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花蓮
初中生物實驗中隱性教學資源的挖掘和利用
申花蓮
在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忽視了很多的隱藏性資源,如果將其充分利用,能夠有效地提高實驗的質量和效率。生物實驗都是基于生物的基礎知的,因此,老師在實驗課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基礎知識出發(fā),發(fā)散思維,擴大觀察力和想象力,這樣不僅能夠深化學生的理論知識,還能對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型設計。
1.實驗對象的轉變
要想將傳統(tǒng)固定的實驗形式變得開放化,就要打破傳統(tǒng)模式的束縛,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創(chuàng)新型設計。例如,可以對實驗的對象進行適當?shù)淖兓T趯Α坝^察花的結構”這一實驗進行學習時,老師可以拋開書本的要求,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設計來進行材料準備,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方便帶來合適的花朵進行觀察,生活中常見的菊花、月季和玫瑰等都可以作為本節(jié)實驗課觀察的對象。這樣的實驗方式,學生不僅能夠互相觀察同學帶來的花朵,對不同花的結構有所了解,發(fā)現(xiàn)其中的異同點,學生對生物知識的了解范圍也會不斷擴大。再比如,在學習“觀察種子結構”這一實驗中,學生能根據(jù)喜好選擇不同的種子進行觀察對比,發(fā)現(xiàn)雙子葉種子與單子葉種子的區(qū)別。不管怎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只要能夠在實驗中獲得一定的學習成果和知識,都可以在實驗課中采納。
2.實驗步驟的轉變
除了對實驗的對象進行一定的改變,通過改變實驗的步驟來挖掘隱性資源也是有效的方式。學生只要明確該實驗的目的以及相關要求,可以通過分組討論或其他方式進行實驗步驟的設計,老師再對其可行性進行分析,能達成最終的實驗效果,都可以在實驗中實施。例如,在學習“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這一實驗時,學生就可以對實驗過程進行不同的設計,當然,由于實驗步驟和方式的不同,實驗的結果也會有差異,老師是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分析,使得實驗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開放性實驗不必要求實驗的結果與書本上一致,學生通過不同的實驗,能夠對實驗的現(xiàn)象和原理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深度的思考和分析,這樣有利于學生提高思維的活躍度,對生物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
生物這門學科的知識和現(xiàn)象都是來源于生活,只要善加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都有可利用的實驗材料。在對實驗研究的課題進行選擇時,要適應不同學生的特點。特別是新課改之后,我國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老師要與學生之間多交流,多互動。在實驗的選題上,老師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善于發(fā)現(xiàn)和總結,實驗的材料就會很容易在生活中獲得。例如,在學習“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這一實驗時,實驗中就會用到生活中常見的洋蔥,還可以利用紙板和凡士林等材料來制作空氣塵埃測定板。學習“探究關于垃圾種類的降解”這一實驗,學生可以利用生活中廢棄的塑料瓶或花盆等來對可以進行自然降解的垃圾種類的探究。
初中生物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進行基本的實驗操作,通過實驗中的動手實踐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同時獲得思維的啟發(f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由于初中生才開始進行生物實驗,因此對實驗的器材使用和操作還不是很熟悉,再加上初中生的好奇心很強,在實驗中就難免造成材料的損壞,但是如果老師能夠正確引導,合理利用實驗中的錯誤材料,同樣也能夠得到正確的實驗結論,還有可能獲得其他的收獲。例如,在學習“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中,學生在實驗中將自己的頭發(fā)和完整的洋蔥鱗片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進行觀察,就很有可能在視鏡中看不到任何結果,這時,老師就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實驗的材料規(guī)格進行確認,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結論: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的材料的要求是要薄而透。
再比如,在進行“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這一實驗時,教材中的實驗要求是:在試管中放入實驗材料后,再將試管分別放進37℃的水預熱,一段時間后將試管取出,滴加2滴左右的碘液,對試管進行觀察和記錄。如果學生沒有按照實驗的要求,或者在操作的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先在試管中滴加碘液,再向其中加入實驗材料,同樣也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在實驗中出現(xiàn)錯誤,老師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就像在這個實驗,學生可以根據(jù)試管中顏色的變化將水加熱的時間進行合理控制。老師要靈活處理實驗中學生的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提高對生物實驗的興趣,同時豐富知識技能。
(作者單位:河北涉縣天津鐵廠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