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在長達2000余年的封建社會里,重慶的地位并不重要,僅就四川而言,也遠遠遜色于成都。直到19世紀末重慶開埠之后,其經(jīng)濟、軍事、政治的重要性才日益顯現(xiàn)并為各方所重視。在日后四川地區(qū)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戰(zhàn)爭”“護國戰(zhàn)爭”中,重慶一直是這些運動的中心和活動的主要舞臺。
長時期的軍閥混戰(zhàn)中,重慶因其交通的便利、工商金融業(yè)的發(fā)達以及軍事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成了各路軍閥爭奪的焦點。恰逢此時,重慶市政的胚胎開始萌芽。
劉湘結(jié)束重慶長時期動蕩不定的政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城市”雖有其名,但都市與鄉(xiāng)村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分別,均受地方政府的管轄。到了清朝末年,實行警察制度,于各都市設立警察局,專門管理都市的行政事項,其職權(quán)雖然只限于保安、風俗、衛(wèi)生方面,沒有建設方面的職責,但仍可稱之為中國市政之嚆矢。
重慶的警察,萌芽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四川通省警察總局總辦按察使司黃承宜、候補道周善培,聯(lián)合致函川東道,請求改重慶保甲為警察,獲得批準。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警察制度于全國各廳州縣普遍推行,重慶設立警察局,設總辦1人,內(nèi)設總務、行政、司法、衛(wèi)生四股以及文案、稽查等職,外部改正局為總區(qū),各局為分區(qū)。
1923年以前的重慶,已廢府留縣,縣城即古代巴縣治所,隸屬于東川道。當時的重慶,僅為商埠名稱而已,并沒有什么實質(zhì)內(nèi)容。
1921年11月,占據(jù)重慶的四川各軍總司令兼四川省省長劉湘設重慶商埠督辦處,由川軍第2軍軍長、四川廣安人楊森兼任督辦。此舉,乃標志著重慶市政組織雛形的誕生。
1922年8月,楊森在軍閥混戰(zhàn)中敗離重慶。四川另一軍閥、川軍第3師師長鄧錫候率部進駐重慶,并于次年2月改重慶商埠督辦處為重慶市政公所并自兼督辦,辦理重慶市政。之后,重慶于各路軍閥的混戰(zhàn)中,不時出現(xiàn)“城頭變換大王旗”的局面,川軍第7師師長陳國棟、第7師第14旅旅長朱宗愨等,都相繼兼任過重慶市政公所督辦。但他們“率皆五日京兆,既無從容規(guī)劃之時間,以致對外事業(yè)毫無表現(xiàn),對內(nèi)組織復欠完整。經(jīng)費子虛,精神渙散”。時局的動蕩不安,不僅影響了重慶市政組織的成立,更影響了重慶市政的建設和發(fā)展。
1925年2月,四川善后督辦劉湘向北京政府轉(zhuǎn)呈了重慶江北(今重慶市渝北區(qū))、巴縣(今重慶市巴南區(qū))各法團要求改重慶市政公所為重慶商埠的呈文。7月24日,北京政府中央政務會議決定設置重慶商埠督辦公署。
1926年6月,劉湘驅(qū)逐駐扎在重慶的黔軍袁祖銘之后,率部再次進駐重慶,同時也將其控制的四川善后督辦公署和川康邊務督辦公署遷到重慶,從而結(jié)束了民國以來各路軍閥對重慶的爭奪以及重慶政局長時期動蕩不安的局面。從此以后,直到1935年7月劉湘任省長的四川省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重慶一直在劉湘的控制之下,其時間長達10年之久。
潘文華從商埠督辦到重慶市市長
劉湘進駐重慶之后,即下令改“重慶市政公所”為“重慶商埠督辦公署”,先委所部第32師師長唐式遵任督辦。一個月后,唐式遵辭督辦職,又委所部第33師師長潘文華接任。潘文華于1926年7月19日正式任職,8月1日開始辦公。
重慶商埠督辦公署設督辦1人,會辦2人,另設有秘書長、秘書,辦理機要文件及譯述事項;設技正、工程師若干人,辦理技術(shù)工務事;督辦公署之下,設有總務處、財政處、公安處、工務處以及收支局、新市場管理局、江北辦事處。督辦公署的主要職責為:商埠內(nèi)各項規(guī)則的訂定、修正、公布;公共財產(chǎn)的維持、取締與處分;房屋土地的調(diào)查、登記與使用;街道、橋梁的建設;新市場的開拓及其土木工程等;交通、電力、電話、自來水、車船、肩輿及其他公用事業(yè)的經(jīng)營管理;航務、碼頭及保險、堆棧事項;征收各項稅捐及國家或地方稅費的收支;水陸警察及保安團的監(jiān)督指揮及其他保安事項;教育及自治事項等。為了表示尊重民意,還設有重慶市參事會。
從機構(gòu)設置與職責內(nèi)容看,重慶商埠督辦公署已脫離了過去“城鄉(xiāng)合一”的傳統(tǒng)管理模式,而成了專門負責管理城市的新型的一級行政組織,已經(jīng)具備了“市”建制的基本要素和初步規(guī)模。
將一個地方以“市”的形式進行建設與管理,在中國淵源于20世紀初。民國成立后,各省地方實力派打著“地方自治”的招牌,仿效西方國家“市”的行政建制,曾掀起了一股建“市”的熱潮。1918年,廣州在全國率先成立市政公所,1920年又改組為“市政廳”,從而揭開了中國城市實行“市”制及市行政設局管理之帷幕。1921年7月,北京政府公布《市自治制》之后,更促進了中國各地建市的興起。1926年廣東國民革命軍北伐后,劉湘受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長,重慶納入廣東國民政府的控制范疇,重慶商埠督辦公署也開始醞釀設市。
1927年9月,重慶商埠督辦公署呈文川康邊務督辦公署,要求改商埠督辦公署為市政廳。此舉正合已改隸國民政府的劉湘之愿望,劉湘乃“以商埠督辦名義定自北洋政府,遂改重慶商埠督辦公署為市政廳”。11月,重慶市政廳正式成立,重慶商埠督辦潘文華,也隨之改稱“重慶市市長”。
至此,重慶歷史上第一次有了“市長”這一官銜和稱呼。
重慶當局請愿設立“重慶特別市”
早在重慶市政組織初創(chuàng)時期,主政者就以重慶地位重要,有將重慶建成“特別市”的打算。只因當時市政組織尚屬初創(chuàng),一切均無基礎也無秩序,所以重慶地方當局建“重慶特別市”的愿望,也只能是當政者的一廂情愿。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于次年7月頒布《特別市組織法》和《市組織法》,分全國之市為普通市、特別市兩種。其中《市組織法》規(guī)定:市直隸省政府不入縣行政范圍,凡人口滿20萬的都市,得依所隸省政府之呈請暨國民政府之特許,建立為市。《特別市組織法》規(guī)定:“特別市”經(jīng)國民政府特許,直隸國民政府行政院,其基本條件是:一、中華民國首都;二、人口在100萬以上者;三、在政治、經(jīng)濟上具有特殊情形者。
由此可見,重慶當時顯然不符合設立“特別市”的條件。為此,市長潘文華召集各局處和參事會舉行聯(lián)席會議,決定派代表攜呈文赴南京向國民黨中央政府請愿,并進行各種游說活動。呈文列舉了重慶應成為“特別市”的6條理由:一、地域上的重要性;二、外交上的重要地位;三、商業(yè)上的重要地位;四、孫中山對重慶的重視;五、天津為特別市,而重慶在商務和人口上超過天津;六、重慶情形符合《特別市組織法》中“有特殊情形之都市”的規(guī)定。請愿代表還稱,重慶“若僅為普通市,在財力不宏,敷設有限,似必定為特別市,而后能以國家及地方之盡量經(jīng)營”。
面對重慶地方當局的請愿,國民政府行政院認為:“重慶自開辟商埠以來,所有籌辦市政之經(jīng)過情形、現(xiàn)時狀況以及將來建設計劃等,無案可稽,遂難核擬。茲查四川省政府尚無組織成立,關于市政調(diào)查事項,無正式核轉(zhuǎn)機關,即對于省市事權(quán)之劃分、區(qū)域之勘劃,亦系無從會商。此案暫從緩議?!币源送窬芰酥貞c市政當局請求設立“重慶特別市”的要求。
在得到國民政府的明確答復后,此時已依附國民政府的劉湘,認為未得到南京國民政府批準就設立“特別市”是不妥的,遂下令取消“特別市”的稱謂,同時又致函重慶市政廳,希望“力圖政事之振興,毋為名義之爭執(zhí),俟將來有改為特別市之必要時,再行呈請可也”。
潘文華奉劉湘指示后,隨即召集市政會議,討論修改組織條例,并呈請劉湘批準建立普通市。1929年2月15日,經(jīng)劉湘所部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部批準:重慶市政廳正式更名為“重慶市政府”,定為省轄之“普通市”。1934年10月15日,國民政府正式核準重慶市為四川省轄的“乙種市”。
因此,重慶市正式建立,時間是1929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