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博主的文章,我心中不禁泛起了漣漪……
如今,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習慣在網上交流,而不擅長口頭表達。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現(xiàn)象:當老師請學生回答問題時,大部分學生不愿意開口說,常常由老師指定學生回答;有的學生說我會操作就行,有的即使開口說了也是語無倫次,結結巴巴?!读x務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指導綱要》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那么,作為信息技術教師的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我認為在信息技術課堂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老師不能強迫學生去回答問題,而應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樂說,只有學生樂說了,才能促進其對信息技術概念的透徹理解,對操作技能的融會貫通,對經驗思想的交流分享,才能讓學生逐步從“樂說”到“會說”。
要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樂“說”,可以嘗試以下做法:首先,要讓學生有話說。如果所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嚴重脫節(jié),學生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背景做支撐,在課堂上必然無話可說,所以在信息技術課上,教師設計的學習內容要緊貼學生的生活。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在接納之后,這些問題會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引發(fā)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需要,使學生產生“骨鯁在喉,一吐為快”的強烈愿望,自然而然,不需要老師強迫,他們會主動地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其次,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要難易適度。難易適度是指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問題鏈,盡量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合適的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說話欲望,觸發(fā)了他們說話的靈感,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他們不斷地思考探究,時間一長學生就能從不愿意說到樂說、會說。最后,開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既能外顯思維又能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對學生分組,每組中都有“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方式,如小組代表說、小組每位成員輪流補充說等。對于不同的觀點結論組織各組之間展開多層次、多角度的辯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要說,有話可說。通過交流讓經驗得到分享,讓思維碰撞出火花,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也會漸漸愛說。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轉變觀念,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這種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要求教師要長期堅持,要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從有話說到樂說、敢說、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