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
江西詩派的形成及對后世的影響
王 晶**
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宋代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處在一個承前啟后的階段,在蘇軾主持文壇的時期,宋代文學的發(fā)展達到了高潮,宋詩的成就更是進入巔峰階段。毫無疑問,蘇軾是當時成就最大的詩人,但由于蘇軾寫詩的方式是憑才情而隨意揮灑,不主故常,所以別人難以追隨效仿,于是作詩及其講究法度,題材又偏重于書齋生活的黃庭堅便成為青年詩人學習的典范。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隨黃庭堅的詩人逐漸形成了一個聲同氣應(yīng)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這是兩宋之詩壇上最重要的現(xiàn)象。以黃庭堅為主的江西詩派既是中國詩歌史上影響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的詩歌流派,同時也是遭受批評或者批判最為猛烈的詩歌群體之一。
從整個詩歌史來看,宋詩正是唐詩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唐詩與宋詩本質(zhì)上是一脈相承的,宋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對唐詩并非亦步亦趨,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自成一代詩風的宋詩。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是宋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歷來被認為宋詩的集大成者。他最終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詞與秦觀同列,稱“秦七黃九”他又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于蘇軾之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的理論和主張,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提出了作詩的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手法。所謂脫胎換骨,大致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借用前人詩文中的詞語,典故,加以陶冶點化,化陳為新,使之在自己的詩中起到精妙的修辭運用;二是指師承前人的構(gòu)思與意境,使之煥然一新,成為自己的構(gòu)思與意境。黃庭堅在創(chuàng)作中比較成功地運用了“點鐵成金”的方法,從而在借鑒前人的基礎(chǔ)上推陳出新。(二)好用拗律,押險韻。他追求格韻高絕的境界,以顯示詩法的標新立異。(三)好用奇字僻典刻意苦吟。他也反對因襲模仿,主張在字句方面力避熟濫。黃庭堅喜歡論詩,尤其喜歡在理論上指導青年詩人,主張詩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現(xiàn)實更強調(diào)詩歌應(yīng)寫性抒情,應(yīng)以道德修養(yǎng)為根本。
“江西詩派”之名始于呂本中。(1084-1145)。宋徽宗初年,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把以黃庭堅、陳師道為首的詩歌流派取名為“江西詩派”?!敖鳌奔此未慕衔髀罚沂玖私衔髀肺幕瘜Ξ敃r的影響。所謂“宗派”原是禪宗的名詞,黃、陳等人都習禪甚深,所以呂本中用這個詞來稱呼詩派。呂本中的《江西詩社宗派圖》本是少年所作,名單的取舍都很隨意,所列25人中除陳師道以外,只有少數(shù)作品有較多的流傳,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呂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詩派確實是符合事實的,詩派成員大都直接或間接的收到黃庭堅的影響與指點,在詩歌的選材取向與藝術(shù)風格和黃詩存在相似之處,確實是聲同氣應(yīng)的詩歌流派。
宋初以來,宋人對唐詩中的典范不斷進行新的選擇,這種選擇沿著道德判斷和美學判斷兩條途徑同步進行,最終匯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詩壇有一個整體性的風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為美。蘇軾和黃庭堅一向被看做宋詩的典型代表。蘇軾論詩最重陶淵明,黃庭堅則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詩。蘇、黃的詩學理想貌似有異,其實是殊途同歸的。他們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種超越了雕潤絢爛的古老風格,到了北宋中葉,尊杜成為整個詩壇的深刻變革。蘇軾則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觀點,在這樣的背景下,黃庭堅舉起了以杜甫為詩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為詩派成員多學習杜甫,便把杜甫稱作江西詩派之“祖”,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成為詩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說。江西詩派成為宋代最大的一個詩歌流派,也是一個以地域命名的影響最大的一個詩歌流派。
黃庭堅、陳世道趨勢以后,詩壇的空氣趨于凝固。而當時宋代詩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黃、陳法度森嚴的創(chuàng)作更為青年人提供了法則和規(guī)范,而嚴酷的政治局勢又從外部促使詩人的心態(tài)更加收斂。于是,吟詠書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為江西詩派的創(chuàng)作傾向,這也是當時整個詩壇的傾向。
突然發(fā)生的靖康事變打破了詩壇沉悶的空氣。公元1127年,金人的鐵蹄踏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歷史事件。因為“靖康之變”,呂本中被迫南渡,生活由原來的詩酒風流到靖康之變后的顛沛流離,原本心境平和的呂本中經(jīng)歷了國家的滄桑巨變,心中無比悲痛,只能在詩歌中表現(xiàn)對靖康之變前的回憶。短短兩年內(nèi)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兵的鐵馬胡笳徹底打破了宋人寧靜的書齋生活,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意象、題材、風格均發(fā)生了變化。亂離之苦、家國之思涌現(xiàn)到詩歌題材當中。
呂本中是后期江西詩派最重要的詩論家,進入南宋以后,黃庭堅詩風的影響在呂詩中逐漸減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種輕快圓美的新風格。與此同時,呂本中提出“活法”之說,所謂“活法”是主張既有的法則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沒有特定的風格論內(nèi)容。但由于當時盛行的詩歌法則都是源于黃庭堅的江西詩派,所以這意味著江西詩派的內(nèi)部演變。
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北宋末期意境非常顯著,當時詩壇的兩大群體,其中之一就是以蘇軾為領(lǐng)袖,以黃庭堅、秦觀、晁補之等人為羽翼的蘇門詞人群。到了南宋,江西詩派的影響更是遍及整個詩壇,像楊萬里、陸游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藝術(shù)上受到江西詩派的熏陶。江西詩派的影響自宋代以后也不絕如縷,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2]楊子堅編注.古代文學史簡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8.
[3]彭光芒主編.大國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I
A
1006-0049-(2017)03-0260-01
**作者簡介:王晶(1996-),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石油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