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白方禮,生前系天津市海河邊一個普通的三輪車夫。74歲那年,他捐出了自己辛苦大半輩子攢下的全部積蓄,用于支教助學。隨后的18年間,他用蹬三輪車掙來的苦力錢資助大、中、小學貧困生,18年間,他的愛心征程足以繞行地球18圈,將辛苦掙下的35萬元,一分不留地資助給了300多位貧困生。他成為全國著名的支教模范,2012年,在老人辭世7年后,當選為“感動中國”人物。此前他還獲得“中國扶貧獎”,并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100位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
白方禮老人辭世后,他情系教育、無私奉獻的“白方禮精神”,在神州大地上刮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愛心旋風,每年的清明節(jié)、老人的生日和忌日,數(shù)千萬網(wǎng)友在微博、微信上緬懷紀念這位愛心老人。
2006年6月,江蘇作家徐向林應中國扶貧基金會之邀,通過采訪白方禮的兒女、親友、鄰居、媒體記者以及市民代表等,撰寫了長篇報告文學《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此書從采訪開始到出版面市,前后歷經(jīng)十年時間,可謂“十年磨一劍”。此書被中央宣傳部辦公廳、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列為“2016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這部歷經(jīng)十年的嘔心瀝血之作,寫出了白方禮老人從“生”到“重生”的過程,是報告文學中的上乘之作。本刊現(xiàn)節(jié)選《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中的部分文章予以推出,以饗讀者。
第一次捐款
近了,近了,更近了!
無數(shù)次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就在眼前啊,白方禮的眼眶里蓄滿了淚水。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腳下的阡陌還是當年走出的那條路嗎?傍村而過的清水河是否還蕩漾著當年的碧波?屈指算來,1944年,他離開故鄉(xiāng)獨闖津門,已經(jīng)整整43年過去了。43年??!青絲白發(fā)流轉,當年生龍活虎的小伙子如今成了頭發(fā)花白的垂垂老者。
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官廳鄉(xiāng)白賈村,這是白方禮永遠也無法忘懷的故鄉(xiāng)。他就像一只風箏,無論飄飛到哪兒,這根線還緊緊拽在故鄉(xiāng)手中。1987年夏初,離鄉(xiāng)43載的白方禮又被故鄉(xiāng)拽回來了。
不過,這一次回來,白方禮的心情翻江倒海,既有回到故鄉(xiāng)的悸動興奮,又有回到故鄉(xiāng)的失落傷感,這一次,他是帶著老伴洪德明的骨灰回到故鄉(xiāng)的。
其實,從白賈村到天津也不過區(qū)區(qū)幾百公里,然而從村里走出去后,白方禮卻因多種原因一直未能回村看一看。這次的回鄉(xiāng)之旅,白方禮是進行了精心安排的,這一年,他已經(jīng)73歲了,體力大不如前,他想徹底退休了。加之老伴臨終前囑托,她的骨灰要葬于故鄉(xiāng)。葉落歸根,他想回到故鄉(xiāng)終老,白賈村還有他早年置下來的幾間小屋,足夠他作為安身之所了。
太陽亮晃晃的,從滄縣車站下車后,白方禮不讓在滄州工作的大女兒和大女婿來接站,當年他是徒步從白賈村出發(fā),一路逃難走到天津的。而今,他對女兒女婿說:“你們前呼后擁著我,鄉(xiāng)親們還以為我是衣錦還鄉(xiāng)呢,我想一個人悄悄地回村?!彼妾氉蕴嶂欣钜宦芳沧吡藥资锫?,到達白賈村時,已是晌午時分。口渴了,他掬一捧家鄉(xiāng)的河水,洇入喉嚨時,他感覺清涼爽口,比城里的自來水好喝多了。
他抬起頭,仔細地打量著眼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子,是的,這座村子以前白方禮太熟悉了,他閉著眼睛都能走遍所有的村巷村道。眼前的村落又讓他有著陌生之感,昔日低矮的茅草屋不多見了,很多人家蓋起了明亮的磚瓦房,昔日十戶九空的景象被裊裊炊煙所取代,勾畫出一幅充滿生機的鄉(xiāng)村畫卷。
仔細打量時,白方禮的目光落到了近處的幾塊農(nóng)田里,五六個看上去不過十二三歲的少年正在地里忙著割麥子,他們瘦小的身體甚至還沒麥稈高,在烈日的暴曬下,他們皮膚黝黑,顯然干農(nóng)活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們儼如大人般,揮汗如雨,舞動著鐮刀,麥稈參差不齊地在他們面前倒下。
看著看著,白方禮有些訝異起來,這些娃兒們怎么不去上學?他的思緒瞬間拉回到他的少年時光,那時,村里的地主花錢請了一位私塾先生,私塾只招收富家子弟。對于白方禮這樣窮得快揭不開鍋的窮人孩子來說,理所當然地被拒之于私塾門外。白方禮13歲時,他隨著大人下田勞動,經(jīng)過私塾窗前時,他聽到里面?zhèn)鱽砹死世蕰暋?/p>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白方禮感到好奇,就趴在私塾的窗口朝里張望著,只見五六個少爺模樣的人正跟著私塾先生搖頭晃腦地讀書,他一時興起,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念了起來,他并不知道《三字經(jīng)》的真正字義,他只能就著音跟和著。
私塾先生顯然聽到了混雜在讀書聲中的“雜音”,他睜開微閉的眼睛,果然看到窗外探頭探腦的白方禮。私塾先生脾氣比較好,在白賈村教書時,他經(jīng)常遇到一些窮人家的孩子趴在窗口“偷學”的情景,他也不去理他們,自顧自地教著書。但這一天,他心血來潮,他朝白方禮招招手,說:“你進來吧?!?/p>
白方禮如獲特赦,高興地走進了學堂,站著聽了一堂課。臨走時,私塾先生看著白方禮意猶未盡的樣子,就對他說:“你這孩子上進心倒挺強,聽得很認真,這樣吧,你回去跟你爸商量一下,如果你想來上學,我可以減半收你的學費?!?/p>
白方禮興匆匆地跑回家,把這一喜訊告訴父母,講完后,他注意盯著父親的表情變化,父親的臉上陰晴不定,臉上不時掠過痛苦的神色,最后還是嘆了一口氣道:“娃兒,不是爹舍不得讓你去上學,可一半的學費,爹也拿不出啊……”
白方禮立刻感到渾身冰涼,剛燃起的熱情全部化成了冰塊。此后,他再也未能進入學堂,但那半天的私塾經(jīng)歷如屐痕深深地輾過,烙印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一陣風吹過,他放飛的思緒又回到了現(xiàn)實?,F(xiàn)在都改革開放了,可眼前的這些娃兒們怎么不去上學呢?他走上前去,問那幾個娃兒,有個膽大的男孩轉動黑漆漆的眼珠對他說:“大爺,不是我們不想上,可是咱們的學校太破了,課桌椅都沒有,課本也配不全,老師沒法教咱們,咱們也沒辦法學?。 ?
還有一個娃兒接著說:“咱家窮,供不起俺上學?!?/p>
眼前這些娃兒們的遭遇與當年的自己何曾相似??!白方禮一陣酸楚,他顫著聲音問:“那你們……想不想上學呢?”
“咋不想上呢?為了上學,我哭求俺爹,可俺爹他也沒辦法,村里的小學太破了,俺們沒辦法上啊……”
白方禮無語凝咽,順著娃兒們的指點,他很快找到了位于村西側的白賈村小學,學校里幾乎空無一人,兩間教室四處漏著光,黑板是用水泥灰抹成的,由于年久,已經(jīng)灰白斑駁,用土坯壘的墩臺上搭著一塊木板,這就是孩子們的課桌,學生們的凳子都是自己帶來的,每天放學還要扛回家去,門窗上沒有玻璃,釘著塑料布,被風吹得嘩啦嘩啦地響,他邊看邊搖頭“哎!真沒想到咱農(nóng)村小學還是這樣……”
他在學校里張望時,有個戴著眼鏡的中年人湊過來問:“大爺,你找誰?學?,F(xiàn)在放假了,沒學生了?!?/p>
白方禮喃喃地說:“這教室太破了,娃兒們嘛上學?”
“可不是嘛,上課時我們都怕刮風下雨,去年有間教室就被刮倒了,幸虧沒學生,不然就釀成大事故了,現(xiàn)在我們索性把學生們都放假回家?!敝心耆私舆^話茬時也發(fā)著感慨。
白方禮突然問:“要修繕這些教室、購置好課桌椅,大概要多少錢?”
中年人眼前一亮,他以為眼前的這個老人是個微服私訪的老干部,但看看眼前的這老頭,衣著寒酸,臉色瘦削黝黑,怎么看都不像個老干部,他的眼光又隨即暗淡下來,說:“估計得要五千塊錢吧,這對我們來說可是天文數(shù)字啊……”
“好,我回頭就給你們捐五千塊錢,你一定要把村里的娃兒們教育好!”白方禮說得擲地有聲。
那個中年人以為自己的耳朵聽錯了,他不相信地反問:“你說你要捐五千塊錢?”
“是的,我五天后就會把錢送來。”白方禮凝重地加重了語氣說:“我叫白方禮,是從白賈村走出去的,在天津騎了大半輩子三輪車。我說話算話,你們就等著吧!”
說完,白方禮轉身走了。他漸行漸遠的背影,在中年人的眼中愈來愈高大……
幾天后,白賈村突然轟動起來了。白方禮果然把五千塊錢捐給了村小學。有了這筆錢,冷清的學校開始忙碌起來,購磚瓦、修教室、做桌椅,村里的孩子們像過節(jié)一樣,個個喜笑顏開,他們奔走相告:“白大爺給咱們學校捐錢了,咱們又有學上了……”
官廳鄉(xiāng)與白賈村本來商量著要搞一個隆重的捐贈儀式,但被白方禮一口否決了。捐款那一天,白方禮除了告訴從外地趕回來的侄兒白國然外,其余的任何人都沒有告訴。他們兩人悄悄地來到學校,打開了用手帕緊緊包著的一扎錢,十元面值的紙幣占了大部分,另外還有不少角票與分票。
李校長接過這些錢時,還以為是在做夢,白方禮催他點鈔,他因一時激動,清點了幾次才數(shù)清了,整整五千元,一分不少!
李校長收下了錢后,白方禮如釋重負地舒了一口氣,他急著要趕回天津,鄉(xiāng)政府的領導和村干部們隨后聞訊趕來,他們硬拉著老人要他吃頓飯后再走,白方禮卻婉言謝絕:“你們不要謝我,我這錢也是多虧黨的好政策才攢下來的,你們把娃娃教育好,讓他們成材,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了?!?/p>
他繞著地球走了18圈
地球的一周是多長?答案是4萬零75公里。
如果在地球上繞行18圈,總長又是多少呢?答案是72萬1千350公里。
如果一位老人花58年的時間繞行地球18圈,那么他每天所走的行程是多少?答案是每天行走34.07公里。
幾道簡單的算術題,留給我們的只能是抽象的數(shù)字概念,然而白方禮騎著他的三輪車(解放前他是拉著黃包車靠腳板行走),每天平均所走的里程就是34.07公里,從1944年他闖蕩津門的那一天算起,到2002年他生病的那一年結束,他整整在風里雨里騎行了70多萬公里的行程,相當于繞行了地球18圈!
東方現(xiàn)出了魚肚白,熱鬧繁華的大街還沉浸在靜謐之中,除了幾個環(huán)衛(wèi)工人外,只有少數(shù)早起晨練和擺攤的人,白方禮這時已經(jīng)推出了他的三輪車,出門前,他將家人給他準備的一條舊毛巾習慣性搭在肩膀上,將一瓶熱水放到了車上,有時他就揣兩只大面饅頭帶在身上,那是他的午飯。
每天,他都是第一個駛上大街的三輪車夫,他一路猛蹬,來到河北區(qū)的東站,他要在那兒等候凌晨駛進東站的列車。
每天,他在晨曦中走向朝陽,在夕陽下追趕余輝,直到星輝斑斕時,他才披著一身星輝回家,他每天用于睡覺休息的時間不足五小時,平時所有的時間都與他的三輪車相伴,難怪他對那輛三輪車情有獨鐘,那是與他朝夕相處的老伙計啊!
白方禮重披戰(zhàn)袍,再次蹬上三輪車時,那是1987年7月,老人已經(jīng)74歲高齡了。
74歲,應該是安享晚年的夕陽之年了,然而白方禮卻做出令人吃驚的選擇!
為了籌錢支教,他又開始騎上了三輪車,幾角、幾元地積攢著愛心款,這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冷嘲熱諷排山倒海地向他襲來——
“老糊涂了吧?這么大年紀還不安分地四處跑。”
“要是跌在哪兒,還不知道能不能爬起來呢,這不是沒事找事嘛!”
“他的兒女呢?怎么就放心讓一個老人出來騎三輪車?”
“想當武訓啊,我看支撐不了多久……”
還有人提出了質疑:“算了吧,白大爺,你哪兒來還回哪兒去,就憑你掙那么一點錢,也去支教?”
……
幸虧白方禮是個生性豁達的老人,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他一笑而過,他常說:“我就是個沒嘛文化的人,沒嘛能耐去掙別的錢,我現(xiàn)在趁身子骨還能動,多少還能賣苦力掙倆錢,哪怕錢再少,可也能積少成多,畢竟還能資助幾個娃兒。”
對于有人斷言他干不長久,他表示:“只要我有力氣,能蹬車,我干一天就是一天!”
是的,正因為年歲已高,白方禮的潛意識里始終緊繃著倒計時的弦,只要今天還有一分力氣,他就要把這一分力氣全部花費殆盡,如果明天還能醒來,還能看到新升的太陽,他明天就又會把所有攢下的力氣再度花光,他是個力氣“日光族”,他生命的每一天都在倒計時進行著!
他沒有高遠的理想,他重復來重復去的只有一件事:蹬車——掙錢——支教!
這是一根簡單的直線,白方禮卻“劃”得有滋有味,做得莊嚴神圣。
不管是炎夏烈日高懸,還是嚴冬雪花紛飛,白方禮不分季節(jié),風雨無阻,他每天早上六點鐘準時出車,每天要到晚上八、九點鐘才拖著疲累的身子回家。有時接到大活兒,他甚至整夜不歸。一次,他拉了近一噸的貨送到離天津主城區(qū)50多公里的楊村,一夜未歸,家里人找遍了天津城的幾個火車站,都沒找到老人,直到次日凌晨,老人才疲憊不堪地回到家。
兒子白國富看父親這么拼命,他含淚請求父親即使拉客拉貨,也不要再出遠門,免得家里人擔心??墒?,白方禮卻樂呵呵地掏出百十元錢,說:“不出遠門、不拉重活,哪能掙這么多錢,這筆錢夠一個娃兒一個月的生活費了?!?/p>
白國富著實心疼父親,就對父親說:“你一心想掙錢支教,這樣,我們姐弟幾個商量一下,每個月給你攢點兒錢,你就少拉點兒活,也不影響你捐款。”白方禮卻正色道:“這可不成,用力氣換錢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兒,要是靠你們贊助來支教,一來你們都是拿工資的,要養(yǎng)家糊口,一次兩次可以,要是長期下來,你們也吃不消;二來我這樣做,讓那些娃兒知道白爺爺?shù)拿糠皱X都來得不容易,才更會激發(fā)他們好好學習。”父親的話,讓白國富無言以對。盡管他也算一個知識分子,可這么多年來,他卻常常說不過幾乎是文盲的父親。
大道若拙,白方禮用最淺顯直白的道理,讓白國富深受教育。
白方禮每天訂下了每天得掙多少錢的計劃,晚上回家時,他不管多晚,都會把掙下來的那些零錢,一角一元地歸類后清點,有時要清點好幾次,清點完畢后,他就掏出那只鋁皮的飯盒,把那些零錢放進去,那鋁皮飯盒成了他的儲錢罐。如果當天所掙的錢超出了他的計劃,他的臉上會浮出笑容,會帶著滿足進入夢鄉(xiāng)。如果所掙到的錢達不到他的計劃,那他就會愁眉不展,在床上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眠,第二天,他就會起得更早,回來得更晚,為的是將這不足補上……
老人所有的積蓄都捐出去了,退休工資捐出去了(1974年白方禮從天津市河北運輸廠退休),每天踩三輪車所得也捐出去了,對這樣的“裸捐”,老人一點也沒有遺憾,相反,他還更無牽無掛。兒女們經(jīng)常勸他:“爸,你捐款支教,我們并不反對,可是你總得給自己留點兒吧,這樣也防有個不備之需。”
“我要存嘛錢,我現(xiàn)在身體挺硬朗,要是哪天真正病倒了,爬不起來了,那是我的大限到了,你們也不要給我治,我也不想讓你們浪費嘛錢。你們現(xiàn)在都有工作,都有收入,你們也別指望我給你們留下嘛遺產(chǎn),我現(xiàn)在的生活最簡單,只要每天能填飽肚子就行了,別的任何錢物對我而言都用不上!”
老人對物質生活真的一無所求,多年來,他從未添置一件新衣服,身上的衣服破了,他就縫補一下繼續(xù)穿,有時一件衣服補丁摞補丁,他也舍不得扔,他還去撿別人扔掉的衣服,穿的兩只襪子常常是不一樣的,那是他撿來的襪子自個配成對兒的。他吃得更簡單,除了晚飯回來吃一頓外,中午在外面就啃從家中帶出來的饅頭,如果饅頭不充饑,他又去撿別人扔掉的那些過期食物。中午剩下的稀飯,晚上就點面湯,倒在一起喝。
這種特殊的“佳肴”,他不光自己喝,還要家人一起喝,兒媳婦許秀芹頭一次喝到這粥不是粥、面不是面的怪味時,怎么也難以下咽,白方禮就說:“你不喝我喝,但是我告訴你,你不要在這方面有特別,我們都喝,你一定要喝,咱們把錢省下來支援國家建設。”
這哪像一個有兒有女有工資養(yǎng)老的老人啊,地地道道一個叫花子的形象,兒女們面子上掛不住了,他們紛紛給老人買來各式各樣的新衣服,尤其是在滄州市工作的大女婿秦志成,幾次給老人送來羊毛棉衣,但一轉身的功夫,老人就給捐了。兒女們對此“深惡痛絕”:“你不考慮自己的形象,可也得考慮我們做兒女的面子啊,不然別人還以為我們多忤逆呢!”
“嘛樣?你們嫌我丟人啦?我早跟你們說過,讓你們不要浪費錢,我這樣挺好,比過去舊社會的衣著強一百倍了!”老人的一番話,嗆得誰也不敢再吭聲。
此后,他們也被“逼”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不再送新衣服給他了,就揀家中質地較好的舊衣服送給他,秦志成還專門收購一些舊衣服送給白方禮??吹绞桥f衣服,白方禮才滿心歡喜地收下來。
雖然穿的是舊衣服,但總算改變了“叫花子”的形象,兒女們這才松了一口氣。
追拍白方禮的日子
兩摞磚上面擱一塊木板和一件舊大衣,這就是“床”!
兩個冷饅頭加一瓶涼水,就一點點咸菜疙瘩,這就是“食”!
從頭到腳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來像個乞丐,這就是“衣”!
難道白方禮就不能睡席夢思,隔三差五地吃上魚肉,穿得舒適好看一點嗎?他完全有條件做到這樣。且不說他的兒女成群,有的還是領導干部,僅就他的退休工資就夠他過一個豐衣足食的晚年了。還有,他創(chuàng)辦的白方禮支教公司,一個月能有上萬元的利潤,這強有力的經(jīng)濟后盾絕對能保證白方禮過的日子有滋有味。
然而,他還是選擇了“苦行僧”式的生活!不,這不是選擇,是他別無選擇!
他承諾,每月要給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的貧困學子定期捐助;他承諾,每月要給紅光中學藏族班的學生提供每人30元的生活補助;他承諾,每月捐助1000元給華夏未來少兒藝術基金會,用于對基金會選出的40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
他還要給敬老院的老人獻愛心,還要向社會慈善機構獻愛心,還要向社會弱勢群體獻愛心……
沒有人逼著他這樣做,也沒有人督查他做的序時進度。但他的心里,卻有一根鞭子,時時鞭策著他,激勵著他,驅動著他!
責任如山?。?/p>
對于一個沒有百萬家境且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他只能將自己的生活標準壓了又壓,他只能將自己的欲望需求降了又降!
有人曾嘲諷老人是填海的精衛(wèi):“中國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就憑你那么一點錢能起到什么作用?”
老人笑答:“幫助一個是一個,總比不幫強啊?!?/p>
有人曾感慨老人的生活過得太苦:“你本身也是個弱勢群體啊,你就是少捐一點,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絕對沒有人會責怪你?!?/p>
老人笑答:“我過得是苦,掙來的每一塊錢都不容易??晌倚睦锸鞘鏁车???吹酱髮W生們能從我做的這一點點小事上喚起一份報國心,我高興啊!”
天津日報的攝影記者李錦河是白方禮的老朋友了,從白方禮開始走上支教征程的那一天起,他就密切地關注起這個老人,剛開始,他追著老人拍照片,可白方禮太忙碌,常常把他給“甩”了,他臨時抓拍的一些照片在他苛刻的審美眼光看來,并不理想。
“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夠好,說明你離被攝者不夠近?!睌z影大師羅卜特.卡帕的名言成為李錦河的座右銘,于是他經(jīng)常暗中追隨著老人,給老人定格精彩的瞬間。在拍攝途中,他常常被白方禮的所作所為感動得淚流滿面。很多時候由于拉活需要,白方禮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張報紙往地上一鋪,一塊方磚往后腦一放,一只帽子往臉上一掩,便是他睡覺前的全部準備“程序”。
有一次,李錦河目睹白方禮從一個小區(qū)居民剛扔下的垃圾袋里翻出了一只襪子,老人開心極了,連忙收了起來。當老人一抬頭,看到端著照相機的李錦河后,不好意思地解釋道:“這襪子挺新的,我正好拿回去配成對兒?!?/p>
李錦河淚眼蒙眬,老人索性敞開了說:“最近幾年,我從來沒買過衣服,你看,我身上這些襯衣、外褲,都是平時撿的。還有鞋,兩只不一樣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樣吧!還有襪子,都是撿的。今兒撿一只,明兒再撿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從頭到腳、從里到外穿著的東西沒有一件是花錢買的。”
李錦河看過老人的“吝嗇”,也見證過老人的“大方”。有一年夏天,老人途經(jīng)華安街小學,他掏出1000元錢去捐完款后,經(jīng)過教室窗口時,他停頓了一下,自己年少時在村里私塾窗外聽課的場景再現(xiàn)眼前,與過去相比,現(xiàn)在的孩子太幸福了,絕不能讓這些孩子沒錢上學。
這時,一抹強烈的陽光照在窗臺上,透過玻璃直射到坐在窗邊的孩子們身上,那些孩子們怕烈日曬,有的拿起書包來遮陽,有的撕一張作業(yè)紙粘在窗玻璃上……
白方禮心里一激靈,這夏日的太陽不影響孩子們讀書嗎?幾經(jīng)考慮,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將手頭僅剩下的兩萬多元錢拿出來,買來遮陽罩,把河北區(qū)所有學校的窗臺上都安上了遮陽罩,送孩子們一片蔭涼,讓孩子們安下心來讀書。
白方禮的小鐵皮棚拆除后,沒有“屋”了,他為了仍能夠拉活,就用塊攤開的塑料編織袋布和四根小木桿撐起了一個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每逢暴雨過后,人們經(jīng)常看到老人在太陽下曬被雨水浸濕的被褥。
老人要去南開大學給貧困學生捐款時,學校要派車去接他,他說:“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錢給家境不好的孩子買書吧?!彼詡€兒蹬三輪車到了學校。捐贈儀式上,老師把這個事一講,臺下一片哭聲。許多學生上臺從老人那里接過資助的錢時,雙手都在發(fā)抖……
一次,天津大學舉辦白方禮助學基金發(fā)放儀式,邀請白方禮老人和受資助的困難學生參加。聽著學生們的學習匯報,白方禮無比欣慰,他激動地說:“我這種賣苦力的人,掙錢確實不容易。這些錢是一腳一腳蹬出來的呀??赡銈冎灰煤脤W習,朝好的方向走,就不要為錢發(fā)愁。只要我一天在蹬三輪,就讓你們娃兒有學上,有飯吃?!?/p>
白方禮老人的“即席演講”,讓大學生們哭成一片。
一幕幕真情上演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李錦河,也感動了眾多的天津市民。在追隨白方禮的日子里,李錦河的快門不停地按下:烈日當空,老人騎車擦汗的鏡頭、老人倦了睡在車站地上的鏡頭、老人欣喜數(shù)錢的鏡頭……
這些照片瞬間被定格成永恒,精彩被濃縮于方寸。
無聲黑白中,老人支教的故事源源流淌!
白方禮的“三怕”
熟悉白方禮的人都知道他有“三怕”:一怕被領導接見,二怕登臺去演講,三怕過分出大名。
1996年9月,白方禮參加全國光彩之星先進事跡演講團,這是由中國個體勞動者協(xié)會組織的活動,演講人員均系個體勞動者和私營企業(yè)業(yè)主中選出來的先進代表,天津僅他一人參加。
別的代表為登臺演講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有的請人寫好了講稿,有的專門集中時間排練,而白方禮接到邀請后,卻把邀請函往家里一放,他照例到大街上去拉客了。他的領導楊俊玉怕白方禮到時“掉鏈子”,經(jīng)常督促提醒他,白方禮卻說:“老領導,最好換別人去吧,咱的時間緊,還要抓緊給娃兒們掙錢去呢!”
楊俊玉又氣又急,他耐心地勸導白方禮:“白大爺,你不是要發(fā)動全國人民都來支持教育事業(yè)嗎?這就是一個好機會,你要通過你的親身經(jīng)歷,來向更多的人宣傳支教事業(yè),引導大家都來關心教育,其意義遠比你騎著三輪車掙倆錢給娃兒們強?!?/p>
白方禮認真地想了想,覺得楊俊玉說得有理,于是不好再推辭。此前,楊俊玉也找人給白方禮寫了一個演講稿,他一字一句地讀給白方禮聽,要白方禮記牢,但白方禮卻一邊聽一邊不停地四處張望,看到有乘客從身邊經(jīng)過時,他就不聽了,甩下了楊俊玉,徑直拉客去了。
眼看演講在即,如果搞砸了豈不是笑話!楊俊玉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白方禮卻笑著安慰他:“老領導,你甭?lián)模視v好的。”
光彩之星先進事跡演講會第一場就安排在天津。那天,楊俊玉心懷忐忑地前去聽講。輪到白方禮上臺時,他先是怔在臺上好幾分鐘沒有講話,坐在下邊的聽眾都急了。白方禮的臉也紅了,他索性不按照演講稿來講,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說:“今天,我站在這個臺子上,很不安,浪費大伙兒這么長時間來聽我的演講,我感覺對不起大伙,另外,我的時間也浪費不起,我要去蹬三輪車了,我沒嘛講的,我的錢都捐給了教育事業(yè),我現(xiàn)在也80歲了,看樣子再干不了幾年了,但只要我有一口氣在,我一定多給娃兒掙錢,讓娃兒們安心學習……”
從頭到尾,白方禮講得時斷時續(xù),楊俊玉直跺腳,看來這場演講是搞砸了,但讓他意外的是,白方禮演講時全場鴉雀無聲,等他講完時,全場停頓了幾秒,爾后爆發(fā)了雷鳴般的掌聲,且經(jīng)久不息,還有人不停地用紙巾擦拭眼淚。
白方禮用最質樸的語言和最淳樸的情感,將演講會推向了高潮。散場時,人們紛紛尋找白方禮,想與他合影留念,但找來找去卻找不到他的人,只有楊俊玉知道,白方禮一下臺就騎著他的三輪車拉客去了。
此后,白方禮堅決地推辭了不少演講。
再說怕出名。1996年,天津電視臺以白方禮為素材,拍攝了一部電視劇《心愿》,在電視上播出時,天津的出租車司機都要早早地下班回家觀看。天津劇院的創(chuàng)作人員還把白方禮的故事寫成天津時調(diào)《支教老人白方禮》在舞臺上演出,一時間,白方禮名噪津門。名聲大了,白方禮卻極其低調(diào),能不讓人認出來時盡量不讓人認出來,如果別人認出了他,當面稱贊他幾句,他就會羞紅了臉說:“我沒做嘛大事,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事,值不到宣傳?!?/p>
他就是這樣一個低調(diào)而固執(zhí)的老人,他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人生休止符的老人!
永不熄滅的白方禮精神
有人說,白方禮是旗幟。旗幟的意義,在于使人跟隨。
家住天津市河西區(qū)雙山里的居民賈吉英,是位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下崗后自謀職業(yè)開起了出租車。在白方禮患病期間,她幾經(jīng)周折打聽到地址前去看望。見到老人后,她深深為老人質樸無華的情懷和毫無私利的公益精神所感動,從此暗下決心向白方禮學習,為社會多做好事。一次,她從報紙上看到一名兒童被熱水燙傷、家里缺錢看病的新聞后,當天就開車到兒童醫(yī)院給孩子捐了100元錢。后來她還為多名家庭生活困難的兒童捐款,開車帶他們游覽津城。賈吉英說,是白大爺教會了我如何做人,現(xiàn)在我覺得自己活得特別有滋味。
民營企業(yè)家、河北區(qū)針織廠廠長關志成,也是受到白方禮的感召投入到公益事業(yè)上來的。他說,白方禮老人一生節(jié)儉,為教育拼盡血汗,是大家學習的榜樣,特別是私企老板學習的榜樣。作為一個老板,有了錢,決不能貪圖享樂和鋪張浪費,應該追求高尚的快樂?,F(xiàn)在許多人開公司、辦企業(yè),只是為了賺錢,有了錢就買房子、車子,雖然錢很多,但在白方禮這種精神的比照下,卻顯得十分可憐和渺小。
關志成以白方禮為榜樣,也開始了熱心助學的行動。為讓河北區(qū)貧困生在新學期中學習無憂,他為9名貧困生資助了13000元,還為他們買了書。同時,他連續(xù)多年向區(qū)圖書館捐贈了價值數(shù)萬元的購書經(jīng)費。關志成夫婦對廠里的300位打工妹充滿了愛心,不僅手把手地教她們干活,還請她們逛金街、看比賽、吃麥當勞,甚至包飛機請她們外出旅游開眼界,還像嫁閨女一樣給打工妹辦婚事。
河北區(qū)鹽坨東社區(qū)殘疾人宮英杰,一度曾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是白方禮的事跡深深感動了他,他決心以白方禮為榜樣,用實際行動回報曾經(jīng)幫助、關心過他的人,他給自己定了十六字的服務理念:“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奉獻社會?!睆哪且院?,他特意在他的三輪車前方掛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英杰熱線愛心服務”,并將他家的電話號碼寫在牌子上,只要需要幫助的老年人來個電話,宮英杰就會騎上三輪車,送老人去買菜、理發(fā)。
有人說,白方禮是播種機。他播下的種子,已經(jīng)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曾就讀于南開大學的馬壯,在耀華中學學習階段,接受過白方禮助學基金的資助。他告訴筆者,在耀華中學上學的時候,他總能定期收到資助款,可就是從來沒有見過資助人,后來他了解到一直資助他、幫助他完成學業(yè)的竟是一位年歲很大的蹬三輪車的老人,心里特別感動,把他當作親爺爺來看待?!叭绻麤]有白爺爺當年的資助,我可能終生與大學無緣,是白爺爺讓我敢于憧憬未來,讓我的前途充滿光明?!碧旖虼髮W的博士后李小霞說:“大恩不言謝,老人對我們付出的愛,用什么語言也表達不了,可我們還是要說聲謝謝,希望老人在天堂里能聽得到?!?/p>
白方禮曾為紅光中學捐贈助學款近5萬元,資助了不少的藏族學生,如今很多學生都已畢業(yè),成為建設新西藏的骨干。曾在紅光中學就讀的西藏學生元丁洛珠說,白爺爺把蹬三輪車賺來的血汗錢,全部捐給我們貧困生,這是多么好的老人啊!凡是受過白爺爺資助的西藏學生,返回家鄉(xiāng)后都會向家人和鄉(xiāng)親述說白爺爺?shù)氖论E,人們聽后無不感動,白爺爺?shù)墓适聲^續(xù)在西藏傳揚。
有人說,白方禮已成為一種符號。這個符號代表善良、無私、克己、利他。
白方禮老人在天津騎三輪資助大學生的義舉,感動了全國,一個白方禮倒下了,更多的“白方禮”站了起來: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農(nóng)民李寶玉靠蹬三輪車賣煤塊謀生,多年來,他將省吃儉用節(jié)省下來的錢用于資助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被譽為邯鄲的“白方禮”。
李寶玉回憶說,他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因為家里掏不起40元的書本費,老師和同學們你一塊我五毛地湊錢,幫他渡過了難關,他一直心存感恩。2008年,他聽說白方禮的事跡后,深受感動,他曾在日記中寫道:“如果不尊師重教,不出人才,即使村子里樓房蓋得再高,小汽車再多,也成不了真正的文明村?!庇谑牵诸^有點積蓄的他開始琢磨著要為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做點事。
當年春節(jié)期間,他就找到讀書時的班主任老師武新,掏出5000元錢,希望定期為母校獻上一片愛心。對于一個在外打工的農(nóng)民來說,這些錢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學校領導經(jīng)過慎重考慮,決定只接受2000元。自此以后,李寶玉每年教師節(jié)或春節(jié)都會向學校捐款,放下錢就匆匆離去。他的愛心資助金由學校專人負責,主要為成績優(yōu)秀的三好學生購買書包、筆、字典等學習用品。
湖南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友,在母校出資設立了“白方禮勵志助學金”,該助學金從2008年啟動,這位校友每年都會捐款10萬元,先后資助了100多名或身體有殘疾,或身患重大疾病,或家庭發(fā)生重大變故,卻能保持良好心態(tài)、樂觀生活、刻苦學習的優(yōu)秀學生。
據(jù)了解,這位湖南大學的低調(diào)校友2007年在網(wǎng)上看到關于白方禮老人的報道,聯(lián)想到自己上學時的經(jīng)歷,對白方禮老人非常欽佩,毅然決定在母校設立助學金,并將其命名為“白方禮勵志助學金”。
江蘇印天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愛均一直關注著白方禮老人的報道,決心做一個白方禮精神的傳承者。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樹地震等自然災害發(fā)生后,他總是發(fā)動全公司員工賑災募捐。
一滴水,能折射出整個太陽的光輝;一件小事,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高尚情懷。從農(nóng)民家庭走出來的崔愛均對農(nóng)村總有一份割舍不斷的感情,多年來,他一直為家鄉(xiāng)的建設默默貢獻著:家鄉(xiāng)架橋鋪路,他積極捐款;家鄉(xiāng)的學校和敬老院,只要回家,他都要帶著禮品前去慰問探望。作為有社會責任感的民營企業(yè)家,崔愛均還根據(jù)工作崗位需要,安排了數(shù)名殘疾職工上崗就業(yè),不僅讓他們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還為他們購買了社會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人們對白方禮老人的念念不忘,不僅是對公益精神的薪火傳承,更是對中國孝道文化的深度嵌入。”崔愛均把傳承白方禮精神與弘揚孝道文化結合起來,在公司設立了一個特別獎項———孝心獎,要求員工每個月都必須回去探視父母,公司報銷往返路費,并特批盡孝假期,另外員工回家時,公司發(fā)放200元盡孝金。他說:“在公司里,誰不孝敬父母,就不算合格的員工。”
也許在有些人看來,白方禮太傻了。在當今中國的大城市,一個有穩(wěn)定退休金的老人,不在家安享晚年也就罷了,看誰可憐幫上一把也就罷了,何必要過撿別人衣服穿的生活,何必把自己蹬三輪車掙來的苦力錢,全部捐出去呢?
可白方禮從來不管別人怎么想、怎么說,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蛟S正是他極端清貧樸素的生活,與他捐出的35萬善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才使我們麻木的神經(jīng)受到觸動;或許正是他老邁的九旬之軀,與三百學子燦爛的笑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才使我們漠然的心湖蕩起了波瀾!
在我們心中,白方禮老人捐出的35萬元,遠勝過比爾·蓋茨捐出的億萬巨款,盡管我們對后者也很欽佩。由白方禮,我們知道了什么叫“拳拳之心”,什么叫“積小善成大善”,什么叫“大愛無言”。我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你從事的職業(yè)多么卑微,只要你竭盡全力去愛,去奉獻,你都會變得高尚,受人愛戴。
過往的歲月是凝固記憶的水,一點一滴地融化,然后慢慢地匯聚成溪,成河,成海。其實,我們都是光陰中喘息奔跑的人,卻終究追不過時光,直至漸漸老去,消失在生命海洋中,也許這樣才能得到永生!逝者之所以令人懷念,在于他生前為別人做了什么,給后世留了什么,生命的意義就是如此簡單。
在這個善于遺忘的社會里,白方禮的故事不要被人輕易地淡忘,和那些記入歷史的人物一樣,永遠被我們記住。是的,我們應該記住,在我們的國家,在天津的一個角落里,曾有這么善良的一位老人,用大愛精神感動著全中國。
讓我們記住這位平凡而高尚的老人!
作者簡介:
徐向林: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協(xié)會員,媒體工作者。追蹤采寫的全國四百多位追夢人故事,引起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出版有《闖蕩好萊塢》《欲望紅顏》《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追捕糯康》(與人合著)《大道雄風》等專著七部。作品曾獲中國原創(chuàng)法制文學獎、江蘇大眾文學獎、鹽城市政府文藝獎等四十余項。
附一:
在愛的豐碑上鏤字銘文
——評《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
郭瑛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國倫理思想史上“三不朽”的哲學命題。立德,即按照確立的道德準則進行自我規(guī)范;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豐功偉績;立言,即提出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雖經(jīng)久不廢,為百世流芳之根基。拂開歷史的風塵,那些能讓歷史銘記和載入史冊的偉人、名人們,無一不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之大成者。
白方禮,生前是天津海河邊上一個蹬三輪車的普通人。如果他的命運直線不是在他七十四歲那年來了個突然轉折,也許,這個普通人一輩子都不會與“立德、立功、立言”這些看上去很高大上的詞匯交集。然而,就是他七十四歲時那一念間的轉折,共和國的史冊上就多了一個感動中國的人物——白方禮,人間就多了一個充盈著大愛博愛的公益精神——白方禮精神。
人生七十古來稀。大多數(shù)人的古稀之年都會選擇頤養(yǎng)天年,白方禮卻沒有,他從天津回到河北滄縣白賈村老家時,看到一些孩子們因家庭貧困而輟學,他毅然捐出了五千元助學款?,F(xiàn)在看來,五千元并不是一個大數(shù)字,但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五千元卻足夠在農(nóng)村建一棟漂亮的大房子!白方禮有錢嗎?沒有。這個從舊中國走過來的最底層的三輪車夫,他在第一次捐款時,一家五口還擠住在一個不足二十個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而且,第一次捐款后,他不顧年邁,再去蹬三輪車掙錢支教,踏上了長達十八年的愛心長征之路,有人算過,他捐資三十五萬元支教,三輪車所經(jīng)過的里程足夠繞地球十八圈!
這樣的一個老人,這樣的一種精神,猶如一盞長明燈,光雖不夠亮,卻足以抵抗風霜,給人以溫暖感。作家徐向林所撰寫的《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這部長篇報告文學,通篇就洋溢著這樣的公益之光,傳遞著這種溫暖人心的公益精神。白方禮的事跡,我們早就通過報紙、電視、網(wǎng)絡等各種傳播渠道而耳熟能詳,可流于碎片化的閱讀和視聽,并不能滿足我們真切地去感知白方禮精神的需求。譬如白方禮為什么就能矢志不渝地走支教之路,書中探出了白方禮精神的源頭:在白方禮成長的歷程中,他幼時渴望走進學堂卻沒錢上學,成年后吃過沒有知識的虧,也接受過知識分子的幫助。因此,他對知識滿懷尊崇之心,他自己雖然識字不多,但能夠在艱苦的年代節(jié)衣縮食,培養(yǎng)了大侄子、大女兒等兩個新中國建立后的早期大學生,并且供兒子和小女兒直至中專畢業(yè),讓一個貧寒之家書聲瑯瑯。
《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是一部傳記體的報告文學,傳記是一種古老的文體,在《史記》中頗為多見。為不應被時代遺忘的人樹碑立傳,是作家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在這本書中,作者圍繞新環(huán)境下的“立德,立功,立言”展開了敘事。白方禮已成為一座見證人間大愛的豐碑,作者無疑是用赤誠之心和精到的匠心在這座豐碑上鏤字銘文。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沒有塑造“高大全”的人物,而是用最真實、最接地氣的細膩筆法,既記錄了白方禮精神之高貴宏闊,也記錄了白方禮遇到難事包括受騙上當時的那份焦急和消極的心理,而這正是這部傳記的動人之處,傳記中的白方禮比碎片化新聞中感知的白方禮更加真實、更加可愛,即使是天南海北與白方禮生前從沒接觸過的人,讀了這部作品后,也能透過文字感覺到白方禮就是一個雖不起眼卻充滿正能量的身邊老人。
作者在寫這部書稿時,用兩個章節(jié)的篇幅記錄了白方禮精神在中國大地上的傳承與弘揚。一個白方禮與世長辭,但更多的“白方禮”依然奉獻在人間。誠如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與敬一丹在《感動中國》頒獎盛典上“致敬白方禮們”時所言:“在過去的歲月當中,像白方禮老人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白方禮這樣的故事還在延續(xù),而這樣的好人就在我們身邊?!笨吹竭@些內(nèi)容,立即使人想到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的那首詩句“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本書作者徐向林早在2006年就接受了中國扶貧基金會之托,奔赴天津和河北,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采訪、梳理了白方禮的生平事跡。書稿撰成后又因多種原因沒有公開出版,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人擔心這樣的人物傳記沒有市場。直到老人辭世10周年后,作者仍然沒有忘記這位感動中國的老人,始終關注著有關白方禮的各類后續(xù)報道,通過不斷補充采寫、完善修改,使書稿內(nèi)容更為翔實豐滿,人物形象更為真實鮮明?!笆昴ヒ粍Α?,如此自甘寂寞、腳踏實地的寫作態(tài)度,他又何嘗不是“白方禮們”中的一個呢。
幸運的是,《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入選了中宣部辦公廳、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評選的“2016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該書面市前,網(wǎng)絡上正在熱炒一個患白血病的深圳女童“羅某某事件”,類似這樣真真假假的網(wǎng)絡事件讓眾多善良的網(wǎng)友對獻愛心起了戒心。如果這時再去看看《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將心比心,也許會更加堅定我們在公益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信心。
(作者系天津出版?zhèn)髅郊瘓F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室主任。)
附二:
情懷里投射出詩和遠方
——訪作家徐向林
關霄漢
2016年11月,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協(xié)會員徐向林創(chuàng)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由天津出版?zhèn)髅郊瘓F百花文藝出版社公開出版發(fā)行,這是首部以感動中國的天津支教模范白方禮老人為主人公的全景式人物傳記。作者從實地采訪到初稿撰成、從補充完善到修改定稿,再到公開出版發(fā)行,前后歷時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投射定律”,如果說白方禮用他的大愛無私之心投射出什么是高貴的公益精神,那么作者則用不屈不撓的堅守夢想之心投射出什么是精神家園的詩和遠方。
厚重的作品要經(jīng)得起沉淀
關霄漢:我認真閱讀了《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它的實際字數(shù)不足15萬字,僅從篇幅上來講,稱不上一部鴻篇巨制,你為什么要花費10年的時間?你平時的創(chuàng)作是否也如此慢節(jié)奏?
徐向林: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我并不是一個慢節(jié)奏的人,相反,在紀實特稿圈我還以“快槍手”著稱,經(jīng)常會為一些截稿在即的報刊捉刀救急。這些年,每年從我手上產(chǎn)出的各類文字量平均都在150萬字以上。而我在采訪、寫作、出版《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這部作品時,“慢”下來的原因大致有兩個:
一是厚重的作品要經(jīng)得起時間的沉淀。白方禮老人于2005年9月辭世,我是次年6月份應中國扶貧基金會之邀,從江蘇鹽城奔赴天津、河北滄州、北京、山東等地,分別采訪了白方禮的兒女、親人、朋友、鄰居、資助對象、學校老師、媒體記者以及市民代表等人,所涉及的采訪對象達到一百多人,采訪的時間累計有6個多月,采訪積累的資料多達上百萬字。采訪后,我又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對采訪資料進行了縝密梳理,列出提綱后再動筆寫稿,這樣初稿完稿時差不多已是2007年底。然后又歷經(jīng)了幾次重大修改,每次修改,我都設定了兩到三個月的“沉淀期”,直到對作品有了陌生感后再動筆修改,以確保修改時不受寫作初始情緒的影響。如此一來,到該作品初稿定稿時,已是2008年的事情了。
二是高尚的精神要經(jīng)得起歲月的打磨。寫《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這部作品時,臧克家的一句詩始終在我耳邊縈繞:“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蔽覍懓追蕉Y時,老人剛辭世不久,我一邊寫作一邊擔憂:老人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人們遺忘?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許多典型人物的“曇花一現(xiàn)”再正常不過了。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我決定“等”,這一“等”就等到了2012年,白方禮老人在當年的央視“感動中國”10周年慶典儀式上,被主辦方用“致敬白方禮們”的方式致敬,而且我注意到每年的清明以及老人的生日、忌日,人民日報官微、央視官微等紛紛推送圖文紀念老人,還有一位電影制片人,不惜賣房子籌拍白方禮電影三部曲……,這讓我清醒地意識到,白方禮還“活”著,白方禮精神正在神州大地上四處弘揚,于是,我把洞察和捕捉到的這些資訊、信息補充進書稿中。我慶幸我沒有急功近利地出版書稿,我“等”來的是白方禮精神的誕生、成長和壯大的軌跡。一位作家朋友看了我修改前后的稿子說:“你修改前的書稿寫了一個老人從‘生到‘死的過程,你修改后的書稿寫了一個老人從‘生再到‘重生的過程!”
我們都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關霄漢:你這部作品從2006年開始采訪,再到2012年大修定稿,花去了6年的時間。我聽說這部作品的公開出版也頗費周折,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徐向林:回答這個問題,我可以用一句簡潔的語言來概括:沒有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可能這部作品至今還不能公開出版。如果要把我的答案展開來講,就是這么回事——
2012年下半年起,我開始聯(lián)系一些出版社想公開出版這部作品,但一些出版社看了作品后,大多數(shù)出版社給出的答復是:“人物太正,故事太正,這本書沒有商業(yè)價值,不能出!”另有幾個出版社建議我自費出版。從2012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我前后聯(lián)系了近二十家出版社,都苦無結果。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著重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似春風浩蕩,重新點燃起我出版這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的激情。與此同時,白方禮精神已經(jīng)深深植入神州大地,這部作品可謂上順“天氣”下接“地氣”,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果然,我此前從未打過交道的天津出版?zhèn)髅郊瘓F百花文藝出版社主動拋出了“橄欖枝”,將這部作品列為該社的精品出版工程之中,2016年5月,成功申報為中央宣傳部辦公廳、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組織評選的“2016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2016年11月,經(jīng)天津市委宣傳部嚴格審閱把關的《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公開出版面市,全國有50多家報社刊發(fā)了書評、序言或文章節(jié)選,在成千上萬的讀者中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并被今日頭條以“2016年不可不讀的幾本好書”進行推介。
可以這么說,沒有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可能還會“藏在深閨人不識”,這部書稿能順利公開出版,是文藝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一個縮影。
(作者系青年作家,遼寧文學獎得主,與父親、著名作家關捷聯(lián)手著有《鐵血軍魂:180師在朝鮮》等著作。)
責任編輯/周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