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衛(wèi)佳銘
發(fā)自上海
2017年1月24日,我坐上從廣州飛往上海的航班。
一下飛機,刺骨寒風吹得我腿關(guān)節(jié)陣陣酸疼。已連續(xù)三年沒在上海過冬,未料本地土著也難以抵御歲末滬江的濕冷。
“佳銘,我們在這里!”只聽一聲女高音在喊我的名字,回頭望,是舅媽。上車后,和往常一樣,舅舅開車,坐在副駕駛的舅媽負責說說家里的事情。我安靜聽著,仿佛一個外鄉(xiāng)人。
話語間我得知,表姐剛考上了事業(yè)單位,開年后就去新單位報到。大學畢業(yè)4年,表姐算是把國家公務員、上海市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各種考試統(tǒng)統(tǒng)考了遍。
守得云開見月明的舅媽臉上揚起神秘的微笑,我低了低下巴,連“嗯”兩聲,表示贊同。見我對她播報的新聞興趣不大,舅媽話鋒一轉(zhuǎn),“那你什么時候穩(wěn)定下來???”“我挺好的……呵呵呵?!薄斑€是盡早回上海吧?!本藡尨司湔Z重心長,正專心開車的舅舅也跟著點了點頭。
我知道,這是春節(jié)勸歸序曲的開篇。
兩手空空踏進家門口,為保面子,我嘴上推托是工作忙沒空打點。媽媽在一旁幫腔,廣州有的東西上海也都有,不用買。雖然兩周前,我們也曾在電話里有過爭吵。不僅要支撐我熬過剛換工作的過渡期,還要幫我在親戚朋友面前打圓場,到底是我難為她了。
“這次回來就別出去了吧?!惫?,這是爸爸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從廣州到北京,再回到廣州,每挪騰一次的代價是爆發(fā)一場我與父母間關(guān)于“留下”和“出去”的戰(zhàn)役。
最嚴重的爭吵爆發(fā)于兩年前的夏天。研究生畢業(yè)后,我想去外地實習。因為嚴重不符合爸媽期待而被教訓了一通:上海機會那么多,你就不能在家附近找一個可心的工作嗎?那么多人都想進來,只有你竟然往外跑?一時我無言以對。
除了旅行和讀研的時間,我?guī)缀鯊膩頉]有離開過這座城市。交通便捷、經(jīng)濟發(fā)展、公共設施完善……這些都是我能感受到的家鄉(xiāng)的好,但每當我打開電視機看到近乎一成不變的播報時,又會訝異于那些和這座繁榮大都市不相協(xié)調(diào)的東西。
23歲那年,我想出去。我知道,若不在此刻,便再沒有更好的機會。每次有人問起未來打算,我總說“終究是會回家的”。在所謂地區(qū)優(yōu)勢中長大的孩子意志力和戰(zhàn)斗力大多不強,留在家鄉(xiāng)、結(jié)婚生子、過著安生的小日子,是我很多親朋故交們的選擇。
而我的爸媽又有著很多典型“上海家長”的特質(zhì):不希望子女遠游,不喜歡談論政治、安土重遷,且認為自己的家鄉(xiāng)最好。幾次折騰去外地工作的行為在他們眼里是大寫的不著調(diào),但我依然感激他們同意以兩年為期,放我在外游蕩。
辭職后找工作的空當期,我無比焦慮,想著即將到期的兩年大限和低迷的現(xiàn)狀。最難的時刻,卡里余額只夠一頓外賣,一個人躺在床上呆望著天花板,不知該不該跟家人求救。
我當然知道,爸媽并不是真的冷酷無情。在沒有著落的日子里,他們輪流試過我:“最近怎么沒有分享新聞鏈接了?工作還順利吧?”說謊,是最好的選擇,好平息他們的不安和催促回家的念頭。
2017年春節(jié),沾了表姐的光,我們?nèi)胰ニ山嗄隂]有走動的親戚家拜年。舅媽又把接我那天的說辭倒騰了好幾遍。我聽得發(fā)困,余光向四處胡亂掃,忽然發(fā)現(xiàn)坐在舅媽身邊、距離我兩個身位的媽媽正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我。
多久了,沒機會好好看她的臉。這個女人一輩子沒有留過長發(fā),總是一頭干凈利落的短發(fā)。舊照片里,23歲的她也曾有一雙明媚的雙眸。年歲漸長,媽媽的眼睛變小了,被飯店的燈光照得甚至有些睜不開。如果不是回家看到茶幾上的眼藥水,我都不知道媽媽有了角膜干眼癥。
上海郊區(qū)的女性中流傳著鉤花技藝。一根細細的鋼針只在針尖處打了個“L”形就成一個鉤子,用它就著花色的線就能編織出各色好看圖案。媽媽十多歲時就跟著外婆學鉤花補貼家用。因為記性好,學得快,媽媽經(jīng)常被外婆派去別人家學習新織法。小時候,我的各種小披肩、小馬甲、坐墊、茶杯網(wǎng)兜都是媽媽的手藝。
雖說是指尖上的勞作,但針眼細密,圖案復雜,很費眼神。這兩年,媽媽視力下滑得快,她把針線統(tǒng)統(tǒng)收起來,很少再碰。上次重操舊業(yè)還是三年前,我說鉤針編織的圍巾好看,她花了兩個晚上為我織了一條。我明白她的用心,親手織就的不只圍巾,更是路遙萬里的牽掛。只是數(shù)次搬家輾轉(zhuǎn)中,那條圍巾被我弄丟了,我沒告訴她,更不敢讓她再為我織一條,因為太費神了。
飯桌上,注視著我的媽媽那時在想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許她在想象我也能早日回到她的身邊,在她尚有精力時來得及為我下一代也勾畫一個美麗的童年。
也許,她在很早以前就已經(jīng)洞穿了我的謊話。臨行前夜,我窩在房里打包行李,媽媽鬼鬼祟祟地進來,塞給我?guī)浊гF(xiàn)金(也不知她何時準備的),還示意我別吱聲。整個春節(jié)假期,她都笑面迎人,盡力幫我擋住所有催促“回來”的聲音。
明白人都知道獨在異鄉(xiāng)的不易,全然不是“去外面闖闖挺好”這么簡單。但不這樣說,又如何應對一波接一波“為什么不留下”“為什么不回家”的拷問呢?我們娘倆都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