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軍,周惠新,楊志華,蔡開明,陳佩君(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體育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
梅山武術的文化特征與現(xiàn)代價值探討
梁正軍,周惠新,楊志華,蔡開明,陳佩君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體育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梅山武術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梅山武術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能凸顯梅山武術的實用性;原始落后的生存環(huán)境造就梅山武術“蠻”的特質;近代中國的革命活動促使梅山武術由“蠻”向“血性”轉變。梅山武術的現(xiàn)代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健身娛樂、文化教育和經濟功能等方面。
梅山武術;文化特征;現(xiàn)代價值
武陵山片區(qū)是歷史上多民族遷徙走廊和“多元一體”民族格局的典型地區(qū),境內有眾多世居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體育競技和體育娛樂項目,梅山武術就是其中一朵奇葩。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中,武陵山片區(qū)面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人口老齡化以及疾病肆虐、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尤其是在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主的西方競技體育的沖擊下,梅山武術的開展舉步維艱[1]。如何有效地傳承和發(fā)展梅山武術,重新挖掘梅山武術賴以生存的土壤,使其繼續(xù)存在下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因為對于一種文化現(xiàn)象,只有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準它繼續(xù)存在下去的生存空間,才能使其綻放自身絢爛的花朵。毫無疑問,提升梅山地區(qū)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認同,彰顯梅山武術自身的特色,將梅山武術與普通民眾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挖掘其健身價值、經濟價值、教育價值才是使梅山武術得以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一)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凸顯了梅山武術的實用性
梅山武術作為一種生活生產實踐手段,是梅山地區(qū)主要的社會實踐活動[2],在生產勞動中,肢體動作依賴于正確的動作,器械的運用依賴于正確的方法。梅山,春秋戰(zhàn)國時被稱為“梅山蠻之地”,地方千里,廣谷深淵,高巖峻壁,繩橋棧道,民居十洞之中;梅山峒蠻食則引藤,衣制斑斕,言語迷離,出操戈戟,居枕鎧弩,刀耕火種,摘山射獵。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梅山峒蠻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創(chuàng)造、改良、總結出各種搏殺技術,形成體系;在抵抗外來侵略時,又巧妙地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和日常工具,形成了一種典型的南派武術(注重樁功、器械多為生活常見器物),具有強烈的實用性[3]。
(二)原始落后的生存環(huán)境造成了梅山武術“蠻”的特質
梅山峒蠻不服王化,歷史上長期游離于中央政權的管轄之外,其社會形態(tài)簡單直接,沒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在中原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候,梅山峒蠻還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據(jù)史料記載,北宋時,梅山洞主符天錫、李天華、趙天梓臂力過人,有萬夫不當之勇。他們雄踞一方,聚民練拳護洞,外御強敵,內務狩獵,通過長年累月的鍛煉,人人體魄健壯,個個好武善斗,勇猛異常??梢?,不服王化的梅山峒蠻在首領的帶領下,與中央政權抗衡,占山為王。977年宋太宗遣兵攻打梅山峒蠻,斬殺掉梅山峒蠻兩萬余人,仍難以將其征服。梅山峒蠻在抵御中央政權的殘酷征討中,大大增強了其搏斗格殺的能力。為了生存,各峒主帶領男女老幼拿起武器,日夜操練武藝。為了方便傳授,梅山武術形成了程序化的武術套路,這無形中使梅山武術的技擊性套路與器械格斗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梅山峒蠻閑時聚民練武,忙時務農狩獵,戰(zhàn)時勇武過人,通過長年有素的訓練,大大提高了自我防護的能力[4],具有野蠻的民族習性,體現(xiàn)在梅山武術的文化特征上,就是具有一種“蠻”的特質。
(三)近代中國的革命活動促使梅山武術由“蠻”向“血性”轉變
在政治上,梅山峒蠻反抗中央統(tǒng)治,堅持自己獨特的文化生活方式。這一時期,梅山地區(qū)以其人們“蠻”的民族特質而聞名遐邇,反映了當時歷史條件下梅山先民追求自由、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章淳開梅山后,中央在梅山地區(qū)設置了行政機構,加上統(tǒng)治者有意識地向梅山地區(qū)移民,促進了各民族文化在梅山地區(qū)的交流和相互影響。梅山地區(qū)逐漸融入了以荊楚文化為主流的中原社會,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從原始的狩獵文明轉向農耕稻作文明[5],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這是梅山地區(qū)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
但是,梅山峒蠻被王化并非是其向統(tǒng)治者的徹底妥協(xié),當他們受到壓迫或不公平待遇的時候,他們敢于奮起反抗,從國家角度來說,當國家遭遇外來侵略時梅山人表現(xiàn)出的血性精神更是令人欽佩。民主革命先驅陳天華、“堅守危城、此復神州第一功”的譚人鳳、“畢生革命,誨人不倦”的成仿吾、“女中豪杰”秋瑾等均是梅山近代史上的杰出代表??梢哉f,從梅山峒民的“蠻”到“血性”的轉變,正是一個民族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沖動走向理性的過程。
(一)梅山武術的健身價值
梅山地區(qū)地處雪峰山地帶,這里山高林密,梅山峒蠻長期過著艱苦的山地生活,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具備強健的體魄?!懊飞结夹U閑來練武習藝,忙時追山趕獵”是梅山峒蠻日常生活的生動寫照,這樣的生活方式首先是為了有效抵抗中央政權的征伐,其次是謀求食物的需要。梅山峒蠻的生活方式孕育了其相對獨立、單一的社會結構,在這種獨特的社會形態(tài)下衍生出梅山武術文化[6]?,F(xiàn)代社會梅山地區(qū)的民眾已不再需要追山趕獵,但是梅山武術卻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得以保存,梅山武術的健身價值依然存在。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推廣實施中,梅山武術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民體育活動的開展,并承擔起梅山地區(qū)農村村民的健身重任。梅山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廣泛普及現(xiàn)代體育所必需的場地器材有一定困難,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梅山武術。梅山武術不僅是梅山地區(qū)古老的地方拳種代表之一,更是梅山地區(qū)優(yōu)秀的民眾傳統(tǒng)體育項目,有極大的健身價值。
(二)梅山武術的文化教育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遭受到沖擊,梅山地區(qū)的生活方式有西化的傾向。大量青年農民外出務工令老人小孩留守造成的鄉(xiāng)村“空巢”化現(xiàn)象屢見不鮮。梅山武術的開展幾近空白,尤其是隨著老一代傳承人的離世,梅山武術的傳承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在這種文化沖擊下的社會變革期,有些人精神迷惘、心緒浮躁、價值觀混亂,各種西方文化帶來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盲目的攀比之風日甚一日,許多鄉(xiāng)村問題令人扼腕嘆息[7]。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重新審視這種“消逝的傳統(tǒng)”,開始懷念、追溯梅山武術的古典流風余韻,保衛(wèi)梅山峒蠻的血性精神。
如今在梅山地區(qū)各中小學,每個學生課余時間都必須學習新編梅山武術套路,保證每周至少一個課時用于學習梅山武術。每年定期舉辦一次中小學梅山武術比賽。作為地方典型傳統(tǒng)文化代表,梅山武術得以在梅山地區(qū)各中小學傳承;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強身健體的運動方式,梅山武術無疑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因此梅山武術的教育價值功能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然存在。
(三)梅山武術的經濟價值
隨著旅游經濟的發(fā)展,梅山地區(qū)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逐步被開發(fā)出來。作為一種土生土長的地域拳種,梅山武術與儀式祭祀、宗教信仰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可以借此開展以各種形式表現(xiàn)的主題旅游。一是根據(jù)梅山武術傳承特點,組織開發(fā)舞臺式的敘事故事;二是籌建梅山武術主題博物館,收集相關歷史器物、文獻,整理傳承人口述史、錄制視頻,集中展示梅山武術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內容,吸引相關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進而帶動地方經濟建設。
武術健身修身的效果本身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功能。習練武術能增進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學習效率,促進社會和諧。隨著梅山文化旅游及國內外梅山文化研究的升溫,梅山武術以其獨具特色及神秘的源流作為一種武舞類節(jié)目開始走向現(xiàn)代舞臺并向外來游客展示,這種形態(tài)的梅山武術文化在現(xiàn)代流變中滿足外來游客獵奇探秘心理,注重表演性。從地域經濟學角度來說,梅山武術是梅山地區(qū)極具經濟開發(fā)價值的人文資源,對梅山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
梅山武術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特殊的地理自然條件,梅山地區(qū)長期與外界隔絕,造就了封閉的梅山文化。封閉的梅山文化決定了梅山武術的特殊屬性,它與宗教祭祀、娛樂教育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體育屬性的武術文化,與生產實踐和戰(zhàn)爭格斗的直接聯(lián)系決定了梅山武術的實用性。梅山武術在流傳中發(fā)展、變化,從重生產實用到重格斗戰(zhàn)技,再與宗教祭祀相聯(lián)系,并汲取了其他地方拳種的特點,最終形成體系。梅山武術的現(xiàn)代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健身娛樂、文化教育和經濟功能上。梅山武術的研究從微觀的角度與梅山地區(qū)的歷史因素和地域條件相結合,體現(xiàn)出其個性;在宏觀上以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科的建設角度為立足點,表現(xiàn)出其濃厚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共性。梳理梅山武術的文化內涵,從文化脈絡把握梅山武術的演變過程,是其現(xiàn)代社會價值重構的重要參照系統(tǒng),梅山武術的健身、經濟、教育等功能的發(fā)掘必須結合當?shù)厣鐣F(xiàn)狀,兼顧其本身特點。
[1]楊志華,彭健民.梅山武術的當代生存危機與發(fā)展抉擇[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5):33.
[2]楊俊軍.梅山武術及其文化特征[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5):26-29.
[3]陳益球.梅山武功[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2
[4]周惠新,羅沅洲.中國村落武術變遷的文化人類學分析:以湖南梅山武術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6):28.
[5]郭志禹.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策略構想[J].體育科學,2006(3):46-48.
[6]田祖國,唐強.武陵山片區(qū)苗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形成的地理學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6):94.
[7]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3
(責任編校:楊麗英)
Study 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Value of Meishan Martial Art
LIANGZheng-jun,ZHOUHui-xin,
YANGZhi-hua,CAIKai-mingandCHENPei-j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HST, Loudi 417000, Hunan)
Meishan Martial Ar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Meishan Culture, Which is featured by great practicability, barbarism and courageousness since it has been a means of living originating from the primitive society and evolving in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Besides, its modern value lies in promotion of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eishan Martial A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Modern Value
2016-09-07.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村落文化視閾下武陵山片區(qū)梅山武術的學校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XJK015BTW01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區(qū)域文化研究基地項目“梅山武術的傳承現(xiàn)狀與社會功效的實現(xiàn)路徑研究”(201604)。
梁正軍(1982—),男,湖南婁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體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訓練。
K892.2
A
1673-0712(2017)02-0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