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有長龍
賽龍舟是中山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最早的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間。其中,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石岐長龍在當地最有代表性。
石岐龍舟以其艇身超長,參與人數眾多著稱。一條“石岐長龍”,全長可達近40米,槳手人數是國際標準龍舟的4倍,達80人。競渡之時,河面上近10條長龍上,數百名槳手一同揮槳,奮勇爭先,場面異常壯觀。
已屆花甲之年的石岐鎮(zhèn)南下村石岐長龍繼承人陳焯光,是當地傳統(tǒng)強隊“南下武侯廟”的鐵桿成員,在過去幾十年中,他親身參與和見證了他所在的南下龍舟隊所創(chuàng)下的屢屢輝煌。
1996年,中山市政府自“文革”后首次恢復石岐龍舟傳統(tǒng)賽事,此后連續(xù)三年,南下長龍都奪得了冠軍。說到當年親歷其中的威水史,直到去年還有上艇比賽的陳焯光一臉自豪,眼角的皺紋都舒展開來,仿佛一下子年輕了十歲。不過,為了確保安全,中山市政府今年首次對參加龍舟賽的選手年齡作了限定,只允許55歲以下的選手參賽。談到這里,仍保持著運動員般強壯體型的陳老先生又隱隱流露出一絲遺憾和懷念。
盡管沒有機會再參加激動人心的賽事,陳焯光卻并沒有放棄他所鐘愛的龍舟,作為南下長龍的領頭人,他仍需要負責起當地龍舟選手的選拔、訓練和報名參賽工作。近年來,由于城市擴展政府征地的緣故,南下村的農業(yè)人口逐年減少,現在更是改村為社,村民們徹底洗腳上田,組織龍舟隊伍更加困難。倒不是年輕人不愿意參與,而是他們大多數都已經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工作,無法保證有足夠的訓練時間。
不過,陳老先生似乎并不需要擔心自己的事業(yè)后繼無人。他九歲的孫子,早已和他年少時一樣,在年復一年的耳濡目染中自發(fā)地對龍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采訪結束后不久,筆者收到了一段陳老先生發(fā)來的短視頻。在視頻中,手執(zhí)木制鼓棒的孩子緊抿著嘴唇站在遠超過他身量的龍舟大鼓前,敲出洪亮的沖刺鼓點,專注而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