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燕,李 可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結構之探研
于麗燕,李 可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主要以我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結構為研究對象,針對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現狀,將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結構設置為一個“金字塔式”教育模式,即:基礎理論課程+藝術拓展課程+地方特色課程+藝術實踐課程。此結構充實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體現出藝術課程框架的互補性與協(xié)調性,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公共藝術教育;普通高校;課程結構;金字塔式
公共藝術教育是我國高校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問題依然存在。如:課程設置隨意,缺乏系統(tǒng)性;課程內容流于形式;課程結構混亂等,本論文擬從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結構入手,探究在高校建構“金字塔式”課程結構的可行性,使之更具有針對性。
課程結構是“課程的組織結構”的簡稱,即課程各組成部分的組織和配合,是課程的構成狀態(tài)。①公共藝術課程結構也應如此,不僅藝術課程的類型要豐富,而且各類課程間的關系要科學合理、符合實際,具有實質意義并影響深遠的內容,不能只是一種表面的、形式上的表述或慣常的內容。
課程結構與課程安排是公共藝術教育走入學生內心的關鍵因素。針對不同的受教育群體,根據學生的興趣、專業(yè)要求來劃分,將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結構設置為一個“金字塔式”教育模式,即:基礎理論課程+藝術拓展課程+地方特色課程+藝術實踐課程。這四類課程并不是并列的,也不是孤立的,而是處于由低向高、逐漸遞進、升華的一種全新的藝術教育模式。
普通高校非藝術類的學生不同于專業(yè)院校的學生,雖然他們沒有深厚的藝術功底,但他們的綜合素質與文化素養(yǎng)較高,都對藝術卻充滿了好奇與求知欲。針對此類學生的特點,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應側重于人文性、科學性、藝術性(人文性即是“善”;科學性即是“真”;藝術性即是“美”,只有三者有機結合,才能培養(yǎng)出完整的人。),而不能一味強調專業(yè)技巧;同時,全面化、普及性、通識性才是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重點,而非個別化、精英式的教育。
基礎理論課程側重于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和對藝術基本感知力的培養(yǎng),起到指引學生通往藝術之門的紐帶作用。它主要面對低年級(大學一年級)學生開設,以必修課或限定性選修課的形式呈現,這一類課程主要是突出知識傳授和具體作品欣賞相結合。除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廳[2006]3號)規(guī)定的8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以外,還可以開設一些與審美、文化相關的課程,如《審美教育導論》《審美文化解讀》《文學鑒賞》等。藝術史類課程能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批判性評價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體驗,在高??砷_設諸如《建筑簡史》《音樂簡史》《舞蹈簡史》《電影簡史》《中外美術簡史》等,甚至還可以將藝術與哲學、政治、文化、經濟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考,吸納中外藝術作品精髓、尊重多元文化,提升綜合人文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為學生下一步學習藝術拓展課程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藝術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方式除了課堂講授,還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教學,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與藝術課程深度融合,通過網絡讓更多的學生接觸到藝術,從而更好地完成藝術教育的教學工作。高??赏ㄟ^MOOC、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藝術體驗,甚至還可以建立公共藝術教育網站,使學生根據自身需求來選擇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加強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并分享學習成果。學生在網上隨時可以與教師溝通、交流,也可以隨時查詢與藝術課程相關的資訊,獲取所需內容,進一步增強學習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互聯(lián)網使藝術教育的輻射面逐漸變寬,使學生探究藝術的能力逐漸增強,互聯(lián)網拉近了學生與藝術的距離。
藝術拓展課程不同于基礎理論課程,是在其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專業(yè)提升。是專門為熱愛藝術,想在藝術上有更高追求的高年級(大學二年級)學生開設,通過參與藝術活動,使學生在思維和實踐兩個層面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完成簡單的藝術表現活動。
經過大學一年級的基礎理論課程的熏陶與學習,對藝術的認知促使學生對藝術的技能技巧發(fā)生濃厚興趣,希望能通過選修課學會一種或多種藝術技能。如學會一種繪畫技法(無論是國畫還是油畫);學會演奏一門樂器(無論是民族樂器還是西洋樂器);學會跳一種舞蹈(無論是少數民族舞蹈還是芭蕾舞);抑或是學會電子編曲、影視剪輯等等,使學生獲得藝術審美的體驗。
藝術拓展課程以任意性選修課為主,課程開設的時間為一學年2個學期,每周2學時,每學期開設16周,各占1-2學分。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的互動與體驗,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不同形式的藝術美,從而加深對藝術的理解和認識,提高他們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藝術拓展課程也可以針對高校的藝術特長生開設一些輔修課或任選課,并且分專業(yè)方向進行課程設置。
國家教委在1989年11月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1989-2000年)》中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重視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藝術的教學,發(fā)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藝術教育?!雹诘胤教厣n程即是依據國家教委文件精神,通過大學一、二年級的基礎理論課程和藝術拓展課程的學習,掌握一定藝術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后,融合大學所在地域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藝術特點,而開設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課程。
地方特色課程主要面對學校高年級(大學三年級)學生開設,以任意選修課或專題講座的形式呈現。開設地方特色課程,首先,有利于高校把地域性、民族性的藝術資源引入高等教育體系中,在深度和廣度上探索藝術教育新形式,拓展新領域,對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到重要作用;其次,讓學生熟悉和喜愛高校所在地的民間藝術與民族文化,更能提高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第三,也能提升學校知名度、擴大學校影響,有利于藝術教育在深層次上的開展。
黑土地域文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多元一體的邊緣文化,由于其所處地理環(huán)境和特殊的歷史,使它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征,但它卻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龍江省的地方特色藝術異彩紛呈,主要有麥秸畫(黑河)、布貼畫(肇東)、影雕(肇東)、魚皮畫、單鼓舞、龍江“花棍”舞、手絹舞等等。如若把這些地方特色藝術引入高校的藝術教育課堂,將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龍江“花棍”舞是黑龍江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黑龍江省某高校把它作為一門特色舞蹈教育骨干課程,對它的語言、叫法、套路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對風格、韻律、技術等進行強化與提煉,把課程打造成由基礎到深入的一門人人可學的精品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受到學生的喜愛與追捧,既提高了社會對龍江“花棍”舞的認知度,又促進了地方文化藝術的繁榮,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的保護與傳承意識,也推動了藝術教育的蓬勃發(fā)展。
為了充實藝術課程體系,弘揚中華地方特色文化,高校還應定期或不定期邀請民間藝術大師或專家學者舉辦藝術系列專題講座,進而與大學生溝通、交流演藝經驗或藝術心得,介紹、探討藝術理論研究的新進展,使學生在提升藝術素養(yǎng)和藝術感悟力的基礎上,更能深刻體會藝術所蘊涵的人文精神。
地方特色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開辟高校美育教學新途徑等方面有著諸多意義,它補充了現有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不足,對地方性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
國家教委在1989年11月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1989-2000年)》和教育部于2002年5月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01-2010年)》中均對校外和課外藝術教育活動提出明確要求,提出高校普遍成立各種藝術活動小組和社團,定期舉辦綜合性的藝術節(jié),活動要堅持自愿與鼓勵、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做到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相互補充與有機結合。
藝術教育離不開藝術實踐,藝術實踐是藝術理論與藝術技能轉化為學生藝術能力的重要方式。普通高校的藝術課程是以價值取向作為課程關鍵,并不以藝術技能的獲取與學習作為終極目標,所以它并不排斥藝術實踐活動。藝術實踐課程與前三類課程不同,它側重于建設各種藝術類社團,將實踐課程與實踐活動結合,以藝術特長生和骨干生為點,藝術團隊為面,最后形成輻射全校的藝術教育格局。同時,要給予每個學生展示藝術才能的機會,使他們享受機會均等的藝術教育,使藝術教育由“小眾教育”變?yōu)椤按蟊娊逃薄捌占敖逃?。課程主要面向高年級(大學三、四年級)學生開設,教學是通過固定的實踐課程和活動對學生進行指導,考核方式則是通過平時考勤和參加固定活動的方式來完成,學生只有通過考核才能獲得學分,對于藝術實踐課程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在評定獎學金和研究生推免時,可根據相關條例,獲得專項獎勵或特別加分。
為豐富高校藝術實踐課程形式,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一是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不同層次、規(guī)格、主題的校園藝術教育活動,中國有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還有一些重要的紀念日,如“五四”青年節(jié)、“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等,把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節(jié)日以藝術活動的形式開展,并形成制度,既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弘揚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高校要倡導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如: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周末音樂會、書法繪畫攝影比賽、戲曲戲劇節(jié)等,使學生在實踐中對藝術進行二次認知、消化、體驗和思考,進而獲得新的審美感受;二是倡導高雅藝術走進校園,走入社會,高校可邀請一些國內外知名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走進校園,近距離與學生交流,并舉辦專場演出;也可以以藝術團的形式到社會或其他學校進行藝術交流。通過藝術實踐課程的開設,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親身體驗藝術魅力,磨礪意志、開拓思維,學會與人、社會和諧相處的能力,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一種教育功能。
通過對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建構,形成了以四類課程為基礎的“金字塔式”課程結構模式,這四類藝術課程能夠在橫向上互為補充,縱向上凸顯層次性,使知識的難易、深淺程度呈現階梯化、均衡化、綜合性的特點,最終實現課程整體功能的增強。不僅充實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體現藝術課程框架的互補性與協(xié)調性,還增強了課程的可選性,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注釋
① 陳旭遠:《課程與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6.
② 國家教委(89)教社科字003號.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1989-2000年).1989(11).
[1]薛芳.理工科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
[2]周鑫.關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的思考——以云南省保山學院為例[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1(7).
[3]呼宇.淺議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特色化建設[J].藝術教育,2012(5).
[4]張玉東,黃千.地方高師美術學專業(yè)課程體系的建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7(5).
[5]黃昌海.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及課程建設改革構想[J].嘉興學院學報,2007(3).
[6]董瑞.以課程建設為中心,實施高校藝術教育系統(tǒng)性建設[J].新課程學習(中),2011(10).
Class No.:G642.0 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Discussion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 Liyan, Li Ke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318,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the public a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 establishing a "pyramid" education mode of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This structure has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and embodie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art curriculum ,which provide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public art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tructure; the mode of pyramid
于麗燕,在讀碩士,副教授,東北石油大學。 李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東北石油大學。
2016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6D027)。
1672-6758(2017)01-0018-4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