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詩歌解讀:
此詩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30課《詩四首》中的第四首,它是一首七律,整首詩中,最后一個“悲”字,就透漏出詩人的感情基調(diào)。
首聯(lián)“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為寫景句,第一句道出岳陽樓所處的位置:在洞庭湖的東面,長江的西面,一東一西確定了岳陽樓的確切位置。第二句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不動”顯示沒有生氣,“遲”為“緩慢”,亦為沒有生氣,這種靜而沒有生氣的景,尤其是夕陽,道出陳與義的漂泊生涯,悲從心中出,悲從景中現(xiàn)。
頷聯(lián)“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作者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岳陽樓。由靖康恥聯(lián)想到戰(zhàn)火紛飛的三國,懷古傷今,面對湖光山色的岳陽樓,無欣賞之心,愁緒滿懷,徘徊不已。一個“暮”字道出國家的前途,自己的命運,與“夕陽遲”相互照應。
頸聯(lián)“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睘殛P(guān)鍵句,此句一出,背景全部展現(xiàn),“萬里”“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表現(xiàn)了他背井離鄉(xiāng)、漂泊不定的生涯?!熬缚抵儭睍r,詩人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jiān)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顛沛流離,避難到了襄陽、湖南、嶺南等地,歷時多年,行程萬里。
尾聯(lián)“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局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jīng)風霜的自我寫照,一個“悲”字,讓詩的情感全出。
教學設計:
一、導入:岳飛的《滿江紅》。
學生齊讀或者齊誦,道出讀此詞的情感,營造課堂氣氛。引入陳與義的詩《登岳陽樓(其一)》。
二、讀一讀。
屏顯:全詩。生讀、師讀、生齊讀、配樂讀。
三、解一解。
1.說一說:理解詩歌。學生根據(jù)自己擁有的材料和書本提供的注釋,自己說一說對詩的理解。
師在學生說的過程中給予提示:詩中有一個能夠準確表達作者情感的關(guān)鍵詞是什么?學生閱讀、尋找之后,教師明確:悲!
教師:“悲”字,從詩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生分析后,師指導:悲從繪景中來(首聯(lián)、頷聯(lián)),悲從敘事、抒情中來(頸聯(lián)、尾聯(lián))。
2.聯(lián)一聯(lián):“登高”文化。
讓我們來欣賞“登高”詩: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依重陽舊俗,聚文化之會。王勃《滕王閣序》
贊游覽之美,敘賞景之樂。杜甫《望岳》
悲羈旅流離,抒思鄉(xiāng)懷親。崔顥《黃鶴樓》
哀人生苦短,書不舍之情。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嘆時事動蕩,表壯志難酬。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獨登高處,排遣憂傷情懷。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高”文化:“登高”有時就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生活的再發(fā)現(xiàn),感情的閘門在一霎那間突然被打開,宇宙、人生、國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樂競相涌來。可以說,正是因為文人廣泛參與“登高”,才提升了“登高”的境界,豐富了“登高”的文化內(nèi)涵。
四、誦一誦,背誦全詩。
五、課外讀誦陳與義的另外一首詩《登岳陽樓(其二)》。
登岳陽樓(其二)/陳與義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余宏輝,安徽合肥市經(jīng)開區(qū)第八十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