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身份曾經(jīng)很高貴
“我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墒窃诠糯?,“百姓”一詞并不代表普通老百姓,而是專指奴隸主,或是有錢有權(quán)有勢的貴族。
上古時代,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幾個部落連年征戰(zhàn),最后,黃帝族、炎帝族和夷族聯(lián)盟,打敗了九黎族。黃帝族、炎帝族、夷族等形成的部落聯(lián)盟大約有100個氏族,每個氏族以地名或封號都有一個姓,故稱“百姓”;抓獲的九黎族俘虜則被稱作黎民。這個時候的百姓和黎民就是奴隸主和奴隸的代名詞。
“百姓”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堯典》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隨著時間的推移,“百姓”一詞的含義也在變化。西周時期,百姓成了貴族的化身。東漢末年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對“百姓”一詞注釋得非常清楚,他說:“百姓,謂百官族姓;萬邦,謂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也。”司馬遷在《史記·夏本記》中也談到“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這里的“百姓”是指那些地位僅僅次于諸侯的官吏。清代著名學者俞正燮,在《癸巳類稿》中,對“百姓”一詞解釋得是再明白不過了,“百姓,專以仕宦言之”。
春秋末年,宗族世襲制被打破,出現(xiàn)了土地私有制,特別是到了戰(zhàn)國以后,封建制徹底取代了奴隸制,“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降到了黎民中來,這時候黎民和百姓統(tǒng)一稱謂了,“百姓”才真正變成了普通老百姓、平民的通稱。
(文/劉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