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刊》2016年總目錄
第一期
文化視點 “思想不老”: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111歲華誕賀壽專題
《語文書簡》(周有光與蘇培成通信集) 前言/蘇培成/1
周有光新思維給我們的啟示/楊善準/7
高處不勝寒/葉芳/19
記周有光先生/周素子/27
周有光是香港推廣拼音文化教育的引領者/熊懷苑/31
中國現(xiàn)代化:一以貫之的追求——讀《周有光百年口述》/王辛/36
觀察與評論
路的遐思/周溯源/44
略論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的“積極辦刊”/曲彥斌/49
[學林人物]2015年學林人物回顧/52
辨風正俗
大理蓮池會的起源與文化價值/李成龍/56
文山壯族文化傳承及其發(fā)展變遷/李錦發(fā)/59
蘭納喪葬習俗/李小梅/62
文學評論
白璧德文學批評談/黃淳/64
當代中國少女文本“瑪麗蘇”現(xiàn)象的意識形態(tài)剖析/孫穎睿、史萌/70
小說美感與作家生活經(jīng)驗之關系/李昭明/74
《長恨歌》歷史敘事中的個體意識/丁曉瑩/76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維特形象分析/郭曉琳/79
朗費羅《我逝去的青春》解讀/孔麗芳/81
傳統(tǒng)文化
傳統(tǒng)文化療法對中國本土化心理治療的啟示/吳欣、李洋、王福順/85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及措施/鐘婧/90
文化與教育
面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文化資源整合研究/高淑蓮、劉孝文、史瑞軍/93
未成年人閱讀推廣與圖書館特色服務/鄭之敏/96
四川省留守學生之家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張永、辛勇/99
職業(yè)院校中開展“中國夢”教育的路徑研究/李春赫/104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邊疆民族地區(qū)文化建設/余昊東/106
民辦高?;鶎狱h組織的統(tǒng)戰(zhàn)創(chuàng)新策略/范成博/108
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度的思考/宋琦琳/110
征地拆遷領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王明芳/112
加強護理專業(yè)教師科研能力的探討/向俊蓓/116
大學文化
強化大學生的“三種意識”和“一種精神”/唐田田/118
高校學生社團新浪微博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研究——以江蘇師范大學學生社團為例/姜云峰、李鴻妹/120
基于慕課的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實踐研究/杜晨陽/123
“慕課”對中國大學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挑戰(zhàn)及其對策/楊圣/127
三位一體的高校廉政風險預警防控機制研究/孟令虎/131
文化哲學
人與自然關系的當代反思/周樹智/133
科學技術哲學視域下網(wǎng)絡文學的發(fā)展/張玉玉/137
《新約》“四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受洗的文本詮釋/唐際威/139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基于旅游體驗的晉祠旅游紀念品開發(fā)策略探討/張琰/148
論如何激活我國大眾文化消費潛力/徐望/153
甌越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傳承與發(fā)展/任東升/160
語言與文化
由組合關系看歧義現(xiàn)象/朱繪錦/163
基于語料庫對國情咨文和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的批評性話語分析/孫紅巖/166
英漢詩歌翻譯中的意境美/廖錦鳳/169
論《豐乳肥臀》英譯本中譯者創(chuàng)造性叛逆/陶惟、劉彩虹/171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侗族風雨橋建造儀式——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吉風雨橋建造為例/劉洪波/174
營口地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可持續(xù)性研究/宋艷欣/178
鄭州商城遺址保護思路探析/張紅櫻、范楊/180
新時期賀州市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郭建軍/183
文史論苑
論《詩經(jīng)》雅、頌中的文王之德/榮欣/186
《詩經(jīng)》中的孝道精神/翟婷婷/189
《飲馬長城窟行》本辭考/蒲帥/192
孟稱舜《嬌紅記》的三重悲劇/楊婧/195
殷人之天帝觀與王權意識的發(fā)展/李莉/199
文學與政治的變奏——林芙美子的中國體驗與認知/曾婷婷/202
論王光祈的外交新思維/廖勇/206
十九世紀末俄國遠東外交政策嬗變原因探析/周歡/214
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及其對中國婦女解放的啟示/宋冬鑫/216
遜清小朝廷大火與溥儀驅(qū)逐太監(jiān)/范鵬飛/219
淺析工藝美術在中國的誤讀/關圓圓/222
文化縱橫
□封二:文化學刊同仁集先賢雋語與學界諸位共勉同賀新春
□封三:本期“文化視點”:周有光
□封底篆刻: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為本刊題辭:文化學刊促進文化
□英文要目/董麗娟 譯
第二期
文化視點
漢語國際教育中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思考/夏中華/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地位與應用/李秀麗/13
觀察與評論
中國知識精英的歷史擔當/秦伯益/19
忌庸俗、戒低俗:民間藝術要“俗”之有“度”/曲彥斌/22
學林人物
博洽多聞 求實創(chuàng)新——夏中華教授學術述評/安拴軍、趙大龍/26
民俗語言文化
半吊子·三腳貓考源/楊琳/33
辨風正俗
漢代音樂教化與移風易俗/楊輝/37
蘭納喪葬習俗觀/李小梅/42
壯族傳統(tǒng)習俗及其傳承特性/李錦發(fā)/44
救生艇倫理之下“愛”面前的選擇困境/楊秋艷、王曉為/47
芻議漢服復興/蘇靜/49
日本和服及其文化內(nèi)涵/張婷婷/51
“茶文化”的歷史溯源與人際傳播/滕翼/56
利益相關者共治視域下的流動人口跨省協(xié)作機制優(yōu)化探析/陳晶/58
文學評論
村上春樹《且聽風吟》中象征、隱喻手法的運用/孟辰/63
文化記憶視域下的《家國》和《美國印第安人》解讀/王聰、鄒惠玲/66
論20世紀20年代小說中的流浪哲學/王慧敏/71
談馬修·阿諾德的《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賀莉瑩/73
論巴爾加斯·略薩《城市與狗》的社會批判性/谷音/76
文化與教育
大學生網(wǎng)絡情緒宣泄的現(xiàn)狀及安全閥機制構建/張益民、劉海云/80
有效加強貧困大學生心理資助的創(chuàng)新思考/朱書卉、眭國榮/8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研究/孫國嬌、張憲輝/88
新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培育路徑/艾春洋/90
膠東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五個結合點/柏川、曲天娥/93
新形勢下如何發(fā)揮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馮家紅/97
城鄉(xiāng)一體化背景下村級黨組織職能的轉換/雷瑩/100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高書彥/103
新一代“有靈魂”革命軍人的積極心態(tài)培育探析/邵天鵬/106
新疆高校民漢合宿現(xiàn)狀及對策/黨潔/110
社區(qū)護理教學中培養(yǎng)護生職業(yè)能力的嘗試/曹璐/112
醫(yī)學類高職生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策的思考與實踐/胡楠/114
大學文化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中隊“家國統(tǒng)一”問題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黃曉通/116
高校輔導員開展深度輔導的實踐探索/劉晶/119
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調(diào)研與思考——以河南高職院校為例/艾軍、王冉/123
大學生網(wǎng)絡意見領袖的產(chǎn)生及管理策略/劉潔/128
關于藝術設計專業(yè)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幾點思考/況敏/132
基于項目學習(PBL)的英語教學模式下的師生互動/劉方方、趙亮亮、劉會然/134
文化哲學
論政治文化建設——從自發(fā)盲目自信到價值自覺和文化自立/周樹智/136
老子自然之道的“真”“善”“美”內(nèi)蘊/楊巍巍/146
太極文化在柔力球競技中的體現(xiàn)/徐福景/149
語言與文化
俗語的語用功能及其語用制約/楊華波/151
維吾爾語禁忌語翻譯及其文化內(nèi)涵/關紅、譚波爾/155
中葡諺語互譯中存在的困難/韓瑩、鄭珊培/157
現(xiàn)代漢字筆順規(guī)范研究述評/趙妍、丁耀武/160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學評論差異/喬嬌/163
人體詞的范疇化及認知模式/宋娟/165
否定類公示語的分類與翻譯/胡亮/168
電影片名在維吾爾語中的翻譯/馮治云/171
論“大+時間名詞的”結構/吳子瀅/173
地域文化
關于臺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臺州亂彈的研究/阮嘉禾/175
建水紫陶發(fā)展階段性特征探析/陳春芬/179
賀州市城市發(fā)展與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對策/郭建軍/183
海外博物館治理模式轉型探析——以英法兩國為例/余子龍/187
淺談革命史改陳——以皖西博物館為例/梁曉梅/192
新著首發(fā)書摘
公序良俗的裁判與規(guī)范:“市儈”演變故實——《市場經(jīng)紀人——中國牙商史略》首發(fā)書摘之一/艾珺、曲哲/194
文史論苑
國內(nèi)近二十年宗教起源研究綜述/吳嬌/208
唐代幽州城與桂州城營建格局初探/蔡宛平/213
魏晉文學中山水意象的審美意蘊/黃艷霞/218
關于米留科夫的研究述評/尹紹偉/222
《文學創(chuàng)作》的生長環(huán)境/劉鐵群、何泳錦/226
富察敦崇著述考/王廣瑞/230
司空本凈禪師生平及其對南禪北上的貢獻/黃凱/234
延安時期中共對美政策演變/何杰/238
文化縱橫
□封底篆刻 清鄧石如篆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英文要目/董麗娟譯
第三期
文化視點 跨文化的文化理解與溝通
文化:理解國際關系的一個通道/喬世華、李秀麗/6
從中西特色美食看中西文化差異/閆安、王永祥/11
從食生活看日本人的健康觀/李薇、許建明/14
中西古典悲劇比較/李小慧/16
跨文化商務談判語境中的沖突與身份建構/宋義國/19
批判性思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的雙重作用空間/王琪、眭國榮/22
觀察與評論
“德”不可失 “法”不可違——關于當前“失德”與違法社會現(xiàn)象的文化探析/曲彥斌/26
民俗語言文化
“露馬腳”考源/楊琳/31
學林人物
民族語顏色詞文化語義比較探析/趙阿平/35
辨風正俗
翡翠黃金縷 繡成歌舞衣——淺談貴州少數(shù)民族民間刺繡藝術/馬麗亞/45
校地對接模式下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鄭海燕/48
中國藝術教育轉型中的文化傳承/楊蘭亭/52
新著首發(fā)書摘
中國經(jīng)紀人行業(yè)流變軌跡蹤痕/曲哲、艾珺/55
文學評論
童年經(jīng)驗對余華創(chuàng)作的影響/付麗婭/75
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詩性生存姿勢——析冷雨桑詩集《小記錄》的主題/可曉鋒/78
蕭紅作品《呼蘭河傳》中“后院”的內(nèi)涵/李雪華/81
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tǒng)及經(jīng)典作品的賞析/萬安迪/83
“不定點”與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說中的詩意/吳舒婷/85
《夏洛特煩惱》的文化內(nèi)涵及創(chuàng)作特點/許美娜、高永生/93
尼采的生命美學思想/王卿/95
陶淵明的“尋家之路”/張婧文/97
西蒙·奧爾蒂斯短篇小說《凱撒與戰(zhàn)爭》之文化記憶闡釋/王聰、鄒惠玲/101
傳統(tǒng)文化
論天人合一思想及其與《周易》和傳統(tǒng)命理學的關系/馮志安/106
堪輿學說的生態(tài)思想及其對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王爽/112
地域文化
制約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的觀念障礙及化解路徑/杜宇/114
基于新時期旅游熱背景對承德避暑山莊資源保護及開發(fā)分析/劉思巖/117
湖北紅色文化與荊楚文化關系探析/廖玉潔/119
承德“十二五”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實踐對河北“十三五”的啟示/高淑蓮/122
學術研究綜述
國內(nèi)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述評/李官/126
日本盂蘭盆節(jié)綜述/李金芳、陳燕燕/13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本土性研究/馬京平/135
文化與教育
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方希/142
國學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路徑/菅建偉/145
高校圖書館應對MOOC挑戰(zhàn)的策略研究/張潔/148
普通高校足球?qū)I(yè)學生裁判能力的培養(yǎng)/陳鵬/150
高中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diào)查與分析/王紅香/153
醫(yī)學類高職生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胡楠/157
和諧教學中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唐田田/159
大學文化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實證研究/何苗/161
提高高校外教教學效果的研究和建議——以本科生聽說課程為例/孫千惠/164
高等中醫(yī)藥院校人文教育探究/徐金菊、杜娟/167
舉辦新興運動項目賽事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影響——以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軟式壘球賽事為例/郭 蓉/170
文化哲學
對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的認識/王貝貝/174
發(fā)展倫理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fā)展新模式/景月樓/177
法律文化
遲延履行責任在破產(chǎn)程序中的法律適用問題/楊博煒/180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的侵權問題探析/何杰/185
語言與文化
漢維“招呼語”語用差異及翻譯策略研究/張玉龍/190
維吾爾語和撒拉語的關系/吐拉買提·艾木都拉/192
Apple一詞的文化內(nèi)涵/張維娟/195
表示原因的接續(xù)助詞「から」「ので」的用法研究/劉明洋/197
從ECM看語用失誤/封宇、齊艷、何曉松/199
政府公文句子英譯問題及解決策略/沙莎/203
文史論苑
清代千叟宴的歷史意義/衣長春、黃韶海/205
參漢酌金:努爾哈赤的“新年”活動/于冬萃、王家樂/216
清代科舉制度中的歷史教育初探/張安昊/218
遼陽新城戰(zhàn)國墓研究/梁景欣/224
唐代飲妓藝術興起的文化背景探析/方弘毅/226
《青樓遺恨》較之于《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所做的變動/馮莉/230
賡飏書院與六安“三農(nóng)”/梁曉梅/233
漫談法國人與書籍/溫榮姹/235
視覺文化語境中美術視覺符號研究/吳晶琦/237
文化縱橫
□本期封底篆刻 清丁敬篆刻“百折不回”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趙阿平
□英文要目/董麗娟譯
第四期
文化視點 “僑批”隱語與梅州“下市話”的民間解讀與學術視野
舊時梅縣客方言的“江湖話”/張維耿/6
梅州客家“下市話”現(xiàn)象訪談/徐鴻雁/9
梅州僑批塵封的“下市話”軼事/魏金華/16
“僑批”隱語與梅州“下市話”等小地域鄉(xiāng)土秘密語現(xiàn)象卮議——關于民俗語言文化遺產(chǎn)搶救性保護的田野調(diào)查札記/曲彥斌/21
民俗語言文化
“裝蒜”“一屁股債”考源/楊琳/41
學林人物
“陰”是“蔭”的祖宗——兼論“林陰道”與“林蔭道”的關系問題/黃征、周慧/44
黃征論著編年要目/52
黃征自述——我與敦煌學研究/黃征/61
辨風正俗
從茶飲業(yè)看遂寧“老”茶館的文化功能/米雨/65
遵義民歌《摘菜調(diào)》研究/張燕/68
文學評論
以史鐵生《命若琴弦》為例論小說語境差的平衡/黃濤/72
江戶時代日本詩話中的蘇軾研究/王志鋼/75
論譯者主體性在文學作品中的發(fā)揮——以《呼嘯山莊》之楊苡與方平的譯本為例/張亞婷/80
從《喜宴》中看中美情緒表達差異/朱嘉祺/82
論《筋疲力盡》游戲中蘊含的存在主義/尤善培/85
傳統(tǒng)文化
論儒家思想文化的非宗教性/吳迪/88
孔子的理論思想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張紅櫻/94
基于SWOT理論的亳州中醫(yī)藥養(yǎng)生文化新媒體傳播研究/張珺、蔣祥龍/97
從彭麗媛服飾之美看中國道家文化/陳爍/101
地域文化
陜西地方戲曲中的術語英譯及傳播策略研究/馬佳瑛/104
滿族文化的挖掘與四平市民俗旅游開發(fā)/于波、赫亞紅/108
青島水文文化的特點與建設規(guī)律/劉守杰/111
學術研究綜述
鄉(xiāng)愁文化理論內(nèi)涵與價值梳理研究/彭佐揚/113
文化與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根基保障/胡小玉/119
依托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肖長華/123
“一帶一路”背景下喀什地區(qū)學前雙語教師隊伍的問題及其對策/吳雙、趙裕如/125
高校統(tǒng)戰(zhàn)與校園信仰問題研究/劉修志、段志國、朱秀平、賈涵/128
西方游戲?qū)W說評析/孫敏/132
關于加強公共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的相關問題論述/張詩東/135
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研究/陳淳/138
淺悟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溝通”/馬墨菲/141
關于海南省旅游高等教育產(chǎn)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與評價模式的思考/耿松濤/144
人本主義課程論視域下創(chuàng)業(yè)課程設置探析/高軍/146
成人教育課堂教學信息反饋體系構建研究/李湘祁、羅曉林/150
中小學教師職后教育研究/張曉英/153
農(nóng)業(yè)高校檔案的作用研究/陳海林/156
加強革命紀念館建設研究/唐軍富/159
兄弟姐妹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鄧清紅/162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生產(chǎn)性保護的“1+X”模式探索——基于山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生產(chǎn)性保護示范基地的研究/許子嬋/164
江南地區(qū)的家族文化遺產(chǎn)——以白氏家族為例/鄭鐸/168
大學文化
對完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nèi)容的思考/于衡、池云/171
軟式壘球運動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影響的研究/劉波/175
大學校園足球文化環(huán)境構建/褚楠/178
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就業(yè)能力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用價值/房彥慧/181
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周光發(fā)/184
文化哲學
危險的家庭——論洛克自然狀態(tài)理論下的家庭/李曉璇/187
論康德的批判理性/聶文文/193
對當代中國哲學創(chuàng)新的思考/王藝璐/196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體育健身休閑產(chǎn)業(yè)與養(yǎng)老產(chǎn)業(yè)融合發(fā)展研究/貝力/198
文化產(chǎn)業(yè)商業(yè)模式和發(fā)展模式內(nèi)涵、構建之辨析/臧金英/202
國產(chǎn)劇與美劇所體現(xiàn)的中西文化差異/孫垚杰、管浩、彭亮/204
主題酒店主題文化選擇與消費的綜合分析/于慶源/206
語言與文化
從心理學視角解讀Sapir-Whorf假說/葉曉雅/209
淺析維吾爾語諺語的通俗性/徐文婷/213
目的論視角下的商務英語信函中模糊限制語的漢譯方法研究/廉潔/215
論翻譯活動中文化環(huán)境的重要性/王冰華/218
文史論苑
小謠諺與大歷史——一則謠諺背后的歷史與文化/陳秋/220
白莫的主要影響因素/唐之斌、馮作輝/226
重讀《楊貴妃入道之年》/王伏牛/230
中國古代文化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哈桑、董國炎/233
信息給人類學研究的新啟示/史詩悅/236
“兩論”與毛澤東對兩類不同性質(zhì)矛盾理論的初步認識與運用/史澤源/238
文化縱橫
□本期封底篆刻 清鄧石如篆刻“廣師求益”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黃征
□英文要目/董麗娟譯
第五期
文化視點
美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評析/王純、洪曉楠/6
簡評赫伯特·席勒的文化帝國主義批判理論/邱金英/13
學林人物
從牛梁河帶沈陽城——一種建都理念的啟示/郭大順/17
文化遺產(chǎn)
地域文化影響下的蘇州宣卷/陸益、李凌/29
漢繡藝術在現(xiàn)代服裝行業(yè)中的傳承與推廣/童輝/32
淺釋各地文廟院內(nèi)清代皇帝所題的匾額、楹聯(lián)/張紅櫻/34
白族民間祭祀的文化功能探析/趙婉平/36
開封民辦博物館生存與發(fā)展探析/朱鵬/39
文學評論
淺析當下云南版畫創(chuàng)作生態(tài)/黃永來/45
從《夏洛特煩惱》逆襲《港囧》看國產(chǎn)喜劇新轉向/陳閩璐/49
淺談《禁閉》中的存在主義哲學/姜皓月/53
從《被遺棄的韋瑟羅爾奶奶》看女性的自我救贖/徐萍/56
徐克《狄仁杰》系列電影探析/王超/58
傳統(tǒng)文化
《淮南子》中“道”之性格新論/陳志雄/63
遼西古文化區(qū)與中國文明起源/楊笑妮/66
學術研究綜述
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女性期刊研究述評/馬睿婷/69
文化與教育
試析我國當前大眾文化的覺醒與重建——基于阿多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李金/73
父親缺位對青少年分離—個體化的影響/王菁、劉愛書、牛志敏/76
論誠信建設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郭安寧/79
五個轉變:公民道德建設視域下學雷鋒活動的新發(fā)展/王曉翔/83
國際學生的文化差異和教育教學對策/許苗、黃容波、李蒙/87
微電影廣告在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黃潔/89
試析傳播學在浙江省高校文明寢室建設中的運用/吳瑋/9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實踐應用研究/孫靜/95
論谷文昌精神對強化新生代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意義/吳惜金/98
學前教育小學化成因的歷史考察與分析/趙裕如、吳雙/100
農(nóng)村公共文化活動建設的政府支持問題探索/高慶娟/103
社區(qū)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及解決措施/邱士良/106
錢穆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啟示/張墨農(nóng)/11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眭國榮、秦亞杰/116
大學文化
高校黨建工作對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價值導向/鐘鳳宏、王蘭英/119
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劉紋伽/122
自媒體時代高校網(wǎng)絡輿情引導與管理隊伍建設探析/胡靜靜/125
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原則和途徑/李闊/127
基于手機微信Moodle平臺的高職英語翻轉課堂實踐研究/謝穎怡、徐煜俊、曾艾玲/132
樹型教學法在視頻偵查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陳曉輝/136
“情景教學法”在日語閱讀教學基礎階段的應用實證研究——以大慶師范學院日語系為例/張燕/139
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就業(yè)能力培訓中的應用/房彥慧/14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必然指向生態(tài)文化價值精神/胡小玉/145
傳統(tǒng)生態(tài)智慧對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趙利華、趙原宏/149
四個全面: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戰(zhàn)略布局/郭彥林/152
法律文化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中國現(xiàn)實語境下的“惡法亦法”/牛天寶/154
文化因素在跨文化商務談判博弈中的影響及策略/王洋、林淑君/159
關于新聞記者拒證權之設想/崔海燕/162
保險人違反明確說明義務的法律后果/張建/164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沭陽花木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對策研究/孫傳竹、吳鋒/168
試論“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的藝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繆祥彥/170
語言與文化
《說文解字》頁部字初探/張凱新/173
從出土實物看“文組彩褋”之釋義/龍仕平/177
紐馬克的文本功能類型理論在醫(yī)學英語翻譯中的應用/李穎/179
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視角下的唐詩英譯探析——以《長恨歌》的兩英譯本為例/彭亞情/181
英漢詩歌中概念隱喻的多維對比研究/唐嫻/184
文史論苑
唐代駙馬選尚標準的轉變與政治局勢的互動關系/杜曉瑋/188
大乘佛教中菩薩“布施”思想研究——以《普門品》為例/王小蕾/195
明代常州白氏家族研究/鄭鐸/199
清代滿漢民族關系的發(fā)展與浙江辛亥革命/夏柯/203
圖像在歷史學研究中的應用/鄒凌鳳/207
從《蔡暢傳》看女性解放與自由/曹倩倩/212
中西文化中的“禮”與成長/唐旭/216
阿拉伯古代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哈桑、董國炎/220
日本集團主義形成原因探析/劉云/222
以中原王朝的奴隸制為助論探討匈奴部落的國家奴隸制/田然/225
試論“經(jīng)亨頤提案”——中國近代博物館發(fā)展史上一次發(fā)人深思的波瀾/王越/228
試析川本芳昭著述中國史的特點——以《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一書為例/陶染春232
古本《竹書紀年》成書與流傳考/王奧236
文化縱橫
□封底篆刻 清聶際成篆刻“一片冰心在玉壺”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郭大順
□英文目錄/董麗娟 譯
第六期
文化視點
“文化經(jīng)濟”的話語結構及其抵抗式表征/張謹/6
論政府的創(chuàng)客文化塑造/韋秀萍、唐麗/10
休閑的普遍價值/貝力/12
學林人物
著史效司馬 論玄越子云——讀《中國精神通史》第一卷有感/楊倩如/17
書寫文化精神,浩然與天地同流——讀司馬云杰的《中國精神通史》/王怡紅/21
中國禮教與現(xiàn)代秩序——兼論創(chuàng)建新型禮教文明的意見/司馬云杰/23
民俗語言文化
“盂蘭盆”考源/楊琳31
辨風正俗
從灘羊二毛皮制作技藝傳承人眼中看回商職業(yè)道德/孫洪東、王歌/35
三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回漢交往研究/史詩悅、張琪/39
成都地名文化遺產(chǎn)傳承與保護對策/唐林/42
泉州海絲文化建設探析/林麗珍/46
蕭山沙地文化研究/陳興泉/51
客家節(jié)日與城市文化空間符號的融合/羅娜/56
老齡化背景下浙江“新農(nóng)村”適老化公共設施的設計/余毅/60
OLS方法估計勞動模式對女性歧視的影響/曾慧/64
文學評論
《神譜》的重復研究/李妍/66
《三遂平妖傳》“焚畫產(chǎn)永兒”本源探究/拾曉峰、張世維/68
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中的貞女形象分析/唐晶/71
果戈理《欽差大臣》與陳白塵《升官圖》之比較/姚瑤/75
《為奴十二年》:追尋奴隸制下的黑人身份認同/龔琪峰、劉媛/77
外國文學研究與中外文學比較的關系/任謙/81
《三國演義》中的女性形象/王先平/83
傳統(tǒng)文化
淺析佛教發(fā)展成為吐藩社會主流文化的原因/李艷/85
傳統(tǒng)孝道的法制化對重塑我國農(nóng)村孝道的啟示/韓旭、劉穎/89
楚巫術及其對長江流域道教之影響/葉子葳/91
學術研究綜述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發(fā)展述評/王松惠/93
社會契約論視角下的政府權力研究/宋玥/95
文化與教育
當代文化視野下流行音樂教的現(xiàn)狀和應對措施/張譯心/98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以重慶市南岸區(qū)為例/吳劉娟、張曉耿/100
新時期雷鋒紀念館宣教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徐明/105
論提升高職哲學課教學質(zhì)量的著力點/王麗霞/108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地方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有效利用——以貴州省黔南地區(qū)為例/潘寵娟/114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臨展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完善措施/王京琴/118
大數(shù)據(jù)支持下的高校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機制/張麗娟/121
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有效路徑/陳顯龍/123
新疆高校定向醫(yī)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及對策研究/黨潔、郭輝/125
新疆南疆中小學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尚振國、迪力夏提·阿木提/127
服裝畫技法課程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與措施/程雪/132
大學文化
以校園核心價值文化為軸心構建高職校企融合式特色校園文化/馬洪波/134
基于慕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向坤茂/138
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虛擬環(huán)境的結合/高琳/140
高校學生活動中“馬太效應”現(xiàn)象的研究/金柔雅/142
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湯葉舟/144
將舞蹈動作融入服裝表演的具體措施/高振宇/146
大眾音樂審美熱點分析——以歌曲《小蘋果》走紅為例/呂靚/148
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楊立工/150
現(xiàn)代室內(nèi)設計中多元文化的表現(xiàn)/葉偉森/15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遮蔽與解蔽: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之思/馬艷紅/154
基于巫文化和解構主義闡釋生命的狀態(tài)和“世界”/褚育杉、孫羽姮、付茜瑤/158
語言與文化
巴赫金對話理論視角下的英語專業(yè)文學課程教學/李莉莉/163
新疆高校漢維民族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禁忌語使用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比分析——基于塔里木大學的實證研究/于志浩、郝妍焱、崔有為/167
“勵請性”公示語英譯失誤分析及其翻譯策略/金敏/172
《清平山堂話本》中的第一人稱代詞研究/段新穎/174
基于文化視角的日語誤用對策研究/趙德旺、趙平、李環(huán)宇/176
徐州市公示語英譯現(xiàn)狀與重譯策略/鄒惠玲、張樹敏/179
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課堂詞匯聽寫焦慮——一項基于英語課堂聽寫改革的實證研究/樂冰潔/185
留學生二語交際偏誤分析與理解/張耕鳴/192
會話含義視角下《生活大爆炸》幽默對白翻譯/樊睿/196
通過文學教育提升韓語學習者異域文化的適應性/赫美萍/199
中美政治漫畫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夏冰/203
戰(zhàn)爭中語言的交融與發(fā)展——以二戰(zhàn)日本戰(zhàn)犯筆供為例/王丹鳳、姜瑩/206
文史論苑
唐代的書法教育及對后世的影響/李潔/208
乾隆年間察哈爾蒙古西遷新疆的原因/董昊/210
永樂時期土司朝貢集中“四節(jié)”之因/朱皓軒/213
遼代張琳初考/王志鋼/215
萬歷皇帝與努爾哈赤的“賜暖”活動/張月瑩/221
漢代畫像石中蘊含的漢代文化思想/惠巍/223
劉邦易太子緣由及失敗原因/達錟/229
“三禮”對考古研究的意義/韓峰/233
淺談錢穆的史學思想/白利閃/235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外國公司制度探析/韓業(yè)斌/237
文化縱橫
□封底篆刻 清聶際成篆刻“愛讀書入山深淺”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司馬云杰
□英文目錄/董麗娟譯
第七期
文化視點
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規(guī)制差異/馬健/6
蘇俄電影片名漢譯的文化研究/穆重懷/12
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多元文化解讀/馬海艷 /16
學林人物
新六書簡論/蘇培成 /19
40年來我的學術研究概述/蘇培成/24
文化觀察
從“世界頂級科學期刊”《Nature》的真相說開去——瑣談我國學界的亂象/李春林/27
辨風正俗
彝族與火之文化情結/管彥波/33
河南省衛(wèi)輝市小店河閆氏家族歷史興衰考究/薛宸宇/38
對大武鎮(zhèn)當代鄉(xiāng)土婚俗的解讀/任建華/40
獨龍族傳統(tǒng)生計方式及其變遷/凌珠/42
煙臺市文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及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路徑/孫巍洪/45
文學評論
從大眾媒介的角度論文化工業(yè)理論/葛晨/48
探尋“人學”的意識流動——以《融通與變異:意識流在中國新時期小說中的流變》為中心/韓雪梅/50
淺談小說中的“議論”/王靜/53
從《沉淪》的家國情結看郁達夫創(chuàng)作道路的發(fā)展/王娟/55
基于文體學視角分析托馬斯·哈代的《身后》/趙妍/58
普魯契克情感理論視域下的情感用語——以古海忠之筆供為例/李加娜、孟慶榮/63
性樸論視野下荀子美學思想新探/吳愛邦/66
品范寬——《雪景寒林圖》/程紹君/72
基于《美人魚》和《白鯨》看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張楠/75
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婦女解放觀及當代價值/蘇苗苗/78
繁華背后的危機——20世紀90年代女性散文的再思考/陳振華/81
裴彩芳詩歌中的女性特質(zhì)/程嚴瑩/83
神話學視角下國人“魂歸故里”情結溯源/王淼/85
演說《不自由,毋寧死》中的隱性勸說功能賞析/吳麗丹/88
傳統(tǒng)文化
道家思想的生態(tài)智慧/陳玲玲/91
新常態(tài)下中華文化的解構與建構/李璐/95
以國學通書法之道/李潔/98
中國術數(shù)中的理論文化/劉瑾冬/100
學術研究綜述
發(fā)展農(nóng)村“互聯(lián)網(wǎng)+”新業(yè)態(tài)的意義與對策/沈毅 /103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生代農(nóng)民工城市參與意識的提升措施/于洪波/105
文化與教育
關于博物館開展社會服務的幾點思考/張琳/107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殷嘯/109
獨立學院教師流失現(xiàn)狀調(diào)研分析——以廣州市三所獨立學院為例/歐衍伽/111
獨立學院校史館建設的特點、原則及內(nèi)容/汪長亮、廖平/114
非智力因素與創(chuàng)新型成教女大學生的培養(yǎng)/吳永光、羅曉林/116
“2+1”教訓戰(zhàn)一體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施與保障/潘向明/119
職業(yè)道德教育的價值及應注意的問題/李寧/122
經(jīng)濟新常態(tài)下我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難成因及對策/董彬、林仁強、張琳/125
大學文化
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王麗霞/129
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關系探究/陶言強、周相宜/135
論高校文化建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王靜、董文濤、高曉艷/139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新變化及引導方式/趙靜、高明/143
當代大學生提升逆商的必要性和方法探究/侯文蘭、王靜/146
大學生網(wǎng)絡行為失范及應對策略/高琳/148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fā)展的路徑/王麗霞/150
信息時代元認知策略指導下的大學英語 聽說自主學習模式/于海燕/153
美國奧本大學學術項目評估體系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楊建勝/156
文化哲學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研究的基本向度/張謹/159
“中國夢”的精神實質(zhì)與馬克思實踐觀的內(nèi)在一致性/劉長林、朱愛軍/162
盧卡奇視域下的“事實”/李滟茹/165
阿爾都塞“認識論斷裂”對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讀/李金/167
論柏拉圖《呂西斯篇》的友愛觀/王叔君/170
語言與文化
解讀“網(wǎng)絡流行語”中的青少年網(wǎng)絡輿論表達——“網(wǎng)絡流行語”對青少年語言、思維習慣的影響研究綜述/郭亮/173
民間語言衍生民俗儀式二則——“澆旗”“卸枷”的理據(jù)/孫志豪/178
漢英禁忌語的對比分析/趙繼紅/181
從文化視角看中俄問候語差異/郭和英/183
英語文學中的典故及其翻譯策略/陳克偉/185
唐詩《除夜作》及其英譯本的概念功能/劉淑亞/187
基于“翻譯工作坊”的建筑行業(yè)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探析/陳秀春/189
法律文化
數(shù)字著作權交易法律制度構建——基于經(jīng)濟法視角/史輝/192
商法解釋的法律文化/彭麗娟/197
文史論苑
從《史記·外戚世家》看西漢前期上層婦女的身份地位/趙沈亭、李昱君/199
永樂十九年宮廷大火善后與“蕭儀之禍”/吳如功/202
清代乾嘉學術考據(jù)學興起的原因/邵鵬宇/205
以厭降為中心看“三年之喪”由“殺”到“隆”的轉變過程/李兆宇/208
乾隆時期文字獄高潮的表現(xiàn)及其產(chǎn)生原因/單敏/213
《貞觀政要》的擇官智慧及其對當代政府管理的啟示/代佳朋/217
《明督撫年表》訛誤校補九則/段帥帥/221
“清”范疇的含義及產(chǎn)生原因/王惠芳/223
晚清出版機構蜚英館考略/范猛/226
透過質(zhì)材解讀漆畫中的“設計語言”/林文潔/230
中國音樂美學之“情”的本體意義/呂靚/233
文化縱橫
□學人心跡
醫(yī)巫閭考古記/郭大順/235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學然后知不足”
□封二、封三 本期學林人物蘇培成
□英文要目/董麗娟譯
第八期
文化視點
如何看待國學/周溯源/6
論國學教育的民族性、系統(tǒng)性與當代性/薛幼萍/9
學林人物
再論海峽兩岸語言微觀對比研究/刁晏斌/14
刁晏斌教授的現(xiàn)代漢語史研究/郝瑞/21
文化觀察
我們需要民族整體性懺悔——謹以此文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李春林/24
臺灣的:新皇民化“現(xiàn)象與臺灣文化認同的未來/卞恒沁/30
辨風正俗
“民以食為天”的歷史考察/吳永杰/32
《大中國志》中的民俗事象/白蓉/40
解析消費主義對青年文化的影響/于洪波/43
文化藝術視野
蘇童筆下的女性生存及命運言說——以《妻妾成群》《紅粉》和《黃雀記》為例/闞玉篇/45
格非小說的“學者氣蘊”/韓雪梅/48
尚力美學視角下陳銓抗戰(zhàn)戲劇的審美性及精神內(nèi)涵/徐休明/51
社會心理學視角下對繼母題材影視劇的解讀——以《繼母后媽》和《幸福來敲門》為例/鄔欣言、王梅、任婧/57
倫理學理論視角下解讀《天黑前的夏天》/楊永青、龔雪薇/61
《群山之顛》:評書體式下的現(xiàn)實關照/張潔/64
《穆斯林的葬禮》中長女梁君璧形象透視/蘭奐錚/66
《麥田里的守望者》與《根鳥》中的少年成長模式/曹越/69
《蘆花蕩》中“反常”式的英雄塑造/陳平君、甘秋霞/71
《惡之花》對“丑”描寫的現(xiàn)實意義/代晨/73
《黃泥地》里的悲歌/蓋偉/75
時間對昆丁的禁錮與毀滅/張夢琳/78
賈樟柯電影中人物形象的轉變/趙慶偉/80
美國電影《蝴蝶君》對“東方”的解讀/黃四林/82
侯馬刺繡的美學意蘊/孫玉琴/85
學術研究綜述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考試焦慮的關系探究/陶言強、周相宜/87
文化與教育
自媒體對高校網(wǎng)絡輿論導向的挑戰(zhàn)及應對措施/丁瑞萍、徐艷/90
“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應對措施/李香云、王建文/93
網(wǎng)絡視域下高校共青團品牌建設研究/莫楠/97
中職校心理問題學生家庭教育方式的調(diào)查結果及應對措施/陸家浩、鄒文華/100
城區(qū)義務教育階段“擇?!爆F(xiàn)象探析及對策/徐學林/103
邁克爾?懷特代表著述及對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啟示/馬濤/107
農(nóng)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邱立志/111
我國城市居家養(yǎng)老模式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多維視角/張謹/114
文化遺產(chǎn)研究
明清北京太歲壇與先農(nóng)壇關系探析/蔡宛平/117
試論中國古都的劃分和定位/唐瑋婷/127
哈爾濱中華巴洛克建筑保護現(xiàn)狀及應對措施/雷帥、馮娜、賀舒揚/130
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監(jiān)測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王茜、孔非非/133
建水古城保護與開發(fā)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宗云燕/135
佳縣白云山白云觀古戲臺調(diào)查研究/尹媛媛/139
傳統(tǒng)冰嬉運動的發(fā)展分析與發(fā)展措施/李響、趙忠偉、孫瑞、王維/141
大學文化
西南聯(lián)合大學精神對當代普通高校辦學的啟示/趙亞東/143
近代遼寧高校德育模式論析/黃曉通/146
基于個體因素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設計/余贄/149
文化哲學
當代西方文化研究論域探析/盛新娣/151
新媒體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發(fā)展的措施/劉麗/154
論人終極欲望的利他性/馬卿譽/157
傳統(tǒng)“天人合一”思想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杜慧/159
禮教文明與經(jīng)濟創(chuàng)新/司馬云杰/162
從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看君權的墮落/張繼軍、孫文浩/166
語言與文化
《通俗編》隱語研究/段新穎/168
認知語言學理論影響前后的漢語方位詞研究綜述/陳敏/170
語用學視角下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措施/郭雯/173
國際語言和內(nèi)容融合教學研究之趨勢透析/李丹凌/177
口語詩多模態(tài)意義的建構/劉素芳、張紅/180
《阿拉比》中新修辭理論下象征手法對翻譯的指導意義/錢婧婧/183
《紅玫瑰與白玫瑰》的修辭學分析和文本解讀/鄭睿/185
法律文化
我國成年人監(jiān)護制度的問題與完善/林玉麗/187
我國小額訴訟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彭麗娟/191
文史論苑
唐代民間詞研究/冷銓清/193
國家與個人:近代中國留學生的國際婚姻/王淑會/202
晚明社會的文化心態(tài):從萬歷怠政到文官集團的“名節(jié)”行為/劉黎/209
中國明清建筑中的“物以載道”政治思想/溫宏巖、黃華明/212
公案小說“綴段式”敘事手法的起源與演進——兼與偵探小說敘事線索比較研究/宋怡心/217
先秦時期的日月崇拜/白芳/219
《論語》中的《詩經(jīng)》現(xiàn)象及其意義/張思遠/221
全真道龍門派傳入甘肅之年代考辨/路堯/223
毛澤東、周恩來與溥儀/范鵬飛/227
黃遵憲與《日本國志》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借鑒日本文化的影響/仲玉花/23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托爾斯泰道德觀的影響/郭和英/234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別具一格的民族史邊緣研究理論——讀王明珂《華夏邊緣》/張入月/236
□學術參考 “中國筷子文化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不識不知”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刁晏斌
□英文目錄/董麗娟譯
第九期
文化視點 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外雙修”
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研究/郭琦、洪曉楠/6
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的當代中國啟示/徐毅/12
五四時期中國先進分子對中國文化發(fā)展道路的選擇/孫成武/16
海歸群體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作用/李文君/18
近代俄國宗教文化對大連的影響/李迺濤/20
學林人物
趙元任先生對中國音韻學研究的貢獻/趙賢德/23
趙賢德教授學術簡介及代表成果/趙賢德/29
文化觀察
話說“雅”與“俗”/艾珺/33
碎片化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劉 暢、云梅、代金平/35
辨風正俗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湖南大學教師薪資及生活狀況初探/張梓晗/39
“民俗文化學”的先天不足及自立途徑/黃予/42
中陽剪紙的文化意蘊/成書榮/45
中國鬼文化與魑魅魍魎/高菲/47
文學評論
五山詩人對蘇軾詩歌語典借鑒特點及其反映出的美學傾向/王志鋼/49
就《文心雕龍·知音》談劉勰文學批評觀/莫亞萍/54
女性的宿命與“女性書寫”——《我們家族的女人》的女性主義解讀/李進超/56
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戀愛中的女人》/紀全艷/60
蘇童長篇小說對人性的書寫/李壯飛/63
川端康成《山音》夢釋/鄭言/65
論雷蒙德·卡佛的詩風及其詩與小說的關系/王星星/69
從《接骨師之女》看美國華裔女性的身份喪失與重建/于坤/71
《甜牙》的倫理與情感對復雜人性的質(zhì)詢/周涓/74
學術研究綜述
徽州民眾文化自信現(xiàn)狀考察及思考——以休寧籍民眾為例/周蓉蓉/76
文化與教育
微時代技術對青少年虛擬自我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牛夢蕓、徐琳琳/80
沙盤游戲療法提升中職新生心理干預效果的實踐研究/陸家浩、顧靜/83
傳統(tǒng)文化
中華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林丹/86
從揚州史料解讀“佛教有益于群治”的具體舉措/馬越/94
洛陽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李紅霞/99
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民主因素及對當代的啟示/郭勇、陳光輝/102
《近思錄》之為學思想內(nèi)容與特征研究/蘇思銘/104
論《老子》《莊子》中道與言的悖論關系/戴春雷/106
太極拳的文化內(nèi)涵/趙鐵峰110
文化遺產(chǎn)
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利用——以石倉鄉(xiāng)土建筑為例/羅俊/112
方言資源與城市文化形象建設——以湖南長沙為例/楊銘/114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論消費文化現(xiàn)實發(fā)展的基本特征/楊慧/118
文化生產(chǎn)及其產(chǎn)品的內(nèi)涵與特征/張謹/122
構建“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商務”新常態(tài)模式促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探索/鄭陽梅/125
大學文化
延安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當代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中的時代價值/賈超/130
高校招生就業(yè)聯(lián)動模式構建策略/陸麗鴻/134
高校留學生管理中的“三非”問題及應對措施/王倩/137
高校教師如何“內(nèi)外雙修”/唐田田/141
高校圖書館館員職業(yè)倦怠分析——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李鳳玲/144
基于模因論的寫作策略在大學課堂實踐中的應用/張婧、馬勇/148
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模式轉換與地域空間文學元素植入——以唐代關中文學為例/王偉/150
文化哲學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劉紹敏/154
語言與文化
晉北平魯方言類詞綴“頭”的研究/趙錦秀/157
從“silk”一詞的生成及演變看“絲綢之路”的現(xiàn)實意義/王偲、張燁/160
湖南城步長安營西南官話方言島研究/唐周凝、李素瓊/164
漢語喻詞的文化映射/汪寧/168
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李華/171
英國廣告中擬人化具象動物蘊含的階級意識形態(tài)話語/雪征/173
基于人際元功能的庭審話語分析/陳艷華/178
“X+得很”結構及其語用價值/孫苗苗/181
基于中日文化差異的高校日語教學文化導入方法研究/李梅、劉艷艷/184
淺談中國經(jīng)典翻譯者的文化傳播/李雨璨/187
漢維禮貌用語對比研究/米可拉依·依拉音、申婷/189
維吾爾族學生漢語口語能力不足的原因及應對措施/李永武/192
《新華字典》王部字研究/魯嶺梅、李小平/195
法律文化
再論擴大洗錢罪的上游犯罪范圍/徐文華/200
文史論苑
漢畫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圖像研究綜述/朱鵬/202
陸機《文賦》以賦名篇原因考/黃紫/206
柳宗元論說雜文中散文文體理論的創(chuàng)新實踐/許明欣/215
日落黃昏意象在唐代詩歌中的情感內(nèi)涵/張曉茹/219
瀘州“生基”墓考/徐吉貴/222
《文心》“定勢”說現(xiàn)世價值探微/張雨薇/225
真德秀詩學觀研究/董秀麗/227
《紅樓夢》的寫人藝術/張宏鋒/230
淺析中國水墨山水畫中的黑白關系/葉子祥、周瀛瀛/232
東洲保衛(wèi)戰(zhàn)史話/江承先/234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讀與評:周溯源書評選集》讀后感/湯生根/237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趙賢德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風流儒雅亦吾師”
□英文目錄/董麗娟譯
第十期
文化視點 關于社會生活專門史的研究與書寫
中國經(jīng)紀人史的“關鍵語”與社會史研究的“套路”——關于社會生活專門史研究及書寫方法的思想軌跡/曲彥斌/6
具有探索社會生活專門史研究方法意義的一套叢書——《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的策劃與編輯出版歷程評述/徐華龍/25
學林人物
和實力與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道路/洪曉楠/30
用哲學引領文化研究闊步向前——洪曉楠主要研究領域與學術成就/邱金英/36
民俗語言文化
察隻子·變復·偶語解證/楊琳/43
辨風正俗
童養(yǎng)媳起源時代探究/李奎原/47
秦漢庶人階層“有無姓氏”問題略論/駱春榕/50
遼西北地區(qū)喀喇沁蒙古人的族源與遷徙狀況研究/汪振澤、劉利民/55
文學評論
論作家創(chuàng)作的故鄉(xiāng)“原點”/韓雪梅/59
淺析海斯特的“罪”與贖/張雪靜/62
《阿甘正傳》回歸傳統(tǒng)價值觀的深層次文化解讀/李娜/65
《美國往事》的幾處精彩轉場/楊慶娟/67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性格及其成因/張軍/69
巴恩斯對“英國性”的戲謔——《英格蘭,英格蘭》的空間解讀/蔡玲燕/71
《十誡之殺人短片》中的倫理困惑/嚴文燁/76
民族化視域下中國電影的變革之路/殷偉/78
《師父》:中國俠文化的式微/黃絲雨/80
電影的屬性辨析/張茜/82
學術研究綜述
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xiàn)狀及引導策略——以上海師范大學為例/時臻/85
20世紀70-80年代《西德僑報》的媒體特征研究/張麗娜/89
社會工作介入外來未婚女工“性”傷害的研究/趙麗芬/92
文化與教育
高校開設“狩獵”課程的可行性分析/李響 、趙忠偉/98
易學文化對表演藝術管理之道的啟示/于悠悠/100
文化之塔與教育工程/林亦農(nóng)/103
大學生不可缺少民族精神/唐田田/108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性事件風險防控路徑與對策/萬昌燁、葛鑫偉、於愛民/110
英語翻譯教學的問題與策略/高燕/114
蘇州鄉(xiāng)賢文化滋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張壽強/118
文化遺產(chǎn)
閩南傳統(tǒng)建筑元素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中的應用與呈現(xiàn)/周麗英/121
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在工業(yè)遺產(chǎn)檔案資源整合中的應用/楊杰 /127
邢臺古橋現(xiàn)狀調(diào)查/張明/129
城市化背景下嶺南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發(fā)展與社區(qū)影響——以佛山獅頭彩扎為例/吳悅芳/131
漳州古街的文化特質(zhì)與傳承/何昊/136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推進旅游產(chǎn)業(yè)轉型升級的策略研究——以遼寧省阜新市為例/李亞卓 /141
基于文化創(chuàng)意視角的文化旅游戰(zhàn)略應用研究/張旭/144
美國洛杉磯市的文化資源建設與開發(fā)/鄧元宏/146
甘肅文化產(chǎn)業(yè)化的工業(yè)設計研究/徐國柱/149
文化哲學
王守仁“致良知”的當代意義/曾繁琪/153
賈誼政治倫理思想的內(nèi)在理路/黃小云、羅小澗/156
中學西傳與自然神論/李錫明/159
從《大鬧天宮》體驗認知老子的“一二三”理論/王夢中/163
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性/許秩嘉/167
恥感的德治之維/朱宏/169
當代誠信觀念的起源、特征及認知研究/張京玖/174
陽明學在日本企業(yè)中的實踐/孫麗娟/177
語言與文化
張惠言的詞學主張/崔穎/180
維語bol-附加成分的語法探究/楊璐/183
當代漢語新詞語的構詞理據(jù)/陳小琴/186
從地域文化視角看甘肅七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翻譯/何艷萍/188
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fā)淺談詩歌翻譯——以德語詩《秋夜漫步》為例/李琦/191
漢維人名詞語意義的泛化研究/申婷、米可拉依·依拉音/196
漢維語中顏色詞的文化內(nèi)涵及翻譯策略/潘娟/198
日語聽覺動詞通感用法的認知語義學闡釋/周霞/201
因果意義“使”字兼語句同日語因果使役表達不對譯原因/馮莉/206
法律文化
論高校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風險和防范措施/宋潔/209
文史論苑
《石棚西崖新修關帝廟記》校釋/王志鋼/213
魏晉南北朝鬼小說時間結構的二元性/張瑞杰/216
明清兩朝山東諸地琴人琴事考補/焦旭/218
劉商詩歌題材綜論/王增學/225
明初朝貢貿(mào)易制度建立的原因探究/徐新海/231
“2-6模型”與“800年周期”——一個可能的世界史敘述角度/許立陽/234
文化縱橫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洪曉楠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咬得菜根百事可作”
□英文目錄/周丹譯
第十一期
文化視點
我國發(fā)展集彩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張增帆/6
讓名人故居融入公眾文化生活——以寶應博物館實踐為例/倪學萍/10
中國-東盟合作背景下劉三姐文化資源的數(shù)字化開發(fā)與傳播/唐吉深/14
文學在文化強國進程中的軟實力作用/廖智勇/18
西雙版納傣族園的旅游開發(fā)與民族文化保護模式/宗云燕/21
學林人物
情感發(fā)生論/劉緒源/25
得其余情,從乎本心——論劉緒源的學術研究/趙霞/33
民俗語言文化
懸橙·捉出·懸米·嬴勝辨正/楊琳/36
新書首發(fā)摘要
中國經(jīng)紀人行業(yè)流變軌跡蹤痕 /曲哲、艾珺/39
文學評論
從《魔山》看世紀之交歐洲思想圖景與精神樣態(tài)/張明娟/50
論簡愛的精神成長歷程/戴春雷/56
孔子與“巧言令色”/郭帥/59
淺析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中的錯位與重復/孫曉光/63
論田山花袋《棉被》的多元錯位/祁婷/66
美學星空下的呼蘭河/汪瑤/69
試用矛盾分析法探究關漢卿元雜劇中的女性形象/王慧君/72
五四時期的鄉(xiāng)土文學探究/劉一凡/75
《無聲告白》的敘事特點/李月/77
中西文化視野下的“復仇”主題文學比較/馬佩林/80
文化觀察
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識探究/王晶/82
辨風正俗
白俄羅斯和中國民間預兆/張宏贍/85
歷史名人與老通揚運河/朱品儒/87
民國青年政治組織爭奪青年的輿論戰(zhàn)爭/孫鵬/90
解讀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家庭教育/陳曉紅/93
“草圣”張芝籍貫考析/王世紅/96
被人遺忘的“韓式”文化——寒食節(jié) /鐘雨杉、成賢康/100
文化遺產(chǎn)
草原絲綢之路上歸化城的資金中樞——寶豐社/吳紅波/103
先秦時期石樓的文化遺跡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卜蓉蓉/105
大學文化
高職院校教學秘書工作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的自覺/李青/108
共青團助推青年網(wǎng)絡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研究/鄭陽梅/111
從加強黨建帶團建入手提高“青馬工程”育人實效——以江蘇高校為例/岳嵩/114
淺談美國大學穆斯林學生社團——以石溪大學為例/蘇雪/118
以高校公寓文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探索/徐登偉/121
女性修養(yǎng)提升中政治素質(zhì)的重要性及具體途徑/玉香/124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實現(xiàn)途徑/孫汝君、王威/128
學術研究綜述
維吾爾“巴扎”研究綜述/王建斌/132
文化與教育
日語教學中多模態(tài)元話語的對話性策略/許慧敏/137
高校青年英語教師信念與實踐對比分析——以南京市不同類型高校個案研究為例/朱曉嘉/142
英漢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與翻譯方法/王玥/147
文化哲學
先秦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之特征論析/王長順/150
從“灌輸”的困境中尋求“實踐”的多元化路徑——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楊佳江、趙宏文/157
略論熊賜履的道統(tǒng)觀——以《學統(tǒng)》為中心的考察/高陽、李怡/160
《詩經(jīng)》的價值解讀/劉華天/166
語言與文化
從泰特勒三原則審視林語堂英譯本《浮生六記》之翻譯/劉麗/168
“那誰”的語用標記價值微探/李秀娟/171
英漢互譯中譯者的認知體驗研究/劉慧、李麗麗/175
淺談日本和歌中的“鹿”和“萩”/劉蔚三/178
語言耗損綜述/劉魏娜/181
OV復合名詞中動詞名用的認知解釋/張俊睿/185
“火”的聲訓及文化蘊涵淺析/陳瑜萱/187
《辭源》(第三版)征引《說文解字》考略/包詩林/189
維漢語名詞“數(shù)”范疇的對比翻譯分析/王威、阿依努爾·克力木/195
淺析維語bol-的含義及其在諺語中的運用/楊璐/197
法律文化
高校在學生危機事件管理中的法律風險防范/姚慧/199
環(huán)境立法中增加性別區(qū)分條款的可行性芻議——基于女性正義視角/鄭了了/202
新環(huán)境下死刑制度改革現(xiàn)狀與未來展望/趙津/207
文史論苑
關于清代流人戴梓研究的新資料/王雁/209
18世紀中國宮廷的洋風畫——兼論曹雪芹對洋風畫的態(tài)度/李晨輝/213
從《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看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福州/陳愷旻/219
大陸“武林小說”瑣議/金常德/224
高縣清明會的歷史演變及文化傳承/陳相合、宋濤濤/227
桂北武裝起義的歷史意義/唐軍富/231
孔子弟子手中的簡冊/吳樅/235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鄉(xiāng)村價值與文化傳承——評《農(nóng)村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任超/238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劉緒源
□本期封底篆刻 清童昌齡篆刻“所欲不求大,得歡常有余”
□英文目錄/周丹譯
第十二期
文化視點
周有光的世界文化視點及其心路歷程/曲彥斌/6
大德 卓識 通才 博學/羅衛(wèi)東/15
關于周有光先生的全球化思想/趙賢德/20
學林人物
箸與清代中醫(yī)藥研究/徐華龍/26
理論與經(jīng)驗的并行——徐華龍先生的多元學術研究述評/夏楠/37
民俗語言文化
鹽醬口·朱雀口·烏鴉嘴/楊琳/41
文化觀察
從《毛主席老人家別生氣》說起/孫汝建/45
辨風正俗
“民俗人”與體驗性研究初探/徐鵬/47
山西嵐縣“嵐城供會”的民間信仰及保護/白寧、靳鳳仙/52
湖南湘西苗族儺文化研究——“還儺愿”儀式調(diào)查研究/翁建敏、石力/56
陜北延長地名的社會文化考察/汪東鋒、彭雷/60
當代“工匠精神”基于現(xiàn)代學徒制的培育/吳丹/63
文學評論
毒焰燒灼與美言頌歌——蒲寧的國民性書寫 /李春林/66
網(wǎng)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模板及其文學性分析/楊一多、吳明霞/76
論創(chuàng)傷性體驗與柳如是的創(chuàng)作/遲慧涵、舒耘華/81
找尋精神的棲息地-—《群山回唱》的人物精神生態(tài)困境闡釋/陳美娜/84
淺議克里斯蒂娃的卑賤理論/熊北雁/87
論村上春樹小說的后現(xiàn)代性/韓雪/90
比喻藝術的三個特點:以《圍城》為例/王邦宇/93
動態(tài)對等視角下現(xiàn)代中文譯本《圣經(jīng)·詩篇》的翻譯研究/劉曉萌/96
淺析小說《洛麗塔》中的主要藝術特征/陳均敏、戴玉竹/98
吉本芭娜娜的空間敘事策略研究/高亮、秦國和/101
試論鬼魂老哈姆萊特與楊國用的形象/呂婷婷/103
《日本靈異記》的民眾救濟的特征/秦梨麗/107
女性書法空間構成與審美特征/李旭琴/109
移動游戲美術設計中水墨風格的構建/林心山/112
現(xiàn)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多感官表達研究/張灝旸/115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講好中國故事”思想觀照下中國文化外譯研究/吳思鋒/118
以粟特胡姬為例管窺唐文化的開放性/李超/124
關于草原文化之屬性辨析/烏尼爾/127
維吾爾族傳統(tǒng)保健文化研究/阿孜古麗·阿布都熱合曼/131
文化與教育
文化自覺視野中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研究——兼論武陵地區(qū)高等院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實現(xiàn)/李御嬌、張輝/135
新形勢下加強我國農(nóng)村思想宣傳工作的幾點認識/董麗娟、王志鋼/139
新時期大學生挫折教育探析/滑登紅/142
大學生網(wǎng)絡社團生存狀況研究——以華南地區(qū)高校為例/周艷華、李林青、吳迪/145
高校體育教師知識共享激勵機制的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韓雷/150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對學生素質(zhì)教育提升研究/王楠/154
高校教師師德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的初探/王夏、趙樂天/156
社會教育力于個體及學校之價值/溫雙艷/160
文化動態(tài)性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啟示/張曉臣/163
交際翻譯在公示語英譯中的應用/王琳/165
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中觀念轉變的意義/王宏宇/168
文化哲學
論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中的“客觀化”問題/周嫻/170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桑江/173
語言與文化
云南小涼山彝族語言生態(tài)問題研究/李莉/175
河南溫縣方言中“老AA”形式用法分析/晁芳芳/178
論日語指示詞的“觀念指示”用法/郭有志/181
法律文化
論現(xiàn)存唐人制策的刑法現(xiàn)象/田子爽/183
法治視角下的法律文化認同研究/宋潔/187
通過合作的法治行政——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背景下行政執(zhí)法理論基礎的重構探究/劉恒利/190
微時代語境下我國公民參與的多維審視與路徑探析/孫麗娟/193
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分析/袁鷹/196
革舊與創(chuàng)新——讀《新英國憲法》/朱珈宇/201
文史論苑
宋初僧人釋智圓與古文運動/袁九生/203
泰山·岱廟“筑橋碑記”碑略考/馬文/210
虎門銷煙人物關系辨析及其品階考證/丁學志/214
元代藏傳佛教的傳播及對蒙藏關系的影響/韓聰/217
來源脈絡視角下的地方歷史文獻開發(fā)模式探究——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湯萌、張潔/219
袁世凱北洋政府時期克利斯浦借款簽訂始末及夭折原因探析/王穎麗/223
淺析1928年甘肅旱災救濟措施/黃佳/226
馮夢龍文藝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和審美理想/秦淑芳、肖承光/228
亞文化視域下的紐約教父與上海“皇帝”/張茂林/231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創(chuàng)新出彩 充滿詩意——周溯源新著《文史哲三十論》讀后/湯生根/237
□本期封底篆刻 仁者壽(選自清《小石山房印譜》)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徐華龍
□英文目錄/周丹譯
CULTURE JOURNAL THE 75 TH ISSUE
MAIN CONT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should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CULTURE JOURNAL"/YAN Lin
9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methods ' contribution to linguistics/ZHOU Qingsheng
23
Lake ice fish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HE Jia
35
To explore effective inheritance way of Liaoning Manc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IAO peng,SHI Guangzheng
40
Theory of "the invisibility cloak",the reasons behind ' the invisibility'/JIA Na
58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experience in Sholokhov's creation /PENG Aiting
60
Analyze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model of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China" /AI Yuheng
87
Study on Lingnan Ganquan school/WU Aibang
90
Study on Malinowski's culture concept/LIANG Qifeng
101
To explore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Danc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national regions/MA Lin
112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under the social linguistics angle /DU Ting
157
The elements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northeast dialect' animal metaphor/QIN Chuyang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