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一位好友藏家的“密室”里,看到一對乾隆五彩花紋瓶,器形軒宇,色彩沉穩(wěn),一看之下就讓人愛不釋手。遺憾的是,其中一只瓶口殘破,斷口還是新的。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我這位朋友不久前從河南某民間收藏人士手中購得,當時還是一雙完整的彩瓶,竟然毀在物流的手上,實在令人心痛不已。世間的寶物都脆弱,有多少經(jīng)得起歲月的磕碰呢。
慶幸的是,朋友的這件不是明清官窯,還不算是罕物。要是手上有一件宋元以上的瓷碗瓷瓶,就足以傲視同儕了,畢竟那些才是稀世之物。就算是在拍場上,被稱為“高古瓷”的東西也不常見到,而高古瓷中的高古瓷——隋唐瓷,民間就更難得一見,要看的話可以去博物館,順便系統(tǒng)學習下古瓷的知識也不錯。
愛好文物和愛好文物收藏還真不是一回事,這就是研究館員和藏家的區(qū)別。普通人限于財力只能收點古幣、瓷碗、字畫什么的解解悶,但是應該提倡經(jīng)常去博物館轉轉,藏寶于家是一個人欣賞,藏寶于國館就是為了大家都能欣賞,特別時不時地會有驚喜出現(xiàn)。像?;韬钅沟陌l(fā)掘,就讓人心癢,今年在北京搞過一場?;韬羁脊懦晒梗瑩?jù)說是人滿為患,可惜我沒能親眼目睹。好在上月,江西省博物館正式推出了一個常設展覽,“驚世大發(fā)現(xiàn)——南昌漢代?;韬顕鐾脸晒埂?,10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展品比北京那次多出了一倍。我的同事小雷已經(jīng)先睹為快,這期將跟大家分享其收獲。雖然本人最關心的漢簡不在其中,我還是蠢蠢欲動,打算找時間過去看看。
值得看的展覽太多,有人就打包,集中一個時間狂走一回,飽覽而歸,像我的另一個同事菡閣就是。她本月去趟上海,回來以一種羨慕嫉妒恨的口吻說,上海這座城就是一個超級展場。可是能惹出大動靜的,恐怕沒有一個展比得過“基弗在中國”吧?此展還未開幕就鬧得沸沸揚揚,開始還以為是策展方為博眼球設的一計呢。這個展扯出了許多討論,從藝術界漫到了法律界,從“辦一個在世藝術家個人作品展可不可以不經(jīng)藝術家本人同意?”的命題,到藝術家的權益保護,到策展機構與畫廊之間的利益沖突等。有點尷尬,有點混亂。拍賣行跟藝術家為作品真假打官司的事發(fā)生過,但是藝術家告策展機構的好像還沒有過,有點熱臉貼在冷屁股上的意思。法律人士認為這是咱們跟國際藝術市場沒有很好接軌,不懂規(guī)則。不過事情沒那么簡單,背后的利益博弈才是我們最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