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祥
武元衡(758―815),字伯蒼,唐代著名詩人,唐德宗朝狀元,憲宗朝宰相,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出身于名門世家,為武則天曾侄孫。歷任華原縣令、比部員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宰相等職。武元衡詩名震中唐,為官清正廉明,力主堅定不移地武力鎮(zhèn)壓藩鎮(zhèn)割據(jù),以大度儒雅的鐵血宰相名垂青史。
一、狀元詩人,德宗欽嘆“是真宰相器”
武元衡是與白居易齊名的中唐著名詩人。據(jù)《舊唐書》記載,武元衡天資聰穎,博覽群書,才高八斗,詩賦文俱佳,尤其工于寫詩,以五言詩最負盛名。宋人魏泰在《臨漢隱居詩話》中評價說:“武元衡律詩勝古,五字句又勝七字?!蔽湓庖簧鷮懥撕芏嘣?,《全唐詩》收錄其詩兩卷、191首,《二十六家唐詩》《唐五十家詩集》《唐人百家詩》等,都收錄有他的詩篇。其詩作一經(jīng)問世,時人每每競相傳抄,許多詩篇被配上樂曲,廣為傳唱。
建中四年(783年),武元衡參加科舉考試,一舉金榜題名,狀元及第,后任華原縣令。據(jù)《新唐書·武元衡列傳》記載,唐德宗李適非常欣賞武元衡的才學人品,一年內(nèi)三升其職。“德宗欽其才,召拜比部員外郎,歲內(nèi)三遷至右司郎中,以詳整任職。擢為御史中丞。嘗對延英,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二、入川主政,和顏悅色“被酒浴”
中唐時期,朝政腐敗,宦官擅權干政,藩鎮(zhèn)割據(jù)愈演愈烈,民生凋敝,唐王朝的中央集權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國勢江河日下。
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同年八月,順宗李誦被迫讓位于太子李純,是為唐憲宗,史稱“永貞內(nèi)禪”。唐憲宗素知武元衡清廉正直,德才兼?zhèn)?,對其信任有加,元和二年?07年)正月,任命武元衡為宰相。
武元衡力主打擊削弱藩鎮(zhèn),加強中央集權。有人上書憲宗,稱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圖謀反叛,勸憲宗及早召回李锜,免生不測。恰好李锜此時上表請求覲見,憲宗便遣使召李锜。李锜卻出爾反爾,稱病請求延緩時日,憲宗連續(xù)三次派使者前往,李锜都以生病為由婉拒。
憲宗征詢?nèi)撼嫉囊庖?,宰相鄭絪主張宜“靜察緩圖”,不可對李锜逼得太緊,以免他狗急跳墻,滋生事端。武元衡堅決反對鄭絪的意見,上奏憲宗說:“不可,锜自請入朝,詔既許之,而復不至,是可否在锜。陛下新即位,天下屬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則威令去矣。”
憲宗深以為然。采納武元衡的意見,再次遣使敦促李锜入朝,李锜自知紙里包不住火,遂于元和二年(807年)十月公開舉旗造反。很快,叛軍被剿滅,李锜被活捉腰斬。
在此之前,朝廷派名將高崇文討平了西川節(jié)度副使劉辟叛亂,任命高崇文為檢校司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然而,這個高崇文帶兵打仗是行家里手,處理州郡政務卻一竅不通。蜀地叛亂剛剛平定,民眾怨聲載道,社會秩序一團混亂,急需一位賢明老到的理政高手替代高崇文。
應當派誰當此重任呢?唐憲宗遍觀滿朝文武,最終把期許的目光落在了武元衡身上。于是,拜武元衡為檢校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充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將行之時,憲宗親臨安福門慰問送行。
武元衡治蜀政績斐然。不過,街頭巷尾的人們津津樂道的不是他的赫赫政績,而是他的大肚能容和溫文爾雅。
武元衡頂著宰相的頭銜來西川主政,地方官設酒宴為他接風洗塵。席間,燈紅酒綠,美姬笙歌,賓主頻頻舉杯,氣氛煞是熱烈。武元衡興致極高,彬彬有禮地與前來敬酒的人群相互致意。
觥籌交錯間,西川從事楊嗣來向武元衡敬酒。楊嗣已喝得酩酊大醉,酒氣熏天,端著酒杯搖搖晃晃地走到武元衡跟前:“這一大杯,你你你,給我喝下去!”
武元衡看看醉醺醺的楊嗣,又看看那滿滿的一大杯酒,無奈地笑笑,向楊嗣頻頻頷首表示歉意。沒想到這楊嗣酒膽包天,一下子將酒潑到武元衡身上,又隨手抓起桌上的酒杯向武元衡潑去,邊潑邊噴著滿口酒氣嚷嚷:“今天我給你洗個痛痛快快的酒浴……”
舉座為之震驚。
大家屏住呼吸,等待武元衡發(fā)作。誰也沒有想到,武元衡竟一動不動,任楊嗣把酒潑完,才微笑著緩緩地站起身來去換了一套干凈衣服,又和顏悅色地坐回酒桌與大家推杯換盞,開懷痛飲。此等雅量,令人欽佩。
三、鐵血宰相,力主削藩遭劫殺
元和八年(813年),唐憲宗召武元衡還朝,繼續(xù)任宰相。當時,淮西鎮(zhèn)勾結河北諸鎮(zhèn),遙相呼應,抗拒朝廷,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朝中又派系林立,鉤心斗角,有些重臣與藩鎮(zhèn)私下串通,沆瀣一氣,甚至暗中助紂為虐。唐憲宗為此頭疼不已。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jié)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匿不發(fā)喪,偽造吳少陽奏表,請以吳元濟為代理淮西節(jié)度使,朝廷不許。吳元濟舉兵反叛。
在如何對待日益崛起的藩鎮(zhèn)問題上,朝中歷來存在著主戰(zhàn)派與主和派兩大陣營。武元衡是堅定的主戰(zhàn)派,而且是主戰(zhàn)派的核心人物,主張必須不惜血本堅定不移地實施武力鎮(zhèn)壓。所以,唐憲宗委任武元衡全權統(tǒng)籌對淮西叛軍進行清剿。
吳元濟之所以敢于公開舉旗造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其他藩鎮(zhèn)的慫恿與支持,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承宗、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等都暗中與吳元濟勾結。王承宗上疏請求赦免吳元濟,遭到武元衡的嚴厲斥責。李師道心狠手辣,一方面,他派出部隊偽裝盜賊去焚燒河陰(今河南滎陽東北)的糧食,企圖破壞唐軍的軍需供應;另一方面,又派出刺客潛入京城,伺機刺殺武元衡。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凌晨,夜漏未盡,天色微明,黎明前的黑暗依舊籠罩著大地,街道上開始出現(xiàn)零零星星的車馬行人,武元衡依例赴大明宮上朝。武元衡在衛(wèi)隊的簇擁下剛剛走出府邸靜安坊東門,就聽到道旁樹叢中有人高呼一聲“滅燭!”衛(wèi)隊開道騎士立刻警覺起來,厲聲喝問:“誰?想干什么!”話音未落,黑暗中飛出一支冷箭射中了武元衡的肩部。原來,藩鎮(zhèn)不能迫使武元衡屈服,便鋌而走險,痛下殺手,派出刺客埋伏于武元衡上朝的必經(jīng)之路,驅散衛(wèi)士,砍下武元衡的頭顱呼嘯而去??蓱z一生政績卓著、儒雅達觀的鐵血宰相,就這樣為堅守自己的政治信仰和執(zhí)著追求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四、品評
讀《新唐書·武元衡列傳》,我們耳邊不由得響起杜甫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p>
《舊唐書·武元衡列傳》評論說:武元衡“朗拔精裁,為時羽儀,嫉惡太甚,遭罹不幸,剚刃喋血,誠可哀哉!”既贊其穎悟超群,長于治世,堪稱時代楷模,又責其太過憎恨邪惡,才導致了身罹不幸。筆者認為,此評價未免有失公允。倘或武元衡像那位著名的“模棱宰相”蘇味道一樣,世故圓滑,凡事不置可否,首鼠兩端,何以能夠“為時羽儀”?倘或無武元衡的剛正不阿,疾惡如仇,旗幟鮮明地力主武力削弱藩鎮(zhèn),何以成就其不世勛業(yè),成就其輔弼之功?
(責編 / 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