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爸上次回來給你帶禮物了嗎?“沒有?!蹦阆M职纸o你帶什么禮物?“我不要禮物,我不要禮物,就希望爸爸在外面身體健康?!贝汗?jié)快到了,你會給爸爸準(zhǔn)備禮物嗎?“我會給他一個大大的吻。”
1月2日,我?guī)е庉嫴康倪x題,奔赴千里之外。
之前我很少接觸留守兒童。為了和孩子們能有共同語言,也為了更好地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我和學(xué)校老師商量,隨機(jī)給四年級和八年級布置了一個作文題:《爸爸媽媽,回家過年》。
看完孩子們的作文后,心情變得沉重甚至有些壓抑,這種情緒伴隨我整個采訪、寫稿過程。
“時間如流水,爸爸媽媽已經(jīng)離開我五年多了。這五年多我都是跟著爺爺奶奶,這使我很少感受到(父、母)愛是什么!”這段文字,出自一個八年級孩子之手。
這個孩子的父母今年還是不打算回家?!安恢挥X,我已經(jīng)長大了,你們都沒好好陪我過個春節(jié)。這下好了,你們(今年)又不回來了。去年你們說忙工作,接了新活,要回去過年工作就沒了……”
和四年級的孩子相比,八年級的孩子內(nèi)心似乎更脆弱和敏感,心里有明顯的怨恨。
采訪中,一個小女孩告訴記者,“爸爸媽媽已經(jīng)回家過年,終于想起來回來看一眼我了?!绷硪粋€小女孩則說,“爸爸媽媽這個稱呼,對我來說,既陌生又親切。”
“春節(jié)回家”本該是個充滿溫情的話題,這次的采訪經(jīng)歷,卻讓我溫情不起來。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究竟能起哪些作用?
全國6000萬農(nóng)村留守兒童,誰伴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