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文
(杭州文瀾中學,浙江 杭州 310015)
小說閱讀怎樣考
潘素文
(杭州文瀾中學,浙江 杭州 310015)
閱讀測評作為閱讀教學的終端調(diào)控,對促進閱讀教學改革意義重大。小說閱讀試題的命制應加強文體意識,抓住文本特質(zhì),緊扣教學脈搏,更多地考查小說解讀方式。
小說閱讀;閱讀測評;命題研究
閱讀測評與閱讀教學相依相存,“小說閱讀怎樣考”得從“小說教學教什么”談起。近年,關于小說教學教什么,專家學者、教學一線正不遺余力地開展理論研究和課堂實踐。在理論引領下,小說教學內(nèi)容得以明朗化,小說教學的低效或無效問題得到很大改善。小說教學的改革必將引起作為終端調(diào)控的小說閱讀命題的改革。那么,“小說閱讀怎樣考”才能有效訓練與考查學生的小說閱讀能力,切實推進小說教學的改革呢?筆者選用《讀者》2016年第12期中的《禮物》一文為九年級上冊學生命制試題,下面以此為例闡述小說閱讀命題的若干思考。
試題命制如下:
1.下列表述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這篇小說以“禮物”為線索展開情節(jié),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阿諾德的情感也隨之變化,由原來的懊惱別扭變?yōu)樾老才d奮、慶幸坦然直至自信期待。
B.小說以第三人稱敘述,有助于全方位展現(xiàn)阿諾德的心理、動作、所見所聞及紅衣女人的神態(tài)、動作等,從而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
C.畫橫線句中的“面帶微笑”,寫出了阿諾德的禮貌,也表現(xiàn)他對自己故意碰到紅衣女人提包偷拿小瓶子的歉意。
D.第(8)段運用了插敘,交代了阿諾德急于去探望伯吉斯先生,敵視史迪威的原因,也是下文他糾結送什么禮物,最終鋌而走險偷“威士忌酒”的小瓶子的心理動因。
2.品味下列句子,結合語境回答括號里的問題。(4分)
(1)他趕緊喝了杯茶,便匆匆地朝醫(yī)院奔去。(品味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2)此時,他的面孔就像那串葡萄一樣,看起來總覺得有點別扭。(此時的阿諾德為什么感到“別扭”?)
3.第(6)(10)段寫“紅衣女人”分別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4.這個故事的結尾令人印象深刻,簡要賞析這篇小說結尾的妙處。(5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七至九年級學生“能夠區(qū)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所以,語文閱讀教學歷來的主張是“依體而教”,要求教師要有文體意識,能依據(jù)文本特質(zhì)確定教學內(nèi)容。同樣,作為閱讀教學延伸的閱讀測評也應該“依體而考”。優(yōu)秀的閱讀試題必定是緊扣文體特征,能抓住文本特質(zhì)的。在研讀小說閱讀的許多試題后,筆者發(fā)現(xiàn),小說閱讀試題的命制要避免出現(xiàn)以下問題:
一是非小說的小說閱讀測評,命題缺乏文體意識,小說閱讀命題與散文閱讀命題區(qū)別不大。如:
1.開頭第一段對安娜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這樣寫有何用意?
2.安娜的“非洲感覺”具體指怎樣的感覺?看到和聽到的實際情況又如何?
3.安娜的困惑與喬什夫的不解分別是什么?
4.有人認為,將小說標題改為“陰暗的非洲”更加合適。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分別從內(nèi)容、結構兩個方面談談你的理由。
從文本體式來看,這4道題的文體特征不是很明顯,這類型試題也可以在散文中出現(xiàn),所以它無助于培養(yǎng)或評價學生對小說這一文體的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
二是類型化的小說閱讀測評。每一篇小說都有自己的文本體式,都有自己區(qū)別于其他類型的小說或其他單篇小說的獨特的地方與價值。如《變色龍》的人物話語模式,《孔乙己》的敘述視角等都是“這一篇”小說的獨特之處與獨特價值。小說閱讀命題應該針對這些獨特之處與獨特價值來命題?!抖Y物》中的第4題正是基于上述思考而命制的。
【相關原文】
(14)阿諾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伯吉斯先生接到自己禮物時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副神情。他想,肯定會比面對史迪威的要好。你看他,就提了那么一串灰不溜秋的葡萄!
(15)想到這兒,阿諾德充滿信心、充滿期待地走進了病房。
(16)過了幾分鐘,紅衣女人坐在樓下病房的一個小隔間里。她在手提包里不停地翻著,臉上流露出一種疑惑的神情。
(17)“非常抱歉,”她說道,“我記得出門的時候自己是帶著的。”
(18)“別著急?!弊o士安慰道,“你可以去再接一份。記住,要采用中段尿樣。廁所就在那邊?!?/p>
《禮物》的煞尾是整篇小說的亮色,它和莫泊桑的《項鏈》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最后一次搖擺是所有情節(jié)搖擺中最漂亮的一次搖擺。“在作品的最后一剎那,情節(jié)出現(xiàn)了陡轉(zhuǎn)。我們在陡轉(zhuǎn)之處猶如看到了噴射的亮光——思想的智慧的亮光?!盵1]在讀者欲沿著既定的線路走下去,想象阿諾德得到上司青睞的情景時,情節(jié)運行的方向卻出人意料地改變了。阿諾德處心積慮偷的“威士忌酒”居然是紅衣女人的尿樣,幽默詼諧,令人啼笑皆非。這不得不引起讀者另一番令人捧腹的想象,將小說情節(jié)推向最高潮,深化了小說主題。這道題的設計正是對文本的獨特和價值的敏感度的考查,又是對小說結尾藝術的鑒賞能力的考查。
測評歷來是教學的指揮棒,考什么即會教什么,教什么也理應考什么。但現(xiàn)實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考試與教學內(nèi)容相剝離的現(xiàn)象?!皽y評與教學合一”,即考試內(nèi)容要與教學內(nèi)容同步、相符。比如筆者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以下簡稱“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故鄉(xiāng)》《孤獨之旅》《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中,將人物話語模式、敘述視角、風景的象征與意義等作為小說的教學內(nèi)容,因此,急需相關的閱讀試題加以鞏固訓練以達成教學目標,但現(xiàn)有資料中根本沒有與之匹配的試題。筆者在《禮物》第1題的命制中作了這方面的嘗試:B項就是從敘述視角來命制的,考查學生對全知敘述視角的理解;C項考查學生對小說細節(jié)描寫作用的理解,“面帶微笑”,其實寫出了阿諾德的掩飾自己和得手的竊喜,絕非有禮貌,更不是表達對故意碰到紅衣女人提包偷拿小瓶子的歉意。
“依序而考”的意思是,不同年級的小說閱讀命題應該有年級梯度。八年級學生接觸的小說篇目不多,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的小說篇目僅僅有《蘆花蕩》和《臺階》。而九年級上冊有專門的小說單元,通過《故鄉(xiāng)》《孤獨之旅》《我的叔叔于勒》等課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接觸到人物話語模式、風景的作用、敘述視角等小說技巧,因此,就小說閱讀知識點來說,八上與九上必須要區(qū)分梯度。
呈現(xiàn)怎樣的梯度取決于文本特質(zhì)和學情。從文本角度來看,李沖鋒認為:“文本世界由表達方式、表達對象、表達意圖三個方面構成。在一個文本里,作者會通過語詞、句式、語氣、結構、修辭、視角、細節(jié)、手法等去講這事,我們把這些統(tǒng)稱為表達方式。作者所直接描寫、刻畫的內(nèi)容,人物、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我們統(tǒng)稱之為表達對象。作者通過表達方式和表達對象所要表達的意圖或主題,統(tǒng)稱之為表現(xiàn)意圖?!盵2]所以,八上小說閱讀的命題可以稍側重于小說表達對象層面的考查,如小說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情節(jié)梳理等,以此培養(yǎng)、評價學生整體感知、理解概括的能力;九上小說閱讀的命題可更多地從表達方式、表達意圖上去考查,如話語模式、敘述角度、敘事節(jié)奏等。從學情角度來看,命題應該從學生的小說學習情況出發(fā),將學習梯度融入試題,呈現(xiàn)螺旋上升的小說知識體系?!耙佬蚨肌庇兄谘驖u進地培養(yǎng)學生小說閱讀理解與鑒賞的能力,促使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
讀懂一篇小說需要借助作者寫作的表達方式。所以,考查學生是否真正讀懂了小說,或培養(yǎng)學生的小說解讀能力,測評的落點應在表達方式上。審視當前的試題命制狀況,正如當前的小說教學一樣,始終停留于小說三要素及小說的主題意義等方面,如“寫了哪幾件事情”“××場景在文中有怎樣的作用”“請結合文章分析××這一人物形象”。這些考查內(nèi)容屬于小說表達對象層面,不是說不應該考,而是不應該只考到表達對象、表達意圖為止,而應該重視表達方式的考查,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小說解讀能力。《禮物》中的4道題,第1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線索、敘述視角、插敘,第2題是語詞、細節(jié),第3題是小說情節(jié)搖擺的技巧,如鋪墊、伏筆等。這些題目考查學生對小說文體知識的掌握,側重表達方式的考查,引導考生從這些文體知識入手解讀文本。特別是第3題,與此相關的原文片段及參考答案如下:
【原文片段】
(6)……在他的旁邊,一位穿紅色外套、身材高大的女人正和一個朋友交談著。她的手提包敞開著,就放在她身邊的座位上。里面的東西阿諾德看得一清二楚,在一堆婦女日常用品中間夾著一個小瓶子,一個裝威士忌酒的小瓶子!
(10)紅衣女人還坐在那里和朋友交談著。她在詳細地講述著自己的家族病史。
【參考答案】
第(6)段重點寫了紅衣女人手提包里裝“威士忌酒”的小瓶子,表現(xiàn)了阿諾德想到買威士忌作為探望伯吉斯先生的禮物時的欣喜心情,為下文阿諾德偷裝“威士忌酒”的小瓶子作鋪墊。
第(10)段,從內(nèi)容上說,寫紅衣女人還在和朋友詳細交談著,使下文阿諾德故意碰女人的手提包,趁亂偷拿走裝“威士忌酒”的小瓶子的情節(jié)更為緊湊自然,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或者從結構上說,寫紅衣女人還在和朋友詳細交談著,為阿諾德偷瓶子提供了環(huán)境條件(有機可乘),紅衣女人詳細講述家庭病史,為下文小瓶子里裝的不是“威士忌酒”而是尿樣埋下伏筆。
這篇小說的情節(jié)運行很有特色,紅衣女人的出現(xiàn)使情節(jié)更加豐富,鋪墊、伏筆等小說表達技巧又使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波三折。所以分析紅衣女人既考查學生分析情節(jié)運行藝術的能力,又訓練學生的小說解讀能力。答這道題時,學生必須動用小說本體知識庫存,如果平時小說教學落實了敘述視角、插敘、情節(jié)運行等知識,則答題儲備豐富,拈來即可,反之則會捉襟見肘。
測評是教學的指揮棒。試想,如果小說閱讀測評中能加強文體意識,抓住文本特質(zhì),緊扣教學脈搏,更多地考查小說解讀方式,那么小說教學的套路化現(xiàn)象也將逐漸消除,小說教學課堂的實效也將隨之提高,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小說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也將得到真正提高。這也正是討論“小說閱讀怎樣考”的真正意義。
[1]曹文軒.小說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256.
[2]王榮生.小說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93.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