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濱久
(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深入開展方志性質學術研究的必要性
梁濱久
(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方志性質是方志理論研究的核心和方志學的立足點與奠基石。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方志性質的研討,經(jīng)歷了一個“之”字型?!兜胤街竟ぷ鳁l例》頒布前,方志性質研討十分熱絡,出現(xiàn)幾十種不同觀點,“資料性著述”說漸成主流認識?!稐l例》對方志性質給出工作定義后,方志性質研討明顯“降溫”。之后,方志性質的學術研究持續(xù),但熱情遠遜于前。其實,還有相當多的課題如方志性質各說的繼續(xù)研討爭鳴、方志性質概念的涵義、方志性質所指為何、與方志性質相關的基本概念辨析、方志性質由什么決定等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
地方志;方志性質;學術研究
第五次全國地方志工作會議和《全國地方志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5—2020年)》都強調要加強地方志理論研究和方志學學科體系建設,因為,對于方志事業(yè)的發(fā)展,“加強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是一個關鍵問題”[1]冀祥德.直筆著信史 彰善引風氣——專家談如何推進地方志科學發(fā)展[N].光明日報,2016-09-25.。而無論是方志理論研究還是方志學學科體系建設,都繞不開方志性質問題,因為方志性質是方志理論研究的核心和整個方志學賴以建立的基礎,也可以說是立足點和奠基石。
自開展新方志編纂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方志性質的研討,按照程方勇先生的說法,經(jīng)歷了四個重要階段,分別為啟動期(約1981—1989年)、發(fā)展期(約1989—2003年)、成果期(約2004—2006年)、持續(xù)期(2006年《地方志工作條例》頒布后)。[2]程方勇.20世紀80年代以來方志性質研究概述[J].中國地方志,2009(3).筆者除對個別時期如“成果期”如何稱謂有不同看法外,大體上贊同程方勇先生關于方志性質研討四個階段的分析,但認為從方志性質的學術研究過程來說,走了一個“之”字型,這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規(guī)律。
在《地方志工作條例》頒布前,自1981年始到2003年,主要是“啟動期”和“發(fā)展期”。在這20多年里,方志性質研討呈現(xiàn)出十分熱絡的氣氛與局面,出現(xiàn)了幾十種不同的觀點,諸如“資料書”說、“百科全書”說、“地情書”說、“信息大全”說、“工具書”說、“歷史書”說、“地理書”說、“亦史亦地”說、“特殊史書”說、“政書”說、“一方古今總覽”說、“綜合著述”說、“資料性著述”說、“科學文獻”說、“獨立學科”說、“邊緣學科”說、“學術文化事業(yè)”說、“五十字”定義說[3]即王暉先生所下定義:“方志是記述地方古今各個方面或某一方面情況的科學文獻,它既是縱述歷史的地方史書,又是橫陳現(xiàn)狀的地方百科全書?!币姟吨袊胤街尽?990年第1期王暉先生《論方志性質》一文。,等等。
經(jīng)過一二十年的研討和爭鳴,方志界逐漸形成了“資料性著述”說的主流認識。雷堅先生說:“廣西通志館在研究了20世紀80年代初方志界有關地方志性質的爭論后,比較認同的關于方志性質的表述是:地方志是系統(tǒng)記述一定地域內自然與社會各方面歷史與現(xiàn)狀的資料性著述。其核心是資料性著述,其特點是入志資料必須具有地方性、廣泛性和系統(tǒng)性。這一定性,使地方志具有了其他著作所不具備的特色和優(yōu)勢,這是地方志千百年來生生不息、延綿不絕的根本動因,也是它獨秀于著作之林的重要因素?!保?]雷堅.從第二輪《廣西通志》12部專志篇目看創(chuàng)新[J].廣西地方志,2005(1).苑廣才、黨戈先生說:“我們投身新編地方志工作近20年來,在參與近90部省志的審稿或總纂的實踐中,遵循‘地方志是記述特定地域特定時期的自然與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資料性著述’這一定義的基本精神,把它作為把握方志體例的‘方向盤’把關定向。實踐證明,它切實可行,行之有效?!保?]苑廣才、黨戈.方志寫作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33.三位先生所言方志是“資料性著述”說成為主流認識的代表性言說。
進入方志性質研討的持續(xù)期,程方勇先生指出:“基于《條例》已經(jīng)對方志性質作出結論,因此,方志界對于方志性質的研討與爭論一段時間內明顯‘降溫’。但是,關于方志性質的研究并沒有就此中斷,仍有修志專家對方志性質問題執(zhí)著地研究、探討?!保?]程方勇.20世紀80年代以來方志性質研究概述[J].中國地方志,2009(3).這是方志性質學術研究的“之”字型進入谷底然后慢慢回升的過程。
為什么方志性質這樣一個熱門問題在《條例》得出結論后就明顯“降溫”了呢?這和方志界人士對《條例》所作地方志性質定義的理解有關。不少人都認為,《條例》關于地方志性質定義的表述是對方志界20多年來關于方志性質討論諸種見解的整合,是基本上達成一致的終極結論,這是方志性質研究的重要成果。既然國家關于地方志工作的行政法規(guī)都有了確定說法,那還有什么研究的必要呢?實際上,《地方志工作條例》將地方綜合年鑒歸入地方志范疇,并都以“資料性文獻”作為二者定義的屬概念,地方志書定義則為“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本行政區(qū)域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資料性文獻”,這是一個工作上的定義,為的是在將地方綜合年鑒納入地方志工作范疇的情況下使方志性質定義能夠包含地方綜合年鑒。朱文堯先生說:“學術性問題可以百家爭鳴,可以存異。工作性問題就不能總停留在爭論中,要有一個基本的說法,努力求同?!保?]朱文堯.關于研討新方志理論的幾個基本觀點[A].廣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廣州市方志館,編.新方志理論探索[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16.2004年10月14日至15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在廣州市主辦了方志性質研討會,會議認為“在工作與學術上,應用于工作上的定義應有較為統(tǒng)一的表述,要考慮有利于地方志工作的開展,并有較廣的適應面;而學術上的定義應允許百家爭鳴,可有多種表述方式與詮釋”。[5]方志性質研討會紀要[J].中國地方志,2005(1).這和朱文堯先生的說法一致??梢姡稐l例》是為了地方志事業(yè)發(fā)展和地方志工作開展的需要而采納了工作上的定義,而不是允許百家爭鳴的學術上的定義。規(guī)定地方綜合年鑒納入地方志工作范疇,顯然對開展地方志工作和發(fā)展地方志事業(yè)有利。如果認為《條例》關于地方志性質的說法就是學術上的總結、定論,那就不切合實際了。
因為《條例》是從工作上下的地方志性質的定義,這就給我們預留了繼續(xù)進行學術研究的空間。之所以有方志性質研討的持續(xù)期,正是存在這一空間的實例證明。正如陳澤泓先生所說:“《條例》闡述的地方志定義,是從工作角度下的定義。在學術上,對地方志定義可以進一步研討?!保?]陳澤泓.方志性質研究析論——志說新語之一[J].廣東史志,2014(4).但雖不時有方志性質的研究文章發(fā)表,也有新說出現(xiàn),如沈松平先生提出“地方正史”說[1]沈松平.方志性質再探[J].新疆地方志,2006,(3).,李殿元先生提出“社會情勢”說[2]李殿元.關于方志性質的再探討[J].中國地方志,2006(7).,王林生先生提出“公共文化產(chǎn)品”說[3]王林生.地方志的基本屬性與“官修”制度[J].羊城今古,2012(4).。但總體而言,研討的熱情遠遜于前。實際上,方志性質的學術研究空間還是很大的,有相當多的課題需要研究。
(一)方志性質的未取得一致意見
方志性質的“資料性著述”說、“地情書”說、“科學文獻”說、“歷史書”說、獨立學科說、邊緣學科說等諸種說法還可以繼續(xù)爭鳴下去。雖然朱佳木同志在2006年10月18日學習貫徹《地方志工作條例》經(jīng)驗交流會上的講話中已經(jīng)指出,在《條例》頒布前,方志界已形成關于方志性質的主流意見,這就是“資料性著述”說[4]朱佳木.地方志工作文稿[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55.,但是其他各說仍可以闡釋自己的觀點,并展開研討和爭鳴。
(二)“方志性質”概念本身還需要研究
“方志性質”概念的內涵是什么,即該詞究竟是指什么說的?方志界有不同的認識。
一種認識認為,方志性質指著作類屬,即屬于哪一種著作?!吨袊街敬筠o典》釋“方志性質”,列舉了四種觀點:1.認為方志屬于地理;2.認為方志屬于歷史;3.認為方志是一個行政區(qū)域史地之書,是“亦史亦地”的著作;4.方志屬于政書。顯然認為方志性質就是指方志屬于哪一類著作。
一種認識認為,方志性質指學科屬性,即方志屬于哪種學科。有的認為方志屬于歷史學科,有的認為屬于地理學科,有的認為屬于行政管理學科,有的認為屬于社會學科,也有說屬于邊緣學科、獨立學科。
一種認識認為,方志性質既指學科屬性,同時又是指何種體裁的書。來新夏先生主編的高等院校教學用書《方志學概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一章第一節(jié)第四目“方志的性質”云:方志性質“這個問題實質上包含著兩層含義:其一,方志的學科屬性是什么?其二,作為一種圖書表達體裁,方志與該學科內其它表達體裁的關系怎樣?”該書的結論是:方志屬于歷史學范疇,地方志書是一種史書體裁,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史書體裁,而是一種特殊的史書體裁——即所謂“志體”。
一種認識認為,“方志性質,是對作為獨立體裁的方志的定義”,也就是說,凡是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特定對象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資料性文獻都是方志,而“特定對象”包括地方、事物、事件、機構以及某一人群,大至一統(tǒng)志,小到荔枝志、橋梁志,都是方志。[5]陳澤泓.方志性質研究析論——志說新語之一[J].廣東史志,2014(4).
一種認識認為,方志性質指方志定義,研究方志性質就是研究方志定義。王暉先生認為,“性質”“定義”等概念是一組融會貫通的概念。[6]王暉.論方志性質[J].中國地方志,1990(1).
一種認識認為,方志性質是方志定義中的一個部分。黃勛拔先生說:“志界多數(shù)人認同以下提法:地方志是分門別類、系統(tǒng)記述一個地方的自然與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資料性著述。這個定義包含著下面四個方面的含義……第一,空間和時間……第二,內容……第三,體例……第四,性質。指資料性的著述?!保?]黃勛拔.方志編纂學論綱[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22.這是把定義中的“資料性”看作方志的性質。
一種認識認為,方志性質指方志屬性。這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把屬性理解為歸屬、屬于,即認為方志的屬性就是指方志歸屬于什么書,如歸屬于地理書、歷史書、政書、工具書等。一種情況是認為方志屬性就是指方志所具有的性質,是方志事物所固有的客觀存在。胡巧利先生說:“所謂屬性,即是事物所固有的性質,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觀存在,屬于物質的范疇,是第一性的東西。簡言之,屬性是需要我們的意識去認識的客觀存在。任何事物的屬性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人的屬性就包括有兩只眼睛、會說話、兩腿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等許多種,這些屬性都是客觀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同樣,地方志這一事物的屬性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地方性、資料性、綜合性等,而且,無論是哪一種屬性,都是地方志客觀存在的屬性,是第一性的?!保?]胡巧利.論地方志的本質屬性——兼與“官修性”說商榷[J].中國地方志,2000(1).一種認識認為,方志性質指方志的本質屬性。姜萬成先生說:“‘方志性質’是方志區(qū)別于其他學科著述的本質屬性。”[2]姜萬成.論方志的性質及其認識意義[J].方志研究,1991(2).廣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續(xù)修地方志教程》(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也持此說,該書第二講《地方志的性質與功能》說,“地方志的性質,是指地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本質屬性”。但下綴一句話與“本質屬性”的說法矛盾:“具體說就是地方志的對象、內容究竟是什么。”前面說的是主觀的遵循邏輯的認識;后面說的則是客觀內容,還是講究竟是地理書還是歷史書、“史地之書”、政書之類。
一種認識認為,方志性質概念是一個系統(tǒng)。筆者說:“必須把方志性質概念看作是一個由屬性、特性和本質屬性三個層次構成的系統(tǒng)。方志性質最基礎層次是方志的屬性,范圍最廣泛。而方志的屬性,就是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性質。方志的屬性是很多的,個別的方志,某一時期的方志,某一類型的方志,某一載體的方志,除共有屬性之外,還有個性(個別屬性)。不管是共性也好,個性也好,都是性質。方志的中間層次是方志的特性,即方志屬性中能把方志和其他著作區(qū)分開來的那些屬性。方志性質的最高層次是方志的本質屬性,即能把方志和其他著作的本質區(qū)分開來的那些屬性,是方志性質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要素,是決定其他屬性、特性的屬性。方志屬性(性質)的不同釋義,并不是互相打架,自相矛盾的,而是在不同層次、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適用范圍。三者構成方志性質的總體,對于方志自身而言,它的所有屬性都是它的性質。但我們一旦拿方志和其他種類著作相比較,就毋須把所有屬性都牽扯進來,只要把屬性中的一部分即特性拿來比較也就夠了。這時方志的性質指的是特性。如果我們不是拿方志和其他著作作一般性比較,而是作本質上的比較,也毋須把所有的特性都牽扯進來,只要把特性中的一部分即起決定作用的本質屬性拿來比較也就夠了。這時方志的性質指的是方志的本質屬性。”[3]梁濱久.也談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地方志的性質[J].上海志鑒,2006(2).實際上,特性也是屬性,本質屬性也是由屬性組成的,而方志屬性就是方志自身所固有的性質。
還有認識認為方志性質指方志特征、特性、本質等,不一一列舉。
如果對方志性質所指這一最基礎的概念都眾說紛紜,歧見連連,那還怎么進行方志性質的理論研究?
(三)與方志性質概念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也需要研究
與方志性質概念密切相關的基本概念有:方志的質、特質、本質,方志的屬性、特性、根本屬性、基本屬性 本質屬性、非本質屬性,方志的特征、特點、基本特征、主要特征、本質特征,方志的定義、語義定義、性質定義等。不把方志這些基本概念辨析清楚,也是沒有辦法把方志性質的理論研究深入進行下去的。而要把這些概念弄清楚,則要首先把事物的質、特質、本質,屬性、特性、根本屬性、基本屬性、本質屬性、非本質屬性,特征、特點、基本特征、主要特征、本質特征,定義、性質定義等弄清楚。筆者曾經(jīng)嘗試對這些基本概念進行辨析,發(fā)現(xiàn)每個概念的含義都是不同的。其中有些語詞是同義的,但也有細微的差別,絕不完全一樣。[4]梁濱久.方志性質研究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J].廣東史志視窗,2006(2).這就需要深入研究,仔細辨析。
為什么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因為,概念在思維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概念是思維尤其是辯證思維的基本形式。思維形式有三種:概念、判斷和推理,而概念是思維的細胞、起點,是構成判斷、形成推理的最基本要素,是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的橋梁??梢哉f,沒有概念,判斷不復存在,推理也不能進行。而在辯證思維中,概念更有著重要的地位,概念內在矛盾的分化和展開才一步步上升為判斷和推理,因而概念論是構成辯證邏輯的最主要內容。恩格斯認為,科學的成果是概念,要學會辯證的思維就必須學會“運用概念的藝術”。而要運用概念,首先必須明確概念的含義。很多在方志性質研究上的謬誤,其根源在對基本概念認識上的迷誤。所以,要想深入研究方志性質理論,必須在一些基本概念的認識上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方志性質由什么決定需要研究
方志界存在的一個認識是方志性質“內容決定論”,認為方志記載的對象、內容決定了方志的性質。有的則說方志內容決定體例,體例決定性質。方志記載的對象是地理,地理的內容多,就是地理書,歸屬于地理學;記載的對象是史事,歷史的內容多,就是歷史書,歸屬于歷史學;史地內容兼有,就是“史地兩性之書”,不便歸于一個學科,就說是“邊緣學科”“獨立學科”;方志記載的對象是地情,就是“地情書”;方志的記述對象涉及百科,就說是“百科全書”;社會大發(fā)展,方志要反映的內容寬泛了,其性質就跟著寬泛。我認為,研究方志性質,為的是正確認識方志,看看它都有哪些屬性、特性、本質屬性。而這些屬性、特性、本質屬性,是方志自身所固有的,是內在的規(guī)定性,就是說,你只要承認它是方志,它就有這些屬性、特性、本質屬性。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你認識到它存在,你沒認識到它也存在,無所謂由什么決定。當然,方志性質也在變化,但這個變化是由構成本質屬性的幾個屬性——地方性、時限性、內容全面性、體例獨特性、資料性、著述性等綜合起作用的結果,單單一個內容要素是不能決定方志本質屬性的改變的。還可以拿詩歌作比,從《詩經(jīng)》到現(xiàn)在的詩歌,內容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但只要是有節(jié)奏的、押韻的、表達思想感情的,那就是詩歌,詩歌的性質不能說是由內容決定的,而是一種自身所固有的內在規(guī)定性。
(五)方志性質諸說需要進行整合
關于方志性質研究,已歷千年,尤其新方志編修以來大熱,眾說紛紜,幾十部方志理論研究專著和幾百篇文章都談及方志性質。這是進行方志性質理論研究的寶貴資源。以前,我們研究方志性質,著重研究方志的性質定義,認為上述諸說都是方志定義,取其一說,而批評他說;或自說自話,論證己說的正確性,而對他說不置一詞??偟氖侨狈Ψ街拘再|諸說的整合。實際上,各種觀點說法均有其真理性顆粒。有的是對方志屬于什么著作的判斷,此種說法道出方志具有某種著作的明顯屬性,如方志和地方史都是處理史實,說地方志是史書不無道理。有的是對方志性質的判斷,即判斷方志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性質),而不管該屬性是本質屬性還是非本質屬性,只要方志確有該屬性,性質判斷即成立。如說方志是資料書,方志確實有資料屬性,該性質判斷成立。還有的是對方志性質從某種角度和方面所作的解說,是有一定語境背景的,如李鐵映說,方志是“地情書”“國情書”,這是闡明方志能記載地情,反映國情,并非在給方志下定義。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在給方志下定義,或在某說的基礎上推衍成定義。種種情況不同,不能都拿給方志下性質定義的嚴格標準來要求、否定一些觀點說法所具有的真理性因素。要充分利用方志性質研究的理論資源,汲取各說的合理因素,給予恰當?shù)恼稀?/p>
(六)方志屬性研究尚需深化
我們已經(jīng)進行了一些方志屬性的研究,如方志的科學性問題,在全國地方志第一次工作會議之后曾進行過熱烈的討論。方志的資料性、地方性、時代性、內容綜合性、體例獨特性、編纂連續(xù)性、官修性等,也都進行過大量研究。之所以能夠形成在方志性質定義上的共識,就是因為對一些重要屬性進行了充分的研究討論。而方志性質定義,作為由四五個屬性組合而成的復合屬性(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金岳霖主編的《形式邏輯》稱之為“復雜屬性”),加上鄰近屬概念,不建立在對屬性研究的基礎上,是不可能形成的。但是,對方志的各個屬性還不能說都研究得很清楚、很透徹。比如地方性,究竟指何而言,是指行政區(qū)域?還是自然地域?國家、洲際、世界,甚至宇宙,如果編纂志書是否包括在“地方”志的概念范圍內?再如資料性,是何種概念?它說的是內容?是內容的載體?是志書功能的表現(xiàn)?說地方志內容豐富和說方志資料翔實有無區(qū)別?如有,其區(qū)別在哪里?資料性在方志所有屬性中占據(jù)什么地位?還有科學性的“科學”,是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還是如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所說“合理的也是科學的”?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有一種觀點認為,進行方志性質的定義研究即可。這種認識是膚淺的,不妥當?shù)?。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書中,給生命下了一個定義——“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本質上就在于這些蛋白體的化學組成部分的不斷的自我更新?!边@個定義的提出,是經(jīng)過長期研究得出的一個理論成果,但是恩格斯還是指出:“在科學上,一切定義都只有微小的價值?!保?]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0.“為了知道和指出什么是生命,我們必須研究生命的一切形式,并從它們的聯(lián)系中加以闡述??墒菍θ粘5倪\用來說,在所謂的定義中對最一般的同時也是最有特色的性質所作的簡短解釋,常常是有用的,甚至是必需的?!保?]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67.這就是說,定義只是就最一般的事物特性所作的簡短解釋,為的是應對日常運用,雖然必要,但其價值有限,還有更加豐富的內容需要研究。方志性質定義固然能為方志學理論體系奠定基礎,但在此基礎上的研究也許更加絢麗多姿。
再舉一例來說明這個問題:人的性質定義已經(jīng)有了共識,即“人是能夠制造和使用生產(chǎn)工具的動物”。這個定義將人從動物當中區(qū)分出來。但人性即人的性質是人學的核心課題,有極為豐富的研究內容,比如人性之男人和女人的區(qū)別,不同種族、民族人的區(qū)別,不同國家人的區(qū)別,不同地域人的區(qū)別,不同社會階級和社會階層人的區(qū)別,不同年齡段人的區(qū)別,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人的區(qū)別(在階級社會里人的異化和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性的復歸)等,絕非把人的性質定義弄清楚就可以的。
(七)方志個性也需要研究
對方志性質的研究一般是進行方志共性的研究,即對古今一切方志共同屬性的研究。而不同個體方志,比如不同時期的方志,不同地域的方志,不同編者所編的方志,不同類型的方志,不同載體的方志,除有著共同屬性之外,還有其個性。對這些個性,也是應該研究的。對共性的研究,可以指導對個性的研究;而對個性的研究,可以深化對共性的研究。特別是新方志,具備一些新的屬性(性質),如科學性。胡喬木在全國地方志第一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舊的地方志科學性很差,新的地方志要加強科學性。這就是說,科學性是新方志所特有的。新方志還有整體性、學術性,以及電子版、網(wǎng)絡版方志收載傳遞信息的迅捷性等屬性(性質),有人認為新方志還有黨性、人民性,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正如要有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也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前者是社會主義的共性研究,后者則是社會主義的個性研究。
還有其他問題需要進行研究。如作為內核的方志本質屬性的相對穩(wěn)定與作為外圍的方志非本質屬性的多變,以及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地方志書與地方綜合年鑒除了都是“資料性文獻”之外,還有沒有性質上的區(qū)別等,也都需要進行研究。魏橋先生指出,還可以從已出版的地方志書反觀方志性質,這也是很有意思的課題。
綜上所述,方志性質的學術研究大有拓展空間,應該繼續(xù)努力深入地研究。
K29
B
1003-434X(2017)02-0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