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平
淺談杜甫踐行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
楊建平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有志報國,無路請纓,最后貧病交加,客死他鄉(xiāng)。但作為儒家薪火的傳承者,杜甫用一生堅守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純”這一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信念,贏得了“千秋萬歲名”,贏得了“詩圣”這一至尊雅號。
杜甫出生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系統(tǒng)地接受了儒家正統(tǒng)思想觀念。他年少便深受祖輩的儒士做派的影響,成年后的杜甫更喜歡以儒士自居。作為儒學的繼承者,杜甫一直堅守著君臣有義、父子有親、朋友有信的倫理道德意識及忠君思想。這從他的詩中頻繁使用“朝廷”“致君”等詞語中可以體現(xiàn)出來。在漫游齊趙時期,杜甫寫下了歷代傳誦的《望岳》:“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詩氣象雄偉,胸襟開闊,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杜甫青年時代那種昂揚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更是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的最佳寫照。儒家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廣闊胸懷,必然需要一種與之相應的充盈著圣賢氣象的理想人格作支撐。杜甫這首詩極好地詮釋了這一理想人格,這也正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
《禮記·儒行》:“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詘于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庇钟校骸叭逵猩喜怀继熳樱虏皇轮T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边@說明儒家并不是把做官看成唯一的出路,杜甫的從政之路即是踐行了儒家這一思想。從他后來的求官經(jīng)歷來看:舉進士不第則應制舉,應制退下則干謁權貴以求薦引,薦引不成又投恩匭以獻。要求一次比一次高,路子越走越窄,他并不像世俗士子那樣屢敗屢戰(zhàn),非考個進士不可??梢娝巡咆摎?,自視極高,生性是很倔強的。他曾寫的“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正是對此種選官制度的抨擊。這種性格同時也影響了杜甫后來的為官之路。儒學傳統(tǒng)中有著強烈的社會政治意識,杜甫當然也一直未停止對仕途的追求,他曾多次痛心的違拗自己剛直的本性而屈身干謁。但詩人的從政之路是極為短暫的,杜甫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處于貧困漂泊的在野狀態(tài)。然而,詩人未嘗一日忘憂國。
儒家抱有強烈的政治信念與社會責任感,儒者經(jīng)天緯地、大濟蒼生,透顯出對家國天下的強烈的擔當意識和濟世情懷。杜甫把這種儒家理想轉化為自己的實踐性行為。立身朝堂,則盡忠奉職,絕不含糊,希望在政壇上大展宏圖,實現(xiàn)“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純”的儒家最高政治理想。他明知這種堅持可能為自己帶來禍患,也在所不辭。因為“致君堯舜”的理想必然要求行動,這種行動體現(xiàn)在杜甫的行為中,就是犯言直諫??蛇@樣做的結果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官也丟了。但杜甫似乎并不在意,而是更堅定的拿起如椽巨筆,直指對那些統(tǒng)治集團荒淫腐朽的生活,禍國殃民的罪行切齒痛恨。他在《麗人行》中,對倚仗權勢、作威作福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披露:“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他在《兵車行》中,他更把矛頭直接指向唐玄宗,揭露他窮兵黷武、開邊拓境行為給人民造成的嚴重災難:“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倍鸥Ξ斦叩臒o比憤恨與無情揭露,都是來自儒家勇于擔當?shù)木瘛?/p>
杜甫的儒家思想,在他的詩中表現(xiàn)了憂國憂民,揭露殘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希望封建統(tǒng)治者實施仁政,實現(xiàn)國盛民安的社會理想。當國家危難時,他對著三春的花鳥會心痛得流淚。杜甫一生關懷著國家的命運。從早年的志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直到臨終,仍在惦念著:“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遠是那樣執(zhí)著。杜甫不僅隨時隨地不忘君國,更令人感動的是,他把這種感情視為其生命的一部分。忠君愛國之心已經(jīng)成為了詩人的天性。杜甫的愛國之情還體現(xiàn)在他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精神的推崇。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chuàng)基業(yè)、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儒家用人倫來規(guī)定人,并把人置于無所不在的人倫秩序之中: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杜甫寫的眾多表現(xiàn)倫常情感的詩作,可以說是用文學最好地詮釋了儒家這一理念,也是老杜躬身踐行儒家思想的明證。杜甫寫過很多懷念妻兒的作品,可謂重情顧家之人。他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常常因為自己作為一個父親,不能使孩子們免受奔波饑寒之苦而漸愧。這種心情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羌村三首》《北征》等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反映。對于妻子,老杜更是一往情深。在杜甫的筆下,她總是那樣吃苦耐勞,她總是那樣溫柔賢惠。通過“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的畫面,我們不但能感到杜甫一家人和諧融洽的天倫之樂,也能感到杜妻的聰敏體貼,善解人意。的確,杜甫受儒學非常注重“父慈子孝”和夫婦一倫的影響,在作品中多有歌頌兒行千里母擔憂的親情和相濡以沫的愛情。
正所謂“詩窮而后益工”。老杜的一生,顛沛流離,郁郁不得志,其才百無一施,其事百無一成,后半生整日為一日三餐奔波、委屈事人。若換作他人,早已放棄內心的操守??伤欠N“兼濟天下”的胸懷、“致君堯舜”的志向雖歷盡磨難而未嘗稍減。往事越千年,杜甫的時代已經(jīng)如煙逝去。今天,我們的國家正經(jīng)歷著史無前例的工業(yè)化、城市化、國際化、信息化的歷程,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社會穩(wěn)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今天紀念杜甫,緬懷其創(chuàng)作成就,景仰其人格襟懷,發(fā)揚其道德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河南淮濱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