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
摘 要:英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得以建立并逐漸完善,通過對英國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撥款和質量保障體系,英國高校的研究與評估、經費籌措渠道及內部配置等進行分析,對中英高等教育評估進行比較研究,揭示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英高等教育;教育評估;比較研究
中英高等教育評估的歷史發(fā)展比較
英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英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的發(fā)展與政府和大學的關系變化緊密相關。19世紀之前,英國高校依靠私人捐助和學費維持發(fā)展,保持高度自治狀態(tài);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受德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經驗的影響,政府開始介入高校發(fā)展;一戰(zhàn)爆發(fā)后,英國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更加密切,并于1919年成立了具有世界示范效應的“大學撥款委員會”。該委員會充當政府與高校的中介,政府得以介入高校事務,但高校自治傳統(tǒng)依然保留。20世紀60年代,英國高校數量和學生數量大幅增加,逐步向大眾化發(fā)展,進而使政府對高校的質量監(jiān)控成為必要。在經歷規(guī)范學位證書頒發(fā)之后,1964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全國學位授予委員會(CNAA)。CNAA作為英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以質量保證為運行目的的高等教育組織,成為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確立的標志。但從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完整性看,尚處在初級階段。
20世紀70、80年代,鑒于教育質量的下降以及效率理念的盛行,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制度被逐漸提上日程,以確保高等教育經費的使用更加有效。1983年,英國大學校長和副校長委員會與大學撥款委員會聯(lián)合成立了“學術標準小組”,開始研究大學教育和管理的質量評估,并最終在英國政府的主導下,形成以大學基金委員會(UFC)、多科技術學院與其他學院基金委員會(PCFC)和CNAA為主的“雙軌制”的撥款與質量保證體系。該體系突破了將質量保證僅看作高校內部事務的傳統(tǒng)觀念,其將質量與成本作為高校撥款依據的做法,代表了英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發(fā)展方向。但“雙軌制”造成了高等教育內部的等級分化,不利于公平發(fā)展。為此,英國成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EFC)。HEFC雖非政府組織,但其成立及工作的開展,無疑加強了政府對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影響。此后,英國《繼續(xù)與高等教育法》于1992年頒布實施,正式廢除“雙軌制”,并最終于1997年正式成立了現在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QAA),全面負責英國高等教育的評估和質量保證。QAA成立后,先后頒布了《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框架-6》《學術審核及運行手冊》,并對高校實行審計,繼續(xù)改革學科評價。至此,英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新框架基本建成。
與英國相比,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起步較晚。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研究階段。1983年,我國召開首屆高等教育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對重點高校進行評議,并組織力量對高等教育評估進行研究。隨后,我國先后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印發(fā)《關于開展高等工程教育評估研究和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展高等教育評估工作的試點。1988年,對35所高等工科高校進行評估,檢驗試點工作成果,并提出建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意見與方案。至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頒布時,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的種類和數量都穩(wěn)步上升。
二是探索階段。1994年,我國對1976年以來成立的高校進行了評估工作。截至2000年,共有169所高校參加評估。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頒布,以法律形式明確在我國建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1998年,成立了第一個關于高等教育評估的專業(yè)性國家機構。自2002年以來,教育部將原有三種類別的評估(合格評估、優(yōu)秀評估和隨機性水平評估)合并,統(tǒng)稱為“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出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該方案成為評估的準則。但由于我國多層次辦學的特點,很難使用同一標準。
三是制度化階段。2003年,頒布《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決定2003-2007年五年期間,針對全國592所高校開展一輪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評估,并常態(tài)化執(zhí)行。至2008年完成以五年為一周期的第一輪評估工作。高等教育評估中心的成立、相關專門性教育評估機構的涌現,以及《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評價的若干意見》的印發(fā)等,標志著我國專業(yè)化與制度化的高等教育評估的發(fā)展方向。
中英高等教育評估的主體比較
英國高等教育評估,主要由高校內部評估、政府系統(tǒng)評估和民間監(jiān)督評估組成。其主體分別為高校、政府和民間評估組織機構。高校內部主要由高級管理人員、內部審查委員會、專業(yè)教育評估小組等為主體,進行自我評鑒;政府評估,主要的主體是QAA;民間評估的主體則囊括了許多專業(yè)的媒體評估組織和社會團體,如《泰晤士報》、專業(yè)教育質量評估機構、金融企業(yè)等高校的評估團隊。它們分別參與不同性質的高校評估排名活動。
相比而言,我國高等教育的評估,唯一的主體是政府,自我評估時,高校擔當內部評估的角色。從政府作為評估主體的角度看,其評估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臨時性,即評估專家組沒有專門的組織團體;二是有限性,即專家組成員受自身條件限制而可能導致評估失真;三是從屬性,即教育評估部門負責輔助政府進行評估;四是多樣性,即評估者來源多樣,評估具有多樣性。
中英高等教育評估的程序比較
在英國,為保證高等教育質量,QAA 采取對各個學科進行設置審查的機構,每六年進行一次重點審查。審查高校教育計劃及其學生學習情況的內容包括:辦學的目的內容、教育教學水平及依據等高校自評,高等教育評估專家組對學校進行評鑒后做出客觀合理的評估報告等。審查制度的內容主要是:學校的內部質量水平評估制度、評估體系的使用價值、內部保障系統(tǒng)的運作程度。評估的程序與專業(yè)審查過程基本相同,都有學校內部自身評估、專家組來校評估、作出評估結果等步驟。
此外,QAA 與英國高校等學校教育評估委員會以及其他教育評估機構都會對高校在一定時期內進行評估和復查。學校進行自我評估時,由專業(yè)評估人員與高校專業(yè)評估人員對要審查的內容與本校的教職工、學生探討;最終的年度評審則是要求對其每一個方面進行詳盡的評估審查,然后提交評估報告。英國社會公眾也積極參與到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中來,其參與方式主要有:一是外部評估人員直接對學校進行評估管理;二是特殊群體評估組織及他的特定評鑒機構參與的質量評估;三是由于高校積極樂觀地接受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并主動要求各個民間組織對其進行評鑒,就形成了每年在《泰晤士報》上進行一次高校評估檢測的規(guī)定,該排行榜科學、可信度高、影響力大,是高校接受公眾監(jiān)督的積極性體現。
相比之下,我國高校評估工作由政府直接下達,一般采取以下幾個步驟:一是由教育部確定哪個學校有被評估的資格,被評估學校如有特殊情況,可以申請推遲評估時間;二是接受評估的高校要對自身內部和外部的情況進行詳細的評估分析,并將分析結果以及今后的發(fā)展過程做成評估檢測報告;三是教育部指定專家到學校進行座談研討,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評估報告;四是評估結論形式及公布。評估后由專業(yè)評審人員對做出的報告復查,提審最終結果,及時報送國家相關的評估管理機構,對其進行公開發(fā)表。因此,評估工作是以自評為依據。自評工作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過程,即選擇有資格進行評估的高校并派遣專家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專家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對學校的各個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對學校的改革提出建議;專家組考察后一年內,學校根據專家意見和自身條件實施改革。
從某種程度上說,自我評鑒質量水平的高低是影響評估工作總體質量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評估的過程中,政府、專家組以及學校自身都發(fā)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政府及其下設相關部門根據信息篩選學校;高校對自身的內部情況(學校教育水平、師資水平、學生能力、優(yōu)勢特色)進行客觀的評價;專家組則進一步對學校的信息數據進行評鑒,綜合比對作出評估結論,然后把需整改的問題反饋給學校。
對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的啟示意義
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發(fā)展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政府、高校、社會三方權力博弈與分配的問題。英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由于歷經較長時間的歷史發(fā)展,其在評估機構的設立、評估主體的多元化、評估程序的規(guī)范化相對較為完善;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發(fā)展雖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同時,也存在統(tǒng)一的標準難以適用多層次辦學局面、評估主體單一、高校自我評估難以保證質量等突出問題。
一是建立符合本國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評估制度。在發(fā)展歷程中,英國政府曾經有過一段時期并沒有完全按照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來建立評估制度,復雜的高校自我評估制度因不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而受到了大眾的反對,被強制廢除。其啟示是:高等教育評估不可以違背客觀規(guī)律,不可受到任何經濟或強權的影響。例如:“雙軌制”造成的高校等級分化和民眾受教育不公平的問題。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迅速,已由精英化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而且具有行政色彩濃厚、多層次辦學等特點,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建立與發(fā)展要符合自己的國情、遵循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以避免英國走過的彎路,即強化和固化高校的等級分化、教育不公平,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效果。
二是建立多層次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政府和高校在英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分工協(xié)作、相互配合,組成了雙重評估體系;社會各個評估機構也不斷加入到教育評估工作中來;將評估結果進行整合并公開。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是在政府的領導與管理下進行的,政府是評估活動的唯一主體。政府對評估工作擁有絕對的領導權,社會和高校在教育評估中還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應借鑒英國教育評估制度的經驗,減少政府對高等教育評估工作的直接參與,政府將主要目標放在加強評估指標制定的層次性和多樣性上,以適應高等教育發(fā)展層次性和多樣性特點。
三是加強高等教育評估的競爭機制。在英國,科研水平越高的高校,得到的資金補助就越多;反之,科研水平越低的高校,政府及社會各界所提供的經費越少。這充分體現了英國高等教育評估工作強烈的競爭機制,并且撥款的范圍在逐漸擴大。這就迫使學校將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放在學科建設和科研質量上。我國高校能否接受財政支持與其教育質量評估的結果聯(lián)系不大,不利于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應借鑒英國教育評估工作的競爭機制,實行教育質量水平與政府財政支持程度與范圍相掛鉤的方式,以此來提高我國在高等教育評估工作時的競爭意識,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使我國高等教育評估與國際接軌。
參考文獻:
[1]姚云,王魚瓊.當代英國高等教育評估歷史與制度[J].大學(學術版),2011(8).
[2]武文雯.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3]QAA.[EB/OL].[2010-10-15].http://www.qaa.ac.uk/reviews/institutionalaudit/handbook2006/default.asp#p2.
[4]蔣家瓊,姚利民,游柱然. 英國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組織體系及啟示[J]. 比較教育研究, 2010(1):43.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