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孔子所在的時代,到朝廷奉職的年輕人可能需要賢師的指導(dǎo)。從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執(zhí)政開始,孔子便為數(shù)輩青年才俊執(zhí)教,這些弟子或出身富貴或出身寒微。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的最后一批門生無所依傍,便自己建門立派。有可能是子貢將弟子記憶中老師的言論整理并匯編成冊(子貢后來在眾門生中脫穎而出③參見《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四章。),所保留下來的孔子的形象是一位滿懷失望但又鞠躬盡瘁的仕者,希望權(quán)力可以重歸魯國國君,同時又鄙視國君新社會所開啟的私利風(fēng)氣??鬃映珜?dǎo)一種堅(jiān)毅盡職的精神,這體現(xiàn)在其對理想的“士”的描述上。
這些為人銘記的言論不過是閃爍智慧的語句集,但將其記錄成文并按主題重編后便暗含了一種自覺的哲學(xué),這便是“儒家”學(xué)說的開端。
篇目的標(biāo)號與理雅各譯本同。
4: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當(dāng)時選拔朝廷官員主要是通過私人了解,因此晉職的唯一途徑就是讓別人認(rèn)識到自己具備為官相應(yīng)的品質(zhì)。此后有關(guān)執(zhí)權(quán)者識才的主題一直頗為重要,參見埃里克·亨利(Eric Henry)的文章“古代中國的識才主題”④Eric Henry, “The Motif of Recognition in Earl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7.1 (1987).。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大多《論語》的英譯本都是盡量在英語中找一個對等詞來翻譯“仁”,但《論語》中的“仁”有多種含義,用原詞(音譯)可以更好地表達(dá)其不同的含義。當(dāng)時“仁”是成就事業(yè)的資本,有抱負(fù)的人會特意彰顯他們的這種品質(zhì)。一個人必須讓他人看到自己的品質(zhì)(4:1),但最好自己不要故意炫耀(4:2)。我們還發(fā)現(xiàn)無論在逆境還是順境,“仁”總是處之不變的?!袄敝感碌钠矫駜r值觀,在這句話中作使動詞用。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仁”雖然包含有“好”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好”?!叭省辟x予人判斷是非的能力(威廉姆·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rèn)為這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所在①William James and Horace M.Kallen, Philosophy of William James.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25.)??释罢x”也就是憎惡“非正義”。正義不僅異于邪惡,而且優(yōu)于邪惡。
4:4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p>
句中的動詞“惡”(wù)(意思是“憎惡”)還可以讀作è(意思是“邪惡”),不過4:3與這句并置,就削弱了該句的語氣。這兩句合在一起理解,意思就是:仁者會有憎惡(4:3),但并無惡意(4:4)?!捌垺痹谶@里有轉(zhuǎn)折的意味,意思是“只要,如果出乎意料”。可以想象到當(dāng)時的情景:孔子正在斥責(zé)一位急于晉職的年輕人,因?yàn)樗嬖V孔子自己的同僚缺乏“仁”這種品質(zhì)。本篇前兩句是對有希望晉職的人的描述,而這兩句的對象是級別較低的官員。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該句措辭整齊,鏗鏘有力,表明孔子經(jīng)受了精神上的困頓,經(jīng)歷了危難的考驗(yàn),最終堅(jiān)守了“道”?!叭省笔欠N廣義的德行,只有個人具體實(shí)踐之后才能成為個人之道,即個人的原則。這里還有4:2中提到的對“仁”的堅(jiān)守,“仁”不僅需要堅(jiān)守,也需要勇氣才能實(shí)現(xiàn)。注意該句暗示了富與貴是可得的,表明這是個流動性強(qiáng)的社會。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p>
該句用“我”(意思是“就我而言,在我看來”)而非中性代詞“吾”,增加了諷刺意味。該句長度與4:5相當(dāng),傳達(dá)了一種堅(jiān)信的態(tài)度。句中用“惡不仁”來定義“仁”,進(jìn)一步解釋了該句的意義。句子最后所述的力量未竭而信念先動搖的情況,在5:10b和6:12都會再次出現(xiàn)。從這里可以看出,實(shí)現(xiàn)“仁”光有認(rèn)同和決心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行動?!叭省币膊皇呛罄m(xù)章節(jié)中(如8:3)所說的那種自我的不斷修身,而是一直準(zhǔn)備去應(yīng)對危難的行為。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p>
該句是獨(dú)立的一句,主題上回到了不以好惡(4:4)來評判人(4:3),要通過“過”來發(fā)現(xiàn)人的優(yōu)點(diǎn)。人分為不同的派別(“黨”),“仁”這種品質(zhì)的意義寬泛,在不同類人身上體現(xiàn)也不同。由此可以推測公元前5世紀(jì)選拔朝廷官員時的評判基礎(chǔ)是什么,而本節(jié)“評判下屬”的主題就暗合了上述幾節(jié)所展現(xiàn)的逐漸晉級的情形,即在4:1/2中是無名小卒,靠他人來判定其才能,4:3/4中成為下級官員,4:5/6中為資歷較深的官員,4:7中成為負(fù)責(zé)擇賢的官員。
朝廷職位可能專屬于駕駛戰(zhàn)車的精英,雖然其軍人價值觀已經(jīng)平民化,但還保留著武士的精神特質(zhì)。仁者具備理想的“戰(zhàn)友”的品質(zhì):堅(jiān)強(qiáng)、勇敢、堅(jiān)定不移、為他人著想、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假如“仁”(音同“人”)的本義為“男子漢氣概的”(堅(jiān)強(qiáng)、勇敢②參見林毓生文章Lin Yu-she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re-Confucian Meaning of Jen (仁) and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Moral Autonomy,” Monumenta Serica 31(1974—1975): 172—204.),那么衍生出的平民化的“仁”意義就簡單了。西方的“榮譽(yù)”所具有的含義有助于理解該詞。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p>
除了4:5中談到的“個人之道”外,還應(yīng)該有其存在的大語境,即“公眾之道”③參見毛子水文章 Tzu-shui Chun Mao, “Some Suggestions for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Analects,” Studia Asiatica,Essays in Asian Studies in Felicitation of the Sev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Professor Ch’en Shou-yi , Vol.1975: 281—289.(對比4:8)。公元前5世紀(jì),魯國王室權(quán)力為季氏家族篡奪??鬃又矣谡y(tǒng)的王朝世系,但最后未能目睹政治正道的恢復(fù)??鬃訒r代最后的魯國國君為魯哀公,他赴衛(wèi)國尋求支援以抗衡季氏,途中去世,時為公元前468年。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p>
在這句話中,“道”指的是共同遵守的原則,而不是政治正統(tǒng)。這句表述了對衣著講究的鄙視,與《論語》后面篇章中提到的衣服講究顏色搭配相矛盾(參見10.5a)。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p>
“義”此處意為“視為是義的”??鬃铀枋龅姆饨ㄉ鐣ā疤煜隆保撛~也表示“神”,參見3:11)多帶有個人理解,但在這句話中指封建社會中的普遍意義:客觀的“義”,不帶有個人理解。
4:11 子曰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與“民”(參見6:22)之間還存在一類人:“小人”,即手工藝者和商人之間的階層。與“民”相似,他們基本的價值觀是自利,但不同于“民”的是他們在朝廷供職,與君子爭奪職位。這導(dǎo)致官場出現(xiàn)流弊,官員偏袒鄉(xiāng)友,豁免同黨。
4:12 子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 ?!?/p>
“仁”須是大仁,方可行。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友需互相協(xié)助,如果只是單向幫助戰(zhàn)友無異于自殺。在平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互助性集體中存在自私行為,就無法實(shí)現(xiàn)寬容大度①Edmund Gosse, Father and Son.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1928, p.191.。再高一層次來說(此處不明顯,但在公元前320年的《孟子》中有明顯體現(xiàn)),奉行自私會導(dǎo)致違背所有原則,最終破壞所有體制。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論語》第四篇中只有該章提及“禮”(只有第五篇提及“讓”,即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逃亡奴隸法》第868頁中的“將自己放在次要位置”②Ralph Waldo Emerson, “The Fugitive Slave Law,” Brooks Atkinson ed., The Essential Writings of Ralph Waldo Emerson.New York: Modern Library, 2000.),而在后面章節(jié)中該詞頻頻出現(xiàn)。這解決了久爭不休的問題:究竟是“仁”重要還是“禮”重要?答案就是:對于孔子來說“仁”是最重要的,對于儒家來說“禮”是最重要的。但是“禮”,即以他人為先,是孔子的價值觀之一,他并不認(rèn)為禮只具有象征性的作用。禮或有用或無用,但如果無用,孔子就不會推崇禮。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p>
這是封建制度的本質(zhì),即各司其職。未能被選拔入朝,其中可能存在不公,但你不必為此而擔(dān)憂。不公是弊病,但不該由你來糾正。朝廷官員(14.26a中會有提及)從不越職而為。
4:16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不要鉆營事業(yè),你的事業(yè)掌握在他人手中。君子生而為君子,與小人不同,小人事事爭先,以利為宗。張辛欣《中國人的生活》(Chinese Lives)③Zhang Xinxin, Chinese Lives.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7.第三頁中有對當(dāng)代小人唯利是圖文化的描述。
4:15 為插入章,移至第一篇。此類插入章節(jié)標(biāo)記為“*4:151”,星號表插入,上標(biāo)號表該章現(xiàn)在位置。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p>
該句展示了自修的過程,即觀察、判斷、思齊和自省。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未留下任何著述,這樣的自修行為對門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將4:17置于最后,突出其重要性。
“賢”本意為“有才能”(與“德”相對,“德”本意為“品行,力量”④Arthur Waley, The Way and Its Power.New York: Grove Press, 1958, p.31.)?!把伞币馑紴椤坝谄洹?,“焉”是“於”和“安”的縮合,因此在古代讀作yan,現(xiàn)代讀作 yén⑤George A.Kennedy, “A Study of the Particle Yen,” Li Tien-yi ed., Selected Works of George A.Kennedy.New Haven: Far Eastern Publications, 1964.。
本篇的四部分并未集中論述“德”,而是描述了孔子的各種憂慮,這是一種價值觀,而非哲學(xué)體系。在編纂者看來,核心的品行只有“仁”。
《論語》第四篇中前五章如下,可見其并列結(jié)構(gòu)。
4:1里仁為美
To dwell in ren is best.
擇不處仁
If he choose not to abide in ren,
焉得知
how can he become known.
4:2 不仁者
He who is not ren
不可以久處約
cannot long abide in privation
不可以長處樂
cannot forever abide in happiness.
仁者安仁
The ren are content with ren.
知者利仁
The knowing take advantage of ren.
4:3 唯仁者
It is only the ren
能好人
who can like others,
能惡人
who can hate others.
4:4 茍志于仁矣
If once he sets his mind on ren,
無惡也
he will be without hatred.
4:5 富與貴
Wealth and honor,
是人之所欲也
these are what men desire;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If not by his way he do so, he will not abide in them.
貧與賤
Poverty and lowliness,
是人之所惡也
these are what men hate;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If not by his way he do so, he will not avoid them.
君子去仁
If a gentleman avoid ren,
惡乎成名
how shall he make a name?
君子無終食之間
A gentleman does not for the space of a meal
遠(yuǎn)仁
depart from ren.
造次必于是
In direct straits he will cleave to this.
顛沛必于是
In deepest distress he will cleave to this.
這些并列句大多為結(jié)構(gòu)簡單的對子,但4:5的首句較為復(fù)雜,是三組式結(jié)構(gòu),與后面句子相對應(yīng)。加之句子較長,句尾有相同的語氣助詞,使得4:5節(jié)奏強(qiáng)烈。一般而言,排比可以令句子于所在章節(jié)彰顯出來,正如《圣經(jīng)》箴言一樣,使得句子帶有普世色彩和修辭力量,給人印象深刻。
論述下一篇(即下一年代)之前,有必要總結(jié)本章及其年代具體的特點(diǎn),也就是孔子的特點(diǎn)。第四篇中沒有出現(xiàn)孔子晚期的幾個重要主題,如沒有提及“孝”和“天”,也沒有提到有組織的“學(xué)派”。這些在后面都有提及(學(xué)派在第五篇中出現(xiàn),第七篇中提到了神;公元前四世紀(jì)初出現(xiàn)了“禮”,后期出現(xiàn)了“家庭之德”)。不過就第四篇而言,這些話題的缺失應(yīng)當(dāng)是孔子本身不關(guān)心這些方面,而非由于編纂者刪除所致。在現(xiàn)有的《論語》第四篇中,公元前四世紀(jì)時做了插補(bǔ),從而彌補(bǔ)了這些缺失,如增加了“孝”的部分,還描述了弟子們詮釋孔子思想,并且自行講課的情形。
本篇似乎影射了孔子早期的經(jīng)歷,較為逼真。描述的好像是其早期的困頓(4:5、4:9),事業(yè)上的對手(4:3),忠君但無回報(bào)的經(jīng)歷(4:8)。從第四篇中可以感受到孔子最后的形象:鏗鏘有力、堅(jiān)毅、執(zhí)守自己的價值觀,但不注重邏輯上的縝密(插補(bǔ)的4:15是貫穿全書主線的一句話,以保持其前后連貫性)??鬃泳哂泻诵臋?quán)威性,從不引經(jīng)用典,無論是古是今。正如《馬可福音》1:22中的耶穌一樣,《論語》第四篇中也全是孔子自己的言語。因此,他對弟子的影響是出于自身的權(quán)威,而不是由于掌握了古代的經(jīng)義。第四篇中的孔子是處在當(dāng)下的:就在此刻此地。
第四篇中所鄙夷的“唯利”的價值觀在“小人”身上有最典型的體現(xiàn),而孔子的價值觀是“仁”。韋利將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詞語翻譯為“Goodness”(首字母專門大寫),這種理解更多是參照了公元前四世紀(jì)重新編纂后的《論語》第四篇(參見12:22),而不是原本的第四篇?!癎ood”這個詞用來形容武士精神,指的是“精于”武士之藝。在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的《尋找雷切爾·華萊爾》①Robert B.Parker, Looking for Rachel Wallace.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80.第164—168頁、《荒蠻之地》②Robert B.Parker, A Savage Place.New York: Delacrote Press, 1981.第61頁、《早秋》③Robert B.Parker, Early Autumn.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81.第99頁和第114頁中,“good”指“善于徒手格斗”。西方騎士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武力是唯一可以信仰的“優(yōu)良品質(zhì)”,“信”(即遵守諾言)是核心品格④Carl Stephenson, Mediaeval Feudalism.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42, pp.50—53.(比較愛默生“英國人的特性”⑤Ralph Waldo Emerson, “English Traits,” Brooks Atkinson ed., The Essential Writings of Ralph Waldo Emerson.New York:Modern Library, 2000.,第594頁)。不過在某些非騎士的語境中也能發(fā)現(xiàn)這種精神,如羅伯特·帕克的《早秋》第176頁,《馴服海馬》⑥Robert B.Parker, Taming a Sea-Horse.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66.第227頁,《尋找雷切爾·華萊爾》第193頁,《典禮》⑦Robert B.Parker, Ceremony.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82.第136頁?!墩撜Z》第四篇對這種精神言之甚少,請注意西方對“榮譽(yù)”的談?wù)撘彩侵蛔制Z⑧Robert B.Parker, Promised Land.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76, p.95.,而且英國學(xué)校有不談?wù)摯耸碌囊?guī)定(喬治·奧韋爾 [George Orwell] 的散文“就這些快樂”⑨George Orwell, “Such, Such Were the Joys,” A Collection of Essays.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54.第33頁中的“不甘沉默”)。關(guān)于該品質(zhì)在原軍事語境下的意義,參考羅伯特·帕克的《尋找雷切爾·華萊爾》第44—45頁,喬治·奧韋爾的 “就這些快樂”第41—42頁,以及科雷里·巴尼特(Correlli Barnett)的《希特勒的將軍們》⑩Correlli Barnett, Hitler’s Generals.New York: Grove Weidenfeld, 1989.中第23頁“自我犧牲”(von Fritsch)、第260頁“紳士”(von Kleist)和第376頁“責(zé)任感與榮譽(yù)”(von Senger und Etterlin)。對這種品質(zhì)的形容在曼施坦因(von Manstein)對其子格羅(Gero)的稱頌中達(dá)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格羅在1942行動中犧牲):“他完全想不到自己,腦子里只有戰(zhàn)友和仁慈”?Erich von Manstein, Lost Victories.Novato: Presidio Press,1982, p.271.。
如果只是就此進(jìn)行探討,不涉及《論語》后期累積而成部分的評注,也不考慮官方哲學(xué)體系的話,孔子思想中神秘叵測而又十分核心的概念“仁”也就不會那么令人費(fèi)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