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匱乏、政治過度與文明危機

2017-02-09 23:33:44程亞文
讀書 2017年2期
關鍵詞:契約共同體民眾

程亞文

在《人口原理》的第一章,英國人馬爾薩斯開宗明義提出兩條公理:第一,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第二,兩性間的情欲是必然的,且?guī)缀鯐3脂F(xiàn)狀。有趣的是,兩百年后,在一部備受好評、名為《三體》的科幻小說中,中國作家劉慈欣虛構了“宇宙社會學”的兩條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zhì)總量保持不變。這兩位隔了兩個世紀的人,他們所談論的,分明是同樣的東西。馬爾薩斯說的是食物的匱乏,劉慈欣說的是生存空間或安全感的匱乏,對應的分別是人口和文明的擴張,核心關注都是一個:匱乏世界中人的狀態(tài)和選擇。本文認為,把“匱乏”作為政治哲學的思考起點,才能理解現(xiàn)實政治在當下時刻的種種困境和亂象,而它的關鍵問題,又在于“匱乏”狀態(tài)下的政治過度。

一、徐復觀看英國

關于“匱乏”引發(fā)的困擾,二○一六年發(fā)生在歐洲和北美的一些事態(tài),格外顯眼。

二○一六年的六月二十四日,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竟然是多數(shù)英國人決定出走歐盟,脫歐派戰(zhàn)勝留歐派的結果,讓英國人自己、歐洲大陸都難以接受。這是英國人一時心血來潮,還是久有成因?背后又在反映什么樣的事實?將預告什么樣的前景?

先從中國著名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徐復觀的幾篇文章說起。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徐復觀從臺灣東海大學退休,在移居香港后,撰寫過一大批國際問題評論,其中一些關于歐洲問題的評論,至今讀來仍振聾發(fā)聵,就仿佛是在談論眼前現(xiàn)實。

茲舉涉及英國的幾篇文章為例。在載于《華僑日報》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一日、題為《一個民族的衰老》的文章中, 徐先生談起一件事情:他到陽明臺看望孫哲生(孫科),孫先生問他:“你認為英國為什么現(xiàn)在不行了?”徐先生舉了若干理由,但孫先生都覺得不是主要原因,而在他看來,肇因在于英國工黨的過分福利政策,養(yǎng)成了英國人民的惰性。

徐先生當時并沒有接受這種看法,但后來卻轉為贊同,在一九七四年二月十二日刊于《華僑日報》的另一篇文章《英國在向“吃光”主義邁進》中,他說今天的英國人之所以過得悠閑而安定,一是吃帝國時代存下來的老本,二是吃國家供應的各種福利金與福利設施。不奮斗還能活得好,英國人不知不覺已走上了一條好吃懶做的道路,英國工人在國家經(jīng)濟困難時也只想到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而不顧及其他。關鍵的是,英國政治家們?yōu)榇颂峁┝藯l件,他們?yōu)榱藸幦∵x票,一味迎合選民心理,提出許多福利諾言,把對工人、對國民的賄賂涂上福利的美麗外衣,以作為爭取勝利的手段。也就是說,民主政治在英國的發(fā)展,使政治家不斷向民眾的過度要求臣服,這終將使英國人有一天會吃光老本,英國的前途也將因此蒙上陰影。

徐先生的那些話,是在四十多年前說的,當時一些睿智的歐洲政治家,已經(jīng)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撒切爾夫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就曾說過一句名言:“我喜歡工人,但這是工作的工人,而不是懶惰的工人?!彼鲝堃謴陀膫鹘y(tǒng)價值,要求英國人民奮發(fā)獨立、自助而不是倚賴國家;個人向自己的命運挑戰(zhàn),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地位與財富。但撒切爾的擔心和忠告,在當時的歐洲并沒有形成廣泛共識,而在西方世界之外,那些相對貧困的后發(fā)國家,羨慕歐美日還來不及,更是不可能覺得西方有什么“制度危機”。

二○○八年發(fā)生的歐美金融危機,也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轉變,把歐洲和西方作為一種問題來談的人,越來越多。像尼爾·弗格森、弗朗西斯·福山等,均對西方文明的衰敗憂心忡忡。

長久以來,中國人看西方,認為其制度優(yōu)勢,非常重要的一點在于西方社會的契約精神。然而,在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刊于《華僑日報》的《英國撒切爾夫人的旋風和迷惘》一文中,徐先生則指出,由于個人主義的過度化,社會契約的契約性已經(jīng)非常薄弱,一個權利與義務相平衡的狀態(tài)已被打破。

關于契約倫理的損壞、民主與福利制度進入負循環(huán),四十多年后的尼爾·弗格森的說法,與徐先生相似,他說如今在西方國家中,靠借債所維持的少勞動、多休閑、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實際上是寅支卯糧,把高昂的債務推給了下一代,它所打破的乃是代際契約,也就是上一代人不再想著要對下一代人負責,而只顧著自己的當前“幸?!薄?h3>二、契約溯源

契約倫理為何會被毀壞?讓我們把這個問題先放到一邊,把目光從大西洋的一側轉到另一側。二○一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在美國共和黨黨代會會場上,已經(jīng)被正式提名為該黨候選人的特朗普,面對在場萬千觀眾演講時聲稱,美國社會再也經(jīng)受不起“政治正確”帶來的損害,他將直面現(xiàn)實。他說:“我們將建起巨大的邊境墻,去阻擋非法移民,去阻擋黑幫與暴力,去阻擋毒品涌入我們的社區(qū)?!眱H僅幾天后,在美國民主黨黨代會會場,一位非法移民上臺申訴:“不是我們穿越了邊界,而是邊界穿越了我們,得州本來就是墨西哥的?!?/p>

二○一六年度的美國總統(tǒng)競選,已被視為美國有史以來最為奇葩、撕裂的一次競選。一個如此分裂的美國、一種如此顛倒三觀的美國總統(tǒng)大選因何而來?有人開始想起已故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十余年前的那本書《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認為它早已為眼前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場景提供了注腳。在亨廷頓看來,外來移民和美國人口結構近些年來的巨大變化,美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日益強化的“政治正確”話語及其實踐形態(tài),如今在美國內(nèi)部已經(jīng)轉變成突出的社會問題并激烈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政治中。

西方的“衰敗”跡象、不見盡頭的危機,也在顛覆人們以往的一種慣常認識,那就是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制度體系具有很強的糾錯能力,能夠有效化解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過去的老經(jīng)驗為什么如今卻不管用了?恐怕還是應該回到政治哲學層面,要從西方“現(xiàn)代性”的發(fā)生處進行反思。

現(xiàn)代西方政治的中心性議題,是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問題,區(qū)別于以往的封建國家,晚近以來流行的民族國家,是以新的規(guī)則體系重構了政治共同體。這種新的政治共同體在西方的最初興起,它的一個基礎性前提條件,是國家要承擔起保障和改善公民權利的責任,而公民有服從國家并做出犧牲奉獻的義務,包括創(chuàng)造財富的義務。托馬斯·霍布斯的《利維坦》,開宗明義認為“人人為敵”的自然狀態(tài),不利于人類的生存,而為結束自然狀態(tài)和形成政治社會,人們之間就必須相互訂約以及單方面向主權者讓渡權利,這個過程一旦完成,一方面,主權者或國家有責任保護其治下民眾的安全,另一方面,民眾又有義務服從主權者。按照霍布斯建立政治社會的邏輯,除非涉及民眾的身體自由,民眾在一般情況下都不能違抗主權者的意志,因為秩序是政治共同體賴以產(chǎn)生的第一要件,而政治共同體的首要使命,也是維護秩序。

國家對公民的責任,首先是安全或保護責任。在歐洲進入“現(xiàn)代”以前甚至已經(jīng)進入“現(xiàn)代”的漫長歷史中,戰(zhàn)爭都是這一片區(qū)域的常態(tài),安全物品的匱乏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歐洲各國。因此,對安全的尋求,成為各國普遍采用民族國家形式結成政治共同體的驅(qū)動力。人們恐怕不太容易理解,現(xiàn)代民族國家大都是在戰(zhàn)爭中建構起來的,不僅國家形式的更新動力,來自戰(zhàn)爭壓迫,而且公民權利的普及,也是因應戰(zhàn)爭需求。來看《利維坦》中所陳:“人民普遍發(fā)生的最大不利跟伴隨內(nèi)戰(zhàn)而來的慘狀和可怕的災難相比起來或者跟那些無人統(tǒng)治、沒有服從法律與強制力量以約束其人民的掠奪與復雜之手的紊亂狀態(tài)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被舨妓怪赃@樣來說,他心中浮現(xiàn)的圖景,恐怕乃是不久前發(fā)生的英國內(nèi)戰(zhàn),而這也是他寫作《利維坦》、呼吁英格蘭開展政治變革的主要動因。人們相互達成協(xié)議,將分散的主權收歸一處,形成統(tǒng)一的主權意志,從而避免內(nèi)戰(zhàn)、防范外來威脅,“相信他可以保護自己來抵抗所有其他的人”,這種霍布斯稱為“按約建立的國家”,正是英國作為民族國家的原始開端,而它也是其他“后發(fā)”民族國家發(fā)萌時的共性追求。

沒有戰(zhàn)爭驅(qū)動,很難想象公民權利會在近世以來大規(guī)模普及,也很難想象民主政治會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后逐漸成為流行時尚。與以往世代的戰(zhàn)爭形態(tài)有很大不同,工業(yè)化時代的戰(zhàn)爭對物資的消耗空前增長、對人力的需求極大擴張,這使得戰(zhàn)爭必須獲得全民支持才可進行,由此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戰(zhàn)爭動員制度,其主要作用,是通過廣泛動員,使民眾自覺參與戰(zhàn)爭進程,自愿為國家犧牲奉獻,而這又要以通過承諾對民眾賦權,調(diào)動民眾的愛國主義熱情為前提。民族主義的本來含義也由此而生,一面是對外宣示主權,另一面則是民眾身份由以往有等級的臣民,轉變?yōu)槿烁窈蜋嗬降鹊墓?,如此才可算得上是民族共同體。

近代以來的戰(zhàn)爭大舉推進了公民權利的普及和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這觸及了現(xiàn)代國家的建構主旨,即為了動員更多資源凝聚戰(zhàn)爭能力,所謂“兵民是勝利之本”也,而在平權的情況下,才更有利于戰(zhàn)爭資源向心匯集。“現(xiàn)代性”的契約關系因此乃是雙向的,即國家要致力于化解民眾在安全感和權利上的匱乏,但民眾也要為國家的存在、政治共同體的有效有力運行提供人力物力支持。這也決定了民族國家的契約關系,一開始并不以公民權利為中心,相反十分強調(diào)公民對政治共同體的付出。

由于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tài),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之前,權利至上主義在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是不可想象的。平權意味著平民也要分享以前只有貴族才有的權利,這就必須擴大國家資源,其途徑是工業(yè)化和對外開拓。工業(yè)化需要人的良好勞動精神,對外開拓則要敢于面對各種危險,都要以民眾承受一定的付出為基礎。不談公民義務只談國家責任的倫理不是倫理,只會導致政治共同體的破產(chǎn)。

歸納一下,這個構建民族共同體的契約在早期能夠有效發(fā)揮作用,主要在于三點:

(一)公民美德與國家責任相匹配。這個政治契約是雙向的承諾,不只要求國家為民眾做些什么,也要求公民為國家做些什么。國家對公民的責任,主要是提供安全保護;公民對國家的義務,是要以自己的合適行動,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存在和政治的有效運行。

(二)精英治理與民眾意愿相協(xié)調(diào)。民族國家的早期樣態(tài),民主并不是主要內(nèi)容,民眾參與政治進程的程度有限,精英階層對國家的領導,在反映自身利益、情感需求的同時,也需要照顧到民眾的意愿,而民眾則尊重精英治理的現(xiàn)實,服從現(xiàn)有政治安排。

(三)契約的運用在其政治邊界內(nèi)。也就是說是在一定的政治共同體內(nèi)部運行的,一旦突破這個共同體,將它擴展至更廣泛的人群,就可能被侵蝕。在二十世紀來臨之前,契約關系在民族國家的適用范圍,都還是十分有限的,當時真正有公民身份或有選舉權的公民,在整個人口中占比例還很小。

契約往往會以一定的文化認同為前提。坐在“五月花號”上來到北美的那些人,具有相同的族群、宗教和文化背景,這種同質(zhì)性是契約能夠成立的重要前提。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也強調(diào)了這一點:“美國人這個名稱來自你們的國民身份,它是屬于你們的;這個名號,一定會經(jīng)常提高你們愛國的光榮感,遠勝任何地方性的名稱。在你們之間,除了極細微的差別外,有相同的宗教、禮儀、習俗與政治原則?!?h3>三、政治過度的后果:契約瓦解

契約的瓦解,導火索是政治過度,即政治理想和行為超過了它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或者說政治多做了它所不應當做的事情。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主要體現(xiàn)在歐洲和美國出現(xiàn)了政治的過度化,英國公投脫歐和特朗普在美國受到很大歡迎都是政治大舉擴張其原有地盤、不斷突入陌生領域和空間后,嚴重超過了政治的承載邊界的結果。

為什么會發(fā)生政治過度?在于政治會不斷迎合“免于匱乏”的需求,而匱乏是無止境的。

世界總體來說是個匱乏世界,不是物質(zhì)匱乏,就是權利匱乏,而且匱乏是不可改變的,因為匱乏不僅僅是一種物質(zhì)現(xiàn)象,也是一種精神現(xiàn)象,在物質(zhì)基本滿足的情況下,人又會對權利提出更多要求,因此“權利”會永遠處于被不斷開發(fā)的狀態(tài),永遠也不會滿足。當年羅斯福說要“免于匱乏”,這個口號聽起來十分美好,然而它也是一個巨大的話語陷阱,“匱乏”的邊界在哪里?“匱乏”這個詞一旦提出來,就會不斷擴大它的邊界,而人類的權利生產(chǎn),永遠也不會達到“免于匱乏”的程度。

民主政治、福利制度,都是“免于匱乏”的產(chǎn)物,曾經(jīng)做出過優(yōu)好的業(yè)績。然而,能使國家興盛的事物,卻也包含了使國家衰敗的因子。民主具有兩面性,在民主普遍不足的時代,可以凝聚國家實力;但在民主普遍普及的時代,卻也容易演變?yōu)槊翊庵髁x,使民眾對國家產(chǎn)生無度需求。由此造成的問題,一種表現(xiàn)是由民主到獨裁,即民主對國家提出的要求使政府日益龐大,進而反而有了控制公民的更強能力;另一種是民粹主義高漲,國家要負擔起國民的更多福利要求,結果透支國家資源,使國家陷入衰敗。

在特別重大的議題上,舉辦全民公投、簡單多數(shù)勝出的方案看起來合理、符合民主精神,然而,政治的內(nèi)涵并不只是民主,還有有效的國家能力,如果被濫用的民主損害了國家的穩(wěn)定存在和政府的組織效能,民主終將不能保衛(wèi)民主。霍布斯寫作《利維坦》、華盛頓推動建立新國家時,首先考慮的并不是民主,而是政府能不能組織起來、國家能不能有力應對危機。如果民主沖擊了國家存在的底線,那這樣的民主已不應在合理的政治議題之內(nèi)。民眾在很多時候是非理性的,約翰·穆勒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思考代議制民主問題時,曾經(jīng)提出為防止民眾因智識限制而不當使用決策權,應當修訂“一人一票”的思路,讓賢能者可以擁有復數(shù)投票權。

英國脫歐公投是對二十世紀以來日益高漲的民主精神的呼應,然而,它卻是對英國作為民族國家的契約倫理的違背,是在原先造好的政治馬車上,又添加了新的貨物,導致這輛馬車嚴重過載、不堪重負。沒有民主是難看的,錯誤的民主則是災難。民主問題的背后是“政治”的定義問題,不充分的政治和過度的政治都是對合理政治的背離。

一個很長時間遠離了戰(zhàn)爭、享受著和平的世界,會加劇政治的過度。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的歐洲和美國,從來沒有像這段時間那樣,可以近乎絕對地享有和平,這也扭曲了歐洲人和美國人對政治的感覺。由于經(jīng)常處在危機狀態(tài)和常有戰(zhàn)爭威脅,民眾容易培養(yǎng)犧牲奉獻精神,不會向國家要求過度的福利和權利,但戰(zhàn)爭威脅的顯著減小和戰(zhàn)爭進入信息化階段后,以往工業(yè)化時代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動員機制已沒有太大必要,民眾為國家付出的意愿也顯著弱化,而更多只顧個人利益和權利,于是不斷消費國家財富、不斷伸張權利,結果國家財政日益虧空,政治制度的邊際效應也日益遞減,最終隨西方國家的去工業(yè)化而“向吃光主義邁進”,導致福利制度和民主政治雙雙難以正常維持,傳統(tǒng)的政治契約陷于瓦解。

有限的權利保障能力與無限擴張的權利需求之間的對立,是“匱乏”無法化解、政治承載過度、契約倫理扭曲變形的基本成因。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的各國政府,已在政治家的野心和民眾的欲望共同推動下,加大步伐由有限責任政府日益向無限責任政府演變。一個負有無限責任的政府和國家,可能存在或長存嗎?!

四、良性狀態(tài):政治適度

從政治過度中,所該反思的,是什么才為適度的政治?所謂政治適度,乃指政治能夠日常完好運轉,民眾的意愿基本能夠滿足,國家的長久未來沒有大的憂患。達到這一目標和狀態(tài),不能不需要以下這些條件:

(一)國家責任與公民義務的平衡。國家與公民是雙向契約關系,雙方都要有維護對方意愿的精神準備,對公民來說,這意味著為國家做出一定的犧牲奉獻,以保障國家機體的健康。對國家來說,意味著對公民的有限權利供給。政治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和維護秩序,權利要以秩序為前提,超出國家的承擔邊界、損害秩序的權利擴張是不正義的。

(二)精英政治與民眾參與的平衡。完全不顧“民意”的政治是壞政治,一味順從“民意”的政治也是壞政治,公投的直接民主形式,已經(jīng)越過了馬克斯·韋伯所說的精英通過政黨領導大眾的政治類型,也超越了政治所可以承受之重,是對精英政治與大眾民主之間的平衡的破壞。在當代世界,更需要推進機制創(chuàng)新,使精英治理與民主政治相互消化融合,彼此都在恰當?shù)倪吔鐑?nèi)運行。

(三)契約的擴展在其適應范圍內(nèi)。也就是說,以不破壞政治共同體的有效運行為前提。任何政治制度安排,都受到一些約束條件的限制,超過了這些約束條件所能承受的范圍,適度政治就將轉化為過度政治,契約關系就會解體,文明就會崩潰。

政治過度、契約被侵蝕,常見的約束條件還有經(jīng)濟、人口和文化因素。近些年來歐洲和美國的亂象顯著增多,是與全球財富的生產(chǎn)和分配狀況直接關聯(lián)的,經(jīng)濟上的限制開始出現(xiàn)。人口和文化的限制,在今天的世界同樣扎眼。歐洲和美國如今共同面臨的情況是:大量外來移民所帶來的人口結構改變,使人口的種族和文化構成發(fā)生巨大改變,顛覆了政治共同體賴以形成的往日基礎。英國公投脫歐的一大原因,就是對歐盟的難民政策十分不滿,擔心英國也像歐洲大陸一樣充滿外來難民,如此可能導致英國“國將不國”,這使得新晉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二○一六年十月五日的保守黨大會上,竟然公開宣稱英國不歡迎“世界公民”。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它曾長期不斷突破政治共同體的邊界,卻沒有出現(xiàn)大的內(nèi)部危機,原因在于:其一,長久以來,美國的財富一直在增長,能夠為契約在更多人群中的擴展提供良好的經(jīng)濟支持;其二,美國的主流人口和文化,一直未受大的挑戰(zhàn)。現(xiàn)在的問題是,今天來到美國的新人群,說的不再是英語,不再以融入美國主流文化體系為目標,與傳統(tǒng)的“美國人”的共同情感也日益淡薄。美國的人口結構進入新世紀以來已發(fā)生巨大改變?!度A爾街日報》援引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的結果稱,按人口年齡來看,在5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有3/4為白人,在18至34歲的美國人中白人僅占56%,在未成年人中甚至低于50%;從地域來看,全美36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的370個縣非拉丁裔白人人口不到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人口結構及其文化信仰上的變化,已經(jīng)越出了美國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形成時的邊界。而在美國式的“政治正確”意識形態(tài)下,新興群體的到來與壯大,在經(jīng)濟衰退的背景下,不僅難以起到補充勞動力的功能,反而會對美國的社會資本形成巨大消耗,還會加劇不同信仰人群間的關系緊張。馬爾薩斯曾經(jīng)談過的主婦之宴由豐裕變匱乏的場景,又在美歐上演了!

適度政治轉變到政治過度,因此主要與權利擴張超過了權利供給能力,導致“匱乏”不斷被生產(chǎn)相關,這又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權利的內(nèi)涵不斷擴大,當國家不僅要保障公民免予束縛的消極自由,還要創(chuàng)造機會、保障公民擁有實現(xiàn)其尊嚴和價值的能力時,壓在國家身上的擔子,是成幾何級數(shù)增長了;二是權利的適用人群不斷擴大,逐漸突破既定的情感共同體界限。一個不問出身、性別、能力、宗教、族群、國籍的均等化的世界,如果能夠建構起來,那當然無上美好,然而,它可能嗎?

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更需要對“現(xiàn)代文明”做出透徹反思。以霍布斯說過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任何國家之中最大的弊端卻沒有不是由于臣民不服從和破壞建立國家的信約而來的?!?/p>

《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克里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

[法]朱莉婭·克里斯蒂娃 著 ??塑?、黃蓓 編譯 定價:48.00元

法國當代著名符號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學家、文學批評家朱莉婭·克里斯蒂娃的系列演講實錄。演講圍繞“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宣講了克里斯蒂娃關于符號學、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思想和社會政治思想等核心觀點,引導著讀者走近克里斯蒂娃的學術思想,開展更為豐富的學術研究實踐。

猜你喜歡
契約共同體民眾
飲食契約
智族GQ(2023年10期)2023-11-02 08:34:16
一紙契約保權益
公民與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50
兌現(xiàn)“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金橋(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愛的共同體
烏克蘭當?shù)孛癖姵冯x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新疆發(fā)現(xiàn)契約文書與中古西域的契約實踐
解放醫(yī)生與契約精神
龙泉市| 深州市| 安溪县| 辽阳市| 额尔古纳市| 双城市| 滦平县| 武平县| 饶平县| 曲阜市| 多伦县| 文昌市| 黄陵县| 彩票| 太白县| 通道| 双峰县| 江安县| 嘉黎县| 玉树县| 巴里| 游戏| 巴林右旗| 财经| 临颍县| 阿坝| 栾川县| 车险| 界首市| 金阳县| 五河县| 韩城市| 永康市| 姚安县| 略阳县| 吉林市| 文山县| 景谷| 文成县| 泗阳县| 永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