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彬
當我在午后散步的時候,經(jīng)過一間琴行,令我瞬間發(fā)呆的是同樣正在發(fā)呆的一只小小的狗。它毛發(fā)柔順,似睡似醒,呆呆地看著不遠處斜倚著的自行車、井蓋上冒出的熱氣和馬路對面的人。
我還在看著那狗,倏忽間,一陣悅耳的樂聲,自琴行里開著的一扇窗戶飄忽而來。
那清脆如天籟一般的音色告訴我,是鋼琴。感覺是很熟悉的旋律,一邊聽一邊想,半分多鐘了,那名字像是憋在了唇齒間,愣是干脆沒想起來。
“是《愛的協(xié)奏曲》嗎,姐姐?”一個童稚的聲音奶聲奶氣的,傳進我的耳朵。
我驚了一下,對啊,就是這首曲子,理查德·克萊德曼。再一抬頭,發(fā)現(xiàn)琴行門口處有一個五六歲上下的小男孩,坐在一個小塑料凳子上,正低頭擺弄著手里的玩具車。
“嗯,小弟你可真聰明。”里面有個聲音回應(yīng)了一句。
我往前走了走,略向里面探頭望了望,原來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在彈琴。
她還是低著頭自顧自地繼續(xù)彈著,一雙纖細而靈活的手在琴鍵上自如切換,奏出無比曼妙的樂曲。
這兩個徜徉在音樂世界的孩子,哪怕他們的父母并非音樂方面的專家,可近水樓臺的環(huán)境和氛圍,已使十一二歲的囡囡和五六歲的仔仔與音樂融為一體了。那癡迷于玩具車的小孩兒似在不經(jīng)意間對姐姐所彈奏樂曲的判斷,更是有一種“萌寵”版魏晉風度的意味了。
這大概就是最好的教育吧:得法自然,不加灌輸,隨性偶得,不落窠臼。
本期《我的中學時代》欄目,青年作家吳清緣回憶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少年時期,他的父母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鼓勵和正面的引導。仔細想想,這也是我們這本雜志想要傳遞給中學生及其老師和家長的理念。我們關(guān)注學生的成長,關(guān)注他們的內(nèi)心,我們希望通過潤物無聲、“無為而治”的方式,與讀者朋友們有效溝通,喚醒一個個正在成長的靈魂。因為,我們的雜志正在成長,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不斷成長——我們在此生根,和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