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晗煜
遼陽廣播電視臺,遼寧 遼陽 111000
探析做好電視時政新聞的路徑及策略
趙晗煜*
遼陽廣播電視臺,遼寧 遼陽 111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媒體行業(yè)內部發(fā)生了重大變革,觀眾的欣賞水平明顯提升,對各類媒體不斷提出新要求,對于電視新聞這個領域來說,人們不再僅僅希望聽到簡單的事件陳述,而是希望聽到更加深度的剖析。本文主要從新聞記者政治意識的具備、語言的有效運用、鏡頭的適時捕捉以及新聞亮點的突出等方面探析做好電視時政新聞的路徑。
時政新聞;新聞記者;輿論宣傳
作為黨與政府的“喉舌”,新聞媒體在功能上更側重于輿論宣傳,尤其新時期市場經濟發(fā)展下產生的多元文化,極易使平民百姓出現偏離正確價值觀念的現象。要求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的引導作用,以時政新聞為典型代表,其作用更體現于將黨與政府政策進行宣傳并將相關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新聞內容等進行報道,但應注意促使其從平民角度與低視角使新聞內容貼近群眾,這樣才可充分發(fā)揮其維系黨與群眾關系的橋梁作用。
近年來,新聞媒體工作更強調“情為民所系”,通過將黨的方針政策及時傳達使地方經濟發(fā)展得到指導,需注意的是時政新聞自身的特殊性質決定新聞記者應具備較強的政治意識,這樣才可保證發(fā)揮其“喉舌”的功能。同時新聞記者在責任與全局意識等方面也應不斷強化,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媒體融合方面講話中,也提出新聞媒體需發(fā)揮重要的輿論導向功能。新聞記者自身無論在鏡頭或筆頭中都應避免出現任何失誤,其中的小誤差都可能造成政治方面的錯誤輿論,可能對黨事業(yè)發(fā)展以及社會群眾帶來不利影響。
當前,廣播電視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電視時政新聞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現階段大多電視臺在時政新聞方面所選擇的詞匯大多集中在輿論引導以及宣傳等方面,為受眾營造極為嚴肅的氛圍,使時政新聞脫離群眾生活,失去其對大多百姓中的吸引力,對此如何從平民視角出發(fā)并軟化處理硬新聞成為新聞記者考慮的重要內容。
以往新聞播報的過程中播音員是主體,播報方式比較單一,這種播報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現如今播報方式已經向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
(一)多元化表達方式
首先就是各類“說新聞”產生了,說新聞的基礎是社會中的熱點問題,但是播音員會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將其展現出來,一般都是走親切風格,事件貼近人們的生活實際,“說”的過程中能夠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使觀眾放松心情,感受到自己與媒體之間的平等關系。
其次,播報過程的環(huán)節(jié)更加多樣,除了播音員陳述事件和加入評論以外,還可以與前方記者連線,增強真實感和畫面感。
再次,就是“聊新聞”越來越受歡迎,不僅觀眾可以在“聊”的過程中放松心情,這種方式也大大放松了播音員的心態(tài),一邊播放畫面一邊描述,一邊描述一邊評論,不知不覺間就將觀眾拉到新聞中來,積極參與到節(jié)目中。
最后,在新聞報道的標題制作、文章的整體結構以及導語設置等方面都可采取一定的錦上添花措施,但注意貼近群眾實際,這樣才可使新聞報道語言為受眾所接受。以導語的設置為例,新聞記者應注意在實際報道過程中需選取吸引受眾眼球的精彩畫面,避免完全將畫面依托于稿件內容進行,或完全使報道畫面成為領導“個人秀”的內容,通過導語的合理設置引起觀眾注意。
(二)鏡頭的適時捕捉
作為新聞記者需要與當前熱點話題進行碰撞,從普通受眾的觀點中汲取養(yǎng)料,甚至把自己當成受眾群體中的普通一員,與公眾展開平等對話,接納公眾意見,進而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從而主導當下社會生活中的輿論效果,有效引導受眾觀點,構建和諧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新聞記者在實際進行采訪工作時應培養(yǎng)自身的鏡頭跟蹤意識,能夠通過極小的細節(jié)能容將黨政工作涵蓋的主題信息反映出來,促使信息密度的加大,以此將領導人的人格形象充分展示出來。因此,要求新聞記者把握受眾群體心理特征,從細節(jié)方面打動群眾。例如,剛剛結束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吧罨鸫u合作,助推五國經濟增加動力”“勇?lián)鸫u責任,維護世界和平安寧”“發(fā)揮金磚作用,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金磚影響,構建廣泛伙伴關系”,習近平主席從4個方面勾畫金磚合作新愿景,讓人們看到了金磚合作更加美好的未來,而五國領導人的各動作細節(jié)等都將成為吸引受眾群體的重要內容。
(三)注重新聞亮點的突出
通常新聞會議中可能存在較為專業(yè)性的詞語,可能表現更為枯燥與單調的特征,新聞記者可對此引入較為鮮活的畫面將會議中的內容具體反映出來,如表格、線條以及圖示等內容,確保會議內容的展示更為直觀。如何能夠將新聞的特點直接體現出來,既能顯示出內容的新鮮感,又能體現出時代氣息,但是隨著人們對新聞播音要求的提升以及播音員對播音的全新認識,播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直接體現在語氣上,在保留原有嚴肅和莊重的基礎上,融入多種語氣,例如評論的語氣或者講解的語氣,對于一些特殊事件還可以使用談話的語氣,這樣,觀眾一方面可以感受到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另一方面又會有一種親切之感,像是聊天、像是漫談,但聊或者談的內容卻是社會中的熱門事件,仿佛自己也參與到討論中。
電視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是電視對受眾,或者可以稱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信息傳遞過程,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人們情感的交互傳達的總匯。從金磚+”新聞報道趨勢圖可以看出,前七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平均新聞條數在1萬篇以內,第八次新聞報道超過2萬篇,第九次預熱期已近10萬篇,通過2017第九次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對本次會議的新聞報道進行詞頻分析,可以看出“金磚+”開啟了對話新模式,中國正引領金磚國家暢想發(fā)展主旋律,“中國擔當”“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制造”“中國智造”等多成為特色報道主題,專家認為“金磚”成色的提升離不開中國的努力,所以從記者視角出發(fā)是提高時政新聞報道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1]侯博文.新時期如何以平民視角做好電視時政新聞[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9):157.
[2]石磊.期新時期如何以平民視角做好電視時政新聞[J].新聞研究導刊,2015(13):147.
G
A
1006-0049-(2017)21-0209-01
趙晗煜(1975-),女,遼寧人,本科,遼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