共處狀態(tài)。這種爭端解決的效力主要來源于道德、信仰、習俗和周圍人的看法,是當事人雙方的自我遵守和輿論的監(jiān)督。
“賠命價”并不簡單地“私了”,由此不難看出賠命價所實現(xiàn)的價值與當今法治所追求的價值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在客觀上達到了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賠償所追求的效果。當然不可否認“賠命價”這種命案解決方式在其運行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如在當事人賠償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波及整個家族或親友,這是與當今罪責自負的原則相違背的,應當在司法機關的引導下予以改進、規(guī)范。實際上賠命價相當于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的刑事附帶民事的賠償部分。目前我國命案的刑事附帶民事賠償部分面臨著種種問題,如忽視對被害人間接損失的賠償,被告人的賠償能力不確定以及國家在這方面的補償不夠等等。
賠命價制度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至今,肯定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在推行依法治國、依法治藏的今天更應該值得我們探討。習慣法的產生、萌芽、發(fā)展并能夠最終實施運行必定是與一定的生產生活方式相聯(lián)系,藏區(qū)賠命價習慣法的發(fā)展運行是不是也和藏區(qū)經濟、宗教、自然環(huán)境緊密相連呢?
藏區(qū)地域遼闊,人口稀少,高寒缺氧,冬季寒冷且漫長,夏季短暫,氣候惡劣,自然條件差,生產力水平落后,人們處于一種靠天吃飯的狀態(tài),重視對所獲得的經濟財富的積累。人口稀少自然導致粗放的農牧業(yè)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再加上對大自然的畏懼,使得人們更愿意團結在一起共同應對生存問題。
佛教不殺生的戒規(guī)在賠命價制度中發(fā)揮著非常大的作用,自松贊干布根據佛家著作制定《十善法》起,這種自上而下的佛家教規(guī)教義的傳播就深深的印如民眾的內心,外化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不管是基本的衣食住行還是作為遏制犯罪的處罰手段,都深深烙上了佛教的烙印。佛家教義一方面認為萬物有靈,禁止殺生,殺生是一種十惡不赦的行為。另一方面又強調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強調來世學說。認為今世所受的罪,都是前世的惡果,今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來世的生活做鋪墊,靈魂不死,因此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并并不是最殘酷的刑罰,相反確是最大的惡,下輩子是會受到懲罰的。人們相信今生所行所為即為來生之因,只有今生善言慎行來生才可能有好的果報。
生產力落后,政府法制宣傳不到位。西藏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再加上藏民多牧民,流動性大,在偏遠的牧區(qū),普法宣傳的很難達到。本身農牧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就低下,他們不知道還有國家法的存在。他們祖祖輩輩關于命案的處理方式就是請活佛、村子里有威望的老人來調解。這種在國家法之外的調解就是依靠他們祖先留下來的“規(guī)矩”進行,他們相信這樣做就是對的,就是符合自己的信仰要求。因此,賠命價制度就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
習慣法本身就是一種源于生活,源于實踐的“活法律”,相較于國家制定法,它具有更頑強的生命力。藏區(qū)“賠命價”制度是一種地域性民間習慣而存在,是當?shù)厝嗣窠鉀Q爭端的一種常用形式。與目前依據國家法律而進行的法院審判相比,賠命價可以更切實的解決問題,從根本上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維護當?shù)氐纳鐣€(wěn)定。這是現(xiàn)代司法審判所達不到的效果,但是我們又不能將國家制定法涼在一旁,而任由這種習慣法發(fā)展。習慣法與國家法在藏區(qū)民眾的生活中處在一種不斷博弈的過程中。這種此起彼伏的力量對比需要外界力量加以不斷引導。在目前的司法實務中,對“賠命價”習慣法一貫的態(tài)度是既不支持不反對。司法適用上,一直處于被動無奈又不得不面對的尷尬局面。一方面由于習慣法在我國還不是裁判的直接依據,無法適用。另一方面,現(xiàn)實中在老百姓的強烈需求下已經按照賠命價在解決刑事案件,為應付各種司法文書的審核和評判等標準化檢查,司法實務界在實際解決的手段和官方的文本無法對應,習慣法的影響切實存在又無法表現(xiàn)和說明。為了解決問題,基層司法實務界背負著雙重的壓力。賠命價制度相對于原始復仇來說,以命價的方式解決命案推動法律文明的發(fā)展,但歷史處在不斷發(fā)展前進的過程中,人們對“法律文明”的理解也不斷變化。賠命價這種習慣法在命案解決方式的現(xiàn)實存在與國家司法構成抵觸,那么這是否意味著賠命價就必將作為一種糟粕要退出歷史的舞臺呢?賠命價的司法價值在哪里?如何實現(xiàn)它與國家法的銜接?更好地促進國家法制的統(tǒng)一?
關于這些問題本文只是起到了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至于到底該如何解決活著的法律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矛盾,尚需后來學者多加思考。國家制定法本身固含有滯后性因素,而生活中的法律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一直處于不斷革新的狀態(tài),兩者之間或許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合點,以更好地解決社會矛盾。至于如何將賠命價習慣法加入到藏區(qū)自治地方立法中,則需要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轉變對賠命價習慣法的認識。加強依法治藏的規(guī)范體系,迫使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對賠命價習慣法加強深入調查研究、逐漸變通立法,吸收賠命價制度中的合理因子,使之納入到區(qū)域自治地方立法規(guī)劃中,改變目前賠命價制度的尷尬狀態(tài),恢復國家制定法的權威,以更好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實現(xiàn)國家法制的統(tǒng)一。
[1]高其才主編.當代中國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杜宇.重拾一種被放逐的知識傳統(tǒng):刑法視域中“習慣法”的初步考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張濟民主編.諸說求真一藏族部落習慣法專論[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4]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與日耳曼民族“贖罪金”制度的比較研究[J].中國藏學,2010.
D925.2;D
A
2095-4379-(2017)18-0147-02
張欠欠(1990-),女,西藏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法學;郭明中(1991-),男,西藏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