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是一種污染,也是不文明的表現(xiàn)。澳洲的父母們巧用心思,嚴于律己,讓孩子們成了文明筑城的一分子。
在澳洲,如果因為噪聲或其他什么原因引起紛爭,鄰居們都是先寫信友善提醒對方;如果不行,則面對面交流;再則就請樓長或物業(yè)出面勸導;實在溝通不了才報警。但據(jù)我的所聞所見,鄰居間大部分時候都是和睦共處的。個中緣由,成年人有自身的素質約束和公共道德,而孩子們,則是各個家庭對他們的噪音管理頗有一套,一個原則就是:不能影響別人。
“時間到了”
“時間到了?!边@是朋友的咒語。朋友有兩個女兒,一家人住在頂層。一次,我?guī)е⒆尤ニ彝?,三個孩子,騎車、玩玩具、摔摔打打,在地板上弄出的動靜可不小。我反反復復地控制加勸導,可說完沒幾分鐘孩子們又開始了。朋友淡定地說:“現(xiàn)在還早,等到了晚上8點再叫停吧。”
8點一到,朋友大喊一聲:“孩子們,時間到了?!眱蓚€小姑娘立刻收住手中的動作,可見平時是訓練有素。我也忙著勸停孩子。這是“安靜時間”,是孩子們準備洗澡睡覺的前奏。
時間到,孩子們必須安靜了,這是大人灌輸給孩子的一個概念——尊重旁人,也是一個需要日常訓練的生活習慣。不論用什么方法,都要讓孩子靜下來,讓他們懂得聲音和噪聲的不同。同樣的事情,同樣的聲音,在有的時間段是合理的,在有的時間段就是噪聲。孩子們最初是遵從一個習慣,年齡增長后,他們會更懂得習慣背后蘊含的大道理。
巧計控制音量
樓上的鄰居是意大利裔的Terry,他10歲的女兒天天彈鋼琴,有時候叮叮咚咚的鋼琴聲傳出來,非常悅耳。我沒有聽聞有誰去投訴過鋼琴吵人,因為Terry做得很好。根據(jù)澳洲的相關法律,公寓樓里的鋼琴音量是有一定規(guī)定的。Terry給女兒買的鋼琴,能調(diào)節(jié)音量。此外,什么時候適合彈、什么時候不適合彈,Terry給女兒制訂了詳細的規(guī)定,這樣一來,自然不會擾民了。
再有,鄰居Jackson,倆兒子分別是4歲和6歲,正是能打能鬧的年齡。為了不影響別人,他們的家里到處都采取了“防護”措施,有的地毯上加鋪了一層毛毯,家具外圍包上了一層塑料泡沫,有效減低了孩子們玩鬧時的聲響。
另一位鄰居Zoe告訴我,她控制聲音的方法就是,一旦孩子過于大聲,他們就關上門窗,只留一些小縫隙通氣,如果是夏天就開空調(diào)或風扇,窗戶干脆閉緊。另外,他們給孩子買了特殊的鞋子在家里穿,夏天穿輕泡沫材質的,冬天穿毛茸茸的保暖鞋。她說,這樣孩子在家里追跑起來,聲音比穿普通拖鞋要小很多。
規(guī)矩就是規(guī)矩
公共場合,噪聲的控制是一個文明的象征。在澳洲,抽煙、吐口水、按喇叭等,在某些場合很容易招致重罰。在公共場合,高聲談笑,也會引來旁人側目和勸導。
對于孩子,人們會寬容一些,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會放任孩子喊叫、哭鬧。在公共交通、辦公地點、醫(yī)院、超市等不是孩子玩樂的場所,人們都會自覺地控制孩子的音量,萬一孩子興奮起來聲音拉高,父母都會低聲卻嚴肅地說“小聲些”“不要大叫”等。孩子們有時候會不理解,父母就告訴他們,這是安靜的地方,吵鬧會影響到別人,吵鬧是不文明的,等等。如果遇上勸說不起作用的時候,父母的做法也會上升一點強度,有的是大人就近監(jiān)督,孩子一過頭就出聲提醒制止;有的是拿出各自家規(guī),譬如停止某個權利,取消某個活動。有一點非常明確,父母不會輕易妥協(xié),因為他們認為:規(guī)矩就是規(guī)矩,不應輕易打破。
當然,如果是年齡過小的孩子哭鬧,父母在安慰無果的情況下,會很快帶著孩子離開,哪怕事情沒有辦完,也要先出去把孩子安撫好了,再返回來接著辦事。這種自覺自律,很讓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