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姜揚
近幾年,以美國硅谷企業(yè)為代表的專注科技前沿技術研發(fā)、投資的公司,漸漸將目光轉向食品行業(yè)。數據顯示,2050年,地球人口總數將達到90億。很多硅谷科技公司認為,90億人吃飯問題將形成巨大市場,紛紛重資下注,將3D打印、分子技術等運用到食品行業(yè)鏈條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先說說食物本身,替代食物可以說是這兩年的“重頭戲”。在畜牧業(yè)發(fā)達的美國,每生產1公斤生肉平均消耗5公斤水和飼料。在如此“不環(huán)?!钡拇蟊尘跋拢参锶饧缲撈鹆斯?jié)能減排的重任。美國涌現出了一批成熟的公司,旨在用“植物肉”代替動物肉。一家名為ImpossibleFoods的人造肉公司就獲得了7500萬美元的投資,并已成功將產品推向市場。
上下游的相關產業(yè)也有聲有色。兩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設計的名為“Grove”的家庭種植生態(tài)系統運用了“養(yǎng)耕共生”的原理,在分層設計的竹架上集成了自凈魚缸和種植區(qū)域,由太陽能驅動的植物生長燈等模塊,實現了溫濕度自動調節(jié),用戶可以通過軟件管理生長過程。人們可以在房屋的空閑地帶種植果蔬,實現家庭食物部分自給。
也有一批公司投入“快遞”產業(yè)??偛课挥谂f金山的Instacart公司算是生鮮采購速遞的鼻祖。在全美的主要城市,你都可以通過軟件下單,然后在一個小時內收到送上門的各類食品。更有甚者,硅谷一家名為Zume的比薩店用機器人制作比薩,并擁有專利的“烤箱送貨車”,可以在外送途中烤制比薩餅,通過智能算法對烤箱進行控制,確保用戶可以吃到新鮮出爐的比薩。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新技術發(fā)展都一帆風順。比如層出不窮的新奇事物外送服務就面臨諸多監(jiān)管的障礙。快餐巨頭達美樂比薩一口氣嘗試了無人機和無人車外送的服務,但是不少國家針對無人機的飛行都有嚴格的限制,無人車上路更是要通過層層審批,所以直到現在依然是概念大于實際。而生鮮配送領域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巨大的市場體量面前,不斷有新的公司打著新的名頭和旗號加入競爭,不過物流和采購網絡的搭建絕非一日之功,因為成本控制不力而關門大吉的公司也不在少數。
成功的公司也面臨發(fā)展過快的挑戰(zhàn)。目前美國體量最大的食材配送公司BlueApron就在日前發(fā)表聲明稱,因為將員工置于危險的工作環(huán)境中而面臨聯邦政府的罰款。無獨有偶,另一家獨角獸公司——生產素食蛋黃醬的HamptonCreek被曝光虛報保質期,同時購買自家商品充當銷量,目前正接受調查。
與美國相比,中國在食品科技領域的發(fā)展似乎要溫和許多,原因首先是食品結構和消費理念不同。中國人以豬肉為主的肉類消費和以大米為主食的飲食結構與西方差別較大,國內對替代類食物消費更保守。其次國內食品科技領域發(fā)展還沒做到規(guī)?;图夯?。上述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資本的投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