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白人到來前北美印第安人社會的疾病生態(tài)及其意義

2017-01-28 08:25丁見民
安徽史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土著印第安人美洲

丁見民

(南開大學 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專題研究·

白人到來前北美印第安人社會的疾病生態(tài)及其意義

丁見民

(南開大學 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在白人到來前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印第安人社會疾病較少,印第安人身體相對健康。但是隨著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和居住模式從游牧到定居的轉(zhuǎn)變,土著社會中各種疾病開始增多,印第安人健康狀況逐漸惡化。至哥倫布到來前夕,印第安人社會已經(jīng)充斥著各種疾病,并非是很多學者所說的毫無疾病的“伊甸園”。白人到來前北美印第安人社會的疾病生態(tài)對白人到來之后的外來傳染病入侵美洲具有重要的意義。印第安人已有的疾病削弱了土著民族的健康狀況,導致外來傳染病會產(chǎn)生更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加劇了該群體的疾病負荷。這一時期土著民族的疾病生態(tài)成為白人到來后外來傳染病入侵、印第安人人口大量死亡、土著社會遭受嚴重打擊的重要因素之一。

白人到來前的北美;美國印第安人;疾病生態(tài)

外來傳染病,包括天花、麻疹、瘧疾、流感等,在15世紀末期隨著哥倫布的到來入侵北美大陸。盡管外來疾病影響和打擊印第安人社會的程度目前尚有爭議*相關爭論參見David Henige, Numbers from Nowhere: The American Indian Contact Population Debat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8.,但是疾病作為16世紀以后沖擊土著社會的重要力量,已經(jīng)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代表性著作有:E. Wagner Stearn and Allen E. Stearn, The Effect of Smallpox on the Destiny of the Amerindian,Boston: Bruce Humphries Inc. Publishers, 1945; Henry F. Dobyns, Their Number Become Thinned: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Dynamics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3; R. G. Robertson, Rotting Face: Smallpox and the American Indians, Caldwell, Idaho: Caxton Press, 2001; Paul Kelton, Epidemics and Enslavement: Biological Catastrophe in the Native Southeast, 1492—1715,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7.主要論文參見:John Duffy, “Smallpox and the Indians in the American Colonies”,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25 (1951); Sherburne F. Cook, “The Significance of Diseases in the Extinction of the New England Indians”, Human Biology, Vol.45, No.3 (September, 1973); Alfred W. Crosby, “Virgin Soil Epidemics as a Factor in the Aboriginal Depopulation in America”,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Vol.33, No.2 (April, 1976).。史學界關于哥倫布到來前北美印第安人社會的疾病生態(tài)問題關注不夠,現(xiàn)有相關成果多討論這一時期土著社會毫無疾病的伊甸園說,也有成果利用相關歷史文獻提出質(zhì)疑,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尚有很大爭議。不過,現(xiàn)代科學研究提供了可資利用的新材料,讓我們能夠借鑒人類學、考古學以及古生物病理學的新成果,重新考察這一問題。鑒于此,本文將充分利用相關歷史資料,借鑒相關科學研究的成果,對哥倫布到來前北美印第安人社會的疾病生態(tài)及其意義做進一步的闡釋。

一、伊甸園說的提出與質(zhì)疑

在白人到來之前,北美大陸似乎沒有受到各種疾病的侵擾,印第安人都身體健康,壽命很長。在白人到來之后,16世紀前的新世界被印第安人、白人旅行家視為毫無疾病的“伊甸園”。伊甸園論后來廣為美國學界所接受,成為他們強調(diào)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外來傳染病嚴重性的依據(jù)之一。

美國早期歷史上確實有很多文獻資料證實,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前,包括北美在內(nèi)的整個美洲大陸的原住民群體都很少患有疾病,身體健康狀況良好。1524年喬瓦尼·達·韋拉扎諾(Giovannia da Verrazano)從法國的數(shù)次航行,提供了對新英格蘭地區(qū)的最初描述。他論及羅德島印第安人處于良好的健康狀態(tài):“他們是我們在此次航行中發(fā)現(xiàn)的最為健康的民族,外表極為俊秀……他們在體型上比我們還要高大?!?Samuel E. Morison, European Discovery of America: The Northern Voyages, A. D. 500—16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p.305.1602年,在新英格蘭沿海探險的高斯諾德船長(Gosnold)也發(fā)現(xiàn),當?shù)亍懊癖娚眢w完美,極為活躍、極為健康,也極為聰明……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健康和力量也在增長?!?P. M. Ashburn, The Rank of Death: A Medical History of the Conquest of America, New York: Coward-McCann, Inc., I947, p.16.17世紀初法國人尚普蘭(Champlain)在紐芬蘭和圣勞倫斯河流域探險,他也觀察到印第安人身體健康、毫無疾病的現(xiàn)象。1603年,他在薩格奈河的河口寫道:“這些人身材比例很好,沒有任何殘疾。”*Samuel de Champlain, The Works of Samuel de Champlain (1604—1607), Vol.1, H. P. Briggar, ed., Toronto: The Champlain Society, 1922, p.118.另一名探險家馬克·萊斯卡波特(Marc Lescarbot)在1609年描述了芬迪灣的印第安人用汗蒸法來抵御疾病,且壽命很長。他還指出:“這些地區(qū)常見疾病極為稀少?!?Marc Lescarbot,The History of New France(1609),Vol.3,Toronto:The Champlain Society,1907,pp.185,188—189.

接踵而至的英國人也持有類似的觀點。17世紀30年代,英國人威廉·伍德(William Wood)在著作中大肆宣揚印第安人健康長壽的看法。他說:“印第安人擁有強壯、健康的身體,對其他國家爆發(fā)的損害健康的疾病如熱病、胸膜炎、感冒、梗塞、結(jié)核病、痙攣、中風、浮腫、痛風、結(jié)石、牙痛、天花、麻疹等都一無所知,故而能夠擁有很長的壽命。在上天召喚他們進入墳墓之前其年齡能達到60、80歲,有些甚至活到100歲?!?William Wood, New England Prospect, London, 1634, pp.92—93.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到17世紀后半期,這種觀點仍然在白人探險家、殖民者和傳教士中流傳。1672年,一位殖民者在描述米克馬克人(Micmac)時提及印第安人的長壽。他指出:“他們中并沒有各種疾病,對各種熱病一無所知……他們中也沒有痛風、結(jié)石、熱病或者風濕類疾病。”難怪他認為:“過去印第安人口比目前要多得多。”*Nicholas Denys, The Description and Natural History of the Coasts of North America (Acadia) (1672), William F. Ganong, ed. and trans., Toronto: The Champlain Society, 1908, Vol.2, pp.403, 415—416.一位基督教傳教士也贊同這位殖民者的看法。他說:“印第安人在達到很老年紀之前一直擁有健康的身體,因為他們并沒有感染過在法國困擾著我們的數(shù)種疾病,如痛風、結(jié)石、結(jié)核病和疥瘡等?!?Chretien LeClercq, New Relations of Gaspesia, with the Customs and Religion of the Gaspesian Indians(1691), William F. Ganong, ed. and trans., Toronto: The Champlain Society, 1910, p.296.在上述作者看來,16世紀之前的土著人口中沒有嚴重疾病肆虐,人們飲食均衡,其結(jié)果是許多人過著長壽健康的生活。其他來到新世界的人也回憶了殖民地時代之前的美好時代,當時民眾的壽命很長,生活幸福*Peter Nabokov, ed., Native American Testimony: A Chronicle of Indian-White Relations from Prophecy to the Present, 1492—1992,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 p.25.。

北美早期民眾所提出的伊甸園論,為后世的學者們接受。正如杰斯·湯森(Jas G. Townsend)所說:“當時的骨骼遺骸,除了少數(shù)例外,都沒有感染疾病的證據(jù)。顯然,他們中沒有脊柱炎、肺結(jié)核,沒有天花、麻疹或沙眼;也幾乎沒有癌癥,甚至骨折也不常見?!?Jas. G. Townsend, “Disease and the Indian”,The Scientific Monthly, Vol.47, No.6 (December, 1938), p.482.難怪史密森學會的赫爾德利奇卡(Hrdlicka)醫(yī)生說,在哥倫布到來之前,美洲即使不是最為健康的大陸,也是當時最為健康的大陸之一*Jas. G. Townsend, “Disease and the Indian”,The Scientific Monthly, Vol.47, No.6 (December, 1938), p.482.。不僅如此,還有學者解釋了新世界是毫無疾病的伊甸園的原因:“加勒比以及其他地區(qū)的印第安人口,在1492年以后對各種疾病如此脆弱的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當時的美洲并沒有任何嚴重的疾病。數(shù)萬年前,最初的印第安人越過白令海峽,寒冷的環(huán)境凍死了大部分疾病攜帶者。除了少數(shù)腸道疾病外,顯然沒有疾病在這個大陸上扎根。因此,印第安人通常擁有很健康的身體,無需面對那些地方性與流行性疾病的困擾?!?Russell Thornton, American Indian Holocaust and Survival: A Population History since 1492,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87, p. 39; Suzanne Austin Alchon, Native Society and Disease in Colonial Ecuado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9—31.

盡管關于16世紀前北美土著群體較為健康、支持伊甸園說的資料確實存在,但是也有不少文獻資料證明,白人到來前北美土著群體中廣泛存在著各種疾病,這些疾病在當時損害著印第安人的身體健康。例如,在整個美洲,玉米在印第安人飲食結(jié)構中處于重要地位,而對玉米的嚴重依賴會導致營養(yǎng)缺乏癥。16世紀秘魯?shù)囊晃蛔髡呔椭赋觯坝衩准膊 笔怯〖尤嗣磕甏禾炫e行宗教儀式以避免的多種疾病之一*Jane E. Buikstra, “Diet and Disease in Late Prehistory”, 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Washington, D. 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2, p.88.。由飲食結(jié)構變化所導致的疾病不僅出現(xiàn)在拉丁美洲,也同樣出現(xiàn)在北美大陸。18世紀的英國旅行家約翰·勞森(John Lawson)在南卡羅來納游歷時也發(fā)現(xiàn):“美洲土著人長期以來(他們自己承認)都遭到一種類似于梅毒的疾病困擾,這種疾病擁有痘病的所有病癥?!?Lawson, A New Voyage to Carolina, London, 1709, p.18. (Eighteenth Century Collections Online)1792年,一位年長的混血印第安人托馬斯·庫珀(Thomas Cooper)在回憶其祖母告訴他的故事后宣稱,“在英國人來到印第安人中間之前”,“他們通?;加袃煞N疾病即肺病和黃熱病,這些疾病會導致死亡”*“Fabulous Traditions and Customs of the Indians of Martha’s Vineyard”, in Massachusetts Historical Society Collections for the Year 1792, Vol.1, Boston: Munroe and Francis, 1806, Reprinted, pp.139—140.。庫珀的話不完全正確,黃熱病在當時可能并不存在于北美大陸。但是,他的話至少說明,在白人到來之前印第安人社會中確實存在著疾病。

后世也有不少學者接受了16世紀以前北美大陸并非伊甸園的說法。布魯斯·特里杰(Bruce Trigger)提醒說:“學者們不應該輕易相信白人到來前沒有疾病流行的觀點,也不應該認為只有在與歐洲人接觸后,原住民才厄運降臨,疾病的死亡率顯著升高,一改此前他們所擁有的身體健康、經(jīng)濟繁榮、社會和諧的美好時代。”*Frank G. Innes, “Disease Ecologies of North America”,in Kenneth F. Kipple, ed.,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521.另外一位學者同意特里杰的觀點,并進一步提出,新世界土著人所患的許多疾病可以追蹤到所有人類的最初祖先,或者是隨著第一批殖民者越過白令海峽而來的,或者是此后在美洲產(chǎn)生的*William A. Starna, “The Biological Encounter: Disease and the Ideological Domain”, 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 Vol.16, No.4 (Autumn, 1992), pp.511—512;p.512.。有證據(jù)表明,在印白接觸前,新世界的土著人口也遭受各種外傷性寄生蟲包括絳蟲、蟯蟲、發(fā)蟲、鉤蟲、線形蟲、旋毛蟲、扁形蟲以及其他寄生蟲的侵擾。這些疾病的傳病媒介是食物,例如,魚類、海洋和陸地上的哺乳動物、昆蟲以及其他。另外,它們中還存在桿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沙門氏菌病,各種形式的食物中毒、病毒性感冒與肺炎,呼吸道紊亂也沒有缺席。最后,源于感染、創(chuàng)傷、代謝性和神經(jīng)性紊亂以及其他原因的各種關節(jié)炎,就像貧血癥和和牙科疾病一樣,在美洲印第安人中也十分普遍*William A. Starna, “The Biological Encounter: Disease and the Ideological Domain”, 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 Vol.16, No.4 (Autumn, 1992), pp.511—512;p.512.。

根據(jù)歷史資料的考察表明,16世紀前北美大陸是否存在各種疾病的問題仍然有很大爭議。伊甸園論有其資料支撐,而對立一方的學者也能找到反對的依據(jù),這一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我們需要新的資料和方法,從新的角度來闡釋白人到來前北美大陸的疾病生態(tài)?,F(xiàn)代人類學研究成果的出現(xiàn)和古生物病理學的發(fā)展,為我們研究這一問題打開一扇新的大門。人類學家、古生物病理學家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研究人類遺骨,考察這一時期北美印第安人社會的疾病生態(tài)。北美早期人類的遺骨可以用來分析一個族群的年齡—性別結(jié)構,進而從人口統(tǒng)計學的角度揭示該土著群體是否經(jīng)歷某種流行病。另外,骨骼的發(fā)病頻率和病例類型也可以提供某種急性傳染病是否存在,或者揭示流行病的類型。我們通過對北美早期印第安人骨骼的人類學和病理學分析,可以闡釋16世紀前土著民族中的疾病生態(tài)。

二、白人到來前北美印第安人疾病生態(tài)的歷史考察

伊甸園論的支持者把印第安人社會視為一個停滯不前的落后社會,未能擺脫關于印第安人社會的傳統(tǒng)觀點。在他們看來,土著社會的停滯,不僅表現(xiàn)在人口、文化與社會發(fā)展上,還表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與疾病生態(tài)上。印第安人從大約2萬年前陸續(xù)遷移到美洲大陸,所患疾病較少,又長期與舊世界隔絕,故而沒有什么疾病,土著人口身體很健康。只有與歐洲人的接觸才被視為引起土著世界改變的一種破壞性的“非自然的”淵源。也正是隨著歐洲人的到來,外來傳染病接踵而至,于是印第安人的疾病生態(tài)開始急劇轉(zhuǎn)變。正如一位權威學者所說:“北美大陸的土著時代在1520—1524年間結(jié)束,土著美洲人的行為自此以后再也無法恢復到美洲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天花流行病之前?!?Henry F. Dobyns, Their Number Become Thinned: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Dynamics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3, p.25.實際上,就16世紀前北美疾病生態(tài)而言,土著社會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即從原來的疾病較少、土著人身體較為健康到疾病逐漸增多、土著身體健康狀況惡化的歷史。

作為北美大陸最早外來移民的印第安人,在遷移到新大陸初期,確實健康狀況良好,很少感染各種疾病尤其是傳染性疾病。按照人類學家們的普遍解釋,北美印第安人是在大約2萬年前,開始經(jīng)過亞洲與美洲大陸連接區(qū)域——白令海峽來到北美大陸。他們的遷移在當時極為分散,規(guī)模也很小,還要穿越環(huán)境惡劣的地帶。每次組建遷移隊伍的人數(shù)可能在300—500人之間。美洲印第安人、納迪人和阿留申群島的土著群體可能先后經(jīng)歷三次遷移運動*Frank G. Innes, “Disease Ecologies of North America”,in Kenneth F. Kipple, ed.,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521.。在遷移美洲的漫長過程中,早期印第安人經(jīng)歷了所謂的“寒冷過濾器”的洗禮。有學者提出,新大陸印第安人之所以能夠擺脫舊大陸病原體的侵擾,是因為“亞洲和北美北部地區(qū)的寒冷氣候就像一個過濾器,曾經(jīng)阻斷許多病原生物入侵其人類宿主”*T. D. Stewart, “A Physical Anthropologist’s View of the Peopling of the New World”,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Vol. 16, No. 3 (Autumn, 1960), p.265.。各種文獻普遍接受這一觀點*Saul Jarcho, “Some Observations on Disease in Prehistoric North America”,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38 (1964), pp. 1—19; Calvin Martin, Keepers of Game:Indian-Anim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Fur Trad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Alfred.F.Crosby,The Columbian Exchange: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 of 1492,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72, p.31.。故而,阿爾弗雷德·克羅斯比認為:“源于亞洲各地的移民(即印第安人——筆者注),只有少數(shù)成功渡過太平洋。而且,他們的身體也肯定非常健康,否則他們就可能中途喪命,他們所攜帶的傳染病也隨之消亡?!?Frank G. Innes,“Disease Ecologies of North America”,in Kenneth F.Kipple,ed.,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p.521.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印第安人遷移到北美大陸初期,他們所患有的各種疾病應該是較少的,身體健康水平也較高。

此后在印第安人遷居美洲后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印第安人的疾病、健康狀況沒有太大變化,他們患上各種疾病的幾率也很小。在這段漫長的進程中,印第安人仍然在不斷地向南逐水草而居,尋找適宜于各個群體生存的土地,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多以狩獵—采集為主。在這種生活模式之下,印第安人口流動性大、密度較小,各種疾病的中間媒介或者宿主不易附著在人類身體表面或內(nèi)部,各種流行病因而缺乏大規(guī)模爆發(fā)的條件。不過,我們目前無法提供直接證據(jù)證明早期印第安人的健康狀況,只能從近代以狩獵—采集為生的民族相似經(jīng)歷中加以推斷。如同舊大陸的狩獵—采集者一樣,印第安人也未能幸免于各種疾病。寄生蟲感染,即以昆蟲和其他動物為傳播媒介或者宿主的傳染病,以及暴力損傷是他們患病的主要原因。

隨著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人類向定居模式的轉(zhuǎn)型,印第安人中疾病較少、身體健康的狀況逐漸開始改變,北美土著民族中的各種疾病日益增多,印第安人健康狀況漸趨惡化。公元前7000年前后,玉米種植從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開始向北傳播,土著定居村落開始出現(xiàn)。更有甚者,美洲印第安人形成了極為復雜和高水平的人類文明。拉美的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是其中的典型。即使是在北美大陸,印第安人中也出現(xiàn)了早期的城市??脊艑W家發(fā)現(xiàn),北美東部的密西西比人是較小規(guī)模的農(nóng)作物種植者,但他們中也出現(xiàn)了數(shù)千人口定居的城市。印第安人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定居村落和城市的出現(xiàn),為疾病在土著群體中的爆發(fā)提供了各種生態(tài)條件。這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畜牧業(yè)的發(fā)展與各種非家養(yǎng)動物入侵土著定居地,導致印第安人可能感染相關的動物性疾病。盡管史前北美的畜牧業(yè)不像舊大陸那么重要,但是狗卻成為幾種在新大陸被馴養(yǎng)的動物之一,另外還有火雞、美洲家鴨、天竺鼠、羊駝和美洲駝等*Alfred.F.Crosby,The Columbian Exchange,pp.20—21.。這些動物與人類住在一起,充當了傳播疾病的媒介和中間宿主。除此之外,不請自來的嚙齒類動物和昆蟲,比如老鼠、跳蚤和蚊子,也開始困擾印第安人社會,它們也是多種疾病的中間媒介或者動物宿主。

第二,印第安人定居村落的形成,土著人口密度的增加,也大大便利了各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疾病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接觸前安大略易洛魁人的村落,在大約1450年的德雷珀(Draper)遺址得到很好的揭示。該遺址中的土著居民居住在印第安人長屋中,這種房屋一般大約7米寬,長度則大約9—90米不等。對當?shù)匾粋€5口之家的保守估算可知,他們的生活區(qū)域平均僅為3平米。像德雷珀這樣的土著村落,不僅居住人口極為密集,而且長屋也是緊密相鄰。事實上,各個長屋之間的距離很少超過3米。另外,1450—1580年間巴爾薩姆(Balsam)地區(qū)休倫人口的規(guī)模、密度和擁擠程度也大大增加。在這130年間,休倫人口從大約500人增加到2500人。其結(jié)果是,各個村落內(nèi)的人口密度從大約35人/公頃上升到極高的86人/公頃。巴爾薩姆地區(qū)的土著人口模式并非特例,相反它代表了1500年代早期安大略南部土著群體共有的一種現(xiàn)象。這已經(jīng)為一系列的考古發(fā)掘所證實*Shelley R. Sauders, Peter G. Ramsden, and D. Ann Herring, “Transformation and Disease: Precontact Ontario Iroquoians”, 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p.119—120;pp.117—121.。難怪有學者說,呼吸道疾病是構成土著美洲人生活最為嚴重的威脅,肺結(jié)核出現(xiàn)的頻率也日益增加。來自北美的骨骼遺址表明,這種疾病極為普遍,白人到來前夕“土著社會的幾乎所有成員都曾感染過肺結(jié)核”。類似情況存在于中美洲的高地地區(qū)以及安第斯山區(qū)。這種疾病對于兒童以及成年的年輕人尤為致命,如果它再與其他疾病、營養(yǎng)不良、擁擠不衛(wèi)生的生活條件等伴隨的話,所有被感染群體的死亡率都會上升*Suzanne Austin Alchon, A Pest in the Land: New World Epidemics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2003, p.54.。

第三,土著村落人口密集,衛(wèi)生健康條件遠非理想。主要由有機垃圾構成的垃圾場,遍布各個村落,村落周圍、房屋之間到處都是垃圾。有學者推測說,土著居民從來不需要走出房屋8米以外傾倒垃圾。按照流行病的理論,一旦遏制宿主激發(fā)有效的免疫反應,或者便利病菌在人與人之間或者經(jīng)過動物宿主傳播的各種條件形成,原本以地方病存在的致病微生物就能夠引發(fā)流行病。人口密集的土著定居村落在接觸前就存在促使人們感染疾病的這些條件。無處不在的垃圾吸引了諸如各種蚊蟲、蜱蟲和搖蚊等嗜血昆蟲,而這些昆蟲恰恰是蟲媒病毒傳染病的已知傳病媒介。以垃圾和腐肉為食的嚙齒類動物也會增加動物傳染病,諸如狂犬病與斑疹傷寒的立克次氏體疾病的感染幾率。大量人口之間密切而頻繁的接觸,再加上糟糕的衛(wèi)生狀況,更有利于地方性的桿菌感染疾病如細菌性痢疾,以及諸如肺炎與結(jié)核病等空氣傳播疾病的傳播。相比于單個房屋的居住者來說,長屋生活增加了印第安人感染傳染性疾病的風險*Shelley R. Sauders, Peter G. Ramsden, and D. Ann Herring, “Transformation and Disease: Precontact Ontario Iroquoians”, 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p.119—120;pp.117—121.。

隨著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的發(fā)展,定居模式的改變,與人類共享環(huán)境的動物種類逐漸增加,印第安人之間的接觸更加頻繁,哥倫布之前土著村落中的衛(wèi)生條件惡化。所有這些因素都創(chuàng)造有利于疾病爆發(fā)的種種條件,也大大加劇了疾病對哥倫布到來之前北美印第安人的影響。

三、白人到來前夕北美印第安人社會的疾病生態(tài)分析

在經(jīng)歷疾病發(fā)展和演變的漫長時期后,白人到來前夕北美印第安人社會中出現(xiàn)了更多疾病、感染和創(chuàng)傷,其疾病生態(tài)不容樂觀。在這一方面,人類學和古生物病理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證據(jù)。其中,科學家們關注最多的是兩種疾病,即密螺旋體疾病和結(jié)核病。

密螺旋體疾病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即性病性梅毒、地方性梅毒和雅司病。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都同意,16世紀前美洲廣泛存在著密螺旋體疾病,只是這種疾病到底是性病性梅毒還是地方性梅毒尚有爭論。美國東南部地區(qū)很早就出現(xiàn)有密螺旋體疾病。佛羅里達州提克島(Tick Island)遺址(公元前3300年)中就有密螺旋體疾病的印記,而公元1000年以后的佛羅里達沿海地區(qū)也被發(fā)現(xiàn)有印第安人患有這種疾病的證據(jù)。此后,這種疾病一直延續(xù)到白人到來前東南部的很多地區(qū)。例如,北卡羅來納的哈丁遺址(Hardin,公元1350—1250年)就出現(xiàn)一個廣為學者們所知的梅毒病例。在密西西比的奧斯汀遺址(Austin,公元800—1200年)也發(fā)現(xiàn)數(shù)個患有該疾病的案例,而在該州喬治湖遺址(lake George,公元500—1500年),兩名印第安人的遺骸呈現(xiàn)出“與雅司病已知病例相似的”損傷。這種疾病還在肯塔基的古堡(Fort Ancient)以及相鄰的俄亥俄出現(xiàn)過,在阿肯色公元1400—1700年的諾達納遺址(Nodena)中得以確認,阿拉巴馬的芒德維爾遺址(Moundville)中也有表明印第安人患有這種疾病的無數(shù)案例*Mary Lucas Powell,“Health and Diease in the Late Prehistoric Southeast”,in John W.Verano and Douglas H.Ubelaker, eds.,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pp.46—48.。同樣,在北美西南部地區(qū),由密螺旋體疾病而引起的骨骼感染至少出現(xiàn)在11處印第安人遺址中。不過,被感染這種疾病的案例都較少,一般1—2人*Ann L. W. Stodder and Debra L. Mart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the Southwest before and after Spanish Contact”, 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64;p.63.。

另外,根據(jù)美國學者的研究,新世界存在地方性非性病的密螺旋體病,但是接觸前的美洲并不存在性病性梅毒*Brenda J. Baker and George J. Armelagos, etc., “The Origin and Antiquity of Syphilis”,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29, No.5 (Dec., 1988), pp.717—719.。事實上,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的印第安人遺址中卻發(fā)現(xiàn)有白人到來前印第安人患有性病性梅毒的情況。例如,在東北部羅德島接觸前的一個17世紀遺址中,1位17—18歲的女性在犁骨、內(nèi)耳、外耳、鼻骨等許多骨骼上都出現(xiàn)未明的炎癥,故而被認為患有梅毒*Catherine C. Carlson, George J. Armelagos, and Ann L. Magennis, “Impact of Disease on the Precontact and Early Historic Populations of New England and the Maritimes”,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Ubelaker,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145;p.144.。在中西部地區(qū),學者們在伊利諾伊州伍德蘭人的一個墳墓中發(fā)現(xiàn)一個軟骨發(fā)育性不全的侏儒,他可能是一個通過母嬰傳播的性病性梅毒的個案*Jane E. Buikstra, “Diseases of the Precolumbian Americas”, in Kenneth F. Kipple, ed.,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p.310.。

可以說,密螺旋體疾病廣泛存在于白人到來前的北美大陸。這種疾病的案例來自于阿拉巴馬、阿肯色、佐治亞、佛羅里達、伊利諾伊、北卡羅來納、田納西、肯塔基、艾奧瓦、弗吉尼亞、紐約、俄亥俄、密蘇里、俄克拉荷馬、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新墨西哥、亞利桑那,以及來自加拿大(薩斯卡切溫)、墨西哥、中美洲(圭地馬拉)、南美洲(秘魯、阿根廷與哥倫比亞)等地的印第安人遺址中。難怪有學者早在1964年就明確提出,梅毒在哥倫布之前的時代就存在于新世界,并在美國東南部、中西部和西南部所發(fā)掘的印第安人遺骸中都找到了梅毒存在的確切證據(jù)*Saul Jarcho, “Some Observations on Disease in Prehistoric North America”, p.11.。

結(jié)核病也是哥倫布之前美洲廣泛存在的疾病。在北美大陸的考古發(fā)掘中,已經(jīng)有很多印第安人的骨骼遺骸被證實曾經(jīng)感染過結(jié)核病。在白人到來前的東南部以及中西部,廣泛的古生物病理學證據(jù)表明不少印第安人感染過結(jié)核病。在阿拉巴馬州芒德維爾大型遺址中,密西西比印第安人中有10人展現(xiàn)出肋骨損傷。有學者認為,這是慢性肺結(jié)核的特征。在佐治亞的艾琳芒德(Irene Mound,公元1200—1450年間),學者們也發(fā)現(xiàn)有10例結(jié)核病患者。田納西中部地區(qū)的阿菲爾布赫遺址(Averbuch),是1275—1400年間密西西比人的文化遺址??脊艑W家在該遺址發(fā)掘的土著遺骸中也發(fā)現(xiàn)有感染結(jié)核病的案例。在中西部,4個遺址(時間在1200年以后但在哥倫布登陸之前)中都發(fā)現(xiàn)有結(jié)核病的存在,包括密蘇里的凱恩芒德(Kane Mounds)、 伊利諾伊的圣路易斯石頭遺址(East Saint Louis Stone Quarry Site)以及伊利諾伊河谷的施爾德與約克姆遺址(Schild and Yokem Sites)*Mary Lucas Powell, “Health and Diease in the Late Prehistoric Southeast”, 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p.45—46.。

結(jié)核病在北美西南部和東北部地區(qū)也都曾存在過。它在印白接觸前的北美西南部已經(jīng)是地方性疾病。在西南部的11處考古遺址中,考古學家均發(fā)現(xiàn)患有結(jié)核病的印第安人病例。其中,圣克里斯托巴爾(San Cristobal)土著人口中可能爆發(fā)過一場結(jié)核流行病,因為一個墓葬區(qū)就集中埋葬5位患有結(jié)核病的成年人*Ann L. W. Stodder and Debra L. Mart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the Southwest before and after Spanish Contact”, 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64;p.63.。在這一時期的東北部地區(qū),結(jié)核病在印第安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不多,但是這并不代表這一地區(qū)印第安人的結(jié)核病不嚴重。在與白人接觸前的羅德島印第安人遺址中,所有的56具遺骸中有17人被發(fā)現(xiàn)有骨骼創(chuàng)傷,因而可能患有骨骼結(jié)核病*Catherine C. Carlson, George J. Armelagos, and Ann L. Magennis, “Impact of Disease on the Precontact and Early Historic Populations of New England and the Maritimes”,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Ubelaker,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145;p.144.。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分枝桿菌引發(fā)的結(jié)核病,顯而易見存在于美洲*G. A. Clark, M. A. Kelly, J. M. Grange, and M. C. Hill, “The Evolution of Mycobacterial Disease in Human Populations: A Reevalua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28, No.1 (1987), pp.45—62.。

除了上述兩種最主要的傳染性疾病之外,16世紀前北美大陸還存在不少其他類型的傳染病。比如,當時的美洲可能也存在著病毒性流感。盡管目前沒有文獻資料證明這一觀點,但環(huán)境證據(jù)表明,這種疾病可能已經(jīng)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感染了人、豬和家禽等許多動物。近期研究表明,流感病毒起源于被馴養(yǎng)的鴨子,而鴨子恰恰是土著美洲人在1492年以前已經(jīng)馴養(yǎng)的動物之一*Suzanne Austin Alchon, A Pest in the Land, p.56.。故而,克羅斯比推斷說,流感可能出現(xiàn)于美洲農(nóng)業(yè)開發(fā)以及馴養(yǎng)動物的許多地區(qū)*Alfred Crosby,“Influenza”,in Kenneth F.Kipple, ed.,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p.808.。

不僅如此,印第安人飼養(yǎng)的動物也可能將各種疾病傳播給印第安人。例如,火雞或者狗可能傳播某些寄生蟲感染性疾病,野牛與其他野生動物則會傳播其他動物性疾病。來自阿那薩齊定居地(Anasazi)的糞便化石表明當時至少存在8種腸道寄生蟲*Ann L. W. Stodder and Debra L. Mart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the Southwest before and after Spanish Contact”, 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p.62—63;p.57;p.58.。寄生蟲感染不僅出現(xiàn)在西南部,而且出現(xiàn)在16世紀前的猶他州。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蟯蟲卵已經(jīng)在美國猶他州據(jù)今1萬年的遺址中被辨別出來。另外,棘頭蟲8個種類的蟲卵也在上述人類群體的糞便中被發(fā)現(xiàn)。這種寄生蟲一般寄生于野生動物,但偶然也感染人類*T.Aidan Cockburn,“Infectious Diseases in Ancient Populations”,Current Anthropology,Vol.12,No.1 (Febuary, 1971),p.59.。

白人到來前北美還存在著各種非傳染性疾病。這些疾病同樣困擾著當?shù)氐脑∶?,損害著他們的身體健康。牙科疾病尤其是齲齒,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屬于常見疾病。在西南部地區(qū),印第安人的飲食以玉米為基礎,輔以其他的植物資源和狩獵所獲取的肉類。這種飲食結(jié)構對谷物的依賴性導致當?shù)赜〉诎踩搜揽萍膊〉母甙l(fā)病率??脊胚z址發(fā)現(xiàn)的人類樣本中患有齲齒的比例在9%—85%,牙齦膿腫的發(fā)病率在11%—66%之間*Ann L. W. Stodder and Debra L. Mart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the Southwest before and after Spanish Contact”, 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p.62—63;p.57;p.58.。其他地區(qū)的印第安人也在哥倫布到來之前患上各種牙科疾病尤其是齲齒,當然情況與西南部存在程度上的差異。在東北部地區(qū),有些遺址顯示印第安人的牙科疾病并不嚴重,而有些遺址則表明極為嚴重。例如,在新英格蘭的一個遺址(Port Au Choix,公元前2340—公元前1280年)中,印第安人齲齒發(fā)病率極低,863個牙齒中只有4個出現(xiàn)齲齒損害。在該地區(qū)的印第安奈克遺址(Indian Neck,公元1100年)中,54名印第安人的牙齒與骨骼病理學分析顯示,他們的378個牙齒中只有18個曾患有齲齒。與上述兩個遺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7世紀印白接觸前羅德島的一個印第安人遺址。在該遺址的所有56個骨骼樣本中,半數(shù)未成年人、100%成年男性與92%成年女性都有齲齒創(chuàng)傷。按照牙齒數(shù)量統(tǒng)計,23.4%的男性牙齒、40.1%的女性牙齒都患有齲齒*Catherine C.Carlson,George J.Armelagos,and Ann L.Magennis,“Impact of Disease on the Precontact and Early Historic Populations of New England and the Maritimes”,in John W.Verano and Douglas H.Ubelaker,eds.,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pp.143—144.。

與飲食結(jié)構密切相關的營養(yǎng)缺乏癥也曾不同程度地存在于16世紀前北美大陸的各個地區(qū)。營養(yǎng)缺乏癥在西南部地區(qū)的土著群體中較為普遍和嚴重。這通常歸因于以玉米為主的飲食結(jié)構引發(fā)的鐵物質(zhì)缺乏以及寄生蟲感染,故而營養(yǎng)不良可能是這種病癥出現(xiàn)的病因?qū)W因素。在西南部發(fā)掘的0—10歲土著兒童遺骨中,由頭蓋骨損傷所表明的貧血癥占到15%—88%。這些資料表明,在白人到來前和印白接觸初期,貧血癥是當?shù)氐囊环N地方性疾病*Ann L. W. Stodder and Debra L. Mart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the Southwest before and after Spanish Contact”, 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p.62—63;p.57;p.58.。營養(yǎng)缺乏癥在其他地區(qū)也都存在,不過在程度上沒有西南部那么嚴重和普遍。

除了上述各種疾病外,哥倫布之前北美的各個區(qū)域還出現(xiàn)過其他疾病。骨科疾病是過去人類社會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它們也出現(xiàn)在北美大陸的不同區(qū)域。有學者提出,骨關節(jié)炎出現(xiàn)在16世紀前美洲印第安人的骨骼遺骸上。在相關報告中,它被看做是土著人類群體最為常見的病痛?;蛟S由于其無所不在的特征,它通常被視而不見*Patricia S. Bridges,“Prehistoric Arthritis in the Americas”,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21 (1992),p.69.。其他的骨骼疾病如骨膜炎、骨髓炎、關節(jié)炎等,都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在印第安人遺骨上。科學家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及其同事通過對北美兩大族群骨骼展開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新大陸的一種疾病,隨后傳入了東半球”*B.M.Rothschild,K. R.Turner,and M.A.Deluca,“Symmetircal Erosive Peripheral Polyarthritis in the Late Archaic Period of Albama”,Science241 (1988),pp.498—1501.。更有甚者,16世紀前北美印第安人中還存在著某些職業(yè)病,這些疾病主要與開采煤炭、綠松石、食鹽、銅礦與火石等有關。西南部印第安人的肺部組織遺骸證明土著民族患有炭肺病、硅肺病等疾病*H. H. Wilder, “The Restoration of Dried Tissu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uman Remain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6 (1904), pp.1—17.。一些印第安人還有重金屬中毒的現(xiàn)象。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在礦工的身體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他們活著的時候開采的金屬。”*Saul Jarcho, “Some Observations on Disease in Prehistoric North America”, p.18.

簡言之,與將北美大陸看做是毫無疾病的伊甸園的浪漫主義描述相反,白人到來前北美印第安人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疾病,既有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引起的多種傳染性疾病,也有非病菌性的非傳染性疾病。它們大規(guī)模爆發(fā)的可能性不大,最為常見的情況可能是各種疾病小規(guī)模的地方性爆發(fā)。難怪約翰·瓦拉諾與道格拉斯·尤比雷克對伊甸園說提出了批評,他們宣稱:“新世界也并非是一個沒有疾病的伊甸園。事實上,……美洲印第安人承受著各種疼痛和疾病之苦,這些疾病困擾著整個半球的土著人?!?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ⅸ.他們的話可謂中肯,所謂16世紀前北美是毫無疾病的伊甸園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四、白人到來前北美大陸印第安人疾病生態(tài)的意義

16世紀前北美大陸的確存在著各種疾病,這些疾病不斷削弱著印第安人的健康水平。它們對于研究印白接觸后的土著人口減少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白人到來前夕印第安人日益惡化的健康狀況,成為誘發(fā)哥倫布到來后外來傳染病入侵、印第安人口大量死亡、土著社會遭受嚴重打擊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白人到來前北美存在的各種疾病確實在損害著印第安人的健康,誘發(fā)各種并發(fā)癥,甚至導致很多患者死于非命。我們目前掌握的考古資料,尚不夠充分,無法充分證明北美土著民族中存在的這些疾病直接導致印第安人口的死亡。不過,借助于現(xiàn)代醫(yī)學對相關疾病的研究,我們也能對相關疾病給印第安人帶來的死亡窺見一斑。

16世紀前北美存在的多種疾病,就像現(xiàn)代醫(yī)學所揭示的一樣,會誘發(fā)各種并發(fā)癥。比如,阿米巴痢疾就是一個典型。在病情嚴重時,這種痢疾會導致實質(zhì)性組織破壞、出血、體液丟失以及黏膜板塊形成腐肉,從而對腸道產(chǎn)生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損傷。阿米巴變形蟲有時還會導致腸穿孔,而腸穿孔可能會引起致命的腹膜炎。這種病原體穿過腸道的肌層,由此進入血液并被運送到其他器官,尤其是肝臟。阿米巴由此可導致肝臟內(nèi)形成大的膿腫,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這種寄生蟲也可能由肝臟穿過膈肌進入肺部,并在肺部內(nèi)形成新的膿腫*K. David Patterson, “Amebic Dysentery”, in Kenneth F. Kipple, ed.,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pp.569—570.。蛔蟲感染在嚴重時奪去宿主體內(nèi)諸多營養(yǎng),如果不及時治療,成蟲聚集在一起還會導致致命性的腸梗阻??夏醽喌囊豁椦芯堪l(fā)現(xiàn),蛔蟲病導致許多兒童出現(xiàn)蛋白質(zhì)—能量營養(yǎng)不良的病癥,而且有可能延緩患者身體的成長發(fā)育。第三世界國家也報告了類似的研究結(jié)果*K.David Patterson,“Ascariasis”,in Kenneth F.Kipple,ed.,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p.603.。其他疾病也會引起各種并發(fā)癥,削弱患者身體,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在許多情況下,肺炎只是其他某種疾病的一個病癥,如流感、鼠疫、水痘、艾滋病、肺結(jié)核、蛔蟲病、肺囊蟲病、巨細胞病毒感染等*Jacalyn Duffin, “Pneumonia”, in Kenneth F. Kipple, ed.,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p.938.。流感也具有多種并發(fā)癥。支氣管炎、鼻竇炎和細菌性肺炎是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而細菌性肺炎如處理不當則會致命*Alfred Crosby, “Influenza”, in Kenneth F. Kipple, ed.,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p.807.。

在原有疾病和各種并發(fā)癥的綜合作用下,即使是在今天看來極為溫和的各種疾病,也都具有較高的死亡率。結(jié)核病就是一種感染率極高、也普遍導致患者死亡的嚴重疾病。18—20世紀隨著都市的興起和工業(yè)的發(fā)展,肺結(jié)核在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的許多地方成為一種流行性疾病。在這個時期的某些地方,大量人群都接觸這種疾病,甚至出現(xiàn)感染率幾乎達到100%的情況。結(jié)核病每年都會導致成千上萬的人死亡。雖然它是一種慢性病,但是如果要排位的話,它和其他全球性流行病,諸如霍亂、天花、傷寒、腮腺炎、斑疹傷寒等,有著同樣的歷史地位。結(jié)核病在帶來普遍感染的同時,也不斷導致其患者死亡。在16世紀的英國,結(jié)核病所導致的死亡病例占總死亡人數(shù)的20%,且集中發(fā)病區(qū)在倫敦。19世紀早期,美國大多數(shù)城市的結(jié)核病死亡率為400/10萬—500/10萬,費城則高達618/10萬(1811—1812年)。甚至到20世紀初期,日本實施了結(jié)核病卡介苗免疫接種后,肺結(jié)核的死亡率仍一直徘徊在200/10萬左右,到40年代后期這個比例才開始持續(xù)下降*William D. Johnston, “Tuberculosis”, in Kenneth F. Kipple, ed.,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pp.1059, 1063, 1066.。

肺炎也是一種高致命性疾病,其死亡率很難估計。未經(jīng)治療的大葉性肺炎可導致30%的病例死亡,但有了抗生素后,它的死亡率逐漸下降。不過, 12歲以上患者的死亡率至少為18%,在無免疫力群體中死亡率更高。在19世紀晚期,有學者在對歐洲與美國政府的統(tǒng)計進行研究后得出,肺炎年平均死亡率是1.5/1000。即使是在今天的美國,肺炎和并發(fā)流感在常見病因中還排在第六位,病死率約為0.3/1000*Jacalyn Duffin, “Pneumonia”, in Kenneth F. Kipple, ed.,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p.939.。相比之下,流感一般是良性的。即使是在大范圍內(nèi)流行時期,其死亡率也是很低的,通常在1%以下,而且該病只對兒童、無免疫力者以及老人的生命才有真正的威脅。然而,由于該病傳染性非常強,在很多時候會有大量人群感染,因此絕對死亡人數(shù)通常還是很高的*Alfred Crosby, “Influenza”, in Kenneth F. Kipple, ed.,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p.807.。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痢疾、寄生蟲感染疾病,以及非感染性疾病如齲齒、骨關節(jié)炎等,盡管沒有上述幾種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那么多,也會在疾病嚴重時導致患者死于非命。

鑒于目前所掌握資料的局限性,我們無從找到各種疾病在白人到來前北美土著群體中所導致死亡率的直接資料。不過,借鑒現(xiàn)代醫(yī)學對相關疾病的研究成果,我們?nèi)匀豢梢愿Q其一斑。而且,我們還發(fā)現(xiàn)有資料表明,這些疾病整體上導致印第安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遭到嚴重削弱,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逐漸下降。更為糟糕的是,土著美洲人壽命極短,男性壽命在16—22歲之間,女性則為14—18歲之間。這意味著,很少有人壽命足夠長,以致患上與年齡有關的慢性病。另外,嬰兒死亡率極高——所有兒童中至少40%的人在5歲之前死亡*Suzanne Austin Alchon, A Pest in the Land, p.42.。

其次,16世紀前北美存在的各種疾病如齲齒、關節(jié)炎、營養(yǎng)缺乏癥等,即使是無法直接導致印第安人死亡,卻也增加了土著民族的疾病負荷,使得土著民族的身體健康處于較為虛弱的狀態(tài)。喬治·米爾納(Goerge R. Milner)解釋了人類原有疾病負荷與他們應對新疾病挑戰(zhàn)之間的關系。人類群體原有的健康水平會影響到他們對新疾病的挑戰(zhàn)所做出的反應。總體上,那些已經(jīng)受到傳染病或者營養(yǎng)不良嚴重影響的人,對各種新疾病會具有較為低下的抵抗力,會伴隨有更多的并發(fā)癥,比那些健康的人口幸存的機會要小。新引入的各種疾病,一定會對那些原來已經(jīng)患有疾病的群體帶來更大的風險。過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也會進一步產(chǎn)生破壞性影響,以至于該群體持續(xù)生存所必須的各種活動都難以為繼。因此,他得出結(jié)論說,營養(yǎng)不良癥與各種土生傳染病在土著群體中的盛行,使得他們在與舊世界諸民族和各種新疾病的接觸中面臨更大的壓力,進而導致各個群體之間幸存的幾率也各不相同*George R. Milner, “Disease and Sociopolitical Systems in Late Prehistoric Illinois”,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112.。米爾納的話不無道理,其他學者也表示贊同。另外3位美國學者在其合作研究中明確指出:“各種疾病存在于接觸前的美洲;有利于爆發(fā)重大地方性和流行性疾病的社會條件已經(jīng)存在;接觸前土著社會組織已經(jīng)允許多種傳染性疾病出現(xiàn)在美洲,與歐洲人的接觸大大加重了美洲原有的疾病負荷?!?Shelley R. Sauders, Peter G. Ramsden, and D. Ann Herring, “Transformation and Disease: Precontact Ontario Iroquoians”,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118;p.122.

上述學者的觀點并非空穴來風,現(xiàn)有的資料表明,白人到來前印第安人的沉重疾病負荷影響到1492年以后印第安人的健康水平。帕特森(Patterson)考察了3—17世紀3個遺址樣本中印第安人的牙齒健康。在16世紀前從事種植業(yè)的土著群體中牙齒損傷發(fā)病率極高,不過兩個土著群體都顯示他們的牙齒磨損的比例在下降,但是到1600年牙齒磨損的比例日益增多,齲齒也很普遍。許多歷時的骨骼樣本證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齲齒的發(fā)病率日益增加,其高發(fā)病率在接觸前夕以及白人到來后的歷史時期的樣本中極為顯著。疾病壓力的證據(jù)并不僅僅局限于牙齒。來自兩個17世紀前(1490、1580—1600)藏尸罐的樣本顯示,土著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骨骼皮層極為稀薄。對其中一個樣本的遺骨密度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易洛魁成年人的骨骼密度顯著下降,到15世紀末期已經(jīng)低于正常值*Shelley R. Sauders, Peter G. Ramsden, and D. Ann Herring, “Transformation and Disease: Precontact Ontario Iroquoians”,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118;p.122.。

當身體已經(jīng)虛弱、健康日益惡化的印第安人,面臨外來傳染病侵襲時,其發(fā)病率、死亡率飆升,也就毫不奇怪了。本來,16世紀前北美大陸存在的很多疾病,包括密螺旋體病與肺結(jié)核等傳染性疾病在內(nèi),多屬于地方性疾病。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廣泛傳播和有限的發(fā)病率,是當時北美地方性疾病尤其是非性病性梅毒的特征*Mary Lucas Powell, “Health and Diease in the Late Prehistoric Southeast”, in John W. Verano and Douglas H. Ubelaker, eds., Disease and Demography in the Americas, p.43.。但是印白接觸后,印第安人感染這些疾病的幾率越來越大。營養(yǎng)不良以及人口結(jié)構和規(guī)模的變化,導致印第安人宿主抵抗力的降低,進而打破了地方性疾病與宿主人口之間原有的生態(tài)平衡。數(shù)個世紀以來存在于土著人口中的各種地方性疾病,在16—17世紀演變成為流行病。密螺旋體疾病在接觸前后的演變就是一個例證。在不同氣候和社會文化變量的選擇性壓力之下,密螺旋體疾病的特征也在不斷變化。16世紀初期,源于新世界的非性病性梅毒傳入歐洲,演化成為性病性梅毒,并蔓延到整個歐洲大陸。隨后,性病性梅毒又隨著白人、黑人移民入侵北美大陸,對印第安人社會產(chǎn)生巨大的沖擊。

當然,北美土著群體長期與舊世界隔絕,他們已經(jīng)適應的是本土的疾病病原體如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對原有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美洲原住民的確沒有經(jīng)歷過歐洲和非洲的各種急性傳染病如天花、麻疹、瘧疾等。哥倫布之前的美洲與世界其他區(qū)域在疾病生態(tài)上具有巨大的差異。比如,16世紀前北美缺乏諸如牛、馬、豬、山羊和綿羊等大型動物,美洲土著人馴養(yǎng)的動物更是遠遠少于其他大陸,故而舊世界的許多急性傳染性疾病,包括天花、麻疹、鼠疫等通過動物傳播的疾病,都沒有在美洲大陸出現(xiàn)*Suzanne Austin Alchon, A Pest in the Land, p.38.。另外,在非洲廣為流傳的瘧疾,也沒有出現(xiàn)在哥倫布之前的北美印第安人中間。索爾·賈科(Saul Jarcho)提出,哥倫布之前北美大陸確實存在著各種蚊子,按蚊也可能存在,但是沒有充分的證據(jù)表明,在哥倫布到達之前瘧疾已經(jīng)存在于西半球的任何一部分*Saul Jarcho, “Some Observations on Disease in Prehistoric North America”, p.9.。結(jié)果是,印第安人在哥倫布到來之前已經(jīng)形成了對本土的地方性疾病的免疫力,比如對地方性肺結(jié)核、非性病性梅毒等的抵抗力,卻缺少應對外來傳染病如天花、麻疹、鼠疫、霍亂等的免疫力,故而未能為北美印第安人群體應對外來疾病入侵做好準備。

結(jié) 語

在哥倫布到來之前,北美印第安人群體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疾病,既有傳染性疾病,又有非傳染性疾病,既有嚴重的流行病,也有分散的地方性疾病。上述各種疾病威脅著印第安人的身體健康,甚至給他們帶來了死亡。所以,我們不用刻意美化白人到來前北美土著群體中的疾病生態(tài),以襯托哥倫布到來之后外來疾病的嚴重性,更不能將之視為一片外來疾病的“處女地”,為外來疾病的到來提供了眾多易感人群。堅持伊甸園論的很多學者,之所以有意無意地忽視上述事實而接受伊甸園說,部分原因固然在于有很多文獻資料提及印第安人身體健康、毫無疾病的現(xiàn)象,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源于他們想要強調(diào)1492年印白接觸后來自于舊世界的各種傳染性疾病對美洲印第安人造成的巨大影響。在他們看來,白人到來前北美大陸是一塊毫無疾病的伊甸園,白人、黑人攜帶的各種傳染性疾病導致印第安人口急劇減少,土著社會走向衰落乃至滅絕。伊甸園論成為彰顯1492年以后土著民族喪命于“處女地流行病”*處女地流行病指的是“那些面臨危險的人口以前沒有與這些疾病接觸過,因此對之毫無免疫力的疾病”。參見Alfred W. Crosby, “Virgin Soil Epidemics as a Factor in the Aboriginal Depopulation in America”, pp.289—295.的前提和基礎。

事實上,盡管在白人到來前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印第安人社會確實疾病較少、印第安人身體相對健康,但是隨著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和居住模式從游牧到定居的轉(zhuǎn)變,土著社會中各種疾病開始增多,印第安人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到白人到來前夕,印第安人社會已經(jīng)充斥著各種疾病,并非是很多學者所說的毫無疾病的“伊甸園”。白人到來前北美印第安人社會的疾病生態(tài)對白人到來之后的外來傳染病入侵美洲具有重要的意義。印第安人已有的疾病削弱了土著民族的健康狀況,導致外來傳染病會產(chǎn)生更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加劇了該群體的疾病負荷。這一時期土著民族的疾病生態(tài)成為白人到來后外來傳染病入侵、印第安人口大量死亡、土著社會遭受嚴重打擊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并不否認1492年以后白人的各種殖民活動對土著社會的巨大影響,也極為關注伴隨白人到來的外來傳染病對印第安人的強烈沖擊。白人殖民活動與外來傳染病毫無疑問是白人到來后印第安人口急劇減少、土著社會急劇變化的兩大重要因素。關于上述因素對印第安人社會的影響,筆者將另文論述。在這里,筆者力圖說明,北美土著民族歷史的發(fā)展具有連續(xù)性,白人到來前印第安人的“舊世界”*Neal Salisbury, “The Indians’ Old World: Native Americans and the Coming of Europeans”,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Vol.53, No.3 (July, 1996), pp.435—458.并非停滯不變的,也對1492年以后的北美歷史發(fā)展尤其是印第安人歷史發(fā)展具有某種重要影響。具體而言,除了殖民主義與外來傳染病等因素外,白人到來前北美印第安人中的疾病生態(tài)、土著民族的健康水平,也對1492年以后印第安人的“新世界”*James H. Merrell, “The Indians’ New World: The Catawba Experience”,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Vol.41, No.4 (Oct., 1984), pp.538—565.尤其是土著人口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DiseaseEcologiesofNorthAmericanIndiansbefore1492andItsSignificance

DING Jian-min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Modern World,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During the long period before 1492, Indian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had few diseases and the American Indians were relatively healthy.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ian settlements, more and more diseases emerged in the native society and Indian health level had become lower and lower. So before the arrival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Indian society had not been a paradise without diseases. Disease ecologies in North America before the 16thcentury had great impacts on the inva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Old World. They had weakened the health level of native peoples and led to much higher morbilty and mortality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thus bringing greater disease load on them. In conclusion, disease ecologies in North America before 1492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had influenced on the inva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Old World, the mortality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native society.

North America before 1492;the American Indians;disease ecologies

K712.2

A

1005-605X(2017)06-0005-12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傳染性疾病與美國早期社會研究”(14BSS016)、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美國歷史上的社會轉(zhuǎn)型研究”(16JJD770027)的階段性成果。]

丁見民(1976- ),男,河南葉縣人,南開大學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

責任編輯:汪謙干

猜你喜歡
土著印第安人美洲
美國首次統(tǒng)計印第安人寄宿學校死亡人數(shù),但關鍵問題懸而未決
美洲野牛當寵物
美洲動物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稱和標志
美洲大蠊化學成分的研究
土著節(jié)
貴州土著民族治療跌打損傷的常用蕨類(二)
誰發(fā)現(xiàn)了美洲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