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Taugas與Китай:多民族國家的證明

2017-02-23 14:16:26胡阿祥
唯實 2017年2期
關(guān)鍵詞:丘處機契丹桃花

胡阿祥

一、“桃花石諸事皆巧”

說實話,當我20多年前第一次知道漢譯為“桃花石”的Taugas是我們中國他稱的時候,很是驚訝了一番,而且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了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里的桃花島。小說里描寫的桃花島,是絕頂武功高手、外號“東邪”的黃藥師的地盤,黃藥師的女兒黃蓉也是聰明美艷、略帶刁蠻的可愛女子。那桃花島上,郁郁蔥蔥,繁花似錦,以至于海風中都夾著撲鼻的花香;只是江湖傳言,桃花島主黃藥師殺人不眨眼,最愛挖人心肝肺腸,所以海邊之人畏懼桃花島有如蛇蝎,相戒不敢近島四十里以內(nèi)。非常有趣的巧合是,“桃花石”還真與金庸小說里的人物有關(guān)。讀過《射雕英雄傳》與《神雕俠侶》的朋友,肯定記得那位豪邁奔放、武藝高強、仙風道骨的長春子丘處機,而“桃花石”稱謂,就始見于《長春真人西游記》。

《長春真人西游記》是有關(guān)長春子丘處機的一部寫實游記。丘處機(1148~1227年)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徒弟,為“全真七子”之一,晚年擔任全真道第五任掌教,使全真道乃至整個道教的發(fā)展進入了興盛時期。

1220年正月,應成吉思汗的邀請,也出于勸阻大蒙古國減少殺戮的目的,73歲的丘處機與18位弟子離開萊州(今山東萊州市)昊天觀,橫跨戈壁,行走草原,一路追趕西征途中的成吉思汗。1222年四月,在今阿富汗喀布爾以北的八魯灣行宮,屬龍的丘處機終于見到了屬馬的成吉思汗,實現(xiàn)了著名的“龍馬相會”。此后,成吉思汗又多次召見丘處機,詢問治國與養(yǎng)生的方法,丘處機則以“敬天愛民”、“好生止殺”、“清心寡欲”等等回應。1223年春天,丘處機向成吉思汗辭行,當年秋天回到河北。成吉思汗與丘處機的對話,后來由契丹貴族、蒙古大臣耶律楚材編成《玄風慶會錄》,丘處機弟子李志常(1193~1256年)則根據(jù)師徒西行的見聞經(jīng)歷,1228年寫成了《長春真人西游記》一書。

依據(jù)《長春真人西游記》卷上的記載,1221年九月二十七日,當丘處機抵達阿里馬城時,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情況,比如:

土人呼果為阿里馬。蓋多果實,以是名其城……農(nóng)者皆決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歸。及見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諸事皆巧。”桃花石謂漢人也。

怎么理解這些有趣的記載呢?

首先,“土人呼果為阿里馬”中的“阿里馬”,遺址在今新疆霍城縣西北,盛產(chǎn)蘋果?!鞍⒗锺R城”就是“蘋果城”的意思。

其次,阿里馬城是漢人與回紇等民族雜居之地。具體到取水的方式,以回紇為代表的當?shù)赝林恰耙云咳∷?,戴而歸”,即把水瓶頂在頭上運回去,時至今日,新疆維族仍有極富特色的“取水舞”;漢人則習慣以“汲器”取水,這里的“汲器”,應該是轆轤、桔槔或者水車之類的器具,相對于“土人”的“以瓶取水”,漢人的“汲器”取水,無疑既省力又高效,不僅方便了日常生活,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決渠灌田”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中原汲器”,清楚交代了這種“汲器”是來自中原內(nèi)地的,而所謂的“諸事皆巧”,又足以說明由中原傳入西域的先進技術(shù)還有許多,并不止于“汲器”。

再次,也是與我們這里的討論主題密切相關(guān)的,是非常重要的“桃花石謂漢人也”一句。真得感謝丘處機弟子李志常道長順手寫下的這句話,它不僅使得我們中國從此有了如此美艷的一個譯名,而且省去了后世學者們多少的辛苦考證!換言之,無論“桃花石”本來的非漢語寫法與非漢語意思是怎樣的,在中國古代西域的非漢民族那里,“桃花石”指的是漢人,已經(jīng)毫無疑義。

進而言之,在域外一些國家與民族那里,“桃花石”又是古代中國的一個他稱。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再看一條有趣的史料。西元7世紀初葉人、東羅馬史家席摩喀塔(Simocatta)的《莫利斯(Maurice)皇帝大事記》中寫道:

Taugas中央有大河,分國為二部。先代全境,裂為二國,以河為界,時相攻伐。二國衣制不同。尚黑者號黑衣國,尚紅者號紅衣國。當今莫利斯皇帝君臨羅馬之際,黑衣國渡河,攻紅衣國,克之,遂統(tǒng)治全帝國……國中有蠶,絲即由之吐出。蠶種甚多,各色皆有。蠻人畜養(yǎng)此蠶最為能巧。

所謂“Taugas中央有大河,分國為二部”,“黑衣國渡河,攻紅衣國,克之,遂統(tǒng)治全帝國”,對應的史實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指的是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市)的隋朝與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的陳朝隔著長江,南北對峙,然后公元589年隋滅陳,統(tǒng)一全國;另一種可能性,指的是建都長安的北周與建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的北齊隔著黃河,東西對峙,然后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至于“國中有蠶,絲即由之吐出”等的敘述,當然說的是古代中國蠶桑業(yè)的發(fā)達與先進。

說到這里,我們應該清楚了:“桃花石”只是Taugas的一個漢字譯名?!疤一ㄊ边@個譯名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比如我們會想到《禮記·月令》的“仲春之月,桃始華”,華就是花;想到《詩經(jīng)·國風·周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好一派桃樹茂盛、桃花鮮艷的景象;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是隱士的避居勝地;想到道教的西王母種桃傳說、桃木符避邪觀念,甚至想到《射雕英雄傳》里的道教中人“東邪”黃藥師的桃花島。另外,非常巧合的是,中國古代還真有一種觀賞名石桃花石。依據(jù)南宋乾道《四明圖經(jīng)》卷七的記載:秦漢時代的道教仙人安期生,曾在今浙江舟山海外的桃花島學道煉丹,“嘗以醉,墨灑于山石上,遂成桃花紋,奇形異狀,宛若天然,人多取之,以為珍玩”。由于這種石上布滿桃樹枝與桃花狀的花紋與斑點,故名桃花石。無論如何,桃花石都可謂是個絕妙的譯名,它既反映了中華文化中特別講究的名號情結(jié),也可算是丘處機、李志常師徒對于中國歷史做出的特殊貢獻吧!

二、Taugas的起源與使用情況

100多年來,關(guān)于Taugas、桃花石這個系列的稱謂是怎么來的,法、德、英、日以及中國的諸多學術(shù)名家之間,可謂異說紛呈、眾口難調(diào),就我所看到的觀點,就有大魏說、唐家說、大賀氏說、回紇說、拓跋說、大漢說、敦煌說、天子說、太岳說、大汗說、山頭說、大國華人說,等等,這里沒有篇幅逐個予以解釋。相對而言,我個人覺得比較晚出的大汗說,證據(jù)更為堅強一些,附和者也較多一些,所以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這種說法。

1983年,中西交通史家章巽發(fā)表了《桃花石和回紇國》(《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2期)一文,認為桃花石、Taugas是“由大汗一名衍變而來”的,主要理由有三:

首先,符合古音。大汗的古音符合Taugas等等同出一源的名稱,其中的s、也就是漢字轉(zhuǎn)譯的“石”字,為附加的后綴,表示“執(zhí)事者”或者“主事者”的意思,可以置之不論。

其次,符合史實。大汗就是大可汗,與華夏漢族的“天子”含義近似,即都與“天”有關(guān)。由于柔然、突厥、回紇等我國北方民族與內(nèi)地的中原王朝接觸頻繁,他們也就習慣性地稱中原王朝的皇帝為可汗、汗或者大汗?!昂埂笔强珊沟目s稱,“大汗”是對中原王朝表示尊敬。

再次,符合使用情況。如《突厥語大詞典》里,解釋桃花石汗“就是古國和大汗”。與唐宋朝廷有甥舅之稱的回紇民族西遷新疆與中亞所建立的喀喇汗王朝,統(tǒng)治者在喀喇汗(最高的汗)、阿爾斯蘭汗(獅子汗)等尊稱外,還要加上桃花石汗的徽號,就是因為桃花石汗具有大汗的美義。

依據(jù)以上理由,章巽先生認為:Taugas、桃花石等名稱出自大汗;大汗先指中國皇帝,漸漸推廣,就“用來作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稱呼了”。當然,我在這里還可以再作三點補充說明:

第一點,大汗的大。無論是華夏漢族還是非漢民族,“大”從古到今都是為人們所習用的一個壯美字眼,“大”不僅表示物理意義上與“小”相對而言的“大”,還具有文化意味,如“大漢”、“大唐”、“大宋”等國號,《論語》里的“大哉孔子”、“唯天為大”,即是對相應的國家、人物、自然現(xiàn)象的尊敬與贊美。作為Taugas、桃花石來源的“大汗”,也可以這樣理解,它實質(zhì)上反映了非漢民族對于中原王朝君主的一種特別的尊敬。

第二點,大汗的汗。在亞洲地區(qū)許多民族語言中,表示偉大、盛大意思的詞,發(fā)音都是“han”,比如我們熟悉的漢水,古代朝鮮半島的馬韓、弁韓、辰韓,大蒙古國的成吉思汗,這些名稱中的han,都有偉大、盛大、至高無上的美義。這樣,汗、可汗、大可汗、大汗,也就成了對最高統(tǒng)治者表達敬意的一種特別的尊稱。

第三點,桃花石名稱反映了古代中國是個多民族統(tǒng)一體?!锻回收Z大詞典》中,對“桃花石”的完整解釋是這樣的:“此乃摩秦的名稱。摩秦距離契丹有四個月路程。秦本來分為三部:上秦在東,是為桃花石;中秦為契丹;下秦為八兒罕。八兒罕就是喀什噶爾。但在今日,桃花石被稱為摩秦,契丹被稱為秦?!?/p>

怎么理解這段對于桃花石的解釋呢?首先,“摩秦”就是“大中國”的意思。我們說過,Chin、China來源于秦,是域外對中國的他稱,Ma、Maha是大的意思,sthana是國土的意思。如此,“摩秦”就是“大秦”、“大中國”。其次,“中國”是個整體。一方面,“摩秦”指當時的宋朝也就是北宋,狹義的“秦”則指與北宋同時的、統(tǒng)治中國北方的契丹遼朝,這就是“桃花石被稱為摩秦,契丹被稱為秦”的意思;另一方面,廣義的“秦”本來又是一體的,它包括了“上秦”即北宋統(tǒng)治的中原地區(qū)、“中秦”即契丹遼朝統(tǒng)治的北方地區(qū)、“下秦”即以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市)為首都的喀喇汗王朝統(tǒng)治的新疆部分地區(qū)與中亞部分地區(qū)。換言之,《突厥語大詞典》的“桃花石”詞條中,“表達的中國是個統(tǒng)一體的觀念。

那么,可以認作中國多民族國家證明的Taugas、桃花石名稱,使用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依據(jù)各類各種中外文史料的記載,我們能夠判定,這類有關(guān)中國的他稱,流行的地域大體是北亞、中亞、西亞以及部分的歐洲地區(qū)。這類他稱使用的時間,上限不晚于公元6世紀末期,相當于中國的隋朝時期,下限至少在一定的地域中比如中亞,延存到了15世紀的早期,相當于中國的明朝初年。也就是說,Taugas、桃花石稱謂延續(xù)的時間,將近千年!

三、哥倫布與鄂本篤的故事

說過了Taugas這個大汗的國家、桃花石這個美艷的譯名,我們接著再說Китай。公元12世紀以后,域外對中國的稱謂又有了新的名詞。在穆斯林文獻、歐洲人的著作以及基督教徒的撰述中,往往稱中國為Khita、Kitai、Hita、Catai、Cathay等等;俄語現(xiàn)在還稱中國為Китай。漢譯的寫法也是多種多樣、五花八門,比如乞塔、吉答、契塔、戈臺、迦太等等。學者們一致的看法是,這些名詞都是“契丹”的轉(zhuǎn)音。

在具體解釋“契丹”這個系列的中國他稱之前,我們先說兩個相關(guān)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有關(guān)哥倫布的。

我們都知道所謂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可是諸位知道嗎,哥倫布航海的首要目的地,原來并不是美洲?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這塊大陸,而是他從《馬可·波羅游記》中知道的契丹。在這部游記中,馬可·波羅稱中國北部原金朝的疆域為“契丹”(Cathay),稱中國南部原南宋的疆域為“蠻子”(Manji),又說契丹和蠻子加上西藏、西域、云南等區(qū)域,都是元朝大汗忽必烈的領(lǐng)域?!恶R可·波羅游記》中盛贊契丹與蠻子發(fā)達的工商業(yè)、繁華熱鬧的市集、宏偉壯觀的都城,描寫了黃金遍地,美女如云,綾羅綢緞應有盡有那樣仿佛人間天堂的景象,這自然強烈地激起了歐洲人的好奇心和占有欲。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就是帶著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致契丹“大汗”的國書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發(fā),以尋找契丹國為目的,開始了艱苦的遠航,并在70天后的10月12日到達中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因為尋找契丹,卻陰差陽錯地發(fā)現(xiàn)了美洲,并進而對現(xiàn)代世界歷史產(chǎn)生了無可估量的影響,這真是歷史的有趣之處!

第二個故事是有關(guān)鄂本篤的。

不同于哥倫布由海路尋找契丹卻意外發(fā)現(xiàn)了美洲,110余年后,葡萄牙傳教士鄂本篤通過陸路尋找契丹,并最終證實了傳聞中的契丹,就是當時明朝統(tǒng)治的中國。有關(guān)這次尋找的過程,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依據(jù)鄂本篤日記整理而成的《訪契丹記》中,有明確的記載。

鄂本篤當時久居印度莫臥兒帝國,會說波斯語,熟悉內(nèi)陸亞洲風俗習慣。鄂本篤喬裝打扮為亞美尼亞商人攜帶著許多貨物,混在一個500人的商隊中,于1603年3月從印度莫臥兒帝國陪都拉合爾(今屬巴基斯坦)正式起程,開始了他的探訪契丹之旅。

走走停停中,1605年初鄂本篤行進到察理斯(今新疆焉耆縣),遇到從契丹歸來的一支回民商隊。巧合的是,這支回民商隊認識利瑪竇神父,并且在明朝首都北京與耶穌會傳教士住在同一家旅社達三個月之久,于是一番交流之后,鄂本篤“始恍然大驚,所欲探訪之契丹國即支那也……契丹者非他,乃支那帝國之別名。其國都,回教徒所稱為康巴路(Cambaul)者,乃即北京之別名。事已證實,毫無疑竇”。

盡管已經(jīng)“毫無疑竇”了,鄂本篤還是想著去趟北京,見見諸位教中的朋友,于是他一路向東,1605年底到達肅州(今甘肅酒泉市)。在這里,鄂本篤“聞得北京及其他以前所知各地名。至是時,鄂本篤心中最后懷疑始全去,契丹(Cathay)即支那(China),同地而異名而已?!敝皇沁z憾的是,由于信息不暢,鄂本篤一直沒有聯(lián)系上北京的教友,加上貧病交加,1607年4月,鄂本篤竟然病逝于肅州。

哥倫布尋找契丹,發(fā)現(xiàn)了美洲;鄂本篤尋找契丹,進入了中國。這兩個故事,都彰顯了契丹國的無限魅力。

那么,契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域外又怎么會稱中國為契丹呢?

四、從族稱國號到域外他稱

“契丹”本是民族名稱,始見于公元6世紀中葉成書的魏收《魏書》,《魏書》中專門設立了《契丹傳》。當然,作為漢字記音,“契丹”也可以寫成“奚丹”、“乞塔”、“赤丹”、“契達”、“山旦”等等,但使用最廣泛而且為契丹人接受的譯名還是“契丹”。

北魏以來,契丹在今天的遼河上游一帶游牧、漁獵。到了唐末,契丹勢力開始大踏步地進展:先是907年,耶律阿保機稱可汗;916年,耶律阿保機在統(tǒng)一契丹以及鄰近各部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契丹國,兩年后建都皇都(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后來,947年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983年耶律隆緒改回契丹,1066年耶律洪基又改稱遼。也就是說,這個政權(quán)稱契丹約110多年,稱遼近百年。又即使是在稱遼的時期,契丹語中仍稱契丹,也就是始終以族稱為國號。契丹或遼的穩(wěn)定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西北到今蒙古人民共和國中部,南以今天津市海河、山西雁門關(guān)一線與北宋接界。作為統(tǒng)治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它歷時210年(916~1125年),直到1125年才被女真族完顏部建立的金朝所滅。

另外,在遼滅亡的前一年,即1124年,遼宗室耶律大石自立為王,率部西遷,1132年稱帝,仍然用遼國號,后來建都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以東楚河南岸),史稱西遼,又稱黑契丹、哈剌契丹?!肮荨本褪呛诘囊馑?,大概表示尚黑的習俗,同時區(qū)別于契丹本部。西遼的疆域,包括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廣大地區(qū)。1211年,契丹的西遼政權(quán)為蒙古乃蠻王屈出律所奪,但屈出律沒有更改國號。1218年,西遼為大蒙古國所滅。

契丹族所建立的兩個政權(quán)契丹與哈剌契丹,也就是遼與西遼,可謂既具武威,歷時又久,幅員也廣,于是蒙古和西北的一些民族,便稱遼朝或契丹統(tǒng)治的中國北部、西遼或哈剌契丹統(tǒng)治的新疆與中亞地區(qū)為契丹。等到遼朝為金朝滅亡、西遼又為大蒙古國滅亡以后,仍然沿用習慣,稱呼這些地區(qū)為契丹,稱呼這些地區(qū)的人民(包括契丹人、漢人以及其他民族)為契丹人。再到后來,契丹又從專指的國號、地域與人群的稱呼,演變?yōu)橹袊慕y(tǒng)稱,其大概的過程,按照梁園東先生的描述是這樣的:“蒙古勢力擴充至中亞遠及歐洲境內(nèi),屬其領(lǐng)下之區(qū)域,自亦習以契丹稱中國,以故契丹一名愈行普遍。自13世紀以來,曾受蒙古統(tǒng)治之各地,更以契丹稱中國之全部。”(梁園東:《中國民族之名稱》,《大夏》第1卷第8號,1934年)

那么如何“更以契丹稱中國之全部”呢?隨便舉個頗有趣味的例子吧。1307年,相當于中國元朝時,位于今土耳其南部的小亞美尼亞國親王海敦(Hayton),在他的《契丹國記》里記載道:“契丹國者,地面最大國也。幅員之廣,莫與倫比。人口眾多,財富無窮。國濱大洋?!鋰寺敾勖羟桑h過他人……其國人之心理,視世界各國皆為不開化,不能與其人相比。然其國亦實多奇異物品,販運四方,制工優(yōu)雅,精美過人。諸國之人,亦誠不能及之也。國境之內(nèi),所有人民,皆稱契丹人。然亦有依其地方之名,而異其稱號者。各地人民,男女皆甚秀美……契丹國人文字書法,皆為美觀……相傳契丹國為世界極東之國,過此則無他國矣?!焙茱@然,這些記載說的就是中國的大元王朝。于是“契丹”成為域外有關(guān)中國的又一個重要稱謂。

當然,如果仔細分析相關(guān)的域外歷史文獻,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契丹這個中國的域外稱謂在使用方面的一些傾向性或者特點。首先,從使用時間上看,起自12世紀,止于16世紀,而主要集中于13世紀到15世紀。其次,從使用地域上看,大體是蒙古高原、中亞、西亞以及歐洲與非洲的一些國家。再次,從指稱的對象看,域外文獻中的契丹,或者指中國北部,或者指中國,并不一致。當與南宋對稱時,契丹多指中國北部與西部,也就是包括了遼、金以及西遼;而到了統(tǒng)一的元朝與明朝時,契丹則指中國,比如稱元朝大汗忽必烈為契丹國大汗,稱明朝皇帝朱元璋為契丹國皇帝。最后,等到16世紀晚期以后,以契丹稱呼中國的情形又漸漸少了起來,域外尤其是歐洲人多習稱中國為China以及中國、中華、中華帝國。只是在俄語中,至今仍稱中國為Китай也就是契丹,漢譯名一般寫作“迦太”。

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俄語中保留至今的以契丹指稱中國的現(xiàn)象,又是特別值得我們重視的,因為它不僅形象地證明了契丹本是歷史上中國的民族,而且有力地證明了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單一的漢族國家,而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國家的歷史事實!

那么,既是域外有關(guān)中國的稱謂、又是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證明的“契丹”,本來又是什么意思呢?按照早期權(quán)威文獻《金史·太祖本紀》中的明確記載,1115年正月,完顏阿骨打稱帝時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完顏部色尚白?!庇谑菄柎蠼稹?/p>

我們知道,“遼”國號是得自遼水的,如南宋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卷三中說:“遼人以遼水名國也?!苯鸪_國皇帝完顏阿骨打所謂的“遼以賓鐵為號”,當然是指遼的另一個國號契丹,因為“遼”沒有賓鐵的意思。換言之,“契丹”的意譯即是賓鐵。賓鐵是原產(chǎn)于印度的一種鋼材,也可以寫作“鑌鐵”,它非常堅硬,因為是從印度輸入中亞、西域以及中國內(nèi)地的,所以稱為“賓鐵”,這就仿佛胡琴、胡桃等等的“胡”,意謂是從邊疆或者域外輸入中土的,“賓”也是外來的意思。我們又知道,契丹族的冶煉業(yè)相當發(fā)達與先進,契丹人以賓鐵打制的刀劍,不僅素以精良著稱于世,而且非常鋒利,可以切金削玉、斷甲破胄。遼朝或者契丹每年送給宋朝的新年賀歲禮物中,就有賓鐵刀劍。原來,作為族稱、國號以及域外有關(guān)中國他稱的“契丹”,追根溯源,竟是“賓鐵”或者“賓鐵刀劍”的意思。

說到這里,我們要討論的域外對于中國的主要他稱,可以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我們還將討論幾個既是自稱又是他稱的“祖國的名稱”,這幾個名稱,聯(lián)系著漢與唐,聯(lián)系著龍與獅。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下一講再說。

(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彭安玉

猜你喜歡
丘處機契丹桃花
丘處機:一代道宗被錯認豪俠
中外文摘(2021年18期)2021-11-05 12:34:30
桃花瑣話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18
清明,又見桃花紅
海峽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45
“一國兩制”由契丹人首創(chuàng)?
紅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1
丘處機其人及其政治解讀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讀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鳳翥契丹
成吉思汗與丘處機的友誼
桃花紛飛,曾許你一眼萬年
板桥市| 洪雅县| 青河县| 东乌珠穆沁旗| 灌云县| 达拉特旗| 秭归县| 临夏市| 望江县| 鹤庆县| 盘山县| 凤凰县| 乃东县| 抚顺市| 东丰县| 泰州市| 兴和县| 中阳县| 丰原市| 九寨沟县| 嘉禾县| 平果县| 民县| 和田市| 东兰县| 昔阳县| 永寿县| 新余市| 同德县| 盘锦市| 宜良县| 娄烦县| 吴川市| 临汾市| 新田县| 延边| 北票市| 沭阳县| 青阳县| 桐乡市| 岢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