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東
(皖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徽六安 237012)
馬克思勞動思想的生態(tài)意蘊
吳學東
(皖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徽六安 237012)
生態(tài)問題其實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而勞動則是人類與自然相互關聯的紐帶,因此,馬克思以勞動作為邏輯起點推演出他的生態(tài)思想:勞動既是人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中介,又是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間物質變換的手段;勞動的這種調整和控制功能一旦失效,就會出現物質變換裂縫而導致生態(tài)危機。對于生態(tài)問題的研究,馬克思的絕世超倫之處更在于他透過生態(tài)問題的表象揭示出生態(tài)危機的社會根源即資本與勞動的關系異化,并據此探尋通過勞動解放救治生態(tài)危機的現實路徑。
馬克思;勞動;勞動思想;生態(tài)思想
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生態(tài)思想是他的勞動思想的邏輯延伸。作為人類的根本屬性和基本存在方式,勞動對于人類的價值是通過勞動作用自然界而體現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勞動就是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過程。勞動所引發(fā)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恰恰就是生態(tài)問題。
馬克思立足人類的勞動實踐活動,從勞動哲學的高度全面審視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關系、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等系列性問題,構建了他的獨具特色的、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思想。美國著名社會學教授福斯特稱之為“馬克思的生態(tài)學”[1]74。
勞動將人類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由一種自然存在物轉變成一種社會存在物。人,不是外在于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殊存在,而天然地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種與自然界融為一體的自然存在物。從人將自然界作為直接生活資料和生命活動的材料和工具的角度來說,馬克思強調自然界對于人的不可割舍的原初價值,“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2]161。恩格斯更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560。人由自然界中普通的成員超拔成為一種高級生物體,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結果。在人猿揖別的漫長過程中,勞動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勞動通過推動腳的直立行走和手的自由靈巧、語言的發(fā)展和人腦的進化,最終促成了人的誕生。不過,這種最初的“人”依然是作為自然存在物的“生物人”,他們在相互作用、共同協(xié)作的勞動過程中進一步加強交往和聯系,從而演變成一種社會存在物——人類,人類社會也隨之同時產生。
勞動在把人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的同時又使人類與自然界統(tǒng)一起來,建立起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系。脫胎于自然界的人類并不能獨立于自然界而存在,相反,人類又依靠勞動重新回歸到自然界中。勞動使人類獲得賴以生存的所有物質資料,但是,勞動創(chuàng)造絕不可能無中生有。從根源上說,人類進行勞動所需要的所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來源于自然界?!皼]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2]158。與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所依賴的天然自然界不同的是,在人類勞動的作用下,自然界越來越多地留下人類勞動創(chuàng)造的印跡,漸變?yōu)椤叭嘶淖匀唤纭盵2]191。隨著人類實踐特別是勞動的深化,人類周邊的世界進一步嬗變成“歷史的產物”“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2]528。人化的自然界不同于天然的自然界,既是自然界自身自然演化的結果,更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結果,承載著人類認識、掌握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的智慧和能力。在人化的自然界日漸成為“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時,人化的自然界與天然的自然界內在矛盾逐漸顯露出來。為此,馬克思特別強調“外部自然界的優(yōu)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2]529。其言下之意非常清楚:人類賴以存在的自然界是天然的自然界和人化的自然界的統(tǒng)一體;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是自然生態(tài)關系和社會生態(tài)關系的統(tǒng)一。然而,由于人類對人化的自然界的依賴性不斷增強,馬克思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人化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是人類勞動的創(chuàng)造物,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物,突出了人類依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的能動性。
勞動使人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形成有機整體。自人類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到人類又重新回歸自然界,勞動成為人類與自然界聯系的關節(jié)點。正是由于勞動實踐活動,人類與自然界相互融合,彼此體現著對方的存在,實現了“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和“人的自然的本質”[2]193的有機統(tǒng)一。人與自然的實在關系即“人對人說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和自然界對人說來作為人的存在”[2]196,在工業(yè)化大生產后已經成為可直觀感知的現實存在。通過勞動,人類與自然界實現了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然而,統(tǒng)一中包含著對立。人類與自然之間自始至終存在著內在的張力。這種內在張力主要體現為:人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和“受動的、受制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209的矛盾統(tǒng)一體。其一,人是具有能動性的自然存在物。人帶著強烈的主體性特點去依賴自然界。人按照自己的功利目的和審美價值,利用、改造和塑造著自然界,不斷地變天然自然為人化自然。其二,人也是具有受動性的自然存在物。人決不能隨心所欲地對待自然界,因為自然界原本就是一個獨立性的不依賴主體的本原性的存在,它具有自身內在的運動規(guī)律,對人類的存在具有不可忽視的制約性。馬克思曾專門論述生產的外界自然條件包括“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4]586對人類勞動生產率的決定性制約作用;特別強調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重大意義,“不以偉大的自然規(guī)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5]。
勞動將人類與自然界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又使人類與自然界的矛盾對立充分顯露。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張力既凸顯了尊重、順應和呵護自然的價值理念的必要性,又暗示了在人化自然的勞動過程中隱藏著潛在的生態(tài)危機的可能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地將勞動界定為“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4]207-208。馬克思從勞動與人和自然的關系的獨特視角對勞動內涵的這種界定,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思想。
德語“stoffweschel”(新陳代謝)一詞,作為一個純粹的自然生態(tài)學詞匯早已使用。馬克思首次將這一詞匯在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的雙重含義上使用,以表示“物質變換”的意思。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多次使用這一詞匯,反映了馬克思對這一詞匯體現的生態(tài)思想的重視。
物質變換是勞動活動的本質屬性。首先,勞動不是純粹的主觀活動,而是一種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現實的感性的物質變換活動。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開展勞動活動的前提條件,也是勞動實踐活動必須解決和處理的核心問題。其次,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雙向度的互動過程:一方面,人類借助勞動活動從自然即馬克思所謂的“人的無機身體”中獲取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另一方面,人類在消耗了生存資料后再將自身的能量及營養(yǎng)成分回饋自然以維護自然界自身平衡。換句話說,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其實就是兩者之間物質互換的過程。勞動,不是“自然→人”的單向運動,不是人類隨心所欲、肆無忌憚、無休無止地向自然索取的過程,而是一個“自然→人→自然”的閉合式循環(huán)過程,是人與自然之間進行價值互換和能量交流的相互依賴的過程。最后,以“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為內容的勞動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4]215。馬克思強調,人必須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中存在,以兩者之間的物質變換為條件而生存。這是人類生活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下都無法改變的規(guī)律。
勞動是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從整個自然界的大生態(tài)系統(tǒng)來說,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實就是主體的自然系統(tǒng)和客體的自然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關系。主體的自然系統(tǒng)和客體的自然系統(tǒng)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兩個關鍵性子系統(tǒng),當這兩個子系統(tǒng)的運作都能遵循自然生態(tài)規(guī)律和法則,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時,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就能良性運行,否則,將導致“自然的異化”即物質變換的裂縫。從勞動和人類的價值關系的角度檢視人類勞動,勞動具有雙重性質:勞動是人的自由自覺的類特性,追求著人類解放的遠大目標;但在特殊的生存境遇下,或迫于生存的壓力,或對于物質財富的貪婪,或認知的局限,勞動也有追逐功利的近視目的。在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中,勞動自身的這種內在矛盾決定了它既可能導致生態(tài)裂縫,又能夠彌補生態(tài)裂縫。馬克思主張,由勞動造成的生態(tài)危機,仍然需要由勞動來彌補。
要發(fā)揮勞動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中的調整和控制作用,就必須全面認知勞動,真正把握勞動作為人的類特性的積極作用。首先,勞動具有多維價值。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對于人類生存的價值,是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但馬克思強調,認為勞動的一般目的“僅僅在于增加財富”的認識,“是有害的、招致災難的”[2]123?!皠趧拥淖饔眠€遠不止于此”[3]550,它的真正的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人類和解放人類。其次,勞動是人類的理智活動。人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去任意支配自然,而要在勞動中正確處理好人類肉體的直接需要和尊重生態(tài)價值規(guī)律的關系。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3]560。再次,勞動是人類不斷提高認知的過程。人類在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將提高自己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水平,“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guī)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習常過程的干預所造成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3]560。同時,也更加清楚地認識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制約作用,“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huán)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4]407。最后,勞動是人的尺度和自然的尺度的有機統(tǒng)一。勞動不是單純以人或自然為尺度,而是奉行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福斯特在《馬克思的生態(tài)學》一書中認為,馬克思是在兩個意義上使用了“物質變換”概念。他分析指出,這個概念“既有特定的生態(tài)意義,也有廣泛的社會意義”[1]175。
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裂縫是生態(tài)危機的本質。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是一個雙向度的互動過程,一旦人類對自然的開發(fā)大于自然界的承載能力或人類對自然的索取超過了回饋,就會使人類與自然界發(fā)生沖突,導致自然異化,出現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裂縫,產生生態(tài)危機。那么,物質變換裂縫的根源何在?學者們普遍將注意力聚焦于自然生態(tài)內部或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有的意識到生態(tài)危機根源于人與自然的沖突,但在應對策略上卻落入抽象的外部反思的窠臼,把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當下的“后現代主義”奉為靈丹妙藥,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解決方案。沒有真正觸及生態(tài)危機的社會根源。正如福斯特所言,“全世界的自然科學家雖然做了大量努力來警示我們人類和地球所面臨的危機,但卻沒有足夠的能力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因為他們大都沒有深入探究生態(tài)危機背后的社會問題”[6]。
生態(tài)危機背后存在著怎樣的社會問題?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必須搞清楚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內在關聯性。馬克思認為,人類一經開始生產,就產生兩重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通過勞動作用于自然界以獲得物質資料。在人類利用、加工、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同時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起初只是單純的勞動協(xié)作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特別是勞動分工的細化,逐步演變成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復雜的社會關系。人類社會正是在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并得到發(fā)展。所以說,“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tǒng)一”[2]187??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界的關系”[2]184。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體現,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是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本質。
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都是建立在勞動基礎之上的,因此,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就必然超越“一切社會形式和性質規(guī)定”為一切社會“所共同具有”[7]923,生態(tài)問題也就必然貫徹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始終。在古代社會,人類迫于生存壓力,對自然界進行失衡性開發(fā)的現象也時有發(fā)生,馬克思稱之為“原發(fā)性的自然的異化”。但在農業(yè)時代,以糧食為主要形式的實物性財富存儲的困難性和以土地為形式的財富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一些人對財富的貪婪欲望,特別是由于人類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決定了人類作用于自然界的勞動實踐活動還不至于給自然界造成毀滅性破壞,偶爾發(fā)生的一些自然失衡現象,依靠自然界自身的恢復功能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我修復??傮w上說,在生產力落后的農業(yè)時代,作為人類生存的自然前提的“生產的原始條件”的兩個基本要素“主體的自然”和“客體的自然”[8]139-140仍然處于和諧的統(tǒng)一狀態(tài)中。但是,由于工業(yè)革命以后機器大量使用,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這可能給自然界造成自身難以修復的破壞,這是物質變換裂縫出現的客觀原因;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確立,資本家對財富占有的貪婪欲望,導致對自然界無節(jié)制的掠奪,這是物質變換裂縫出現的主觀原因。馬克思明確指出:作為人類存在的無機條件的自然界同人類的分離“只是在雇傭勞動與資本的關系中才得到完全的發(fā)展”[8]139-140。這種分離,最初在農業(yè)隨后在大城市的工業(yè)的物質變換的聯系中“造成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7]918-919。顯然,“資本主義和環(huán)境破壞之間存在根本的聯系?!彼?,“馬克思認真地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作為他資本主義批判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9]。如何切中要害地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馬克思準確地抓住聯接人類、自然和社會的紐帶——勞動,以其作為切入口,來剖析資本主義生態(tài)危機的社會根源。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使自然界同人相異化”[2]161,即自然異化根源于勞動異化。異化勞動的原初表現形式為勞動產品(結果)同勞動者的異化。勞動者從事勞動的目的就在于創(chuàng)造勞動產品以維護勞動者的生存和促進勞動者的發(fā)展,但異化勞動卻導致勞動產品成為勞動者異己的支配和主宰力量。勞動者勞動創(chuàng)造的勞動成果絕大多數沒有被用來消費而是累積轉化成資本?!百Y本是積蓄的勞動”“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2]161。因此,可以說,勞動產品同勞動者的異化,其實就是資本同勞動的異化。資本與勞動的異化使“資本邏輯”大行其道,使人類、自然和社會等所有一切都失去自在自為的本性而聽命于資本增殖的任意擺布,進而導致主體和客體兩個自然系統(tǒng)的異化。
資本與勞動的異化使主體的自然系統(tǒng)發(fā)生異化。在資本增殖這一唯一生產目的下,勞動者存在的價值取決于他為資本增殖貢獻多少價值。因此,一方面,資本家不斷降低勞動力成本,把勞動力的價值壓低到僅能維持生命的程度,致使工人的勞動收獲無法彌補勞動力消耗,造成勞動力虧損。另一方面,資本家不斷壓縮用于改善勞動條件的費用。高溫高濃度塵屑的車間、震耳欲聾的喧囂、毫無安全防護的機器操作、陰暗潮濕的住所等惡劣條件使工廠變?yōu)椤皽睾偷谋O(jiān)獄”[4]491,使勞動者“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2]159。在勞動者的主體自然系統(tǒng)異化的過程中,資產者的主體自然系統(tǒng)的異化也同時進行著。資本家蛻變成資本的代言人:他的生命在于資本增殖,他的價值追求也在于資本增殖,他完全演變成為由資本操縱、擺布的木偶和奴仆。
資本與勞動的異化使客體的自然系統(tǒng)的異化現象更加突出。在資本邏輯驅動下,“支配著生產和交換的一個個資本家所能關心的,只是他們的行為的最直接的效益”[3]562。在資本邏輯框架內,只有“資本”范疇,沒有“生態(tài)”概念;只有“資本增殖”的價值判斷,沒有“生態(tài)保護”的責任倫理。在農業(yè)方面,“資本主義農業(yè)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4]579-580。敲骨吸髓式的土地經營,造成勞動者的赤貧和土地肥力的衰竭。在工業(yè)方面,資本按照它的理路更加鮮活地演繹著它的邏輯。勞動過程,成為絞盡腦汁地增加剩余價值的過程,成為更加瘋狂地掠奪自然資源的過程。在資本操縱下的勞動已由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雙向互動的物質變換轉化為資本對自然(主體自然和客體自然)的單向度的掠奪。難怪有學者嘆息:資本驅使下的人類勞動實踐,“已寫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壞大自然的記錄”[10]。
資本和勞動的關系的異化導致資本對勞動的主宰和操縱,這是產生生態(tài)危機的深層次根源。因此,要消弭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裂縫以根除生態(tài)危機,就必須打破“資本邏輯”框架,把勞動從資本的控制下解放出來。
勞動解放是自然解放的基礎。其一,勞動解放和主體的自然解放即人類解放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勞動是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人的類特性。馬克思的勞動范疇本身就內含“解放”的意義。一方面,勞動將人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通過勞動,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勞動中探知、把握、利用自然界的內在規(guī)律造福自身,從而擺脫動物式的被動依賴自然界和任由自然規(guī)律擺布的生存狀態(tài)。另一方面,勞動將勞動者從壓迫性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勞動的這種內在的解放功能在階級社會里因遭受一種異己的外來力量的左右和束縛而被異化。從自我意識的產生的角度看,勞動使資產者和勞動者之間的主奴意識發(fā)生轉化即黑格爾所謂的“勞動陶冶事物”[11]:勞動者在勞動中逐步確立主體的自我意識,而資產者卻產生了對勞動者的依賴意識;從勞動者與資產者之間的地位轉化的角度看,在壓迫性社會關系下,勞動內在的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死勞動與活勞動、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等矛盾必然導致生產方式的變革,勞動者將最終成為社會的主人。其二,客體的自然解放必須依靠勞動解放來實現。物質變換裂縫是自然異化的表現,是生態(tài)危機的本質。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是在人類勞動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可以在勞動異化中尋找自然異化的原因。資本和勞動的關系異化,使資本增殖成為驅使人們進行勞動的動因。人類為了近視的、局部的、功利的經濟效益,盲目地開發(fā)和攫取自然資源,單向度地利用和享受生態(tài)環(huán)境,結果造成自然資源的衰竭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因此,只有把勞動從資本邏輯中解放出來,才能消除自然異化,實現自然解放。
通過勞動解放來調節(ji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3]561。馬克思對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是互為因果關系,私有財產既是異化勞動的“根據和原因”,又是異化勞動的產物和結果。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這種關系的秘密只有私有財產“發(fā)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階段”才會暴露出來[2]166。很明顯,自然異化是由勞動異化引發(fā)的,而勞動異化又是由“最后的、最高的階段”私有財產制度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引發(fā)的,那么,要消除自然異化即生態(tài)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如何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馬克思斷言,“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2]185。
馬克思認為,消滅現實的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必須用“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2]231-232——“聯合”來實現。從生產資料方面來說,馬克思以“土地”為例論述土地聯合經營的好處:“享有大地產在國民經濟上的好處”、不以牟利為生產目的、平等地占有和經營土地、“自由的勞動和自由的享受”[2]152。從生產者方面來說,“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jié)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7]928: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可以理性而非盲目地共同控制自然資源,從而以最小的自然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最符合人的本性的利益需求。恩格斯認為,這種“聯合”是“一種有計劃地生產和分配的自覺的社會生產組織”,通過它人類可以實現 “在物種方面把人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和“在社會方面把人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3]422的雙重目的,最后得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
綜上所述,通過勞動解放得到消除生態(tài)危機的目的,必須同時具備這樣幾個條件:制度性前提條件即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消除資本與勞動的關系異化現象,打破資本的邏輯框架;制度性保障條件即確立共產主義以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即聯合生產資料和勞動者進行聯合經營。如果僅僅具備其中個別條件,就并不能真正實現勞動解放和自然解放。換句話說,即使廢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但如果不能真正實行生產的聯合式經營即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和生產者的聯合,資本邏輯仍將繼續(xù)發(fā)揮作用,資本主宰下的勞動單純追求眼前的功利的經濟效益、危害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狀態(tài)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馬克思認為,積極揚棄私有財產的最初的“粗陋的共產主義”[2]185,仍然處于人的異化即資本邏輯的影響下。只有“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的共產主義才能真正使人復歸“合乎人性的人”,才“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2]185。
[1]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tài)學:唯物主義與自然[M].劉仁勝,肖峰,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1.
[6]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tài)危機與資本邏輯[M].耿建新,宋興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68.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菲利普·克萊頓,賈斯廷·海因澤克.有機馬克思主義[M].孟獻麗,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3.
[10] 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M].呂瑞蘭,李長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85.
[11]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47.
(責任編輯:許宇鵬)
10.3876/j.issn.1671-4970.2017.04.001
2017-07-0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KS003)
吳學東(1967—),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
A811
A
1671-4970(2017)04-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