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
摘 要:紫砂壺幾百年來蜚聲海內(nèi)外,被世人所推崇。宜興紫砂工藝除了她的歷史悠久、藝術上繁榮的茶文化歷史之外,她的歷代傳世佳作更體現(xiàn)了紫砂工藝的光輝藝術特性。其造型藝術是任何工藝造型所無法比擬的,宜興紫砂工藝的造型設計千姿百態(tài)。
關鍵詞:紫砂;藝術;文化
宜興紫砂工藝以其古樸、典雅,氣韻生動的造型藝術,幾百年來蜚聲海內(nèi)外,被世人所推崇。宜興紫砂工藝除了她的歷史悠久、藝術上繁榮的茶文化歷史之外,她的歷代傳世佳作更體現(xiàn)了紫砂工藝的光輝藝術特性。其造型藝術是任何工藝造型所無法比擬的,宜興紫砂工藝的造型設計千姿百態(tài)。
紫砂陶藝術自起源于宋代,經(jīng)歷明清兩代的成熟,發(fā)展到今天在壺的造型藝術上日臻完美、豐富,如何鑒別和欣賞這一門世界陶瓷門類中獨樹一幟的紫砂陶藝術,即對于紫砂陶藝術應持怎樣的審美觀點,直接影響了制作者的創(chuàng)作構思。所以,有必要談談紫砂藝術的審美觀問題。眾所周知,宜興紫砂具有它的獨特性,如泥原料的蘊藏占盡地利;成型技法以泥片鑲接及拍打身筒為主要的成型方法,區(qū)別于其它陶瓷行業(yè)的各種成型法則。并聯(lián)系到裝飾上的文化層次等等,這些都應該是宜興紫砂工藝所已具備的審美因素。從傳統(tǒng)的造型來分析,在每件器形的結構中,使對象(器皿或壺)蘊含著豐富的美感。
“和為貴”的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取向。紫砂壺的“和之美”就體現(xiàn)在對萬物多樣性的尊重,在于一視同仁的胸懷。愛品茶的人都知道,喝綠茶要用玻璃杯,喝烏龍茶需用蓋碗,但無論是高貴的普洱、龍井,還是鄉(xiāng)村野老的茉莉花茶,置于紫砂壺中,都可流淌出最本真的色澤;天地萬物皆可幻化為壺,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瓜果梨桃、人物眾生,在做壺人手中一躍而出,自然會把不同的情感和愿望帶到壺上。壺可傳情、可達意,紫砂可以寄予萬事、萬物、萬種情愫于壺上,令賞壺人思緒萬千。
“融”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又一要素。人生的至高境界既在合而不同,又講博采眾長、互相吸收?!吨芤住匪f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剛柔相濟也就是這個道理。壺小乾坤大,萬事萬物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哲理皆融于一壺之中。
紫砂壺的美存在于使用當中,將沸水注入壺中,觀壺色瑩潤如玉,聽泉眼細流汩汩。拿來摩挲把玩,心中頓生愉悅親近之感,亦可舒筋活血、強身健體。紫砂壺能在使用當中愈發(fā)光彩照人,越用越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養(yǎng)壺”。壺靠使用以養(yǎng)生,以養(yǎng)浩然之氣。
紫砂材質(zhì)特殊,它具有雙重氣孔結構,可以適合一切茶,泡茶隔夜不餿。而且紫砂材質(zhì)有類似海綿的吸附性,常沏茶的壺就是不放茶葉,水中也有茶香。紫砂還可以獨立成陶,是世界上惟一不需要添加其它礦物而獨立成陶的陶土。紫砂壺表現(xiàn)力強,用紫砂做成的“牡丹壺”像一朵盛開的牡丹;“芒果壺”看上去就像是剛從樹上摘下來的芒果,無論從造型、顏色還是質(zhì)感來看都是惟妙惟肖的。藝術貴在變化,紫砂壺把變化的奇、美表現(xiàn)到了極致。
隱士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分支,由來已久?!叭碎g珠玉安足取,不及陽羨溪頭一丸土?!笨梢娫趷蹓厝搜壑?,紫砂壺雖不是金子卻也一樣發(fā)光。一把好的紫砂壺流落到哪里都不怕被埋沒,它在日月精華中休養(yǎng)生息,等待人們發(fā)現(xiàn)它的真正價值。而一旦被發(fā)現(xiàn),它尊貴的氣質(zhì)使它即使放在皇宮里也不會失色。
紫砂壺的“五美”是經(jīng)過藝人的創(chuàng)造賦予的,也是紫砂文化內(nèi)涵的體現(xiàn),這五美要在與外部世界的接觸中、在萬事萬物的聯(lián)系中得到體現(xiàn)。品讀紫砂壺的文化底蘊是一種精神的修養(yǎng),寓教于樂,可以凈化心靈。
現(xiàn)代紫砂藝術是通過現(xiàn)代人去感受,宜興紫砂造型一般講求對稱和平穩(wěn)。而有些人喜歡在無對稱中尋找美的意境,在夸張中寄托寫實的內(nèi)涵。同一事物去聯(lián)想的,因人而異會得出不同的感受。比如,以梅花為題材的紫砂工藝品,也許有的人感到寒冷凄苦;有的人領悟到恣肆生機;有的人感到爭芳斗艷;所以我們要力求紫砂造型藝術迎合現(xiàn)代人的各種審美要求和情趣,把一切尋常的東西成為獨特的美。有的人品味到孤芳自賞。此壺呈提梁款式,吸取“蝸牛殼”旋曲趨勢,線條清麗而有不失流暢和端莊,使紫砂壺在形體的變幻中脫俗得趣,注入藝術魅力。張守智教授與汪寅仙高級工藝師合作的“曲壺”,把幾何形體造型表達的至善至美。
紫砂藝術的獨有的陶文化面目出現(xiàn),具有如詩如畫的藝術風格,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和強烈的感染力。紫砂藝術更深層次的影響和作用,除了日用功能、陳設審美、把玩品味,還表達了紫砂藝人創(chuàng)造者本身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審美愛好,造型意識,造物心理等等,深蘊的文化內(nèi)涵,強烈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形式,再通過紫砂藝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
參考文獻:
[1]卞宗舜.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
[3]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
[4]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M].香港:三聯(lián)書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