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貞
《晉書·張翰傳》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便是有名的“莼鱸之思”。西風又起,那一縷飄著芳香的鄉(xiāng)愁縈繞在人們心頭。那么,究竟是何美味,競能引得這位高人辭官而歸呢?
苑菜、莼羹、鱸魚膾,乃張翰所思。苑菜指菰,即茭白,鱸魚膾指細碎的鱸魚,莼羹,即莼菜湯羹,也是筆者所述重點。
莼菜是一道江南名菜。黏滑如泥鰍,形狀如茶葉,呈棕褐色,漂浮在或濃或淡的湯汁里,彌漫一股淡淡的清香。想要用筷子夾,卻夾不住,只得拿起湯匙,舀起一勺徑往口中送去,始而蹙眉,繼而神清氣爽,忍不住大口品嘗起來。
這是莼菜湯的獨特味道。初嘗者可能不適應莼菜的黏滑,但那種似茶非茶,遠比茶葉的苦澀和更脆嫩的口感是如此玄妙,如使人同時坐擁品茗之樂和口腹之實,給人的感覺實在暢快,大概可謂詩意與現(xiàn)實的完美結合。于是莼菜湯便超越了時間的距離,在文化地理的版圖上圓滿保留了下來。
莼菜是水生植物,離不開水,所以也以兩個地方最出名。
一為西湖。大凡去杭州旅游,都會點上一道西湖莼菜湯。正宗的西湖莼菜湯以雞絲配湯,外加少量火腿,又稱雞火莼菜湯,菜多湯濃,食材火候都頗為考究。普通游客嘗到的往往是簡化版的莼菜湯,常以蛋花或筍干代替雞絲,有時配以香菇紅椒,倒也色味俱全。其實,莼菜才是這道湯的精華,其余都是配角。那幾瓣晶瑩透亮的莼菜,在與嘴巴親密接觸的“嘖嘖”聲間,滋味全在其中矣。
二為太湖。蘇州是張翰的故鄉(xiāng),這太湖莼菜自然也不遑多讓。太湖面積之廣遠非西湖之比,更兼有著名的太湖三白,太湖莼菜湯便有了絕佳的搭配。銀魚比雞絲更為嫩滑,而且同樣生長于水中,因此可謂渾然天成水乳交融。若論口感,當比雞絲莼菜湯更勝一籌。有的飯店以蝦仁代替銀魚,那就更為考究了。
不過莼菜味雖美,采集卻頗為不易。莼菜系野生浮葉植物,狀似睡蓮,采摘時須雙腿踩于水塘或蹲于船頭,用手擇攏那些并不大的葉片,時間長了,腰酸肩疼不說,冷水浸泡的手會發(fā)白蛻皮,其中的辛勞可想而知。
莼菜采集不易,保存也不易。幸好如今科技發(fā)達,有保鮮的莼菜可買,一袋袋連湯水封裝好,開袋即可配料煮食。每次去杭州,我都喜歡買上幾包捎回。當那些小小綠色的莼菜如青茶翻卷在沸水之上,我就聯(lián)想到一個古樸而富有詩意的名字——茆?!八紭枫〔善滠狻?,它從《詩經》的故事里走來,帶著先民們純真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