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清
【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語文課要姓“語”,語文課堂要上出語文味,真正回歸語文教學本體。
【關鍵詞】 讀 品 探 寫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1-008-01
0
我曾瀏覽過一篇文章,里面介紹了著名女作家茹志娟。據(jù)說她的家中掛著一張條幅,上面寫有“煮書”兩個大字。旁人問及,茹志娟說:“書,光看是不行的,看個故事情節(jié),等于囫圇吞棗,應該精讀。然而精讀還不夠,進而要‘煮。”我深受啟發(fā),我們的語文課也應該引領學生把課文煮熟、煮透、煮香,從中讓學生品嘗到這濃濃的“語文味”。那么,如何讓語文課“煮”出醇香的語文味來呢?
一、瑯瑯書聲,讀出語文味
“煮”出醇香的語文味首先表現(xiàn)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上。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币龅竭@些,必須注重讀書。讀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敝挥小笆熳x”才會“精思”。在瑯瑯書聲中,學生會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瑯瑯書聲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和再現(xiàn)作品的情思美感,還能體驗語言的節(jié)奏感、音韻感。學生在文本的感染、引領、誘發(fā)下,與作者同悲共喜,“語文味”也在學生的瑯瑯書聲中越煮越香。
二、嚼詞析句,品出語文味
語文課堂有了品詞析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鑒賞;課堂才不會顯得浮華、淺?。粚W生才能更好地品出味道來,才會體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傳神點,通過討論,咬文嚼字,品詞析句,激活思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無窮魅力與韻味!如教學古詩《泊船瓜洲》,我在學生理解詩意,賞析詩句時,問:“這首詩哪個字用得好?學生說:“‘綠字用得真是絕妙!”我又問:“這句詩中,這個‘綠可以換成哪些詞?”學生說可以換成“到、吹、過、來、刮、入、滿……”并一一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又追問:“為什么詩人單單鐘情這個‘綠字?是他沒有想到嗎?”學生沉思片刻,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幾對同學辯論得十分激烈)。這樣通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交流、對比分析、碰撞思維,學生最終懂得“到、吹、過、來、刮、入、滿……”這些詞只寫出風的動態(tài)而已。而‘綠字不僅寫出春風的動態(tài)之感,還寫出了顏色的變化之美,仿佛在人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春風潤綠江南的動態(tài)畫面,充滿了盎然的生機……語文味就在嚼詞析句中“煮”了出來。
三、挖掘細節(jié),探出語文味
文本的細節(jié)是直觀的,細膩的,感人的,發(fā)人深省而又耐人尋味的。我們必須善于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動人心的情感點,也就是文本中的唯美細節(jié),找準支撐點,感動自己,進而感動學生。如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這一課時,抓住“紋絲不動”一詞來來進行深挖細掘,我問:“課文中的哪個詞語最能反映邱少云這位英雄的獨特形象?”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和討論,知道“紋絲不動”這個詞最能體現(xiàn)邱少云獨特的英雄形象。我又問:“你是從哪里讀懂邱少云必須‘紋絲不動的?學生通過再讀課文、討論,分別從原因、后果、結果的角度分析出讀懂了邱少云為什么要“紋絲不動”——為了整個班,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這個偉大的戰(zhàn)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fā)出一聲呻吟?!蓖ㄟ^感悟,品味出了英雄的獨特形象。更深刻地領悟到文章要表達的情感。
四、巧插練筆,寫出語文味
一篇文章學到有味時,文章的情感就會上升為自己的情感,這時自然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吐不快,不寫不快。這時就是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發(fā)揮想象去填補它的“空白”,豐富當時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的大好時機。如《西門豹》一文第10——12自然段,寫了西門豹用計懲治巫婆和官紳頭子的經過。其中懲治其他巫婆和官紳的場面在學生腦海里的形象是空白的,教學中可設計寫話訓練:①西門豹接著會怎樣懲治其他巫婆和官紳?②那些巫婆和官紳會怎樣磕頭求饒?③岸上看他懲治官紳和巫婆的老百姓會有什么神情、舉動、議論?這一填補,使空白中隱含的東西具體化、深刻化,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領悟;通過填補,那個妙趣無窮的場面躍然紙上,讓學生感受到西門豹用計懲治首惡分子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學生的語言得以運用,情感得以表達,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語文味就是這么“煮”出來了。
濃濃的“語文味”如高山流水,春雨纏綿,姹紫嫣紅,自然流放。蘇軾曾曰:“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笔堑?,讀書能使人知識豐富,“煮書”更能使人睿智豁達。讓我們語文教師都成為一盞指路明燈,引領學生煮出語文味,讓學生在“煮書”中飽蘸深情,體驗語言美、意象美、情境美,獲取信心、力量、勇氣……讓語文課堂在“煮書”中飄灑出各種醇香語文味。
[ 參 考 文 獻 ]
[1]《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
[2]程少堂《語文味: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新起點》2003年7月16日.
[3]讓“失落”的訓練理性回歸.吳文奇《小學語文教師》2006、5月.
[4]《好課三味》王菘舟.http://blog.tom.com/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