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亮榮
教學點撥是教師給學生的學習指點、開導、釋疑、引導、調控撥正,是一種教學手段,是一種教學藝術,也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好的點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思維,開發(fā)智力,提高教學效率。下面談談我在閱讀教學中運用“點撥”的一些嘗試。
一、在課文重點詞句上點撥
閱讀是理解吸收,對小學生來說,并非易事,更需要教師啟發(fā)、引導、幫助。如果由教師講解,包辦代替,讓學生“聽”懂而不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置學生于被動地位,不僅挫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對培養(yǎng)閱讀能力毫無益處。
閱讀教學要抓住重點、難點、疑點幫助學生閱讀。對重點內容讓學生帶著老師提示的問題讀,再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抓住關鍵進行指點,提高“導”的針對性,對課文難點,如果讓學生自讀理解,將困難很多,耗費時間、精力,可先由老師指導幫助,再讓學生閱讀理解。如第十一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教學第一自然段魯迅逝世時,許多人都來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失聲痛哭,數不清的挽聯、花圈。各色各樣的人都有,得到這么多的“愛戴”。在學生理解這個詞后,我啟發(fā)引導學生:為什么魯迅先生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后面各段,看看每段講了什么。這樣點撥引導,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從讀中找答案,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
又如教學“談《水滸》”這段時,在學生理解”囫圇吞棗”、“張冠李戴”這些詞語后,我抓住“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句話進行點撥: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聽了這句話表面上在夸自己的記性好,實際上是批評作者讀書不認真,在說笑中批評,語言幽默委婉,蘊含魯迅先生對后代的關心愛護,盡管只是簡潔的一句話,但使作者“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從此,我讀什么書都不再馬馬虎虎了”。再如講完“關心女傭阿三”這件事后,抓住“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一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反顧課文開頭,聯系全文進行點撥:為什么魯迅先生得到這么多的愛戴?并要求學生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把這個答案說出來。這樣由于抓住重點詞句及時點撥,引導得法,使學生理解本課內容和中心思想,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學生易誤解或忽視的地方點撥
學生思考問題易浮于表面,就事論事,易片面理解內容,或膚淺認識,不易了解事物的內涵。在學生易誤解或忽視的地方加以點撥,把學生思維步步引向深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知識的深度,探究事物的內蘊。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談‘碰壁這段時,學生對魯迅先生”鼻子碰扁的原因”“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易誤解,教學時,我抓住這句話進行點撥:作者周曄聽了伯父這句話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明白了嗎?為什么大家大笑起來?那么,伯父鼻子碰扁的含義是什么?“四周圍黑洞洞的”“碰壁”暗暗含義指什么?在學生積極思維時,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講解魯迅這句話的含義,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如教學《窮人》一文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提出疑問:“文章既然要突出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而文章卻細致地刻畫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矛盾的心情,這對表現人物品質不會有影響嗎?”這時就地取材,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討論,讓學生認識到:這樣寫不但不會影響桑娜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高大,正因為盡管桑娜擔驚受怕,但寧愿自己受苦,也要抱回西蒙的孩子,這真實地反映了窮人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在理解的疑難處點撥
由于認識理解能力的限制,學生在閱讀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疑難。此時,教師進行有效的點撥,引導學生借助教師指點的途徑方法自己努力探索破難釋疑。在學生思維偏向走彎路時,教師的點撥可開闊學生的思路,引正思維方向。如第八冊《我家的貓》,學生對貓的古怪難以理解,為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點,我這樣進行點撥引導: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作者寫貓的幾種性格表現:老實、貪玩、盡職、溫柔可愛、一聲不響、膽小、勇猛等。再引導學生把“老實——貪玩、貪玩——盡職、溫柔可愛——一聲不響、膽小——勇猛”等一組組性格矛盾進行比較對照,了解貓集各種矛盾性格于一身,讓人喜歡又討厭,膽小又勇猛,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貓的古怪性格。又如《唯一的聽眾》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tài)的變化表現一位知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課文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我”的心理活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對老婦人的神態(tài)描寫,“她平靜地望著我”這句話在文中重復出現三次。她為什么平靜地望著“我”,她望著“我”的時候在想些什么?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這些,課文都沒寫,學生都很疑惑,怎么辦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出示了這三句話,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同時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當時人物可能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都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