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豫
在這里,有淳樸的民風,有善良的人和地道的小吃;在這里,白天看風舒云卷,夜晚看星星滿天;在這里,有“一顆印”,“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特色;在這里,有伴隨歷史沉淀下來的茶葉、鹽巴、礦產(chǎn)、馬幫……
在云南的大山深處,隱秘著無數(shù)不為人知的古村落。它們就像隱秘在云南的隱者,悄然無聲,卻伴隨著歲月沉淀出這片高原獨有的風景與文化。
高速發(fā)展的當下,大國積淀出的古老文明離我們漸行漸遠,這種文化上的失落感讓我們開始反思。一座城市抑或細化到一個村落的競爭力不僅僅是經(jīng)濟上的硬指標,文化歷史才是其靈魂所在、靈動所在。
臨滄佤山深處的翁丁,是一個隱秘的原生態(tài)部落。在這里,有著一片神秘的“禁地”:隨處可見高高懸掛的牛頭,黃昏時分,微風漸起,牛頭孤零零地掛在樹干上。
被稱為“黑衣部落”的臨滄俐侎部落村,黑色就像一塊面紗,讓整個村子越發(fā)神秘,在這里,人們偏愛夜色,就連娶親也要在深夜進行。
因刀而出名的德宏戶撒鄉(xiāng)曼東村,有著歷史上就在南絲綢古道上熱銷的搶手貨—戶撒刀,更被形容為“削鐵如泥”、“剛能斷玉、柔可繞指”……
或許是因為隱秘于云南的深山中,這許許多多并不為人所熟知的古村落才方顯其神秘氣質(zhì)。而也正是這一神秘,吸引著我們想要去一探究竟。
翁丁
翁丁是臨滄佤山的一個原生態(tài)部落,“翁丁”的“翁”是“水”的意思,“丁”為連接之意,故“翁丁”就是“連接之水”的意思。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翁丁人的生活也在與時俱進,這里的一些地方貼上了“旅游景點”的標簽,村民在安享寧靜生活的同時,也接納著旅游發(fā)展帶來的實惠。但無論如何,翁丁依然是云南省內(nèi)探尋原始佤族文化的一處秘境。
從滄源縣城到翁丁寨子大約33公里,到這里參觀是要收門票的。翁丁已有350多年的歷史,目前仍居住著200多戶居民,共計1100多人。寨子后山有一片神林,佇立著一棵350年的大青樹,粗壯的樹根裸露于地面,仿佛是有某種神力加持,庇佑著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站在神林的開闊處,整個翁丁寨子一覽無余,這些屋子距離都很近,由于舊時的翁丁常常發(fā)生戰(zhàn)爭,房屋間距離相近也就有了安全感,青石鋪就的小路雞腸交錯,與蘑菇狀的草屋相映成趣。
來到一個插滿奇怪桿子的地方,猶如闖入了一片禁地,頂端是竹子編成的一個漏斗形狀,旁邊的牌子上赫然寫著“人頭樁”,這就是傳說中佤族人用來盛放人頭的地方。天色漸暗,決定先找戶人家安頓下來。經(jīng)打聽,附近有一人家可提供食宿,主人是一個叫李紅的中年男子。正值學校放假,李紅的女兒回家了,還帶來了幾個同學,她的同學都想看看這個神秘的山寨。翁丁盡管離滄源縣城不遠,但真正到過這里的人并不多。李紅的家是桿欄式建筑,下面懸空,上面住人,屋子中央燒著熊熊的篝火,燒開的熱水汩汩作響,火塘邊上的糍粑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金黃色。
翁丁的茅草屋看上去很美,它們古樸,有著渾然天成的韻味,但屋子內(nèi)部卻別有一番洞天,上下間距很高,望向天花板時,才發(fā)現(xiàn)是清一色的石棉瓦,好似先前在外面看到的茅草僅成了一種裝飾。
現(xiàn)今的翁丁寨子并非人們想像的閉塞,一些年輕人打扮入時,有的還染了頭發(fā),他們似乎不介意外人的來訪,眼神中一個溫和的碰撞,便素面朝天干自己的活去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翁丁人在安享傳統(tǒng)生活的同時,也樂于接受旅游業(yè)為他們帶來的經(jīng)濟收入,然而當現(xiàn)實照進傳統(tǒng),這種兼收并蓄的平衡能夠持續(xù)多久,這取決于他們對自身寶貴文化的深刻理解。
云南驛
對云南驛最初的印象是在10年前學車的時候,師傅帶著我們跑長途,路過云南驛時,一路沉默寡言的他突然激動起來。說那時楚大高速還沒修通,他在320國道跑長途,路非常難走,早上從昆明出發(fā),到云南驛時已是暮色十分,此時古鎮(zhèn)燈火通明,連卡拉OK都有十幾家,來往貨車在這里稍作停留,加水打牌的,吃飯喝酒的,酒酣耳熱之際,有的干脆在這里睡了,一覺醒來又繼續(xù)趕路……那段回憶記錄著他年輕時的美好時光。
我無法想象究竟是什么觸動了教練內(nèi)心那塊柔軟印記,無論他描述得如何動情,云南驛依然是他自己心中的云南驛,于我而言,它僅是一個“過客”,或許它的名字還有點奇怪。
又過了幾年,我坐高快去滇西北出差,此時的云南驛位于高速路邊,已成為裝點一新的客車集散地,人們依然在這里吃飯休息,但很少有人會問及云南驛的前世今生,更看不見任何有關云南驛的文字介紹和標志性建筑。于是,它再一次成為我的“過客”。
我想,作為一個云南人,是無論如何也應該知道云南驛的歷史的。在搜集各種資料后,一條清晰而厚重的歷史脈絡呈現(xiàn)出來。公元前109年,云南驛作為云南縣的縣城,進入了西漢版圖;元代又設置中書省,從此“云南”成為一省之稱并延續(xù)至今;明清時期,云南驛是茶馬古道上最繁華的集散地,當時最大的客??山哟?00多匹馬,一天供給幾千斤草料;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云南驛是中緬戰(zhàn)區(qū)的重要軍事基地,云南驛機場是著名的駝峰航線的航空轉(zhuǎn)運站,那時,古驛道上開設了各種口味的中、西餐廳,有著名的“華美餐廳”、“紐約餐廳” ,每天熙來攘往,被稱為“小香港”。
時至今日,云南驛機場還保留著60多年前修建的跑道,當年修建機場時使用過的大石碾子依然默默矗立,長達1.8公里的青石小路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還有那古道兩側的古老民居依舊是云南漢族傳統(tǒng)民居的“一門一窗一鋪臺”。我想云南驛入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應當是實至名歸。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與云南驛擦身而過,但它的確是值得一去的云南小鎮(zhèn)。聽說祥云政府專門成立了“云南驛旅游小鎮(zhèn)開發(fā)建設指揮部”,旨在將云南驛的歷史文化全面整合,未來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的將是一個精品旅游項目。
俐侎部落村
在俐侎部落村,人們偏愛夜晚活動,娶媳婦也要在晚上進行才吉利,這或許和在村寨里流傳了百年的傳說有關:祖先在為主人放羊時釀下大禍,為了逃避追殺,俐侎人身穿黑衣,借助夜幕的掩護成功逃離。為此,俐侎人也被稱為“大地上行走的黑色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