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贖刑制度在中國古代刑罰史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宏觀的角度概括性的闡述學者們對贖刑制度的研究。對于贖刑制度的闡釋,是展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并深刻剖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贖刑;刑罰;恤刑
贖刑制度在中國源遠流長,伴隨中國刑法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在中國古代法中贖刑制度是獨具特色的,在中國古代刑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備受爭議的制度。贖刑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贖刑歷經(jīng)各朝代的發(fā)展不斷完善,最終在清末改革中退出歷史舞臺。贖刑雖已成為歷史,但其蘊含的人本精神、慎刑觀念仍可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供文化支持。長期以來,無論古代先賢還是現(xiàn)代國內外學者對贖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豐富。根據(jù)文獻整理,關于贖刑制度的斷代研究,涉及到秦漢、唐宋、明清等各個時期。清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后一個實行贖刑制度的社會,要研究清朝的贖刑,就要全面掌握中國古代各時期贖刑發(fā)展的歷程。
一、秦漢時代
日本學者富谷至在《秦漢刑罰制度研究》一書中表述:其一,秦漢時期的刑罰體系中,贖刑是正刑中的類型之一;其二,贖刑是一種財產(chǎn)刑,而非替代刑;其三,贖刑可以用勞役代替;其四,漢代贖刑因被勞役刑所構建的新刑法體系所吸納而消失。[1]明輝在《中國古代贖刑的制度與文化思考》與日本學者富谷至的觀點相悖。其一,明輝在以正刑的標準,即獨立適用和普遍適用的標準下,認為秦漢時期刑罰體系主要是由死刑、肉刑、身體刑和勞役刑,漢代刑罰改革廢除肉刑。其二在根據(jù)《睡虎地秦墓竹簡》和《張家山漢簡》的研究,認為秦漢時期贖刑是當某些違法行為應被判處一定刑罰時,可以允許違法行為人或其親屬以交納財物活著富一定時期的勞役方式予以替代,至漢代形成了較為清晰的制度規(guī)定,明確了不能刑罰種類所替代的方式。據(jù)此推斷,秦漢時期的贖刑“不是實體性而僅是一種替代刑”。[2]郭佳在《從睡虎地秦簡看秦朝的贖刑》一文中依據(jù)睡虎地秦簡出土文獻,概括了秦朝贖刑制度的條件、種類、方式及特殊人群在贖刑方面享有的特權。揭示了贖刑在特權階層和普通群眾的差異性質。在贖刑在對待特權階層時,是維護特權階層利益、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的工具。而贖刑在對普通群眾執(zhí)行時,確實殘酷的剝削工具,因為贖刑高昂的財物標準或繁重的勞役,遠遠超過歷經(jīng)戰(zhàn)亂百姓的承受能力,使百姓淪為政府剝削的勞動附庸。[3]朱紅林在《竹簡秦漢律中的“贖罪”與“贖刑”》一中文詳盡的表述在秦漢時期“贖刑”具有“規(guī)定刑”和“替代刑”倆種性質,這對于確定他是作為一個獨立刑種還是非獨立刑種非常關鍵。并對分別就秦、漢兩朝“贖罪”與“贖刑”進行研究。[4]曺旅寧在《張家山漢律贖刑考辨》中對漢朝贖刑的序列和金額進行闡釋,同時總結出漢朝贖刑適用的六項總原則,一故意殺傷父母、謀殺父母未遂、不孝罪、官守自盜等不適用贖刑;二涉及家常倫理的某些傷害犯罪可以使用贖刑;三官吏因公毆打刑徒致死可適用贖刑;四女子適用贖刑;五司法官在審判中屬于過失犯罪的適用贖刑;六誣告他人而能自首者可以適用贖刑。[5]
二、唐宋時期
霍文娟在《唐朝贖刑制度研究》從內容、施行、特點、作用、現(xiàn)代意義等五個方面對唐代贖刑制度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文章認為唐代的贖刑制度適用范圍較廣,內容規(guī)范具體,最能體現(xiàn)古代贖刑制度的實質,其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在古代社會極具代表性。[6]藤健、萬川在《宋朝法定贖刑制度的演變及其特點》中敘述了宋朝贖刑適用的刑種、適用的罪名、適用的對象、贖刑限制適用的范圍及贖刑執(zhí)行的具體方法,并提出隨著兩宋政治經(jīng)濟形勢的變化,贖刑制度適用范圍發(fā)生的變化。[7]戴建國《宋代贖刑制度述略》中認為宋代的罰金是贖刑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朝廷官員來講,罰金就是贖金,倆這可以換稱,但是對于平民百姓而言罰金與贖金又是有區(qū)別的。朝廷命官可以納官贖他人罪。宋代贖刑之物始終未能超出銅和錢的范圍。[8]
三、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贖刑制度高度完善、適用范圍廣泛,其中王霞在《明代贖刑制度的特點及其局限性考略》中提出,明代贖刑和罰金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贖刑受刑人有權選擇是否贖免,而罰金刑則必須無條件執(zhí)行。在贖刑方式上有罰役屯田、充當驛戶和納贖三種方式。對待不同的犯罪行為采取區(qū)別化量刑。[9]張光輝在《明代贖刑的運作》中,探討明代贖刑的具體運作,分析司法實踐中贖刑的初擬和最后決定程序,然后分別探討交納財物和服勞役兩種贖刑方式的具體執(zhí)行過程,揭示明代贖刑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實施情況。[10]吳光輝、李國鵬在《清代贖刑初探》中以乾隆時期為切入點,根據(jù)《大清律例》和《欽定大清會典》分析清代贖刑制度,分別闡述收贖、贖罪、納贖的適用對象、刑種及執(zhí)行方式。[11]
以斷代史為視角的贖刑研究,從時間角度上看,針對唐代、明代研究的學者眾多。一方面是由于這兩段時期史料較為豐富,另一方面這兩段時期贖刑制度應為較為廣泛。從研究內容上看,秦漢時期學者研究的重點在討論贖刑的性質方面;唐代以后關于贖刑制度的研究重點在于具體的司法操作方式。清代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最后的王朝,社會生產(chǎn)方式發(fā)生變革、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等諸多因素影響下,贖刑制度適用普遍。但關于清代贖刑制度研究的成果較少,本文準備從清代贖刑制度發(fā)展研究。
參考文獻:
[1][日]富谷至,[譯]柴生芳朱恒曄:《秦漢刑罰制度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2]明輝.《中國古代贖刑的制度與文化思考》,《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02
[3]郭佳.《從睡虎地秦簡看秦朝的贖刑》,《中州學刊》.2004,05
[4]朱紅林.《竹簡秦漢律中的“贖罪”與“贖刑”》,《史學月刊》2007,05
[5]曹旅寧.《張家山漢律贖刑考辨》,《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02
[6]霍文娟.《唐朝贖刑制度研究》.安徽大學,2010,06
[7]藤健.萬川.《宋朝法定贖刑制度的演變及其特點》,《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9,02
[8]戴建國.《宋代贖刑制度述略》.《法學評論》1994,01
[9]王霞.《明代贖刑制度的特點及其局限性考略》.《蘭臺世界》2014,05
[10]張光輝.《明代贖刑的運作》.《四川大學學》.2005,03
[11]吳光輝.《李國鵬.清代贖刑初探》.《法治與社會》2014,01
作者簡介:
孔映程(1992~),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教育與法律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