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捷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毋庸置疑,音樂的藝術美由來已久,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程也是人文學科的分支,作為傳播美育教育和陶冶情操的關鍵途徑具有重要意義。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是諸多高校音樂教育努力的方向,但是,目前效果不容樂觀,音樂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方面表現(xiàn)出的問題亟待解決。
音樂鑒賞通過音樂作品為表現(xiàn)對象,運用聽覺、視覺和其他輔助方式,幫助聽眾感悟音樂情境,進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的一種美育教育方式,即是一個囊括了感知、情感、理解和想象、分析、鑒賞等多維度心理與思維審美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作為音樂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是當下音樂藝術教育的評價指標之一。
音樂鑒賞主要針對經典的音樂作品,呈現(xiàn)給學生生動的音樂節(jié)奏、悠揚和諧的旋律以及技藝精湛的演奏技巧,帶動學生情感和思想和諧的感悟,仿佛身臨其境,在音樂鑒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由于,大學生音樂鑒賞水平的提升會直接影響其審美觀的構建,良好的音樂鑒賞勢必提高學生藝術和人文修養(yǎng),對于形成積極正確的三觀具有重要意義。
音樂教育啟迪了人類的智慧,它將藝術思維同邏輯思維相融合,最大限度啟迪了人類。眾多的優(yōu)秀音樂藝術作品皆呈現(xiàn)出了異彩紛呈的情感體驗,這些優(yōu)秀音樂家在相應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下創(chuàng)作了音樂作品,透過音樂表現(xiàn)出相應的時代背景以及社會現(xiàn)實。音樂鑒賞過程中,可以無形之中幫助學生習得音樂基本知識,尤其是在開展相關音樂教學互動環(huán)節(jié)時,直接觸發(fā)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愛好,在進一步的作品分析之中發(fā)展自身感知能力與形象思維能力,最終豐富學生想象力,提升創(chuàng)造力。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優(yōu)質音樂可以幫助舒緩緊張情緒,釋放思想壓力,進而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尤其是當下高等院校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十分突出,而利用音樂鑒賞課使這部分學生保持身心舒暢,進一步緩解生活、學習中的心理壓力,在陶冶情操的過程中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益身心。增加這些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還能夠治療學生已經顯露出的心理問題,這些都是高校深化音樂教學工作的重要功能體現(xiàn)。
在高校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往往以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出紛繁復雜和充滿震撼的音樂效果,教師群體普遍認為這種方式有益于學生對于音樂本質的理解,以致部分高校教師完全依賴于多媒體教學,這種過度依賴轄制了學生想象力的放飛,長此以往嚴重地制約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鍛煉。譬如,《黃河大合唱》充滿了雄渾壯麗的藝術特色,畫面感和意象都十分鮮明,學生們不需要借助相關畫面便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黃河磅礴的氣勢,自然而然同相應的音樂樂章相映成趣??墒?,部分高校教師播放樂曲的時候,卻向學生展示奔騰的黃河,一些拉船纖夫以及四散奔逃的民眾等畫面。顯然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想象的空間,簡單的音樂鑒賞課就變成了圖片展覽課,制約了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
經典音樂往往內涵十分豐富鮮明,其內容也并非一成不變,都是緊隨時代變革和社會環(huán)境有所沉淀的,音樂的內涵滲透著文化修養(yǎng)和生活閱歷。毫無疑問,這些都會影響到鑒賞者對于音樂的理解。然而,一些教師授課過程中僅僅是把相關教材和參考書上的解讀直接作為對于音樂內涵的權威解釋,灌輸性的教學模式十分嚴重。這種不關注和引導學生形成自己認知與理解的行為直接扼殺了學生參與音樂鑒賞的積極性,并沒有在學生傾聽音樂的過程中給予恰到好處的音樂術語解釋,長此以往,提升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高等院校的音樂鑒賞教師一般都是科班出身,毋庸置疑,在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上他們是優(yōu)秀的,但是真正將音樂鑒賞課融進大學生音樂教學時,卻往往沒有意識到音樂鑒賞能力對于本科生德育的重要性。一旦這些教師將自身的角色定位為教授音樂技能與音樂知識,那么勢必造成培養(yǎng)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與德育教學的割裂,難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音樂的思想真諦,繼而使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理解有所偏差,最終導致學生音樂品德低下。
必須擯棄過往高校音樂鑒賞授課過程中的技能訓練為主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不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推進。單純就音樂鑒賞課而言,音樂作為非語義性信息,傳遞和解讀環(huán)節(jié)上就是一個表達個體情感與體驗的過程。特別是大學生生活閱歷各異,在同類音樂上的理解并不相同,但是只要確保這些心理反應是健康的,音樂教師就需要給予鼓勵與引導,激發(fā)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與感悟的積極性。譬如,鑒賞音樂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時候,恰當?shù)囊龑寣W生感受到牧民生活的順暢,仿佛身臨其境,親眼在歌詞的字里行間勾畫出了草原的廣袤無垠,真正使學生提升音樂鑒賞水平。
傾聽可以幫助學生從體驗式欣賞引向審視性的審美情境之中,鑒賞課將音樂美劃歸為6類:壯美、歡樂美、崇高美、優(yōu)美和悲劇美、喜劇美。這些美感的界限既相互區(qū)別又有著共通之處。教師選取音樂鑒賞對象的時候可以在感知音樂表現(xiàn)要素著手,幫助學生體悟音樂要素的微妙變化。在王建中《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陜北民歌的鋼琴演奏中,不難發(fā)現(xiàn)她的引子部分采用自由散拍子節(jié)奏,前一部分的大琶音和弦隱藏在其中,第二部分樂句結尾旋律豐富熱情,運用了多處切分的節(jié)奏手法讓學生體味了音樂效果的多樣化。再如,《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音樂結構龐大,節(jié)奏歡快,內涵深刻,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方面運用了西洋古典鋼琴協(xié)奏曲的表現(xiàn)手法,另一方面又在曲式的結構上突出了音樂要素的變化性,整部作品由四個樂章構成,鋼琴、小提琴和小號隨著音樂的變化,而異彩紛呈。教師在向學生播放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反復傾聽中體味音樂情感的漸變以及崇高美?!栋嬴B朝鳳》是一首嗩吶獨奏曲,嗩吶的音色是豐富的,教師引導學生賞析的過程中可以聯(lián)想到音樂歡快的節(jié)奏變化,這種熱烈的音樂情緒也會帶動學生真正融入其中。
時下流行音樂深受大眾喜愛,優(yōu)秀的流行音樂確實可以幫助學生感悟歷史與人生真諦,但是目前多數(shù)音樂作品品位和藝術性顯然并不優(yōu)質,極易造成學生審美情趣的低下。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崇拜流行歌手、喜愛流行音樂的心理,幫助大學生認知流行音樂的本真,多維度展示音樂本體給學生看,以此為契機,幫助他們建立高雅的音樂鑒賞情趣。與此同時,也要兼顧音樂文化的相應學習,鑒賞王菲的《明月幾時有》或者黃自作曲的《花非花》時,可以將音樂作品鑒賞與語文知識相聯(lián)系,首先賞析歌詞,明確創(chuàng)作背景,明晰音樂表達的深層次內涵。
高校音樂鑒賞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藝術造詣,完善審美修養(yǎng),健全人格,是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fā)展的有效路徑,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是,當下高校流于形式的音樂藝術鑒賞課層出不窮,嚴重制約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要真正正視這些制約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提升的問題,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重中之重。盡管當下高校加強大學生音樂鑒賞課程改革有所成效,但是仍然任重而道遠,不容忽視。
[1]于秀娥.加強音樂藝術教育提高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J].衡水學院學報,2017(06):88-89.
[2]肖學健,李田.論大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學術,2017(09):71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