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海
(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國營冰溝林場,河北 承德 067600)
紫椴的種苗繁育與栽培技術(shù)
吳云海
(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國營冰溝林場,河北 承德 067600)
通過探討紫椴種苗的繁育方法和栽培技術(shù),以期為相關(guān)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旨在擴大和發(fā)展紫椴栽培規(guī)模。
紫椴;野生植物;繁育方法;栽培技術(shù)
紫椴屬于椴樹科落葉喬木,又稱籽椴。紫椴木是制作家具與木制雕刻工藝品的上等材質(zhì)?;扇胨帲呓獗?、清熱功效,又是上等的蜜源植物。紫椴樹形優(yōu)美,抗煙力極強,也是優(yōu)質(zhì)行道樹和綠化樹種,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栽培價值。
樹高可達25~30m,樹皮暗灰色,縱裂,成片狀剝落。小枝黃褐色或紅褐色,呈“之”字形,皮孔微凹起。2年生枝紫褐色,單葉互生,闊卵形或近圓形,邊緣具不整齊鋸齒,齒間具小芒刺塊。聚傘花序,黃白色,果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為9月。
紫椴主要生長在雜木林或者是混交林中,在海拔為500~1200m的樹林里,其中分布最廣的是在600~900m的海拔范圍內(nèi),在1200m以上只有零星分布,喜光也稍耐陰。對土壤要求比較嚴格,喜肥、喜排水良好的濕潤土壤,多生長在山的中、下部,土壤為沙質(zhì)壤土或壤土,尤其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上生長最好。
9 月份果熟時及時采收,過晚果實散落。果實采收后,攤開晾干,搓去果梗,經(jīng)篩選、風選,去除雜物后裝置于冷室貯藏。種貯存安全含水量為10%~20%。也可于10月末~11月初,按照1∶2的比例,將種子和含水量60%的細沙混合攪拌均勻之后沙藏,沙藏時間需130~150d??梢源翰?,也可秋季播種,春季播種通常在4月上中旬進行,秋季適宜在10~11月播種。為了確保種子的成活率,在播種前還要使用濃度為0.3%~0.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種子浸泡2~3h,淘洗干凈,接著在40℃的溫水中浸泡3~4h,再用清水洗凈,接著進行催芽。當種子裂開后,按照適宜的株行距開溝播種。
3 ~4 月份,取1~2節(jié)穗條,先在冷窖下儲藏,扦插前48h取出,將穗長控制在12~15cm,切口為斜面,先消毒之后用ABT生根粉100ppm+NAA50ppm處理8h進行催根,再進行扦插,枝條之間的間距為7~8cm,深度為10~12cm。
在7月中旬,采取當年生長出來的優(yōu)質(zhì)嫩枝,先用流水洗脫1d后,將穗長控制在8~12cm。切口依舊是斜面,用100mg/L-1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IBA浸泡8h,當嫩枝的長度達到10~15cm時,誘導生根,在培育40d時,等到嫩枝的根生率為65%,即可下土栽植。
紫椴喜光稍耐陰,育苗應(yīng)選擇在土層深厚、方便澆灌、腐殖質(zhì)含量高的地域,切忌選棕黃土、重粘土及澇洼地。在種植時會因為土壤的原因產(chǎn)生病蟲害和一些農(nóng)藥的殘留,很可能會危及紫椴的生長,因此,在種植前必須要做好消毒處理。種植土壤消毒的最佳時間在秋季翻地時或在種植前7d,可以噴灑硫酸亞鐵溶液或撒放硫酸亞鐵粉,這些藥物不僅可以消毒殺菌,還可以改良土壤,促使苗木更加良好地生長。
紫椴育苗地要深耕細耙,秋季翻地20~25cm深,春季翻地不小于15cm深,做到深淺均勻、地面平整。幼苗需水肥較高的條件,結(jié)合做床打壟,按667m2使用5000~6000kg腐熟的農(nóng)家肥。在幼苗生長階段,視生長情況追施化肥。
使用種子繁殖,幼苗密度大,生長速度快,需要間苗和定苗。一般苗高7~10cm時按株距3~4cm間苗,將弱苗及過于濃密的樹苗拔除,保證通風透光,利于苗木生長。在苗高17~20cm時,按株距7~10cm定苗,扦插時要設(shè)置合理的生長密度。
在種植紫椴育苗后,根據(jù)土壤的干濕程度進行細流慢灌,忌大流急灌導致土壤板結(jié),影響到紫椴苗木的生長。最好是利用噴灌設(shè)備實施人工降雨,保證霧化程度,且噴灌的時間一般控制在9:00前或15:00后。在汛期雨季要注意排水,避免水量過多對紫椴樹苗造成影響。
紫椴病蟲害主要有椴毛氈病、紫椴黑小蠹及鼠害。防治椴毛氈病需要在發(fā)芽前噴灑5°Be石硫合劑殺死冬螨,6月出現(xiàn)幼螨時,噴灑0.3~0.4°Be石硫合劑;紫椴黑小蠹防治可噴灑敵百蟲800~1000倍液;平時要加強管理,使苗木生長健壯,防止出現(xiàn)次期性樹干害蟲;鼠害的防治一定要破壞鼠的生活環(huán)境,加強撫育管理,及時除草、松土,也可投放殺鼠藥進行防治。
1 王海南.紫椴種子休眠機理及休眠解除技術(shù)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2
2 張東來,張玲.帽兒山林區(qū)紫椴群落物種多樣性、種間關(guān)系及對環(huán)境因子的響應(yīng)[J].森林工程,2015(6)
(責任編輯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