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康
過去的年
莫言
退回去幾十年,在我們鄉(xiāng)下,是不把陽歷年當年的。那時,在我們的心目中,只有春節(jié)才是年。這一是與物質(zhì)生活的貧困有關——因為多一個節(jié)日就多一次奢侈的機會,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觀念問題。
春節(jié)是一個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關系密切的節(jié)日,春節(jié)一過,意味著嚴冬即將結(jié)束,春天即將來臨。而春天的來臨,也就是新的一輪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開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基本上是大人的事,對小孩子來說,春節(jié)就是一個可以吃好飯、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幾天的節(jié)日,當然還有許多的熱鬧和神秘。
我小的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往往是一過了臘月涯,就開始掰著指頭數(shù)日子,好像春節(jié)是一個遙遠的、很難到達的目的地。對于我們這種焦急的心態(tài),大人們總是發(fā)出深沉的感嘆,好像他們不但不喜歡過年,而且還懼怕過年。他們的態(tài)度令當時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現(xiàn)在我完全能夠理解了。我想我的長輩們之所以對過年感慨良多,一是因為過年意味著一筆開支,而拮據(jù)的生活預算里往往沒有這筆開支,二是飛速流逝的時間對他們構成的巨大壓力。小孩子可以興奮地說:過了年,我又長大了一歲;而老人們則嘆息:嗨,又老了一歲。過年意味著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過程中的輝煌時期進步,而對于大人,則意味著正向衰朽的殘年滑落。
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這天的早晨要熬一鍋粥,粥里要有八樣糧食——其實只需七樣,不可缺少的大棗算一樣。據(jù)說在解放前的臘月初八凌晨,廟里或是慈善的大戶都會在街上支起大鍋施粥,叫花子和窮人們都可以免費喝。我曾經(jīng)十分地向往著這種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無比的鍋,支設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進去,黏稠的粥在鍋里翻滾著,鼓起無數(shù)的氣泡,濃濃的香氣彌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氣里。一群手捧著大碗的孩子們排著隊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臉凍得通紅,鼻尖上掛著清鼻涕。為了抵抗寒冷,他們不停地蹦跳著,喊叫著。我經(jīng)?;孟胫揖驮诘却I粥的隊伍里,雖然饑餓,雖然寒冷,但心中充滿了歡樂。后來我在作品中,數(shù)次描寫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場面,但寫出來的遠不如想象中的輝煌。
過了臘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辭灶日。我們那里也把辭灶日叫做小年,過得比較認真。早飯和午飯還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飯就是一頓餃子。為了等待這頓餃子,我早飯和午飯吃得很少。那時候我的飯量大得實在是驚人,能吃多少個餃子就不說出來嚇人了。辭灶是有儀式的,那就是在餃子出鍋時,先盛出兩碗供在灶臺上,然后燒半刀黃表紙,把那張灶馬也一起焚燒。焚燒完畢,將餃子湯淋一點在紙灰上,然后磕一個頭,就算祭灶完畢。這是最簡單的。比較富庶的人家,則要買來些關東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讓即將上天匯報工作的灶王爺嘗點甜頭,在上帝面前多說好話。也有人說是用關東糖粘住灶王爺?shù)淖?。這種說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壞話固然是不能說了,但好話不也說不了了嘛!
祭完了灶,就把那張從灶馬上裁下來的灶馬頭兒貼到炕頭上,所謂灶馬頭,其實就是一張農(nóng)歷的年歷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價的白紙上。最上邊印著一個小方臉、生著三綹胡須的人,他的兩邊是兩個圓臉的女人,一猜就知道是他的兩個太太。當年我就感到灶王爺這個神祇的很多矛盾之處,其一就是他整年累月地趴在鍋灶里受著煙熏火燎,肯定是個黑臉的漢子——鄉(xiāng)下人說某人臉黑:看你像個灶王爺似的——但灶馬頭上的灶王爺臉很白。灶馬頭上都印著來年幾龍治水的字樣。一龍治水的年頭主澇,多龍治水的年頭主旱,“人多亂,龍多旱”這句俗語就是從這里來的,其原因與“三個和尚沒水吃”是一樣的。
過了辭灶日,春節(jié)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覺里,這段時間還是很漫長。終于熬到了年除夕,這天下午,女人們帶著女孩子在家包餃子,男人們帶著男孩子去給祖先上墳。而這上墳,其實就是去邀請祖先回家過年。上墳回來,家里的堂屋墻上,已經(jīng)掛起了家堂軸子,軸子上畫著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還有幾個像我們在憶苦戲里見到過的那些財主家的戴著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樣的孩子,正在那里放鞭炮。軸子上還用墨線起好了許多的格子,里邊填寫著祖宗的名諱。軸子前擺著香爐和蠟燭,還有幾樣供品。無非是幾顆糖果,幾頁餅干。講究的人家還做幾個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擺著幾片油炸的焦黃的豆腐之類。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頭,取其諧音“?!弊帧_@時候如果有人來借斧頭,那是要遭極大的反感的。院子里已經(jīng)撒滿了干草,大門口放一根棍子,據(jù)說是攔門棍,攔住祖宗的騾馬不要跑出去。
那時候不但沒有電視,連電都沒有,吃過晚飯后還是先睡覺。睡到三星正晌時被母親悄悄地叫起來。起來穿上新衣,感覺到特別神秘,特別寒冷,牙齒地打著戰(zhàn)。家堂軸子前的蠟燭已經(jīng)點燃,火苗顫抖不止,照耀得軸子上的古人面孔閃閃發(fā)光,好像活了一樣。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仿佛有許多的高頭大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绱撕诎档囊乖僖惨姴坏搅?,現(xiàn)在的夜不如過去黑了。這是真正的開始過年了。這時候絕對不許高聲說話,即便是平日里脾氣不好的家長,此時也是柔聲細語。至于孩子,頭天晚上母親已經(jīng)反復地叮囑過了,過年時最好不說話,非得說時,也得斟酌詞語,千萬不能說出不吉利的話,因為過年的這一刻,關系到一家人來年的運道。做年夜飯不能拉風箱——呱嗒呱嗒的風箱聲會破壞神秘感——因此要燒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親說,年夜里燒花柴,出刀才,燒豆秸,出秀才。秀才嘛,是知識分子,有學問的人,但刀才是什么,母親也解說不清。大概也是個很好的職業(yè),譬如武將什么的,反正不會是屠戶或者是劊子手。因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個院子都照亮了。鍋里的蒸汽從門里洶涌地撲出來。餃子下到鍋里去了。白白胖胖的餃子下到鍋里去了。每逢此時我就油然地想起那個并不貼切的謎語:從南來了一群鵝,撲棱撲棱下了河。餃子熟了,父親端起盤子,盤子上盛了兩碗餃子,往大門外走去。男孩子舉著早就綁好了鞭炮的竿子緊緊地跟隨著。父親在大門外的空地上放下盤子,點燃了燒紙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頭。男孩子把鞭炮點燃,高高地舉起來。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父親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靈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親、祖母們已經(jīng)歡聲笑語了。神秘的儀式已經(jīng)結(jié)束,接下來就是活人們的慶典了。在吃餃子之前,晚輩們要給長輩磕頭,而長輩們早已坐在炕上等待著了。我們在家堂軸子前一邊磕頭一邊大聲地報告著被磕者:給爺爺磕頭,給奶奶磕頭,給爹磕頭,給娘磕頭……長輩們在炕上響亮地說著:不用磕了,上炕吃餃子吧!晚輩們磕了頭,長輩們照例要給一點磕頭錢,一毛或是兩毛,這已經(jīng)讓我們興奮得想雀躍了。年夜里的餃子是包進了錢的,我家原來一直包清朝時的銅錢,但包了銅錢的餃子有一股濃烈的銅銹氣,無法下咽,等于浪費了一個珍貴的餃子,后來就改用硬幣了?,F(xiàn)在想起來,那硬幣也臟得厲害,但當時我們根本想不到這樣奢侈的問題。我們盼望著能從餃子里吃出一個硬幣,這是歸自己所有的財產(chǎn)啊,至于吃到帶錢餃子的吉利,孩子們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順兒媳白天包餃子時就在餃子皮上做了記號,夜里盛餃子時,就給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了帶錢的,借以博得老人的歡喜。有一年我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一口氣吃了三碗,錢沒吃到,結(jié)果把胃撐壞了,差點要了小命。
過年時還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裝財神和接財神。往往是你一家人剛剛圍桌吃餃子時,大門外就起了響亮的歌唱聲:財神到,財神到,過新年,放鞭炮??齑饛?,快答復,你家年年蓋瓦屋??禳c拿,快點拿,金子銀子往家爬……聽到門外財神的歌唱聲,母親就盛上半碗餃子,讓男孩送出去。扮財神的,都是叫花子。他們提著瓦罐,有的提著竹籃,站在寒風里,等待著人們的施舍。這是叫花子們的黃金時刻,無論多么吝嗇的人家,這時候也不會舍不出那半碗餃子。那時候我很想扮一次財神,但家長不同意。我母親說過一個叫花子扮財神的故事,說一個叫花子,大年夜里提著一個瓦罐去挨家討要,討了餃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覺到已經(jīng)要了很多,想回家將百家餃子熱熱自己也過個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兒不知何時凍掉了,只有一個餃子凍在了瓦罐的邊緣上。叫花子不由得長嘆一聲,感嘆自己多舛命運實在是糟糕,連一瓦罐餃子都擔不上。
現(xiàn)在,如果愿意,餃子可以天天吃,沒有了吃的吸引,過年的興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時光的難留,每過一次年,就好像敲響了一次警鐘。沒有美食的誘惑、沒有神秘的氣氛、沒有純潔的童心,就沒有過年的樂趣,但這年還是得過下去,為了孩子。我們所懷念的那種過年,現(xiàn)在的孩子不感興趣,他們自有他們的歡樂的年。
時光實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樣一天天滑了過去。
【賞析】
莫言,原名管謨業(yè),生于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其作品深受魔幻現(xiàn)實主義影響,代表作有《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等,其中《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他的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了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土作家。諾獎評委會給其獲獎的理由是 “用魔幻般的現(xiàn)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xiàn)代融為一體”。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敘寫了自己童年時所過的“年”的具體情形。全文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過去的年,回憶了過年期間的幾個重要日子,提到了大人和孩子對待過年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文章中,有事情的敘述,有場面的描繪;有人們的行動,有人們的觀念;有細節(jié)描寫,也有氣氛概述,各個方面都寫得細致入微,能把讀者帶回到過去的年的氛圍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本文不僅僅能讓讀者了解并熟悉過去的年的種種風俗習慣,同時也對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反思。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就 “年”而言,人們最容易記住的是除夕、正月初一這樣的日子,依據(jù)時間往后類推,正月初二,正月初三……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似乎都屬于“年”的范疇。
B、從文化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看待風俗、節(jié)令與節(jié)日都不像國家與社會制度那樣具有外在的強制力,它們是建立在自然、生活、勞動與血緣的基礎上的。
C、儒、道、佛以及其他民間宗教都可以居于“年”中,它們都參與到文化傳承與生活方式的構建中。
D、年與春節(jié)是一種風俗習慣,其內(nèi)容非常豐富,地方特色十分鮮明,具有開放性卻不具包容性。
【參考答案】
本題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答題宜用排除法。閱讀本文時,既要注意斟酌重要概念的涵義,又要注意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要點。在此基礎上,緊扣題干與文章相關內(nèi)容進行分析、揣摩,則可以確定ABC三項的理解正確無誤,應排除。不正確的一項則是D。因為“不具包容性”錯,應是“具包容性”。
2、文章寫出了“過去的年”的哪些特點?
【參考答案】
本題考查概括內(nèi)容要點大的能力。應該在總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的前提下答題。文章對過去的年特點的把握超越了各地過年方式的差別,抓住了它們的本質(zhì)。其特點在于“沒有美食的誘惑,沒有神秘的氣氛,沒有純潔的童心,就沒有過年的樂趣。”文章也是從“美食的誘惑”“神秘的氣氛”“純潔的童心”這三方面去寫過去的年的。
3、本文中,作者按時間順序?qū)懥顺σ沟哪男﹥x式和禁忌?
【參考答案】
本題考查篩選和處理重要信息的能力。須在閱讀中對相關內(nèi)容做圈點勾畫,才能準確作答。寫除夕夜的過程是:穿新衣,點蠟燭(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拉風箱),燒花柴,下餃子,祭祀天地神靈(點鞭炮,慶典,給長輩磕頭),吃餃子,最好能吃到帶銅錢的餃子。
4、文中的孩子與大人對過年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參考答案】
本題考查鑒賞文章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解答本題時,先要整體把握全文思想內(nèi)容,然后畫出相關語句,再對其進行分析、比較。其答案應為:孩子是盼望過年,因為那意味著又長了一歲,又向自己“生命過程中的輝煌時期進步”;但大人們不喜歡過年,因為在困難時期“過年意味著一筆開支”,而且“飛速流逝的時間對他們構成的巨大壓力”,他們正向著“衰朽的殘年滑落”。
5、作者說:“我曾經(jīng)十分地向往著這種施粥的盛典?!蹦阏J為施粥是一場盛典嗎?如何理解作者的這一說法?
【參考答案】
本題考查把握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答題時需要顧及“我”的年齡特點,生活經(jīng)歷和所處的特定時代,然后綜合考慮擬定答案:幼年時的作者,還體會不到生活的艱辛,沒有意識到解放前廟里或慈善大戶的施粥行為是為了解決窮人們的溫飽問題,只想到用巨大無比的鍋去熬臘八粥,眾人餓著肚子,冒著寒風,排隊焦急等待是一種盛況,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暫時忘卻饑餓和寒冷,但內(nèi)心卻是歡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