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籌/胡 桃 攝/David
出品餐廳/黃山披云餐飲文化有限公司
憶徽宴一山一水一徽宴 千風(fēng)千俗千味道
統(tǒng)籌/胡 桃 攝/David
出品餐廳/黃山披云餐飲文化有限公司
公元1121年即北宋宣和六年,宋徽宗降旨敕改歙州為徽州?;昭缱鳛槌跗鸩⑴d盛在明清時期的徽菜典型代表,之所以能成為食客青睞的經(jīng)典名宴,其可貴之處是整個宴席在徽菜講求“三重(重油、重色、重火功)”的基礎(chǔ)上,充分體現(xiàn)了徽州人尤其是徽州商人重視飲食養(yǎng)生的理念。該宴無論從食材的選用、菜品的組合,還是從烹制的方法、食用的程序上,都飽含著“明(目)清(心)”的養(yǎng)生之道。正因為如此,徽宴才能深深地吸引著食客,不可抗拒地勾起食客的無限食欲。
如今,在傳承徽菜的過程中,黃山披云餐飲文化有限公司秉承徽宴的養(yǎng)生理念,明確響亮地提出“吃健康的、健康地吃、吃出健康——為健康而努力”的口號,更加直白地詮釋了時下人們?yōu)槭裁匆皯浕昭纭薄?/p>
【憶徽姑珍珠】——夏時咸筍豆
【憶徽嫂臘巧】——秋時番薯干
【憶黟縣醬褐】——宏潭豆腐乳
【憶績溪華彩】——華陽香菜桿
【憶婺源玉白】——江灣酸蘿卜
【傳承儒學(xué)孝】——糖醋烏魚片
【孤苦獨(dú)守節(jié)】——辣油野山筍
【出仕行為廉】——青蔥拌豆腐
【受托三公忠】——徽式醬牛肉
【憶徽情難舍】——徽鄉(xiāng)紅燒肉
文化典故
徽州干鍋燉相傳宋元豐年間,蘇軾的弟弟蘇轍在徽州府下屬地績溪做縣令,有次路過績溪當(dāng)?shù)匾蛔聫R“石照寺”上香,寺廟的主持本身喜好偷吃豬肉,當(dāng)?shù)弥h令來寺廟上香,慌忙中把準(zhǔn)備好的肉和器具放在火茺(火茺是江南人家冬天老人,小孩暖手所用)上。主持將縣令迎接到寺內(nèi)看茶就座,茶過三巡后只聞到寺內(nèi)飄出一股誘人的肉香味,莫非有和尚偷吃豬肉,寺主持看出縣令的心事,打開話題便請?zhí)K縣令為寺廟題詞,蘇轍當(dāng)即題寫“石照靜清輝,古剎飄肉香”。主持看過蘇縣令的詞面紅耳赤,自知蒙不過縣令,只得從后房取出燉制好的肉招待蘇轍,那香味撲鼻,肥而不膩,肉質(zhì)酥爛,讓他大飽口福吃了個底朝天。于是當(dāng)?shù)厝藗兗娂姺轮?,保留至今?/p>
【憶徽嫗?zāi)ヨ啤俊佐~頭煲
文化典故
據(jù)史載:少時李白(又稱李太白)厭學(xué),遍游江南美景。一日,于歙城遇一徽州老嫗在新安河畔磨鐵杵。李白好奇,問之何為。老嫗答曰:制繡花針。李白驚詫。老嫗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被諎灤伺e深撼李白。傍晚,徽嫗則用其子在新安江中捕得的白鰱魚頭烹熬湯煲,招待李白并謂之補(bǔ)腦養(yǎng)生。后李白成詩仙,屢念此煲。李白被貶期間,又到新安江畔的歙縣太平橋頭以豪飲追憶食用魚頭煲的情景。久而久之,此菜便廣為流傳,成徽州傳統(tǒng)名菜。定名為:徽府太白魚頭煲。
【憶徽府名節(jié)】——問政山貢筍
文化典故
每年八月份左右,久負(fù)盛名的歙縣問政山翠竹便孕育出節(jié)密色白的竹鞭筍。因治地歙縣的徽州府衙就坐落在問政山旁,府衙后花園中也就生出了此節(jié)。自古來徽州任知府的官員,都愛自喻為一身為官清廉,又因竹鞭筍食之脆嫩、鮮美,深受歷任知府鐘情。問政山竹鞭筍竹節(jié)細(xì)密,色澤潔白,被喻為“高風(fēng)亮節(jié)、廉潔清白”,又因其體現(xiàn)了歷任知府所講究的操守心境,故此菜因而得名為“知府名節(jié)”。
【憶徽宅飄香】——腌鮮臭鱖魚
文化典故
史上,安徽以安慶、徽州兩府首字為省名。安慶居長江之畔,盛產(chǎn)魚;徽州位于皖南深山區(qū),少有魚。于是商販就將安慶的鱖魚販運(yùn)到徽州來賣。古時交通不便,販運(yùn)全靠肩挑背馱,一般從安慶到屯溪路上要行走5至7天。特別是在八月長江鱖魚肥的時節(jié),天氣十分炎熱,所販鱖魚容易變質(zhì)。據(jù)傳,有一位魚販覺得丟棄快要變質(zhì)的鱖魚十分可惜,于是用有消毒功效的鹽,將這批鱖魚腌制消毒后,自己吃。哪知魚販在其住宿的徽州旅店里烹制腌后的鱖魚,不僅食之味道美極,而且味中泛出一種獨(dú)特的魚香。受到這次啟發(fā),后人為解決販運(yùn)途中鱖魚易變質(zhì)問題,便有意識的對鱖魚進(jìn)行腌制加工。因肥鱖產(chǎn)于八月金桂飄香時,又稱為桂魚。桂魚腌制后的食法逐漸在屯溪流傳,逐步發(fā)展至今,屯溪人多會腌制桂魚。因腌制好的桂魚在烹制前含有一種鹽鹵臭,但吃起來又特別香,所以這種“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腌鱖魚,成為徽州人特別鐘情的一道佳肴。
【憶徽州鹽商】——徽商鹽幫雞
文化典故
相傳乾隆年間,淮揚(yáng)大鹽商程晉芳(徽州人),按徽州歲末家家都須腌制一些肉食的傳統(tǒng)習(xí)俗,囑下人辦理?;镉嫵涛湟虬兹湛耕}太累,將洗凈置于砂鍋中備腌的兩只雞放進(jìn)了裝有鹽的鐵鍋中,等第二天再腌制,便隨手將鐵鍋放在了木炭火盆上,回房就寢。次日清晨,被一陣奇異香氣熏醒。順著香氣,徑直來到昨日放雞的砂鍋旁,打開鍋蓋,一陣香氣撲鼻而來。發(fā)現(xiàn)昨日準(zhǔn)備腌制的兩只雞已經(jīng)熟了,且色澤精亮,通體金黃。程武經(jīng)不住誘惑,扯下雞腿嘗了一口,鮮嫩的肉質(zhì)、香濃的湯汁,使其倍感口味鮮美,食后齒間留香,回味悠長。于是程武將此雞帶到店鋪,程晉芳嘗后更是連聲叫好。此后,這種烹制整只雞的方法經(jīng)過家廚精心改良,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徽商鹽幫雞”。
【憶徽肆名肴】——徽式毛豆腐
文化典故
相傳,明太祖幼時,父母兄相繼亡故,孤無所依,當(dāng)了和尚,喜食豆腐。一次寺里忙著做廟會,其偷藏的豆腐上已長滿了一層白毛。拿回廟中,偷偷用油煎之,只聽“嘶啦”一聲,香味撲面而來,片刻白毛與豆腐被煎成焦黃色,如同虎皮,食之味道更為香鮮無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1357年,一次,他率領(lǐng)大軍到徽州地方駐營時,特命隨軍炊廚就在當(dāng)?shù)貙⒋瞬肆鱾飨聛怼:髞碇煸白隽嘶实鄄煌跣模图迕垢詾橛欧勘貍浼央?。因此肴就是?jīng)微生菌發(fā)酵后長滿白毛的豆腐,故現(xiàn)今起名為“徽式毛豆腐”。
文化典故
明朝著名旅游家湯顯祖詩稱:“欲識金銀器,須從黃白游,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詩句贊譽(yù)了黃山、白岳(齊云山別稱)。黃山、白岳不僅景美,而且盛產(chǎn)山珍美味,其中黃山石耳、白岳石雞數(shù)山珍美味之首。石耳因是生長在黃山山澗石頭上的黑色小菌,形似連成塊的黑木耳而得名。石雞則是一種生長在陰澗巖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因其肉質(zhì)鮮嫩,肥美如雞而得名。以此 “二石” 烹制而成的 “黃白雙石” 食用價值極高,為徽人禮待貴客所首用。
【憶徽婦御賜】——徽府一品鍋
文化典故
傳說乾隆帝出巡江南,微服行旅奔徽州。一日行至山塢,天色漸暗,饑腸轆轆,急欲用餐歇腳。忽見近處有一農(nóng)舍,便貿(mào)然叩門。開門農(nóng)婦見陌生人摸黑登門,一驚。問清緣由后便好生伺候他們。當(dāng)時,正值中秋剛過,所幸還有剩余菜肴。為盡快做好飯菜待客,將蘿卜、干豆角、紅燒肉、油豆腐包等依先素后葷層層鋪于耳鍋,熱后上桌。乾隆食后贊不絕。問:“此為何菜?”婦答:“一鍋熟。”乾隆聽后說:“此名不雅,乃徽州名菜一品鍋也?!焙笫来迦私誀幭嘈Х屡胫?,故一品鍋也就成了徽州民間款待賓朋的佳肴了。
【憶徽糧出彩】——雙色蒸米糕
文化典故
據(jù)說,大年三十前,有一徽商私廚正忙于備制各種年節(jié)食品。原本正在制作米粉蒸糕的廚娘,忙亂中將拌揉好的一團(tuán)米粉,不慎放在了一盆擦成細(xì)絲的老南瓜絲中。待要蒸制米糕時,發(fā)現(xiàn)米粉已被染成金黃顏色。為防被主家責(zé)怪,無奈之中,突生一念,干脆再揉一團(tuán)米粉,把黃、白兩種米粉團(tuán)疊加在一起蒸制。果然這種黃白相間的米糕讓主家看后,覺得非常好看,不僅沒有責(zé)怪,還表揚(yáng)廚娘用心做事,把蒸糕做出了花色。隨著主家向鄰居對雙色蒸糕的夸贊,慢慢地就在徽州人家流傳開來了。
【憶徽餅御印】——歙縣豆黃粿
文化典故
相傳徽州府治地歙縣太平橋頭,常年有一老嫗,以面粉和豆黃、咸菜做粿謀生。一日,微服私訪的乾隆皇帝與隨從路過太平橋,乾隆聞粿香則品嘗。嘗后實覺粿香味美,便與老嫗攀談。得知老嫗常被地方惡少欺負(fù),賜老嫗石印章一方,說:若再遇人欺負(fù),你就帶此章到府衙告狀。又一日,遇惡少欺負(fù),老嫗帶著石印章到縣衙告狀。當(dāng)知縣欲偏袒惡少時,老嫗出具石印章,知縣見章后臉色頓變,嚴(yán)懲了惡少。此后,老嫗每做一粿,都在其上壓此印章,再也無惡少來欺。打那起,無此石印章的做粿小商也仿用石頭壓在粿上,以求 “太平”。由此,太平橋上石頭粿便出了名。