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客籍作家樓棲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他

2017-01-27 20:02陳紅旗
肇慶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陳紅旗

(嘉應學院 文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論客籍作家樓棲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他

陳紅旗

(嘉應學院 文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樓棲的小說書寫了舊社會勞動人民朝不保夕的窮苦生活和生命財產(chǎn)無法得到保證的悲慘遭遇;他的詩歌汲取了民間語言的營養(yǎng),為文藝界留下了探索“方言文學”之路的寶貴經(jīng)驗;他的散文注重表達對故鄉(xiāng)的關切之情,其雜文則諷刺了諸多不公正的社會現(xiàn)象。樓棲的作品注重從民間視角敘述底層民眾在時代大變動中所經(jīng)受的苦痛,以及他們追求自由的精神選擇和革命抗爭情狀。因此,可以說樓棲是一個有社會良知和人道情懷的嶺南客籍作家,值得關注。

樓棲;客籍作家;方言文學;時代精神;人道情懷

樓棲是著名的嶺南客籍作家,原名鄒冠群、灌芹,用過樓西、香菲、寒光、黃蘆、白茉等筆名,從20世紀30年代一直到20世紀末都有創(chuàng)作,因此可以說其創(chuàng)作將民國的文學精神與新中國的文學風格結合起來,顯得意味深遠。20世紀30年代樓棲受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棄理從文”,與同鄉(xiāng)饒彰風等合作編輯了革命文藝刊物《南風》《天王星》,與凌伯驥等合作出版了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廣州分盟的進步刊物《新路線》[1]?!熬乓话恕笔伦冎?,樓棲就開始在廣州等地的報刊上發(fā)表散文、小說、詩歌等作品。樓棲是一個特色鮮明的客籍作家,其作品不僅生動地展現(xiàn)了梅州客家地區(qū)的服飾、飲食、居室、謠諺俗語、農家用具等風俗民情,更揭示了豐富的客家文化意蘊[2]。更可貴的是,他承襲了客家族作為一個歷經(jīng)宿命般苦難和艱難跋涉求生存的民系文化精神,本著對知識分子使命意識的自覺堅守,堅持愛國的民族立場和進步的文藝主張,努力從民間視角敘述底層民眾在時代大變動中所經(jīng)受的苦痛以及他們追求自由的精神選擇和革命抗爭情狀。在某種意義上,樓棲及其作品至今仍然被視為客家精神的某種象征。

一、小說創(chuàng)作

從樓棲創(chuàng)作的總體情形和藝術本體的角度來看,其小說創(chuàng)作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最高的。樓棲的小說立體化地展現(xiàn)了底層社會的苦難,這種寫法與其早年的生活經(jīng)歷直接相關。樓棲生于廣東梅縣石坑鎮(zhèn)澄江村鄒屋,幼時家鄉(xiāng)山窮水惡,加之家里生活困難,因此他是依靠“公嘗田”才得以讀完小學、私塾和初中的,高中時則因家貧輟學。由于對底層民眾的生活極為了解,樓棲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從書寫舊社會勞動人民朝不保夕的窮苦生活和生命財產(chǎn)無法得到保證的悲慘遭遇開始的。

在樓棲的小說中,底層民間世界充滿了因天災人禍而帶來的愁慘景象?!跺鲀褐埂分衼喨改副粸幕?、貧窮和債務所逼迫,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寶貝兒子,但賣掉兒子也就等于賣掉了“希望”?!蛾懗痢分械奶咸虾樗尠⒐肥チ烁赣H、母親和奶奶,成了一個凄慘的孤兒?!赌窘嘲⑶{》中的阿莧是個老實得像頭牛的人,他在“命中注定”的觀念中過著生來就受罪的生活。《春茶》中的泉子一家人種茶,“指望將來有大出息”,沒想到茶葉豐收的結果換來的是更加忍饑挨餓的霉運和災難?!犊犯分械耐醮蟪梢患铱繕淙~為生,他們隨時有可能餓死,小說結尾是他們充滿希望地決定去城里“鬧饑荒”,可“鬧饑荒”會有好結果嗎?答案顯而易見?!冻鲫P》中的阿根失業(yè)后,全家人的生活馬上陷入了困境,在表哥和“小柴進”的教唆下,阿根一家踏上了所謂去外埠臺灣的輪船,卻被賣到了關外滿洲國,結果阿根很快就淪為一個會吃飯的機器,而他的妻子和女兒則被賣進了娼寮?!赌涎髩簟穼懘迕駛兩罾Э?,絕望迫著他們朝“黃金夢”路上涌來——賣田地割血肉想偷渡到南洋去發(fā)財,不料遭人欺騙,船到半路就被抓了回來,南洋沒去成,家里卻什么都沒有了?!对讵z中》和《生活圈外》是作者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的牢獄生活寫成的,無論是前者中的黃老三,還是后者中的“打靶鬼”“澎蜞仔”“瘌痢頭”,都是無辜的農民,他們含冤入獄,成了監(jiān)獄這人間地獄的“怨鬼”。這就揭露了農村破產(chǎn)的重要根源——政治腐敗。

透過小說,樓棲將批判的筆鋒指向了軍閥、官僚、惡霸地主及其走狗,鞭撻了他們欺壓、魚肉百姓的罪行。如《歲暮》寫林太太的兒子從南洋帶回一筆可觀的現(xiàn)款置辦了家業(yè),林太太以為可以在后半生享點清福了,孰料不久兒子患肺病死去,于是,豪霸欺凌老婦孤孀,無理的捐稅攤派使這個殷實的家庭不可避免地家道中落了。《涂縣長》中的涂縣長,本是上海國立大學的工學士,但這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縣長根本不為民造福,他利用自己表演、演講的“天才”去向自己的上司獻媚,再利用獻媚得到的權力去私販煙土,甚至借查案剿匪的機會大肆勒索無辜百姓,可就是這樣一個“狗官”居然已經(jīng)連任了8任縣長,而且還會繼續(xù)連任下去?!蛾懗痢分械目h長,只知道收“修堤捐”卻不修堤,結果堤岸決口,整個白水鎮(zhèn)陸沉了?!犊犯分械牡刂髦x順爺,當村民們在饑餓的生死線上掙扎時,他卻借機放“高利貸”,他借給垂死的村民們米糠,條件居然是:“借給你一斗糠,將來還給我一斗谷!稻子割了就送來,遲一刻都不答應!”在《草鞋頭的榮歸》中,“榮歸”故里的機槍手陳亞狗,回到家中所見到的是剛剛被殺死的兒子和被奸污的妻子,而做這些壞事的正是他的戰(zhàn)友,原來所謂“剿匪”不過是燒殺擄掠而已。

當然,樓棲小說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反抗斗爭精神的正面人物,其中《殘秋》和《楓林》頗具代表性。《殘秋》的筆法和內容與巴金的《電》非常相似,作者用粗略的線條刻畫了濤、琴、清、挺、黃等諸多革命者形象。在《楓林》中,作者則用生動傳神的客家方言塑造了林雙慶這個有勇有謀、率領農會取得反圍剿勝利的英雄形象。其他的如《忘不掉的友情》中的李覺群,盡管被“十里洋場”的縣城“都市化”了,但這個庸俗得每天都夢想著升官發(fā)財?shù)能娙巳杂醒?,最后在“一二八滬?zhàn)”中為國捐軀;《曹宋》中的曹宋,被俘后頭頸被砍了三刀居然沒死,經(jīng)過幾個月的治療,他康復了,并準備把生命再次獻給祖國。作者在這些有缺點的理想人物形象身上寄予著他對革命戰(zhàn)士和民族英雄的敬重,更蘊含著他的民族國家關懷意識和健康的倫理美學觀念。

二、詩歌創(chuàng)作

在小說之外,樓棲在詩歌尤其是方言詩創(chuàng)作領域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這體現(xiàn)了他對文藝大眾化理念的認同和踐行。1932年9月,樓棲參加了“文藝大眾化”討論,此后他積極投身方言文學運動,提倡方言土語文學,以寒光的筆名發(fā)表了《由文藝大眾化說到粵語文藝》,認為應該站在普羅文學的立場來討論大眾化問題,不但要解決“用什么話寫”,而且首先要解決“寫什么內容和用什么立場觀點去寫”的問題[3]。他的理念和觀點無疑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尤其是身處中華民族求新生的抗戰(zhàn)時期,現(xiàn)實和良心都驅使他走入民間去關心民眾的疾苦,而不是在“象牙之塔”中閉門造車。

樓棲最具代表性的詩作是反映農民翻身求解放的客家方言長詩《鴛鴦子》?!而x鴦子》不但體現(xiàn)了樓棲對于“方言文學”的認同、體認和踐行,也體現(xiàn)了他堅守詩歌“為人民大眾而歌唱”[4]130的詩學觀。該詩共25章256節(jié),每節(jié)4行,計1 024行,采用客家山歌形式,有很強的地方色彩,抒寫了主人公鴛鴦子的革命經(jīng)歷。手法上仿效了《王貴與李香香》,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而x鴦子》“再現(xiàn)”了廣東梅縣某村莊的兩次農民革命運動情狀。地主李三爺橫行霸道,欺壓窮苦農民,使得農民們的生活苦不堪言。鴛鴦子是這個村莊窮苦農民中的一員,由于長得非常美麗而被李三爺所覬覦。李三爺與貪官勾結,以假田契霸占了鴛鴦子家的祖田,無處伸冤使得鴛鴦子的家婆只能通過喝毒藥慘死在其家門前的方式來控訴李家的罪行。此后,李三爺設計捉走鴛鴦子的丈夫阿庚來勒索她,并聯(lián)合張二嫂設計強暴了她,還弄瞎了阿庚的眼睛致使他不幸淹死。村民們對李三爺既畏懼又怨恨,想反抗又不敢反抗。在紅軍“穿州過縣”的鼓舞下,農民領袖張木匠帶領村民們進行了第一次反抗斗爭,他們占領了李三爺?shù)募遥瑠Z回了自己的糧食,但不久革命隊伍就遭到了李三爺和縣兵們的無情圍剿,后者在村里燒殺擄掠,村民們死傷慘重。鴛鴦子被捕后,受到了李三爺?shù)姆侨苏勰?,后來她成功逃脫,參加了由共產(chǎn)黨員劉玉琪組織的第二次反抗李三爺?shù)母锩窢帯xx鴦子加入宣傳隊,并與劉玉琪一起聯(lián)合廣大民眾設計捉住了李三爺,就此終結了以李三爺為代表的地主統(tǒng)治,鴛鴦子等貧苦農民終于獲得了個人自由和幸福生活。從思想主題的角度看,這首人物生活經(jīng)歷儼然是一部“南方農村的史詩”[4]132的敘事長詩寓示了窮苦人只有聯(lián)合起來反抗惡勢力才能勝利的道理,也顯現(xiàn)了黨組織的領導能力和斗爭智慧,正是這二者的有機結合,才使得備受壓迫和奴役的底層民眾能夠實現(xiàn)當家作主的夢想。不過,作為20世紀40年代的長篇敘事詩,受多種因素的制約,該詩難免有“粘滯于物”的局限,其“象外之旨”也未能達到聞一多所說的那種充溢著“宇宙意識”[5]的境界。

樓棲的詩作還有很多,大都緊貼生活、直面現(xiàn)實。如《堤上曲》與小說《陸沉》相呼應,以詩的形式描述了堤毀人亡的慘景;《送兒行》寫了貧窮母親送6歲兒子遠離故鄉(xiāng)的無奈和悲傷,“流幾串凄清的冷淚/作嬌兒永別的踐行”;《騷亂》抒寫了災民即將掀起“革命”巨浪的激情;《捶石婦》寫捶石婦“捶老了韶光”卻捶不走饑荒的苦難境遇;《故宮行》借歷史興亡映射現(xiàn)實,告誡統(tǒng)治者“昏聵一時遺恨永久”;《街頭賣唱者》寫出了街頭賣唱者內心的苦楚,他們幽怨的歌聲唱出“辛酸的歷史和眼淚”;《南方的城市》寫了一個“革命火炬熄滅又復燃,自由旗幟倒下又豎起”的南方城市的革命新氣象。解放后,樓棲仍然積極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緬懷凌伯驥烈士》(1984)緬懷了凌伯驥烈士鐵骨錚錚的浩然正氣和創(chuàng)辦《新路線》雜志的求索精神;《以權謀房系列》(1989)諷喻了官員以權謀私的現(xiàn)象;《皮包公司》(1989)揭露了無良商人以行賄、投機倒把手段牟利的丑惡;《懷舊寄蘆荻》(1989)和《杜埃創(chuàng)作六十周年》(1992)懷念了與兩位昔日革命友人“會結同心”的同窗友誼和“同敵愾仇”的凌云壯志。

樓棲的詩既有自由體也有格律體,但其詩有的近似格律詩卻突破了格律的束縛,有的近似自由體詩卻有意繼承了舊體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6],這體現(xiàn)了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開放性。與此同時,樓棲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積極吸納民間歌謠、諺語和俗語精華,因此其作品語言非常富有藝術表現(xiàn)力,而他也特別欣賞、迷戀[4]133客家方言中的俗語和謠諺[7]。由于樓棲詩歌汲取了民間語言的營養(yǎng),所以直到現(xiàn)在還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特別是其方言體詩為我們留下探索“方言文學”之路的寶貴經(jīng)驗。

三、散文雜文創(chuàng)作

在小說和詩歌之外,樓棲在散文和雜文創(chuàng)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主要有散文集《窗》(桂林山城文藝社出版)、雜文集《反芻集》(香港文生出版社出版)和東歐旅游隨筆《柏林啊,柏林!》(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些文集文筆上較為樸素,內容上較為充實:有的表達了自己對故鄉(xiāng)的關切之情,有的諷刺了不公正的社會現(xiàn)象,有的記述了東歐現(xiàn)實的歷史性變化。

樓棲的第一篇散文《西湖堤畔》發(fā)表在1931年《廣州民國日報》的副刊《黃花》(后改為《東西南北》)上。而后來寫成的《故鄉(xiāng)的夏夜》是他自己比較喜歡的作品,洋溢著濃濃的故鄉(xiāng)情,將故鄉(xiāng)的詩情畫意之美淋漓盡致地抒寫出來:“在夢中,在記憶中,故鄉(xiāng)的夏夜是一幅迷惘的輕紗。難忘月下黃昏,難忘輕煙淡籠的林野,更難忘追逐螢火蟲搖曳靜寂的孩子們的笑語歌聲?!盵8]他的系列散文《還鄉(xiāng)教書之葉》則用寫實筆法描述了家鄉(xiāng)世態(tài)人情的變化。不過,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樓棲對故鄉(xiāng)的描述沒有因為深情厚意而一味去詩化、謳歌,他更關注20世紀30年代客家山村的破產(chǎn)現(xiàn)象。他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的現(xiàn)狀之所以如此悲慘,是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的,所以他用雜文辛辣地抨擊了各種社會黑暗現(xiàn)象和丑惡勢力?!稉湮谩罚?936)批判了那些如蚊子一樣借“黑暗時代”等大名目作掩護的“吸血鬼”。《論雜文》明確認定雜文的精粹在于諷刺性,號召學界繼承魯迅的雜文精神批判現(xiàn)實?!度诵缘男律氛J為阿Q的新生意味著民族的覺醒和人性的回復、生長與發(fā)展?!杜诺淖炷槨罚?939)諷刺那些奴才的“進化”不過是變得更加無恥,他們不但學會了獻媚,還學會了狐假虎威,甚至開脫自己的國籍,罵自己是“中國豬”?!赌厦鞯氖看蠓颉贰蹲x史偶得》和《讀明史·看現(xiàn)在》借歷史上奸佞誤國的實例意指當代“奸臣”危害甚大。《窗》辯證地思考了“窗”的存在意義,強暴的侵略者以為強權會令被凌辱者屈服,卻沒想到炸彈、炮彈所轟開的“殘酷的窗”會令被凌辱者擁有智慧和真理?!稙那榈目捶ā分S刺官僚不把老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當一回事,在官方眼中,災情總是輕微的?!惰綉n》警告世人小心漢奸的偽裝和變臉。寫于1946年的《演不完的好戲》《敲剝的花樣》《人狗之間》《仕商同途》《雙星會》《又是暗殺》《“荒涼”的注腳》等,揭露、抨擊了國民黨當權派的黑暗統(tǒng)治、丑惡行徑和垂死掙扎。新中國成立后,他還寫了一些隨筆,如《魏瑪紀行》《溫泉“鹿跳”》《潮安行》《香江散記》(1979)《外婆》(1980)和《廬山行草》(1981)等,在這些作品中,他通過過去與現(xiàn)在、古與今、中與外的比照,展示了新中國的新面貌,表達了自己對新中國的美好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樓棲在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同時,還積極進行學術研究。他曾任香港達德學院文哲系教授,民主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東方學院教授,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山大學學報》主編。1961年他在北京參編文科教材《文學概論》,此后主要從事文學評論工作,寫的多是文藝短論和文藝隨筆。樓棲的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郭沫若研究領域,他的《論郭沫若的詩》(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版)是一部力圖用馬列主義觀點對作家作品進行分析的專著,是新中國郭沫若研究史上的第一本學術專著,也是當時影響最大的郭沫若研究成果。這部著作最突出的貢獻是:全面評價了郭沫若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詩歌,從學理角度論析了郭沫若詩歌中的泛神論思想[9]85,尤其是郭沫若詩歌的藝術貢獻和歷史局限性[9]2,為郭沫若詩歌研究界開辟了一個新的學術領域。此外,樓棲還寫了很多文藝評論文章,如《且說傳神》《生活·藝術·思想》《漫談細節(jié)的真實》《典型化和臉譜化》等。這些文章為新中國的文藝理論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總之,樓棲從20世紀30年代一直到21世紀前兩年都保持了創(chuàng)作熱情,1997年還發(fā)表了《我是怎樣走上文學道路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將民國的文學精神與新中國的文學風格結合,寫出了很多具有濃郁客家情調和強烈時代色彩的作品。同時,他也是一個嚴謹?shù)膶W者,更是一個有道義擔當和人道情懷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

[1] 樓棲.我是怎樣走上文學道路的[J].新文學史料,1997, (4):33-35.

[2] 陳玉奇.作家樓棲和他筆下的客家風俗[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2):103-107.

[3] 張振金.嶺南現(xiàn)代文學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85.

[4] 樓棲.鴛鴦子[M].香港:人間書屋,1949:130.

[5] 聞一多.唐詩雜論[M]//聞一多全集:第三卷.上海:開明書店,1948:21.

[6] 樓棲.樓棲作品選萃·自序[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4:3.

[7] 羅可群.樓棲先生及其客家文學品[EB/OL].(2007-09-03)[2016-10-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6066-a01000bcu.htm l

[8] 樓棲.故鄉(xiāng)的夏夜[M]//樓棲自選集.廣州:花城出版社, 1994:218.

[9] 樓棲.論郭沫若的詩[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

On the LiteratureWorks of Lou Qi, a HakkaWriter

CHEN Hongqi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Collegeof Jiaying University,Guangdong Meizhou 514015China)

Lou Qi focused on the laboring people in the old society,and on their poor and unguaranteed lives and property in his fiction.Furthermore,he absorbed nutrition from dialect,which provided a road to exploit how to create Dialect Literature in his poetry.Last but not least,he paid muchmore attention to his homeland while he satirized lots of unjust social phenomenon in his essay.Lou Qi concentrated on pain and sorrows,spiritual pursuitof freedom and fighting to wars from people in the bottom.Hewas a Hakkaw riterw ith social conscienceand humanism.

Lou Qi;Hakkaw riter;Dialect Literature;socialspirit;humanism

I206.7

A

1009-8445(2017)04-0001-04

(責任編輯:盧妙清)

2017-03-1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0CZW 058);廣東省高等學校人才引進專項資金項目(粵財教〔2013〕246號);2016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學科共建項目(GD16XZW 03);梅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mzsklx2016006)

陳紅旗(1974-),男,吉林雙遼人,嘉應學院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