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杰
【摘要】 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fā)展,而人文環(huán)境跟不上發(fā)展的步伐,出現(xiàn)了倒退的現(xiàn)象。過于功利的社會現(xiàn)實,導致以“90后”為主體的中學生人文素質嚴重缺失的現(xiàn)象己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教育者認為在學科教育中滲透人文教學已經(jīng)是迫在眉睫。那么,作為高中生的基礎學科之一的物理學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滲透,提高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呢?本文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以期拋磚引玉,與各位同仁商榷。
【關鍵詞】 高中物理教學 人文精神 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1-011-01
0
隨著新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能適應新時代的教學要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轉變觀念,尋找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物理教學中,我們不僅教授學生物理知識,更需要在學科教學中體現(xiàn)人的價值,彰顯人在學科發(fā)展中的作用,這就是學科中的人文教育。高中階段是學生發(fā)展的關鍵時候,如果在學科教學中,我們教授的內(nèi)容,只見知識,不見人,那么學生自然無法體會人在學科發(fā)展中體現(xiàn)的作用,忽略人在學科建設和發(fā)展中作出的巨大貢獻。這是不可取的,任何學科忽略人的存在,都是有缺陷的學科,任何缺乏人文精神的學科,都不能成其為學科。這樣的學科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自然就不是合格的人才。因此,學科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基于高中物理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一、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為教師,每個人都接受過國民教育,但時代在發(fā)展,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作為教育工作的執(zhí)行者、先鋒兵,我們有責任從自身做起,不斷吸引新東西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擔負起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加強閱讀是最好的辦法。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散見于書籍之中,加強閱讀,可以從書中不斷汲取營養(yǎng),熏陶自己的思想境界,拓展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人生格局。
二、在新課導入中滲透人文精神
物理學科知識的傳授,少不了物理學史的介紹,物理學上每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人類的發(fā)展都起到了推動作用。而這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研究過程,其實就是物理學家的創(chuàng)造史、奮斗史,了解這些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就會彰顯科學家們的人文情懷。他們的每一項發(fā)明最初的出發(fā)點一般都是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而進行的。因此,物理學科中這些科學家就是一筆豐富的人文精神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自然會達到人文精神熏陶的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在新課導入部分,就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學史的介紹時,進行人文精神滲透。如介紹錢學森的故事、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鐳的過程等,這些故事可以感染好多的,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在課堂教學時滲透人文精神
物理課堂教學是傳授物理知識的載體,也是滲透人文精神的主要陣地。因此,在課前,我們必須吃透教材,認真挖掘物理教材中所包含有“人文精神”的素材,把物理教材當作滲透人文精神的主要載體。只要我們認真思考,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養(yǎng)還是非常充足的。如:我們在教學“磁現(xiàn)象”時就可以聯(lián)系中國的四大發(fā)展之一的指南針。指南針的發(fā)明為世界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這個事例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比較等量異種電荷電場線分布與條形磁鐵以及通電螺線管的磁感線分布的異同,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對稱美、自然美;通過光的波粒二象性,引申到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讓學生了解愛因斯坦的事跡,感受他的人格魅力等等。教師始終要明白,單純對學生傳授某一知識對于學生一生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滲透,那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在物理教師在使用教材時,不僅僅局限于對知識點的準備,更需要對教材中的人文精神進行充分挖掘,達到真正利用教材的目的。
四、人文精神在物理實驗中的滲透
物理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它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強,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學時離不開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時,可以結合實驗的形成過程,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滲透??梢韵忍岢鰡栴},然后分析問題,最后在探究過程中解決問題。如《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一)對于物體的運動形式我們都學過哪些?
(二)這些運動形式的公式都是什么?
(三)思考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這樣設置問題的主要目的在于“溫故知新”,同時為新授課作好準備。這個知識點的教學不能不提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他亞利思多德當當年在提出兩種不同材質的球體不同時落地的看法,后來的科學家伽利略提出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看法,那么他們的觀點,在今天是否正確呢?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自由落體運動。先讓學生看書,進行思考討論,最后通過實驗來進行論證。同學們在探究過程中,自然會得到這個探究的結果。我們在這個教學過程了,自然引入了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當年實驗的有關情境,特別需要了解伽利略科學家當年為這個實驗所承受的壓力。讓學生明白,每個科學實驗的結果背后都有科學家在背景的艱辛付出,要想取得科學的研究成果,必須要有承受壓力的思想準備。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學科是為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奠基性學科,高中階段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既要給學生傳授基本的物理知識,更要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奠基,這既是國家新課改的要求,也是作為教師職業(yè)所必須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