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娟
語文教學中最難的是習作教學。我們就山東臨朐縣域內(nèi)學生習作興趣做過一項調(diào)查,全縣小學生喜歡習作的人數(shù)才7%。而針對全縣語文教師做的抽樣調(diào)查顯示,300名初中和小學語文教師喜歡習作教學的不過10人。由此看來,學生愁寫、教師愁教成為習作教學中的普遍現(xiàn)象。
教師與學生對習作缺乏熱情的原因是什么?我們對語文教材中習作內(nèi)容做了解析。如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看圖習作,要求學生觀察圖畫,想象正在進行的緊張、激烈的足球賽,把看到的、想到的內(nèi)容寫下來。很多學生不喜歡這次習作,因為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學生沒有參與過甚至沒有見過足球比賽,只憑想象去寫比賽場面。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此看出,如果習作話題遠離了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的習作興趣也就無從談起。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習作教學中,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葉圣陶先生說過。實際生活充實了,種種習慣養(yǎng)成了,寫文章就會像活水那樣自然地流淌了?;诖?,我們開始進行以生活化為核心,以激發(fā)興趣、養(yǎng)成習慣為主要目標的習作教學實踐。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我們順應這一天性,和學生“玩”起了習作。教師把生活搬進習作課堂,帶學生和面粉、包餃子、掰手腕、縫沙包、打雪仗、泡茶、品嘗苦菜……教師們把能想到的活動,一個不落地搬進課堂。每周的習作課充滿歡聲笑語,教師和學生玩得暢快淋漓,不亦樂乎!生活的空間有多大,寫作的空間就有多大。教師們不僅在學校里跟學生玩,還把學生的興趣引向家庭、社會,將習作課堂向生活無限延伸。學生干家務,做社會實踐活動,親手種植、養(yǎng)殖……在游戲與活動中,還真把習作教學“玩”出了一些名堂。
一、“玩”出了興趣
在師生花樣繁多的玩樂中,學生愛上了習作課,每周五成了學生最期盼的日子。東郡小學六年級學生徐新婷在《趣味習作》中說:“作文課是我最期待的課。每次作文課老師都會讓我們做游戲,今天當然也不例外。這一次的作文課,我們又在歡聲笑語中快樂度過?!绷曌鹘虒W改革一個月后,學生寫作興趣普遍增強,作文字數(shù)比原來多了,內(nèi)容也生動了。
教師也愛上了作文課。生活化習作讓教師找到了上作文課的幸福感。東郡小學侯云秀老師與學生做完“穿針引線”活動后,在課堂隨筆《針線人生》一文中寫生活化習作教學帶來的驚喜:
“多少次拿起過這細細的針,多少次用過這長長的線,卻從未想過這針、這線能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出現(xiàn)。孩子們呀!在今天的作文課上,如果老師是針,你們就是那五彩的線,線跟針走,針隨線轉(zhuǎn),針和線的密切配合,呈現(xiàn)出張張興奮的笑靨。你們在玩中擷趣,趣中習作,這樣的課堂才沒有遺憾?!?/p>
沂山新立克希望小學56歲的張國軍老師這樣說:
“寫自己喜歡的,寫自己熟悉的,學生才有興趣,才有激情,寫起來會得心應手。沒有條條框框,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寫出了真實的自我。真情實感的表達,是對自己的肯定,是真實言語生命的展示。”
五井小學王波老師在教后反思《放下就能擁有》中寫道:
“當老師久了,難免為了維護自己的‘師道尊嚴而高高在上,儼然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以為這樣就能讓學生服氣,可是通過班級內(nèi)的掰手腕比賽,我放下了教師架子,來到了學生的中間,擁有了與孩子們共同學習、活動的快樂!”
二、“玩”出了佳作
每次活動體驗后習作,學生再也不抓耳撓腮、苦思冥想了,許多學生能寫出體裁多樣、角度多維的佳作。一次“穿針引線”后,侯云秀老師的班里就出現(xiàn)這么多有創(chuàng)意的題目:《水火不容的兄弟》《團結(jié)力量大》《淘氣的“線娃娃”》《全能工程師》《什么事都靠“練”》《別樣的穿針引線》《舞動針線》《有趣的較量》《針線光影》等。其中頗有些精彩的片斷:
老師這節(jié)課要求用針、線兩兄弟幫紐扣妹找個“安身之處”,可就是因為我這一雙笨拙又氣人的手,針兄線弟在紐扣妹面前大打出手、水火不容。
——馬藝文《水火不容的兄弟》
同桌拿著“針哥哥”,我拿著“線娃娃”,我的手卻不停地發(fā)抖,剛把“線娃娃”送入到“針哥哥”的口中,它卻淘氣地把頭又縮了回來,反反復復幾次都沒有成功?!熬€娃娃”挺著身子在嘲笑我,好像在說:“你這個大笨蛋,以你的技術(shù)還想把我送入‘針哥哥的口中,你還嫩了點兒?!卑盐业哪樁細饧t了。
——公婧萌《淘氣的“線娃娃”》
這樣充滿靈氣的佳作比比皆是,原來在習作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現(xiàn)象一掃而光。
三、“玩”出了課程
起初,創(chuàng)意游戲與語文實踐活動是生活化習作主要的課程資源。隨著生活化習作教學的深入開展,學校與教師有目的地把科學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品德課、體育課的部分活動整合進語文課。作為習作練習豐富的課程資源。在此基礎上。各學校根據(jù)習作教學目標與年級目標,把零散的習作課程資源進行系統(tǒng)歸整,構(gòu)建了獨具特色的校本作文課程體系。如臥龍小學的《生活化作文》、外國語學?!都t果果,綠泡泡》等。這些教材的開發(fā),大大方便了教師整體把握習作教學,有效開展習作指導活動。如游戲《蒙眼作畫》,可以作為整個一至六年級的習作指導載體,但在不同年級開展活動時各有側(cè)重,要為達成不同的習作目標服務。一年級學生先做后說,主要是激發(fā)興趣;二年級學生先做后寫,要求寫得有條理,主要學習有序表達:三四年級學生先做后寫,要求寫具體,主要關(guān)注細節(jié)描寫;五六年級學生先做后寫,要求寫感悟,關(guān)注表達真情實感。同時這些教材還具備開放性、靈活性的特點,教師在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的統(tǒng)領下,可以根據(jù)學情不斷調(diào)整習作活動內(nèi)容。
四、“玩”出了方法
如何讓生活化習作成為常青樹呢?在構(gòu)建習作課程體系的同時,我們由激發(fā)興趣的游戲活動開發(fā),轉(zhuǎn)向生活化習作規(guī)律與方法研究。根據(jù)生活化習作“先玩后寫、玩中點撥、賞評提高、自由展示”的過程與原則,通過情境體驗、習作評改、習作展示三種主要課型把觀察方法、情感體驗、思維訓練、激勵評價的點撥指導融入小活動、小游戲中。情境體驗課:創(chuàng)設游戲或活動情境,讓學生參與、體驗后有話可說、有話可寫。習作評改課:讓學生在讀中學寫,在讀寫結(jié)合中掌握基本寫作方法,解決寫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習作展示課:讓學生樂于交流,樹立寫作自信心。三種主要課型的銜接也讓教師實現(xiàn)由樂教到能教、會教的轉(zhuǎn)變。
小學習作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臨朐縣教研室與各個學校通過不懈努力,終于探索出了一條實實在在的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路。教師們不再為寫作教學發(fā)愁,還通過課程構(gòu)建和方法總結(jié)讓習作教學走向廣闊的天地。今后,我們?nèi)匀恍枰粩嗵剿鳎鶕?jù)學情和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優(yōu)化教學,提升習作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