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鎬
(西北大學 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安 710069)
【關學研究】
論顏李學派與關學的學術交往及影響
劉宗鎬
(西北大學 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安 710069)
17世紀,以顏元和李塨為代表的顏李學派形成于我國北方;同時,關學發(fā)展出的以李颙和王心敬為代表的二曲學派也形成于我國西北。李塨來陜西大力宣傳顏李學說,與當?shù)氐亩鷮W派發(fā)生了沖突。以王心敬為代表的二曲學人直面沖突,在堅守儒學內(nèi)圣思想的前提下,廣泛拓展儒學的外王內(nèi)容,從而使二曲學派的經(jīng)世致用特征更為凸出。
顏李學派;二曲學派;關學;學術交往及影響
顏李學派是17世紀形成并發(fā)展于我國北方的一個重要學術流派。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有顏元(1635—1704,字直易,又字渾然,號習齋,河北博野人)及其弟子李塨(1659—1733,剛主,號恕谷,河北蠡縣人)等。顏李學派以講求經(jīng)世致用和批判宋明理學為學術特色,被稱為“中國十七世紀思想界中的一支異軍”[1]324。該學派在當時影響極大,時人有“顏李之學數(shù)十年來,海內(nèi)之士靡然從風”[2]的評論。
關學是由張載創(chuàng)立并在其后的傳播流衍中與張載學脈相承之關中理學[3]。17世紀的關學以李颙(1627—1705,字中孚,號二曲,陜西周至人)及其弟子王心敬(1656—1738,字爾緝,號豐川,陜西戶縣人)等為代表。二曲學派以講求陽明心學和經(jīng)世致用為學術特色。該學派在當時影響也非常大,晚清著名學者唐鑒評價說:“關中之學,二曲倡之,豐川繼起而振之,與東南學者相應相求?!盵4]
顏元講學之時,陜西三原、華陰等地已有學人遠赴河北從學??滴跏吣?1678),著名關學學者李因篤(1631—1692,字天生,又字孔德、子德,陜西富平人)被征召赴京,路經(jīng)河北,曾往清苑造訪顏元并與之論學。但是顏李學派與關學的學術交往,主要表現(xiàn)還是顏李學派與二曲學派之間的學術交往。所以文本將通過論述顏李學派與二曲學派之間的學術交往,來分析顏李學派對關學的影響。
顏李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顏元“飽經(jīng)憂患,堅苦卓絕”,而二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李颙“艱苦力學,無師而成”,他們都是“于新朝不肯受一絲一粟豢養(yǎng)”的高隱之士。他們都終其生以講學來淑世救人,很少外出,所以顏元與李颙并沒有直接的交往。顏元只是耳聞李颙之學后,委托曾與他有學術往來的陜西學者李復元,向李颙傳達他的學術主張以及他對李颙學術的看法。他在給李復元的信中說:
貴地鄰邑有李道丈名颙字中孚者,專講陽明學,便中求轉寄仆之拙著,與茲上道丈一書致意。倘肯舍尊信王子者而尊信周公、孔子,實學二圣之學,行二圣之道,則此道庶其復明;生民世道,庶沐宏庥矣[5]。
顏元讓李復元將此信以及他的著作轉給李颙,目的在于勸說李颙舍棄自己的學術思想,而遵從他提倡的所謂周孔主張的“三物”之類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李復元是否依照顏元的安排行事,已不可知。但是李颙的《二曲集》中沒有任何有關顏元的記載,更遑論他對顏元此信的反應。
不過,顏元的這種做法,在提倡學術自由和不同學術之間文明對話的今天來看,不免強人所難,他明顯是以己之學術為是而以人之學術為非。再者,李颙是不是“專講陽明學”?其實不然。李颙為學提倡“明體適用”,他說:
窮理致知,反之于內(nèi),則識心悟性,實修實證;達之于外,則開物成務,康濟群生。夫是之謂“明體適用”[6]120。
李颙提倡的“明體適用”之學,又被稱為“體用全學”,“全”是用來反映他宣揚的學術內(nèi)容全面而無所偏失,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他既講求修心養(yǎng)性之類的“明體”之學,也講求經(jīng)世致用之類的“適用”之學。在他看來,“明體而不適于用,便是腐儒;適用而不本于明體,便是霸儒;既不明體,又不適用,徒汩沒于詞章記誦之末,便是俗儒?!盵6]401顯而易見,在李颙看來,既講求心性修養(yǎng),又講求經(jīng)世致用,才算得上完美無缺的學問。然而結合他所處的明清之際高漲的實學思潮的學術背景來看,他之所以標榜“明體適用”,其實“是以適用修正明體”[1]292,從而使他宣揚的理學避免“空疏無用”之嫌。
所謂適用就是經(jīng)世致用,李颙有時又稱為“經(jīng)濟實學”。李颙講學非常強調(diào)實用,他說:“道不虛談,學貴實效,學而不足以開物成務,康濟時艱,真擁衾之婦女耳,亦可羞已?!盵6]54為了培養(yǎng)學子經(jīng)世致用的才能,他倡導學習政治、農(nóng)田、水利、兵法等知識和技能。他認為“經(jīng)世之法,莫難于兵”,故而大力提倡學生認真學習“選將、練兵、車制、火攻”等軍事知識。在他看來,“學貴實效”,只要能夠經(jīng)世致用,哪怕是西方傳來的知識和技能也應當學習,比如意大利傳教士熊三拔的《泰西水法》,就是他開列給學生的必讀書。正緣于此,現(xiàn)代學人認為李颙是明清之際“開一代新風的實學思潮代表人物”[7]。試問開實學思潮的代表人物,怎么可能“專講陽明學”呢?
當然,李颙之學除了主講“適用”之類的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外,還主講“明體”之類修心養(yǎng)性的心學。他認為“人生本原”是“無聲無臭,廓然無對”的,不單“欲”是“念起”所生,就連“理”也是“念起”而生的,那么他所謂的“人生本原”自然就是超越理欲、超越善惡的,即“無善無惡”。正基于此,對于當時學人批評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的說法,他辯護道:“性本沖漠無朕,不可以‘善’言。凡言‘善’者,皆就其‘繼之者’而名也。若論‘無聲無臭’之本,‘善’猶不可以強名,況‘惡’乎!故‘無善之善,乃為至善,有意為善,雖善亦私’。此陽明立言之本意也?!盵6]35李颙不但講陽明之學,而且多與當時朱學輩學人辯論,以維護陽明其人其學,故而梁啟超稱其為“王學后勁”。但是李颙反對空談心性,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汲取了程朱理學主敬之類的篤實工夫。誠如錢穆所說:“二曲論學雖主陸王,然亦兼取程朱,遂為清初關學大師?!盵8]顯見,盡管李颙主講陽明心學,但也不是所謂的“專門講陽明學”。那么,顏元對李颙學術的見解也就只能歸結為偏見和曲解。
立足于這種偏見和曲解,顏元開始了對李颙之學的批評:康熙三十一年(1692),他批評李颙在關中書院的講學“亦只講書說話而已”;康熙四十二年(1702),他又批評李颙講宋儒之學,而有“西誤李中孚”之說。
顏元對李颙之學的認識明顯是偏曲之見,再兼他對學術缺失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的開放胸襟和包容態(tài)度,所以才對李颙之學有所批評。但是他的批評顯然有失公允,所以不足為信。再者,由于顏元閉門不出,其學傳之不遠;故而他對李颙之學的批評并沒有對李颙以及二曲學派的發(fā)展造成影響。
李塨曾先后兩次來陜西講學:康熙四十八年(1709)五月,他抵達陜西富平講學,六月又往長安講學,八月中旬始啟程離陜;翌年二月,再次來陜西富平講學,時達一年之久。
李塨來陜西講學是受富平縣令楊勤的邀請而來的。楊勤字慎修,鑲紅旗漢軍,康熙四十八年始任富平縣令。此人好學重士,下車伊始,即親往河北蠡縣敦請李塨來陜西講學。據(jù)李塨后來回憶說:“富令極知重士,每有來問學者,必掃榻飾廚,或無斧資,倒囊以贈”[9]47看來,李塨在富平傳播顏李學派學說,能夠出現(xiàn)多士景從的盛況,楊勤實多襄助之力。
李塨與其師顏元閉門不出不同,而是多所游歷,廣結海內(nèi)名流;且所到之處,必宣傳顏元學說。所以在他講學之時,顏李學派已經(jīng)“發(fā)揚震動于時”。當他抵達富平時,二曲學人已有前往“問顏習齋《四習編》”的,后遂師從。對于二曲學人學習的情形,李塨有如下的描述:
今歲游秦,李二曲門下士,皆以顏先生之學為然。黎長舉學禮,魯圣居學樂,蔡瑞生讀《孫》《吳》,張潛夫學《平書》,陳尚孚學《易》。文武在位,亦頗聞風向往[9]50。
引文中的魯、張、陳都是李颙的學生,而黎和蔡則是王心敬的弟子。這些人向李塨學習的主要是禮、樂、兵和《周易》。李塨自謂“持周孔三物四教之學告人”[9]86,“三物”即顏元所標榜的“六德、六行、六藝”,而“四教”是他所標幟的“禮、樂、兵、農(nóng)”??磥?,二曲學人主要學習他的“四教”之學。
李塨在陜西講學之時,王心敬正在陜西弘揚二曲之學。王心敬繼承李颙“明體適用”之學,而發(fā)展出“道德經(jīng)濟”之學。他的學術不囿于理學、經(jīng)學和禮學,而是廣泛論及政治、教育、農(nóng)業(yè)和軍事[10]。如果說提倡經(jīng)世致用“有從書本上求者,有從事上求者”[11]26,那么王心敬將李颙“從書本上求”經(jīng)世致用的“適用”之學,推進到了“從事上求”經(jīng)世致用的“經(jīng)濟”之學。所以,自張載以來,關學代為傳承的主張經(jīng)世致用學風再次掀起了高潮。在這種學風的推動下,秉承“求真求實,開放會通”[12]關學特色的二曲學派學人積極汲取顏李學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使關學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有容乃大。顯而易見,李塨來陜西宣傳顏李學說,對關學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是李塨來陜西宣傳顏李學說,對二曲學派也有一定的沖擊作用,這主要因為顏李學派公然抨擊宋明理學。顏元“明目張膽以排程、朱、陸、王”[11]19,李塨也鄙棄理學“空疏無用”,這就不免與李颙倡導的“明體”之學相沖突。在顏李學說的沖擊下,有些學人甚至說“李二曲之學近禪,以顏先生為是”[13]。
王心敬對那些不識李颙學術底里,“而概加以近禪之罪”的論調(diào)頗為不滿,遂對這種觀點予以駁斥。他說:
夫禪之說棄人倫、遺世務,而以見性還虛為究竟,故其言心性無非期于還虛。二曲先生之說則期于敦人倫、經(jīng)世務,而以盡心盡性為根本,故其言心性無非期于歸實。今禪之書俱在,二曲先生之書俱在,茍平心以觀,無不較若列眉,而概加以近禪之罪,無乃失其情實乎?[14]
那些認為李颙的學術思想與禪宗思想相近的學人,并沒有給出李颙的哪些思想與禪宗相近,我們也無法來評判。但是王心敬認為:其師之學并非近禪,因為李颙主張敦盡倫常、經(jīng)世致用,這與禪宗的拋卻人倫、離塵出世的主張截然相反;那么,那些給李颙帶上禪學帽子的學人,都是以“莫須有”之罪對李颙進行人身攻擊。李颙思想近禪的評判是否客觀公正,暫且不論。但這表明李颙主講的心性修養(yǎng)之類的心學思想不為學人所歡迎,尤其是在顏李學派宣揚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時期,這是肯定的。
如眾所知,經(jīng)明清之際高漲的實學思潮的洗禮,學界主流傾向于“崇實黜虛”。宋明理學被譏誚為空疏無用,遂見棄于時;而顏李學派標榜的實學思想,可謂生逢其時,或許就是掀起這次實學思潮的弄潮兒。李塨講學之處,士人“靡然從風”,以至于顏李學派“發(fā)揚震動于時”,也就是時勢之必然。
直面顏李學派與二曲學派的沖突,二曲學人將如何應對?其實,“經(jīng)世致用”的求實作風本來就是關學的基本精神[15],再者,關學學者具有“求真求實,開放會通”的學術胸襟,所以二曲學派順應時代潮流、弘揚關學精神,非常積極地容納了顏李學派的實學思想。表現(xiàn)在王心敬的“道德經(jīng)濟”之學中,就是更為廣泛地擴展了李颙的“適用”之學的內(nèi)容,并將之付諸實踐,開拓出自己的“經(jīng)濟”之學。具體的表現(xiàn)是,他的“經(jīng)濟”之學是農(nóng)田、水利、漕運、荒政、馬政、兵餉、賦稅、兵制、邊務、吏治、科舉無所不論,而且其說大多行之有效。特別是在農(nóng)業(yè)方面,他躬身勞作,并著成《區(qū)田法》,被農(nóng)學史家認為“提出了一種獨創(chuàng)的耕作方法”[16],從而使他躋身清代著名農(nóng)學家之列。顯見,二曲學派在與顏李學派的交往中,二曲學派經(jīng)世致用的本色加強了,甚至已經(jīng)開始走向了實學化。
其實,顏李學派提倡的實學思想對關學的影響非止于二曲學派,其影響十分深遠。以至于顏李學派在晚清民國復興之時,關學學者張鵬一(1867—1944,字扶萬,號一翁,陜西富平人)還為顏李學派編著了《顏李學考》《習齋著書目》《習齋年表》和《恕谷年表》等著作[17],在陜西弘揚顏李學派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
如前所述,二曲學派與顏李學派沖突的焦點是“明體”之類的心學思想;然而二曲學派只是積極地吸納了顏李學派提倡的實學思想,而對其批評心學思想的聲音似乎置若罔聞。其實不然,二曲學派并非默不作聲,而是予以正面回應。
李塨來陜西宣傳顏李學說,二曲學派多士風從。作為李颙學術衣缽傳人的王心敬也頗為關注,但他并未親往富平,而是派其次子王功前去聆教??滴跛氖拍?1710)冬,王功從富平歸來,向王心敬匯報了李塨的講學內(nèi)容,遂引發(fā)了他對顏李學的質疑和批判。
王心敬不認同顏李學派標榜的以“實用”為學的觀念,尤其對于“學問須有實用乃為真學問”的命題無法接受,他反駁說:
學問無實用,縱講到精微處、奧妙處,亦只空談。但實用皆根于實體,故曰有天德然后可言王道。若徒競尚作用,不知體于何立。卑之,即□荊公之依傍《周禮》;高之,亦易涉吾伯之假竊仁義,如何能成得俊偉光明之業(yè)、博厚悠久之功?[18]812
王心敬為學也提倡“實用”?,F(xiàn)代學人多將顏李學派提倡的“實用”學問稱為“實學”,其實,王心敬就曾將自己的“實用”之學稱為“實學”。不過,他所謂的實學是“明體達用實學”[18]848?!懊黧w達用”也就是李颙的“明體適用”,王心敬更多地表述為“道德經(jīng)濟”。不難看出,這與顏李學派的“經(jīng)濟實用”是有區(qū)別的。這就是顏李學只講“經(jīng)濟”,不講“道德”;或者說只講“適用”,不講“明體”。在王心敬看來,經(jīng)世致用應當以心性修養(yǎng)為基礎;不主張道德修養(yǎng),只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猶如空中樓閣。非但如此,若一味地講求“經(jīng)濟實用”而忽略道德修養(yǎng),是很容易滑向功利主義的。基于此,他不認可顏李學以實用為學的觀念,并指出這很可能導致崇功尚利,甚至競功爭利。
從王心敬對顏李學派不講心性修養(yǎng)而專講經(jīng)世致用的批評不難看出,顏李學派對二曲學派主講心學思想的批評,他是堅決不予認可的,就更不消說接受顏元曾經(jīng)提出的“舍尊信王子者而尊信周公、孔子”的建議。當然,立足理學而言,如果放棄了內(nèi)圣的思想建構,那將何以為理學?顯見,顏李學派對二曲學派的批評完全是以己度人的霸權做法,作為一個理學家,王心敬不予接受是完全正當?shù)摹?/p>
再者,王心敬指出顏元的“教本三物,而其實只六藝一物”的教育主張是有缺陷的。顏元所謂的三物,源自于《周禮·地官》,現(xiàn)援引如下:
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三物”即六德、六行和六藝,其實是鄉(xiāng)大夫教導鄉(xiāng)學的三大類教學內(nèi)容。六德和六行主要是道德教育和行為規(guī)范,六藝則是當時生活的基本技能。顏元教育主張的“三物”就是《周禮》的“三物”。他認為“治學只有三物,外三物而別有學術便是外道”,足見“三物”是他最看重的教育內(nèi)容。但是他并非六德、六行和六藝并重,而是獨重六藝。他說:“先之以六藝,則所以為六行知材具,六德之妙用,藝精則行實,行實則德成矣?!边@樣的話,他表面上提倡的是“三物”之教,其實從操作層面來看,僅僅落實的只有六藝之教。王心敬對顏元“三物之旨”的批評,正是批評他僅僅以六藝作為教學內(nèi)容,而忽視甚至放棄了六德和六行的教學內(nèi)容。
習齋之學主于盡復古制,故其立說以《周禮》三物之旨為宗,然以矯枉之過,遂至重用《周禮》。按之《大學》,只修、齊、治、平一截,而遺卻格、致、誠、正一截,故其為說雖曰教本三物,而其實只六藝一物耳。不知明德新民雖曰兩事,其實一體相成,既無格、致、誠、正實功,如何有修、齊、治、平實用?六德、六行、六藝雖曰三物,其實一體共貫。若略于六德六行,即六藝只成虛文末技。極其弊不惟畸重一邊,即其所重者,亦非原來有本之物矣。所以然者,竹木若無真生機,即其枝干非妝綴湊合之物,即槁枯不仁之物也。大抵習齋懲明季時文無用之弊,探出《周禮》三物實用之旨為宗,而每以宋儒為迂腐[18]812-813。
如前所述,王心敬主張的教育以“道德經(jīng)濟”為內(nèi)容,而且“道德”與“經(jīng)濟”是體用關系。用他主張的“明體達用”的“實學”視閾來看,“道德”教育應當是最基礎的教育。當他用他的體用關系建構的“道德經(jīng)濟”教育評判標準來審視顏元以六藝為基礎的“三物”教育時,很自然地認為顏元的教育是舍本逐末。所以,他批評顏元“雖曰教本三物,而其實只一物”的教育主張是“虛文末節(jié)”。
王心敬無論是對顏李學以“實用”為學的觀念的批判,還是對其三物之教的教學內(nèi)容的批判,都是一個批判標準——道德修養(yǎng)與知識技能之間的體用關系,簡而言之,道德知識體用論。其實,道德知識體用論僅僅是個預設,道德與知識之間是否具有本體與功用的關系是需要論證的,然而王心敬卻未予論證而直接使用,故而這是一種獨斷論。如果知識真是道德本體的功用,那么顏李學派的實用觀念和教育方法無疑都是錯誤的,在實踐中也是行不通的。但是實非其然,道德與知識之間并不具有體用關系,知識的獲得并不必然地以道德的成就為前提,道德的成就也并不必然地以獲得知識為歸宿。所以,王心敬對顏李學派的批判僅僅是作為理學家的個人看法而已,并不一定正確。不過,他既重視道德修養(yǎng),也重視知識學習的主張,毋庸置疑是正確的。
王心敬對學術持“和而不同”的態(tài)度,他認為“門戶之爭,世儒之隘也;門戶之護,世儒之陋也”[18]669。所以,盡管李塨來陜西宣傳顏李學說給二曲學派帶來了沖擊,但是王心敬并沒有將自己對顏李學的批判公開,更遑論與李塨爭辯。他本打算與李塨“他日當委婉面商之”,但由于湖北巡撫陳詵又來信催促他啟程往江漢書院講學,他便將其對顏李學的看法寫了封信寄給了李塨,然后行色匆匆地趕往湖北了。李塨也坦承王心敬對顏李學說的批判是“見駁正者甚當”[9]35,并表示了他對李颙“刻苦力行,安貧樂道”高尚人格的崇仰和向往。顏李學派與二曲學派的交往至此完滿地畫上了句號。
顏李學派與二曲學派作為17世紀我國北方及西北地區(qū)最為重要的兩大學術流派,在它們的學術發(fā)展過程中,學術交往甚至沖突,是必然不可避免的。顏李學派屬于實學,故而專講經(jīng)世致用之學;而二曲學派屬于理學,傾向于陽明心學,但作為關學也頗重視經(jīng)世致用的追求。兩個學派因為都講經(jīng)世致用而欣然相遇,但也因為二曲學派堅持主講陽明心學而發(fā)生分歧和沖突。面對分歧,它們都不同程度地以己為是而以人為非來批評甚至攻擊對方。站在提倡學術自由和不同學術之間文明對話的今天來看,都是有欠公允的不可取做法。這也啟示我們,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不同的學術之間抱持“和而不同”的學術胸襟和態(tài)度,是時代之需要。
[1]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陶窳.秦關稿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7:162.
[3] 劉學智.關學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6.
[4] 唐鑒.唐鑒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0:611.
[5] 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435-436.
[6] 李颙.二曲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6.
[7] 趙吉惠.論李二曲堅持實學方向,重建清代儒學[J].開封大學學報,1998(4):65-70.
[8]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卷8[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67.
[9] 李塨.恕谷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劉宗鎬.王心敬評傳[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4:1.
[1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2]劉學智.關學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5.
[13]馮辰,劉調(diào)贊.李塨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88:129.
[14]王心敬.王心敬集[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4:811.
[15]趙馥潔.論關學的基本精神[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5-12.
[16]王毓瑚.中國農(nóng)學書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6:230.
[17]王學斌.顏李學在晚清民國的復興與命運[M].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227.
[18]王心敬.王心敬集[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賈馬燕]
Academic Exchange and Influence betweenYan-Li School and Guan School
LIU Zong-hao
(InstituteofChineseThoughtsandCulture,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Yan-Li School, represented by Yan Yuan and Li Gong, appeared in the 17th century in the north China, whereas at the same time Erqu School, led by Li Yong and Wang Xin-jing, was also found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t that time, Li Gong came to Shaanxi, vigorously popularizing the doctrine of Yan-Li School, which collided with the local Erqu School. During this face-to-face confrontation, Erqu scholars, led by Wang Xin-jing, by standing fast to the Confucianism thought of being sage inside, also extensively expanded the content of being kingly outside, which ma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istic pragmatism in Erqu School more prominent.
Yan-Li School; Erqu School; Guan School; academic exchange and influence
B249.5
A
1001-0300(2017)02-0073-06
2016-11-22
劉宗鎬,男,陜西禮泉人,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講師,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儒學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