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林 (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435002)
黃賓虹筆法之圓筆淺析
周 林 (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435002)
中國畫在近、當代不斷吸收各種藝術形式,已出現(xiàn)百花齊放之景象。其中有聚傳統(tǒng)大成者,有現(xiàn)代水墨一派,大膽開辟求創(chuàng)新。但縱觀近代的名家名手中,傳統(tǒng)技法的表現(xiàn)還是中國畫家創(chuàng)作選擇的主體。傳統(tǒng)中國畫與當代水墨畫的區(qū)別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也不是本文論述要點,其中一個重要的區(qū)別就是重筆法和輕筆法的觀念。傳統(tǒng)中國畫把筆法放在一個及其重要的位置,從謝赫“骨法用筆”,荊浩“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至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近代黃賓虹先生提出總結性的“平、留、圓、重、變”五筆說??煽闯鲎灾袊嫲l(fā)展以來,筆法就一直為畫家所重。黃賓虹先生提出的“五筆”法是用筆的使用方法及其所表現(xiàn)技藝和審美標準。例如其中談到“圓”筆,講究應如“折釵股”,要求婀娜中保持剛勁,圓渾潤麗亦不能流于柔媚?!北疚脑噲D淺析其中“圓”筆之要點,從筆意及筆勢等方面分析其中所蘊含的價值。
圓筆;篆隸;審美
黃賓虹先生在《談藝錄》中有說:“圖畫肇興,本原文字,三代而上,形狀難分,筆法所存,著于古玉、甲骨、銅器?!闭f出中國最早的文字及其筆法與中國畫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遠溯上古,古書為契,文字以刀刻石器、甲骨之上,而據(jù)考證,刻書之前或有軟筆類先書寫,然后再刻。是故筆法與刀法同出一源。賓虹先生說:“筆法圓勁,純由篆隸得來?!眻A由篆隸筆法出,是黃賓虹先生研習金石之學一生得出來的歸納性總結。篆隸金石實為筆法之重,具有重要意義。
篆書金石一學至清朝方興,前人臨習者寥寥。先人將文字一學歸類至小學,近代小學大家陳夢家曾把小學分為四個相對消長階段:漢、宋、清、近代 。黃賓虹先生經(jīng)歷過其中最高峰的第三與第四個階段,黃賓虹先生曾在晚年的《自撰年譜稿片斷》中提及:“余三歲,受庭詔?!庇钟凇蹲R字一首》寫到:“曩余秉庭詔,爪掌識會意。賜赍襁負中,嬉笑得餅餌?!边@是說其三歲時識字,受父親督教識字的情景,當時使用的教材之類就是《說文解字》、《字匯》等。清代時,小學興盛,《說文解字》一書與乾嘉,道咸使其的金石學有著深厚淵源。所以說先生是自小身處一個金石學氛圍濃厚的環(huán)境,后又自身精研金石,這一點,是筆法研究高超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清中葉之前的金石研究不甚興盛,篆書臨習留名者少之又少,除小篆創(chuàng)者秦朝李斯外,最為重要的則是唐代李陽冰。李陽冰在其著作《論篆》中提出:“吾志于古篆,殆三十年,見前人遺跡,美則美矣,惜其未有點畫,但偏旁摹刻而已。緬想圣達立卦造書之意,乃復仰觀俯察六合之際焉……可謂通三才之品匯,備萬物之情狀者矣?!逼渲械挠^點明晰,篆書一路為古人觀察體會大自然的意蘊變化,方圓流轉(zhuǎn)而創(chuàng)立的,“日月星云,山川草木,圖之為形,本于自然。” 其中自有精妙法度,時用刀刻,為刀法,后用筆寫,是筆法?!肮P法所存,著于古玉、甲骨、銅器。昔者圭、壁、琮、璜,方圓規(guī)矩,具有尺寸?!?而篆書特點,尤其小篆,圓筆勾勒,其中有杰出者《嶧山碑》稱之為玉箸篆,線條圓挺如玉箸,轉(zhuǎn)折如“折釵股”首尾銜接,圓渾潤麗,是故從筆意圓轉(zhuǎn)來看篆書先天就為圓筆取法之宗。
圓筆用筆,是用筆中鋒的準則,也是用筆技法、結體的關鍵性總結?!捌鸸P用鋒,收筆回轉(zhuǎn),篆法起訖,首尾銜接,隸體更變,章草右轉(zhuǎn)。二王右收,勢取全圓,即同勾勒?!?篆隸起收,首尾相接故自然氣韻相連渾然一體,再章草、再二王,書體雖然變更取,但取圓一法不變,都是在起筆收筆之間圓轉(zhuǎn)調(diào)和,勢取全圓,達到字體連貫之意。書法用筆中,筆意與筆勢的關聯(lián)非常重要,上一筆筆勢須和下一筆相呼應,筆離開紙面后也要順應軌跡運動,舔筆沾墨后有甚者更需要凌空重新順應原先軌跡重寫然后帶勢下接。至于國畫勾勒,一副好的國畫需要形成脈絡,氣脈貫通。氣散神不聚則畫無生機可言,而形成脈絡的關鍵就在于這勾勒之間。這里提到的一勾一勒是一種首尾銜接的筆勢與筆意的鏈接,是畫面富有生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勾勒起承之間筆意才能圓轉(zhuǎn)如意,表現(xiàn)出的畫面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謂“筆有順有逆,法用循環(huán),起承轉(zhuǎn)合,始一筆?!崩珀懱轿⒌囊还P畫,正是此理。
在黃賓虹先生《畫法簡言》的手稿中提到過:“向左行者為勒,向右行者為勾。”先生這一畫理之核心為“太極筆法”,認為“太極圖是書畫秘訣?!碧珮O是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囊粋€符號標志,它代表著中國人從遠古以來就形成的陰陽形的觀念看法。除去知白守黑的對比暫且不談,其中構成太極的兩個陰陽魚起訖相合,首尾相接,這一形象是中國先輩對自然規(guī)律探索的結晶。由太極圖延伸而來的太極筆法與用筆勾勒,是根植于中華民族潛意識深處的一種審美觀念。勾勒,一勾一勒方能構成畫面,形成整體。單獨孤立的勾或者勒很難形成一個整體的美感,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了這一美學規(guī)律。賓虹老人曾講到:“上勾下勒,此從云雷紋及玉器中悟得。每次寫字作畫都是一理。所謂‘法’,就是這樣?!敝袊鴩嬇c書法有書畫同源的說法,雖不能絕對的說它們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但能肯定的是,它們之間有著源遠的相互關聯(lián)性。書畫都處在一個使用毛筆表現(xiàn)技藝的審美系統(tǒng)里,筆法的使用上是有著非常強的共性,故在一勾一勒之間構成了基本的審美符號,即是勢取全圓的符號。
而在這個取圓的背后,實際上是關系到中國從起源處就與其他地區(qū)不同的審美走勢,這是由中國人自古形成的宇宙觀與價值觀所決定的,眾經(jīng)之首《易經(jīng)》中的卦象就是周而復始的,沒有一個極端的存在,所謂否極泰來正是從中而出。一個圓轉(zhuǎn)如意變化多端的圖形在我們心理理念上就優(yōu)于方方正正平齊的圖形(但是不是絕對的)。而作用到國畫中來就是用筆的首尾起訖與畫面氣韻的相和,這樣能夠使畫面生動傳神,故古往今來的文人畫家無不對此推崇至極,南朝謝赫更是將“氣韻生動”放至六法之先。所以我們在學習品鑒賓虹老人的作品能夠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生氣,能夠讓我們感知到其中氣韻流動,圓轉(zhuǎn)如意,可以看得出來先生對于此中之道有著深刻的體會。
是故筆法取圓不是一個忽然出現(xiàn)的新的審美樣式,從內(nèi)部來說這是根植于一個民族內(nèi)部潛意識中的文化意識,從外部來說這是對自然外物的深刻體味。有著極為豐富的人文價值,值得我們?nèi)ゴW習。
古代論畫有“筆不能圓轉(zhuǎn)謂之筆窮”,從一個‘圓’字就使得我們能夠窺見賓虹先生對中國畫理論以及實踐見解之高深,深入了解圓筆筆法及其內(nèi)涵有助于書畫愛好者學習、創(chuàng)作當中的思考,小到用筆上的起收圓轉(zhuǎn),大到整幅畫面的取勢開合,都能從中得到啟示。圓筆作為先生理論的冰山一角就已耐人尋味,五筆法其它平、留、重、變又有其他怎樣的不同呢?這都還需要不斷探索、研究。
指導教師: 鄭維坤,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