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平
現(xiàn)在的初中語文考試(包括期中期末統(tǒng)考、升學考試),古詩的閱讀欣賞是必考,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強化欣賞是必要的。語文本身是欣賞性很強的學科,加之古詩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鳥”都人性化了,蘊含詩人深厚的內(nèi)心情感,所以,發(fā)掘古詩文質(zhì)兼美的特色,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欣賞領(lǐng)會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引導學生欣賞呢?我認為要抓住以下幾點:
一、抓住古詩中的重點詞語,感受語言藝術(shù)美,找到學習古詩的鑰匙。
詩人嚴謹而準確地運用精辟的語言,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氣質(zhì),或是豪邁的情感,或是爽朗的氣概,或是表現(xiàn)孤寂的情懷,或流露閑適素雅的情感??傊渴自姸济枥L了如畫之景,體現(xiàn)了很深的語言功力。教學時,把握重點詞語,可以讓學生領(lǐng)悟詩人如何用準確的詞語表情達意。那些富于傳神的關(guān)鍵性詞語,可以說是整首詩的“詩眼”,對詩歌鑒賞來說,抓住了詩眼就可以說抓住了全詩的靈魂和精髓,找到了學習古詩的鑰匙。
比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善于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描寫西湖早春景色?!皾u”字寫出了詩人是騎在馬上邊走邊看漸入佳境的;一個“爭”字,妙在形象地寫出了黃鶯爭著擠上向陽之樹的情景,準確地描繪出了初春的獨有風貌;一個“啄”字,美在寫出燕子啄泥銜草、營造新巢的情景,準確傳達出春的消息的同時,也傳達出人們乍見新燕的愉悅之情。
二、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擴充挖掘“空白”,再現(xiàn)詩中情景。
古典詩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語言精警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常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妙。教師須獨具匠心,發(fā)掘古詩文藝術(shù)上的空白,啟發(fā)學生調(diào)動記憶,發(fā)揮想象去進行體驗和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將古詩文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nèi)涵。
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shù)欣賞,古詩文的欣賞離不開想象。由于古詩語言具有概括、含蓄、跳躍等特點,因此在初步弄懂以后,還要根據(jù)詩歌原句的提示,調(diào)遣自己已有知識基礎(chǔ)和生活經(jīng)驗積累,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再造出詩歌的情景,才能真正深切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深入理解詩歌的意蘊。所以,在指導學生欣賞、朗讀古詩文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jù)作品的語言描繪,在腦中勾畫出各種人物、情景、內(nèi)心活動等,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來喚起學生類似的記憶表象,使學生在有關(guān)表象的回憶中形成想象的情景。
如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詞描寫的是一幅農(nóng)村夏夜圖。首聯(lián)采用了互文修辭,指明亮的月光,驚動了喜鵲和蟬兒,使它們鳴叫起來了。頷聯(lián)“稻花香里說豐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聲,青蛙叫的似乎就是"豐年,豐年",詞人自己陶醉在豐收在望的歡樂之中,于是覺得青蛙似乎也在為豐年而歡唱了,也表現(xiàn)了對農(nóng)村的熱愛。尾聯(lián)正常語序為:“路轉(zhuǎn)溪頭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全詞詩人描繪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圖,充滿了清幽恬靜的鄉(xiāng)土氣息,抒發(fā)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理解古詩如果單靠注釋、說明,那么詩意是不完整的,支離破碎的;如果能通過想象、感悟,那么詩意也就會豐富、生動、鮮活起來。
三、玩味欣賞佳句,鑒賞品味意境,領(lǐng)悟詩歌主題。
古詩中有許多上好佳句,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畏浮云遮望遠,自緣身在最高層”、“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等等。抓好佳句教學,引導學生欣賞這些佳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學習修辭方法,還可以接受規(guī)范化語言的熏陶,提高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懷。如: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詩,作者因感時,故看到花亦濺淚,惟其恨別,故聽到鳥鳴為之驚心。作者以己觀物,以物擬人,借物之情寫人之情,表達了自己感傷國事、悵恨離別之意。 又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寄情于景,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不僅表現(xiàn)出李白、王昌齡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永遠長久 ,對被貶并不嘆息,而表現(xiàn)出李白對友誼真誠、飄逸豪放的情懷。
為了使學生理解佳句在表達上的準確、鮮明、生動,可以采用換詞對比法。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讓學生考慮把句子中的“見”改成“望”好不好?為什么?經(jīng)過對比,學生們懂得了“見”字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無意所“見”,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悠然恬靜的心境和生活。
此外,還可以用分析修辭手法的方式進行佳句教學。如:杜甫《望岳》中“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鐘”字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大自然的情意,它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傳達出詩人對泰山的鐘愛、贊美之情;“割”字用擬人手法,顯出泰山遮天蔽日,寫近望之勢,“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曉”是泰山割開來的,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大的氣勢。
四、進行角色換位——心理角色的換位,真正理解詩意。
就是鑒賞者虛擬地將自己置換到詩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去體會詩中的具體內(nèi)容及情景。這好像演員塑造人物:演員A演角色B,演員A就應(yīng)該完全將其心理“換位”至角色B,這時候,演員A已不復“存在”,完全成了角色B,一切按角色B的思想去思考“劇情”,演員與角色之心理完全“同位”,否則,就無法真正地入“戲”。古詩鑒賞也如此,鑒賞者如果不將自己虛擬地置換至詩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去體會詩歌中的具體內(nèi)容及情景,也就無法完全真正地入“詩”。
在具體閱讀中,如何“換位”入“詩“?關(guān)鍵是探究詩人(抒情主人公)寫詩時的具體之“境”。詩人寫詩,都是有感而發(fā)。感之觸發(fā),都有特定的情境,情境者,就是詩人即“席”寫詩時的特定之“境”。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情境”不同于“情景”。“情景”是浸染了詩人(抒情主人公)感情色彩的“景物”;“情境”是詩人(抒情主人公)賦詩時所在的境況”:既指當時的“時代背景”及詩人個人身世,更指詩人即“席”寫詩時的具體“境況”?!皶r代背景”、詩人身世可從詩作之外的其他資料中了解,而詩人即“席”寫詩時的特定之“境”只會在詩中有所體現(xiàn)。尤其是詩題,大多交待了詩人即“席”寫詩時的特定之“境”。當然,并非所有古詩之題都交待了詩人即“席”寫詩時的特定之“境”,如李商隱的《無題》。但在具體詩句中詩人對此也會有所暗示或體現(xiàn)。李商隱的《無題》詩,盡管題為“無題”,詩的意境朦朧晦澀,但首句“相見時難別亦難”也可理解為是詩人(抒情主人公)對即“席”寫詩時的特定之“境”的交代;尤其其中一個“別”字,暗示鑒賞者可將這首詩當作別離詩理解(當然不是唯一理解)。
學生在閱讀鑒賞古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去體會詩的情感,去與作者共同品讀山水的清靜幽邈,氣勢雄渾;共同感受人生的怨恨悲愁,喜樂歡愉;共同嘆惜金甌殘缺,國恨家仇;共同走進邊塞,看鐵甲戰(zhàn)戟,聽金鼓清角。這些深藏在學生心中的詩,隨著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增加,會慢慢成為他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對于他們完善人格的形成和個人修養(yǎng)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