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枝
摘 要:在八年的生物教學中,發(fā)現(xiàn)了平行班的學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上課時好像都聽懂了,但是考試卻考得一塌糊涂,就算平時課堂經(jīng)常強調(diào)的問題,也是錯漏百出。究其原因平行班中的學生基礎本來就很差,老師沒有親自監(jiān)督,自覺性也就更差了。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呢?除了平時上課講得生動些,有趣些,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等方法外,妙用課堂測驗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小組;試卷;游戲;競賽
一、小組式測驗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提高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讓課堂動起來,我經(jīng)常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和教學內(nèi)容靈活設計小組活動,例如,講到必修一中對生物膜結(jié)構(gòu)的探索歷程,這是比較枯燥的內(nèi)容,如果按平時的教學方法,學生一點興趣也提不上來,課堂異常沉悶,所以我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提出了6個時間,讓學生在書本上找出對應的人物和實驗結(jié)論,時間5分鐘。6個時間分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5年;1959年;1970年;1972年,前面四個問題按順序每組回答一個問題,然后第5題男生回答,第6題女生回答,找完自己組的再找其他組問題的答案。由于運用了競爭機制,學生很要面子,都非常配合,每個小組成員間互相討論,爭先恐后,積極看書,各抒己見,沉悶的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通過小組活動,男女對抗,學生鍛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交流和展示中充分表現(xiàn)了自己。我認為用小組競賽,讓學生自己表演,改變以往“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二、試卷式測驗
每一章都有一個單元測試用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我覺得試卷形式的測驗也是一個很好的反饋方法。我教的平行班,學生的基礎差,信心嚴重不足,導致學生自暴自棄。面對這樣的班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莫過于通過測試讓他們重新樹立信心。為此我首先把試卷的難度降低,出一些基礎的題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這樣他們有一定的知識準備,因此,能夠考得比較滿意的分數(shù)。這樣一來,既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兩全其美。當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上去了,題目的難度就可以適當?shù)丶由?,這樣由易到難,學生就很容易適應了。
三、游戲式測驗
我覺得只是測驗,評卷會讓學生感到煩,悶,沒新意。也可以嘗試換一個方式,嘗試玩游戲的方法,讓學生想學,讓學生愛上生物課。我就把百萬富翁的游戲改寫成生物復習課件的游戲,讓學生在歡樂中學到知識,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當然老師就要付出辛勤的勞動。例如,搞那個百萬富翁的游戲課件我就用了10天。因為要挑十套不同的題目,在挑選題目的時候,我都是精心挑選,形成梯度難度,把課本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高考的考點、熱點等全部融入游戲課件,當然游戲的規(guī)則,最接近一百萬題目難度越難。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碑斂吹酵瑢W們下課后還要追著我要再玩一次百萬富翁的游戲,我知道我已經(jīng)達到目的了。看到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不斷提高的時候,我心里倍感欣慰與踏實。
四、競賽式測驗
每個月舉行一次知識競賽,以每個小組為單位,共四個組,勝利的小組有獎品。內(nèi)容:高中生物基礎知識課本上的占70%,課外知識占30%(包括猜生物謎語,生物術(shù)語,書本外的生物知識,通過肢體語言猜生物名稱等),這樣主要是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有自己展現(xiàn)才華的機會,如果成績好的學生對生物基礎知識比較在行,調(diào)皮或者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在猜謎語方面也能取得高分。高中生物基礎知識我來命題,課外的部分提前2個星期在班上隨機抽4個學生組成,每組一人,他們既負責出課外那部分的題目,又負責做小主持。這樣既可以鍛煉他們的膽量,為以后工作做準備,又能通過出題目來增長生物課外知識。第一次在班上舉行這樣的知識競賽,我擔心他們應付不過來,自己也做了一份生物課外知識以備用,但是到最后,我發(fā)覺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學生的組織能力真的很難想象,他們做得很好,并且那次知識競賽舉行得非常順利,特別是通過肢體動作猜猜生物名稱,把這節(jié)課帶入了高潮。聽到每個學生的歡笑聲,我覺得在繁忙的學業(yè)中釋放了壓力,事實上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jīng)愛上生物課。
課堂測驗實施了一個學期,統(tǒng)考成績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本來1~6班是平行班,分班的時候成績都差不多,但是到了期末考試,我發(fā)現(xiàn)我教的(進行課堂測驗)班級平均分明顯高于其他班,見下表。
1~4班由A老師任教,5班和6班由我任教,實驗后,所教班級參加學校大考情況:
總之,課堂測試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只要運用得當,會使生物教學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丁靜.優(yōu)秀班主任行動指南[M].廣東:廣東教育學院,2007.
[2]趙建初.解放學生,喜獲新生[J].廣東基礎教育研究,2008(48):9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