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曉敏
(許昌日報社,河南 許昌461000)
讓『暖新聞』傳遞真善美
——淺談如何讓報紙更有溫度
□ 劉曉敏
(許昌日報社,河南 許昌461000)
黨報 暖新聞 真善美 輿論導向
倡導“暖新聞”,發(fā)揮暖力量,是地方報紙親民、愛民、暖民的有效途徑。新聞有暖色,報紙有溫度。地方媒體如何發(fā)揮暖力量,傳播暖新聞,本文擬對此作如下探討。
“暖新聞”不是簡單的“心靈雞湯”,更不是悲慘世界的再現。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新聞才是暖新聞呢?目前,新聞界比較認同的概念是:暖新聞一般是指能夠為生命傾注力量,為心靈點盞明燈,能夠觸動心底善念、傳遞溫情的社會新聞。
當前,一些媒體對暖新聞的定位還不十分準確,容易走入“好人好事”“老弱病殘”的怪圈。拾荒老人、身殘志堅、苦中作樂,甚至帶病工作、累死在崗位上的公務員等,這些當然是值得頌揚的,但是過多地刊發(fā)這類新聞,只會讓人覺得身處“悲慘世界”,并不能給人以美和溫暖。那么,暖新聞到底應該有什么樣的氣質呢?為便于理解起見,筆者舉例說明。
2015年7月12日上午,浙江海寧市某小區(qū)內,一6歲男孩的頭被卡在了二樓防盜窗的鐵柵欄里,身體懸空,情況危急。這時,路過此地的河南省許昌市農民趙笑功二話不說,立即爬到一樓空調外機上,一手抓住落水管,一手用力托起孩子的雙腳,這樣咬牙堅持20多分鐘后,男孩終于被救。
次日,浙江《海寧日報》以“河南托舉哥為你點贊”為題,對趙笑功的事跡進行報道。消息見報后,立即引起能量發(fā)酵,河南《許昌日報》、浙江《錢江晚報》、中國文明網、新華網等十幾家媒體紛紛跟進報道,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有關“托舉哥”趙笑功的報道就是一篇很好的暖新聞,這一新聞貴在接近群眾、接近生活,溫暖人心。人們看到這篇報道,會在感受溫暖和感動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想到,“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我會怎么做?”無形中給人們樹立了向善的榜樣。
當然,像這樣的暖新聞還有很多,如《愛心商家為環(huán)衛(wèi)工人提供飲水點》《志愿者為農村孩子建愛心書屋》等,都是不折不扣的暖新聞。這樣的新聞能夠喚醒人們心底的善念,從而促使社會向善向美。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種新聞,它看似暖新聞,卻實則不算是暖新聞。如:媒體經常報道的帶病工作、累死在崗位上的公務員,一心為學生、卻無暇顧及自己孩子的教師,身殘志堅、用雙腳撐起一個家的殘疾人等。這類新聞中當事人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但卻不能給人以溫暖,反而會讓人覺得很悲慘。讀者會本能地排斥這種新聞,因為,向往美好是人的本能,讀者在敬佩當事人的同時,會下意識地聯(lián)想到自己:“如果這類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那將是何等地悲慘,真不敢想??!”可見,如果把這類新聞也當成是暖新聞,那對暖新聞的理解也就過于狹隘了。
媒體應“大力激發(fā)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暖新聞的接力報道正好可以激發(fā)民族團結、自信、自強等凝聚力量,激勵每一個中國人向善向美??梢姡芭侣劇钡膱蟮涝诋斚聼o疑是激勵美好,使人性的美好一面盡情發(fā)散的一劑良藥。作為地方主流媒體,將這劑良藥的藥效發(fā)揮到極致則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那么,地方媒體如何做好暖新聞報道呢?對于這一問題,筆者擬從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暖新聞應該是有溫度的新聞。作為記者,要善于發(fā)現新聞事實中的真善美,善于挖掘“溫暖”背后的深層次事實。同樣一篇暖新聞,如果就事論事地寫,就只能寫成一篇普通的社會新聞。如果挖掘一下新聞背后的事實后再寫,就會使這篇新聞更有分量,更有深度和溫度,甚至會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收到良好的輿論效果。
2016年4月,筆者采寫的通訊《“微信群”里傳遞愛——患病大學生微信群中獲捐助》就是一篇較有分量和溫度的暖新聞。該篇通訊在《許昌日報》社會新聞版頭題位置刊發(fā)后,引起了許昌市委書記的高度重視,并親筆批示,表示該篇報道弘揚了真善美、傳播了許昌正能量,應多刊發(fā)這樣的新聞。隨后,社會各界積極行動,紛紛通過“微信籌”為患者捐款。
當初,筆者接到患者父親打來的求救電話。他說,兒子患白血病,前期治療已經花費了16萬元,如今需要做干細胞移植手術,即使把家里房子賣了錢也不夠,希望媒體能夠幫他呼吁一下,為他的兒子募集些愛心款。
憑經驗,筆者斷定,如果僅僅寫一篇呼吁大家獻愛心的稿件,恐怕難有理想效果。因為,近年來,呼吁為患者捐錢的新聞太多了,需要籌錢治病的重病患者一樣多,受眾對這類新聞早已麻木,甚至會從心理上排斥這類新聞。受眾除可憐患者外,內心并不會產生多少溫暖的情愫,而真正伸出援手捐款者則更是寥寥無幾。
為了能夠真正幫助這位父親,筆者沒有急于寫新聞,而是指點這位父親先申請“微信籌”,看能否激起一些愛的浪花。申請“微信籌”后,可能是因為患者是大學生的緣故,不少網友為其捐款。相比較而言,“網友主動為患者捐款”這一事實,比“被動地呼吁人們?yōu)榛颊呔杩睢备袦囟?。于是,筆者就緊緊抓住“網友為患者捐款”這一事實,寫出了《“微信群”里傳遞愛》這篇報道。
稿件見報后,不但得到許昌市領導的重視,而且還掀起了一波愛的浪潮。除“微信籌”中的善款不斷增加外,一些愛心人士還專門到患者家中捐款。結果,一篇暖新聞,換來了14萬元的愛心款。這14萬元錢,對于患者家庭來說,算得上是及時雨。這樣,再加上這位父親籌的錢,就能夠為孩子做干細胞移植手術了。
地方媒體應增強暖新聞報道意識,使報紙在擁有權威性的同時,更加親民、暖民。目前,少數媒體“親民不足”,表現為領導視角多,群眾視角少;工作視角多,生活視角少;上層活動視角多,基層活動視角少;干部政績視角多,群眾利益視角少;居高臨下灌輸視角多,平等溝通交流視角少。為改變這一局面,許多媒體不斷探索,增加民生新聞版面和社會新聞版面等,暖新聞報道開始活躍在版面上。如,《中國青年報》推出有“暖聞周刊”及“暖心”“暖評”“暖城”等專欄,鳳凰網與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聯(lián)合共建有“為生命傾注力量 為心靈點盞明燈”暖新聞專欄等,都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筆者認為,地方媒體既要肩負著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傳播正能量的重任,又要適時關注民生,傳播暖力量。明確設置“暖版面”和“暖專欄”,讓暖新聞成為地方媒體的亮點。
生活是美好的,地方媒體的氣質也應該是美好而溫暖的。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報紙,更應像一位睿智的長者,既嚴肅大氣,又和藹溫暖。她胸懷黨的大政方針,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給人們指明前進的方向,在前進的道路上更應該充滿溫暖和力量。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