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琴
那一天,我突然接到原單位領導來電,為慶祝單位成立60周年,意欲讓我撰文。我聽領導言辭懇切,也就沒有推辭。
老伴聞聽此事,為我捏了一把汗。我隔三差五地要去托老院看望年近期頤的婆婆;每天早出晚歸去小兒子家照料才八九個月大的小孫女,還經(jīng)常眼疾發(fā)作。但他知道我脾氣倔,認定了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不得不說了句“古稀之年老黃忠”,贊揚乎?揶揄乎?我都沒放在心上。
說實在話,年齡不饒人啊,人腦非電腦,記憶力再強,如果僅憑頭腦中儲存的片段零碎,寫一篇跨度長達60年、彰顯單位特色亮點的文字,談何容易。
焦裕祿說過,“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親自實踐,掌握第一手資料。平日里,我有積累資料的喜好,看到愛不釋手的,或剪貼,或筆錄,或下載,忙得不亦樂乎。單位現(xiàn)有文字資料若干,下載、整理,仔仔細細反復研讀,費時多多。還得上網(wǎng)學習同類單位的介紹方法,獲取靈感。
前幾年,我有幸參與了省地方志某卷的撰稿,收集了一大摞文字、圖片資料。這些寶貝疙瘩,書櫥放不下,就捆捆扎扎,堆放到條凳上、床底下。兒孫們回家,意欲替我“斷舍離”,作為廢品處理掉,我哪里舍得!這一回,可真是派上了大用場。這讓我想起了民諺:“窮講究,富邋遢?!笔朗码y料,誰成想,塵封已久的故紙堆,也會有重見天日、發(fā)光發(fā)熱時。
說實在話,有部分現(xiàn)成資料可供參考,重新撰文,充其量不過是提煉、補充、組合、編輯而已。從文體、內(nèi)容、框架結構到語言是否規(guī)范,都得仔細推敲。初稿形成了,有時為了某個細節(jié),如小標題之類,還得反復斟酌、比對,不厭其煩。
老是擔心來不及交稿,會誤了喜慶大事。而一些資料的選取,某些重要數(shù)據(jù)的核對,都頗費周折。遇到重要素材,拿捏不準的,不得不去電向相關部門求證核實,不像退休前,辦公樓內(nèi)隨便走走,即可面對面交流。時間緊,心理壓力特別大。老伴看到我一天到晚趴在電腦桌前,心疼不已:“都快半夜了,明天再說吧?!?/p>
按理說,都70歲的人了,什么世面沒見過,寵辱不驚的,心理承受能力特棒,而我卻不然。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說的是守規(guī)矩不逾權。退休賦閑,為原單位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當與“謀其政”無關,問題是,原單位才俊濟濟,給年輕人壓壓擔子,未必不是好事。你發(fā)揮余熱了,難免有越俎代庖之嫌。
就這樣,我在矛盾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下,經(jīng)過一個多星期的耕耘勞作,寫成了5000多字的初稿,后又幾經(jīng)修改潤色,終于心懷忐忑地提前交了卷,如釋重負。
當拿到刊發(fā)有我文字的紙媒時,我竊喜。畢竟,它不只是我為單位華誕獻上的一份微薄之禮,更傾注了我的心血,飽含著一個7旬老人對原單位的深情厚誼。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